案例一
王某某,男,24歲。1971年4月20日初診。
主訴:右側膝、踝關節(jié)疼痛,時輕時重1年余,加重5個月。
病史:1969年5月因外出露宿濕地引起右側膝關節(jié)疼痛,時痛時止,遇冷則甚,日漸加重,逐漸波及踝關節(jié)。至1970年底,關節(jié)開始腫大,并伴有灼熱感。在當?shù)卦灾兴幦缧±m(xù)命湯加減、青霉素、潑尼松、保泰松等治療無效,而來此就診。
現(xiàn)癥:患者面色萎黃,右側膝踝關節(jié)腫大,疼痛拒按,且伴有灼熱感,屈伸受限,步履困難,心煩不欲飲食,大便溏,小便黃。舌紅、苔黃薄膩,脈數(shù)。
診斷:痹證(熱痹)。
辨證:風寒濕邪郁久化熱,濕熱阻滯,氣血運行失暢。
【治則】 清熱利濕,祛風活血通絡。
【處方】 蒼術7克 黃柏15克 防己20克木瓜20克 薏苡仁30克 萆薢15克 澤瀉13克牛膝15克 紅花8克 土元10克 地龍15克秦艽13克
4月30日復診:上藥連服9劑,關節(jié)腫痛明顯減輕。效不更藥,繼續(xù)服用,僅在用量上稍有變動。
5月15日三診:服上方14劑,膝、踝關節(jié)腫脹均消,疼痛亦不甚明顯,屈伸基本正常,膩苔已退,脈亦不數(shù),熱象已不明顯。改用養(yǎng)血舒筋之法治之,以善其后。
【處方】 當歸15克 赤芍、白芍各13克 雞血藤25克 木瓜20克 薏苡仁30克 牛膝15克秦艽15克
四診:第2方共服10劑左右,腫未復起,痛亦基本消失,僅氣候變化或活動時間過長稍有感覺。囑停藥。至今未再復發(fā)。
按:痹者即閉阻不通之意。痹有風寒濕痹和熱痹之分。熱痹者既可由風寒濕痹轉化而來,亦可由直接感受濕熱之邪而成。本患者初由露宿濕地引起,遇冷則痛,1年多以后出現(xiàn)持續(xù)性關節(jié)腫痛,舌紅苔黃膩,小便短赤。說明開始系感受風寒濕邪未得及時解除,日久隨陽勝之體蘊而化熱,《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又說“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病屬熱痹,系由濕熱引起。濕熱流注關節(jié),氣血瘀滯,則關節(jié)腫痛灼熱;心煩為熱盛之象,便溏,溲黃,舌苔黃膩,脈數(shù)乃濕熱相兼之征。方中黃柏、萆薢、澤瀉、蒼術,清熱除濕,防己、薏苡仁,利水滲濕;牛膝、木瓜,活血舒筋而利關節(jié);秦艽,祛風濕;土元、地龍、紅花,活血化瘀以通絡。諸藥合用,濕熱清,血脈通,腫痛消減;筋脈舒,關節(jié)利,則活動自如。
痛則不通,不通則痛。痹證的突出癥狀是疼痛,而疼痛的產生又與氣血運行失暢有關,治療上當樹立“動”的觀念,以通其滯,以通為法。臨床實踐證明,諸如祛風、散寒、除濕、清熱等法,只有結合適當?shù)幕钛?、通?jīng)、活絡之品療效才佳。
案例二:痹證(類風濕關節(jié)炎)
陳某某,女,25歲。
1963年9月自感右腰部疼痛,牽及右下肢亦痛,經(jīng)省某醫(yī)院X線檢查診為右骶髂關節(jié)炎,治而未效,并延及全身大小關節(jié)。指、趾、脊椎、胸鎖、下頜關節(jié)均腫痛,膝、肘、踝、肩關節(jié)腫痛尤甚,隨氣候變化加重,穿衣、翻身亦不能自理,極為痛苦。查血沉:67毫米/小時。后以“慢性類風濕關節(jié)炎”收住院,曾用抗炎松、保泰松、潑尼松龍等藥達5個多月病無進退,體質更差,方勸其出院。
患者諸肢節(jié)腫痛,徹夜不眠,食欲極差,于1964年2月10日收住我院。當時大小關節(jié)均腫痛,膝腫尤甚(面積18cm×19cm×14cm),遇風寒更劇,得溫稍舒,下頜關節(jié)腫痛,咀嚼受限,食欲極差,頭暈心悸,消瘦乏力。舌質黯紅、苔厚色白,脈弦細數(shù)。緣由風寒濕侵襲,寒郁化熱,濕熱留于關節(jié)而生斯疾。治宜利濕清熱,通經(jīng)活絡,兼以和中。
【處方】 蒼術20克 黃柏10克 厚樸、陳皮、豬苓、澤瀉各12克 龍膽草10克 防己、絲瓜絡、木瓜、牛膝各15克 土茯苓30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服上方1個月,食欲增進,精神較前好,關節(jié)腫脹稍輕,痛已能忍,但腰部沉痛較前相應突出,脈弦,舌質正常,薄白苔。治宜健脾祛濕,強腰健筋,活絡止痛。
【處方】 黃芪30克 防風12克 木瓜、川牛膝、川續(xù)斷各15克 土茯苓30克 薏苡仁、杜仲、桑寄生各20克 穿山甲、土元各12克 甘草3克
至7月5日,服上方4個多月。諸肢節(jié)腫脹基本消失,生活基本自理,腰沉痛減輕,惟四肢關節(jié)發(fā)僵,活動失靈。治宜補氣養(yǎng)血,除風濕,利筋骨,通經(jīng)活絡。
【處方】 黃芪30克 當歸12克 白芍20克木瓜、牛膝、川續(xù)斷、伸筋草各15克 土茯苓30克 穿山甲、土元各12克 紅花、防風、全蝎各6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至10月1日,服上藥近90劑。除腰部沉困,天氣變化關節(jié)稍僵以外,他無不適。當時正值冬月,患者畏其復發(fā),仍以上方服至1965年5月1日出院。至今,16年來參加勞動一如常人,未再復發(fā)。
按:本例為風寒濕邪氣侵襲郁而化熱,濕重于熱的證候,故第一方重在清除濕熱以攻邪。如蒼術、黃柏、龍膽草,清熱燥濕;茯苓、澤瀉、防己,利水除濕;絲瓜絡通絡中之濕,木瓜除筋骨之濕,厚樸、陳皮,一為佐涼藥傷胃而用,二為氣行濕行所施。因抓住了病之癥結,所以服1個月,則食增腫痛減輕。
類風濕的主要特點為諸肢節(jié)梭形腫大。古有“無濕不作腫”之說。用黃芪、防風通補十二經(jīng),茯苓、薏苡仁除濕健脾。對久病體虛痰濕流注之證較之單純利尿為優(yōu),此乃第二方之要意。至于杜仲、桑寄生、川續(xù)斷等,補肝腎強腰足以健筋骨,穿山甲、土元,通經(jīng)活絡止痛,并治關節(jié)強硬。
嚴重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每致關節(jié)強硬而失去勞動能力,所以第三方重用木瓜、伸筋草等,通經(jīng)活絡以利筋骨,重用當歸、白芍,黃芪,補氣血以濡筋骨,更用土元、穿山甲(代)、全蝎等蟲類藥物,搜風活絡以止痛。從而使重證多發(fā)性類風濕關節(jié)炎在七八個月內基本治愈并恢復了勞動能力。對風濕病,世醫(yī)多用羌獨活、川草烏等,而本例則是通過清熱燥濕調整氣血來實現(xiàn)的,此實為用藥之獨到處。
案例三
王某某,男,61歲。1978年7月21日初診。
全身關節(jié)重著疼痛2年,加重10天。四肢關節(jié)輕度水腫,步履困難,疲乏無力,脘痞納呆。舌質淡、苔白滑,脈濡。證屬著痹。治宜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處方】 薏苡仁30克 當歸12克 川芎12克 麻黃9克 桂枝9克 羌活12克 獨活12克防風12克 制川烏12克 蒼術15克 雞血藤30克 防己12克 木瓜12克
上藥服4劑,關節(jié)腫消,疼痛減輕,食欲好轉,行走有力。
守方去麻黃、獨活,減其辛散之力,加黃芪30克,益氣扶正。繼服4劑,全身關節(jié)疼痛消失,活動止常,無明顯不適。
案例四
馮某某,男,56歲。1979年7月22日初診。
腰痛連及右下肢10天,臥床5天,夜重晝輕,畏風。舌苔薄白,脈弦緊有力。證屬行痹。治宜祛風通絡,散寒止痛。
【處方】 防風12克 麻黃9克 羌活12克秦艽12克 當歸15克 紅花9克 川牛膝12克木瓜24克 全蝎9克 制川烏9克 甘草9克4劑。
二診:竄痛減輕,舌苔薄黃少津,擬上方去麻黃、羌活以防辛燥傷津。繼服4劑。
三診:已能下床活動,夜間仍痛。舌體胖、苔薄白而潤,脈濡細。遵上方加山藥30克,薏苡仁30克,黃芪30克益氣健脾祛濕。繼服4劑,諸癥痊愈。
按:《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逼滹L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案例三、案例四,雖有著痹、行痹之異,但均因風寒濕邪痹阻經(jīng)絡,阻滯氣血,流行不暢,關節(jié)不利所致。故二者皆用當歸、麻黃、防風、羌活、川烏、木瓜,祛風散寒勝濕。案例三濕邪偏勝,是以加薏苡仁、獨活、蒼術、防己,健脾勝濕,因其癥狀表現(xiàn)在全身關節(jié),故復加川芎、雞血藤,通經(jīng)活絡,案例四風邪偏勝,治當重用祛風之品。全蝎、紅花、川牛膝三味配伍,妙在活血祛風。因其癥狀表現(xiàn)在下肢,故取秦艽善除下肢之風濕,且伍以甘草緩急止痛。
上述兩例,同中有變,變而有據(jù),邪祛瘀活,氣血通暢,關節(jié)自利,疼痛乃愈。
案例五
趙某某,女,58歲。
初診:1975年4月17日。
主訴:手指關節(jié)腫痛3年。
病史:患者于1972年3月中旬,惡寒發(fā)熱,兩手腫痛,逐漸波及肩、肘關節(jié),陰雨天加重,經(jīng)服中藥好轉。1975年4月,又感受風寒之邪,致使病情復發(fā),來院求余診治。
檢查:痛苦面容,四肢各關節(jié)紅腫熱痛,增粗變形,不能屈伸,痛不可觸,扶拐緩行。納減,口干渴。舌質黯紅,苔黃,脈象細數(shù)無力。
診斷:熱痹。
辨證:風濕之邪入里化熱,流注經(jīng)絡關節(jié)。
【治則】 益氣清熱利濕,化瘀止痛。
【處方】 黃芪30克 蒲公英30克 金銀花30克 生石膏30克 防己12克 桃仁10克 懷牛膝15克 木瓜24克 制乳香、制沒藥各10克 甘草6克
二診(4月21日):服3劑,關節(jié)痛不減,惡心腹瀉。按原方去制乳香、沒藥,加黃芪30克,炒山甲15克,罌粟殼10克。
三診(6月26日):守方服60劑,關節(jié)紅腫消失,手指關節(jié)可屈伸,仍雙側外踝痛甚。治以益氣清熱,通經(jīng)化瘀。
【處方】 黃芪30克 生地黃30克 地骨皮30克 金銀花30克 薏苡仁30克 五加皮30克炒山甲10克 當歸12克 紅花10克 桃仁10克全蝎10克 懷牛膝30克 雞血藤30克 木瓜20克
四診(8月9日):上方服30劑,關節(jié)痛消失,伸屈自如,棄拐行走。原方去全蟲繼服5劑鞏固療效。
按:《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比槐钥傆捎谡龤馓撊醪荒芸褂?,邪氣乘虛侵襲經(jīng)絡,致氣血運行不暢。濕邪流注關節(jié),則關節(jié)腫大活動不便。其病理變化總以瘀阻為主。本案為外受風濕之邪,邪入里化熱,流注關節(jié),發(fā)為是證。故方用黃芪、當歸,益氣養(yǎng)血,配辛涼甘寒之金銀花、蒲公英、生石膏,清熱解毒,薏苡仁、白術、防己、茯苓皮,祛經(jīng)絡之濕,紅花、桃仁、懷牛膝、木瓜、制乳沒,通經(jīng)活血止痛,增炒山甲可通瘀活絡,罌粟殼既可止泄,又助鎮(zhèn)痛之力。病屬頑疾,辨證既明,只宜守法緩圖其功,服藥計90余劑,病獲痊愈。
案例六:痹證(蛛網(wǎng)膜粘連)
李某某,男,30歲。1971年7月20日初診。
病史:1969年12月開始右肩臂痛,天氣變化則痛劇,按風濕治之,癥狀略減。越年,右髖及膝關節(jié)疼痛加重,有時痛連小腿及足底,行走困難,日漸加重,腰不能屈。某醫(yī)院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建議推拿。經(jīng)治2個月余,癥狀無明顯改善。腦脊液呈黃色(黏稠狀)。脊髓造影診為“蛛網(wǎng)膜粘連”,曾用青霉素、維生素B1治療罔效,轉服中藥。
現(xiàn)癥:除上癥外,下肢腿足腫脹熱痛,麻木不仁,不能行走,二便失禁。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沉細。證屬寒濕郁久化熱之象。治宜清化濕熱,活血祛風,化瘀通絡。
【處方】 金銀花30克 連翹15克 蒲公英30克 丹參30克 全蝎9克 烏梢蛇9克 當歸12克 桃仁9克 紅花6克 川牛膝30克 木瓜15克 甘草6克
【用法】 10劑。水煎去渣,早晚服。
二診:服藥后,疼痛較前好轉,然偶爾復痛如故。是以加重活血化瘀之制乳、沒各9克,自然銅(煅)30克,琥珀3克(沖)。續(xù)服10劑。水煎去渣。
三診:服上藥后,疼痛大減,惟二便失禁。故上方加仙靈脾30克,阿膠15克,鹿角膠15克。15劑。水煎,去渣服。
四診:癥狀基本控制,為鞏固療效,治以補益脾腎,活血通絡。
【處方】 黃芪30克 熟地黃24克 懷山藥30克 續(xù)斷30克 補骨脂30克 木瓜15克 雞血藤30克 甘草6克
【用法】 10劑。水煎去渣。藥后諸癥悉除,恢復工作。
按:蛛網(wǎng)膜粘連一癥,從臨床表現(xiàn)來看,類似中醫(yī)文獻所記載的風、痰、痿、痹等病證,內因為元氣虛損,外因為風、濕、痰痹阻經(jīng)脈而致。此例為肺衛(wèi)不固,機體腠理空疏,風寒濕邪閉阻經(jīng)絡。因寒主收引,濕邪重濁,二者均為陰邪,陽氣失于溫煦,氣血流行不暢,故腰酸痛沉重,體難轉側。寒濕郁久化熱,故腿足腫脹熱痛,舌苔黃厚。熱郁濕滯,經(jīng)脈失養(yǎng),故筋縮,肌膚麻木不仁,肢體重著。脈沉細,沉主腎,細主血少,故為腎虛。古人有“腎為胃之關”之說,腎虛關門不利而二便失禁,濕熱郁久,傷津耗液,腎藏精生髓,腎虛精髓虧少,肝腎陰虛,精血不能互生,精血虧,不能灌四末,榮筋骨故步履難行。本例痹證經(jīng)久不愈,寒濕化熱,故常投以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清熱消腫;丹參、紅花、川牛膝、木瓜,通經(jīng)活血化瘀;全蝎、烏梢蛇,祛風定驚,解毒消腫;阿膠、鹿角膠補養(yǎng)精血。俾精血生,絡脈通,痹自瘳矣。
案例七
曹某某,男,78歲。1976年4月28日初診。
自述發(fā)病3個月,開始出現(xiàn)周身團塊,瘙癢難忍。團塊消后即見手足腫脹,手自腕下,足自踝下,腫如發(fā)糕,但脹不痛。他處均無脹形,食欲欠佳,兩肩困痛。在兩個醫(yī)院均診為“風濕性關節(jié)炎”。在另一醫(yī)院中醫(yī)科診為脾濕。各執(zhí)紛論,中西藥久服不效,遂來我院求治。診見:舌苔薄白,脈弦大有力。辨證為肝木乘土,脾氣壅于四肢。治宜疏肝健脾,化濕通絡。以逍遙散加半夏、白芥子、梔子、五加皮治之。
【處方】 柴胡9克 當歸15克 白芍18克白術12克 茯苓18克 薄荷3克 炒白芥子9克梔子9克 半夏9克 五加皮9克 甘草6克生姜3片(引)
【用法】 3劑。水煎服。
5月2日二診:腫略消,肩痛大減,效不更方,繼服6劑。
5月8日三診:手足腫脹大消,但活動后仍加重,脈轉緩和。乃久病脾虛之象,上方去五加皮,加黨參15克。6劑。
5月15日四診:手足腫脹已基本消失,惟右手略有腫象,兩肩微痛不舒。為脾虛不運,濕滯經(jīng)絡。仍宗上方加薏苡仁15克。5劑。
5月22日五診:右手腫脹已消退,但過勞后仍感腫脹,脈緩和。仍以上方加鉤藤15克。6劑。
5月29日六診:兩手腫已完全消失,但食欲略差,兩臂仍有微痛。舌苔薄黃膩,脈緩有力。于上方去白術,加佩蘭9克,蒼術12克。6劑。
6月4日七診:上藥服后,手足腫脹基本消失,右手指伸屈不利,食欲較前好轉,苔白膩,脈緩。
【處方】 柴胡9克 當歸15克 白芍18克茯苓15克 蒼術12克 黨參15克 白芥子9克梔子9克 佩蘭9克 鉤藤15克 半夏9克 秦艽9克
【用法】 生姜、大棗為引。
6月10日八診:上方間日一服。5劑后,腫脹全消,惟左手指屈伸略有不利,飲食尚可,余無不適。舌正常,脈略弦大。上方去佩蘭、秦艽、蒼術,加白術12克,木瓜9克。帶方回家。后隔2個月來函,言其藥服10劑,腫脹即消失,手指屈伸自如,2個月來勞累亦不復作。
按:本患初系風邪傷表,營衛(wèi)不和,致身起團塊。后雖團塊消失,但風邪已由表入里?!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唬骸帮L氣通于肝?!备问茱L邪則郁而不伸,郁則橫逆,必凌脾土,脾土壅滯,故手足腫脹?!妒颐劁洝て畏ā吩疲骸吧w木作祟,則脾不散當其鐸,氣散于四肢,結而不伸,所以作楚?!狈ó斒韪谓庥?,和脾通絡,俾木氣調達,脾氣舒和,而腫脹自消。雖投藥40余劑,但基本方未變,始終以逍遙散加減變化而奏全功。
案例八
王某某,女,52歲。1978年4月9日初診。
主訴:兩肘、腕、踝關節(jié)酸痛2年,加重月余。
病史:于2年前因汗出受涼而致諸關節(jié)酸重疼痛,小關節(jié)變形且痛,日輕夜重,隨氣候變化加劇,反復發(fā)作。曾在鄭州、開封等地醫(yī)院診療,均診為“類風濕關節(jié)炎”,歷經(jīng)治療,病情反日趨加重而前來求診。
現(xiàn)癥:除上癥外,患體怕冷惡風,面色萎黃,形體消瘦,失眠。查諸關節(jié)腫脹變形,活動受限。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緊。證屬風寒濕邪相搏,阻滯經(jīng)絡,寒濕凝澀,氣血運行受阻,不通則痛。診為痛痹(類風濕關節(jié)炎)。治宜散寒除濕,溫經(jīng)通絡,活血止痛。
【處方】 生川烏15克 附子20克 桂枝10克 熟地黃30克 當歸30克 紅花10克 雞血藤30克 伸筋草30克 牛膝15克 地楓皮15克木瓜15克 防己15克 薏苡仁30克 木香10克
【用法】 水煎服。
配合針灸:上肢取外關、曲池。下肢取足三里、絕骨、解溪。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二診(4月23日)服上藥12劑關節(jié)腫痛大減。仍宗上方加減服用。
【處方】 川烏10克 附子10克 當歸30克雞血藤30克 木瓜15克 防己15克 薏苡仁20克 黨參15克 茯苓20克 炙甘草20克 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各20克
【用法】 10劑。水煎內服。
三診(5月3日):上藥服畢,疼痛消失,飲食增加,惟關節(jié)強直活動受限改善不著。后改擬人參再造丸和伸筋丸調治月余,諸癥悉除。
按:《素問·痹論》曰:“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北纠騽诤钩?,腠理空疏,風寒濕邪乘虛侵襲,邪伏血脈,留連筋骨,經(jīng)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方用川烏、附子、桂枝,大辛大熱溫經(jīng)散寒,用熟地黃、當歸、雞血藤等活血養(yǎng)血,附子配熟地黃可去附子之剛燥,又可緩熟地黃之滋膩,陰陽雙補,各擅其長;更加伸筋草、地楓皮、木瓜、防己、薏苡仁除風祛濕,共奏溫經(jīng)通絡散寒除濕止痛之功。
案例九:痹證(頑固性坐骨神經(jīng)痛)
蔡某某,男,63歲。1976年12月5日初診。
右臀部竄痛半年,常竄及右小腿及足趾,酸脹而痛,時如錐刺,心煩意亂,睡臥不安,經(jīng)多處西醫(yī)檢查,均確診為“頑固性坐骨神經(jīng)痛”。曾用針、藥、理療罔效,而求余治療。
診見形體壯實,表情痛苦,不能起坐,右側腰部,下肢,關節(jié)竄痛,但外無異常形征。舌質略黯滯,六脈沉澀。
診斷:痹證(久痛入絡,瘀阻益甚)。
【治則】 活絡化瘀,暢痹止痛。
【方藥】 血府逐瘀湯加減。
【處方】 當歸10克 川芎10克 生地黃30克 柴胡20克 川牛膝10克 枳殼10克 桃仁10克 紅花6克 大土元6克 赤芍10克 甘草6克
服3劑,疼痛明顯好轉,能轉側,已坐起。服6劑,下床行走自如。以其年老病久,肝腎虧損,后以壯腰健腎丸,囑服半月,鞏固療效。追訪1年,未見復發(fā)。
按:本病痹證已久,勢必兼瘀,參合脈澀、舌黯滯等皆瘀血之象。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湯活血之力,但原方為治胸中瘀阻名方,今去桔梗加土元以其病在下肢故也?;钛畡┱龑︷鲅C,故效卓著。
案例十:痹證(下肢深部靜脈炎)
祁某某,女,18歲。1981年4月8日初診。
病史;患者因下水后下肢腫脹,某醫(yī)院診斷為“下肢深部靜脈炎”。經(jīng)治罔效。
現(xiàn)癥:體熱,兩腿與足部腫脹熱痛,尤以股內側較為明顯,按之痛甚,局部皮膚紫黯,周身不適,倦怠乏力,行動不便,口干稍苦。舌質紅絳、苔薄黃,脈數(shù)。
辨證:寒濕侵犯,日久化熱,熱毒偏盛,氣血凝滯,筋脈失養(yǎng)。
【治則】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方藥】 四妙勇安湯加味。
【處方】 金銀花30克 玄參30克 當歸40克 牡丹皮12克 赤芍12克 連翹30克 紫草15克 桃仁20克 紅花20克 郁金10克 雞血藤30克 川牛膝18克 甘草30克 5劑。
4月13日二診:下肢郁熱腫脹減輕,余癥緩解。舌質紅、苔薄黃,脈稍數(shù)。擬上方稍有增減:金銀花30克,玄參30克,當歸40克,牡丹皮15克,赤芍12克,連翹30克,紫草15克,桃仁20克,紅花20克,生地黃30克,黃芩10克,甘草30克,雞血藤30克,川牛膝18克。5劑。
4月19日三診:諸癥悉退,舌、脈趨于正常。宗上方去黃芩,加生卷柏。調理2個多月,臨床治愈。囑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至今半年情況良好。
按:本例下肢深部靜脈炎,癥似痹證。究其病因,系寒濕侵襲,氣血凝滯,筋脈失養(yǎng),寒濕化熱,熱毒偏盛,故遵《素問·至真要大論》“逸者行之”之旨,采取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治則。投以四妙勇安湯加味。方中金銀花、連翹、紫草,清熱解毒,玄參、牡丹皮,滋陰涼血,當歸、赤芍、桃仁、紅花、雞血藤,活血化瘀,牛膝引諸藥直達病所。諸藥相伍,俾毒解,血活,瘀祛,絡通,肢腫熱痛自瘥。
案例十一:熱痹
劉某某,女,30歲。1970年12月15日初診。
主訴:周身關節(jié)疼痛近2年。
病史:患者1969年開始左髖疼痛,并逐漸加重,后發(fā)展到腰及四肢關節(jié)灼熱腫痛難忍,不能行走。1970年8月以來,則臥床不起,不能轉側。經(jīng)某醫(yī)院予以針灸及中藥200余劑,治療無效而來求診。
現(xiàn)癥:肢體關節(jié)灼熱腫脹,痛不可觸,難以屈仰,不能活動。
檢查:舌質紅,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
診斷:熱痹。
辨證:濕熱蘊結,壅阻經(jīng)絡。
【治則】 清熱利濕,祛風通絡。
【方藥】 自擬清熱宣痹湯加減。
【處方】 知母12克 生石膏30克 防己12克 桂枝6克 忍冬藤30克 尋骨風30克 桑枝30克 黃柏9克 葛根12克 生薏苡仁30克 甘草6克
二診:上方服用33劑,肢體關節(jié)灼熱消失,腫痛大減,已能下床走路及做家務活動。上方加白術12克,茯苓20克。繼服。
三診:上方又服10余劑后,可下田做一般勞動。
追訪3年未再復發(fā)。
按:《素問·痹論》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庇终f:“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熱痹?!闭f明痹證發(fā)生的病因病理為風、寒、濕、熱之邪,閉阻經(jīng)絡,邪滯關節(jié),各隨其邪而發(fā)病。本例為濕熱之邪閉阻經(jīng)絡,流注關節(jié),證屬熱痹。由于濕熱之邪蘊結,閉阻經(jīng)絡,流注關節(jié)。故癥見肢體關節(jié)灼熱疼痛,痛不可忍,難以屈伸,不能活動。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均為熱盛兼濕之征。方中知母、生石膏、忍冬藤、葛根,清火散熱;防己、黃柏,燥濕清熱;桂枝、尋骨風、桑枝,通經(jīng)活血祛風;茯苓、白術、生薏苡仁,健脾滲濕。本例有熱有濕,熱為陽邪,非知母、生石膏不足以清火散熱,濕為陰邪,非桂枝辛溫不足以通陽祛濕。藥物寒溫并用,相互制約,對立統(tǒng)一。共奏清熱通絡、祛風利濕之功。
案例十二
吳某某,男,32歲。1978年11月8日初診。
患者勞動后,汗出當風,而致四肢關節(jié)疼痛,屈伸不利,遇風雨天則劇,繼則,腰脊強急,困乏,納差。舌質淡、苔膩微黃,脈細數(shù)無力。證屬風濕阻滯,郁而化熱,筋脈失養(yǎng)。診為風濕痹證。治宜清熱利濕,活絡止痛。
【處方】 土茯苓30克 川萆薢39克 金銀花20克 薏苡仁30克 生白芍30克 青木香30克木瓜12克 川牛膝15克 當歸12克 紅花9克麥芽30克 甘草15克1
1月21日復診:上方服12劑,疼痛稍減,腰脊乃舒,食欲增進。此乃濕熱已去,正氣未復,筋脈失養(yǎng)。治當益氣舒筋,活絡止痛。
【處方】 黃芪30克 當歸15克 赤芍10克生白芍30克 桂枝10克 紅花10克 金銀花20克 薏苡仁30克 青木香30克 仙靈脾30克川續(xù)斷20克 川牛膝15克 雞血藤30克 制馬前子1.5克 甘草15克
上方服30余劑,疼痛已止,關節(jié)屈伸自如,精神好轉,已能參加勞動。
按:本證乃由勞汗當風,外邪侵襲,水氣留著,經(jīng)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而發(fā)。如《濟生方》云:“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焙疂裼舳療?,故成此疾。治宜清熱利濕,化瘀止痛為法。后因濕熱已去,氣血未復,筋脈失養(yǎng),改擬益氣溫經(jīng),化瘀強筋善其后而收功。
案例十三:痹證(風濕性關節(jié)炎)
張某某,男,20歲。1978年10月5日初診。
主訴:關節(jié)疼痛2年。
病史:1976年冬,感受風寒,開始肢體疼痛,逐漸發(fā)展到關節(jié)冷痛。經(jīng)某醫(yī)院久治不愈,反復發(fā)作,近來遇寒痛劇,而來求診。
現(xiàn)癥:關節(jié)冷痛,遇寒痛劇,屈伸不利,行走困難,食少便溏。
檢查:面色萎黃。舌質淡,舌苔薄白,脈弦細。
診斷:寒痹(痛痹)。
辨證:中陽偏虛,寒阻經(jīng)絡。
【治則】 補氣健脾,溫通經(jīng)絡。
【方藥】 黃芪桂枝五物湯和附子理中湯加減。
【處方】 附子10克 桂枝6克 白芍10克白術10克 當歸15克 細辛3克 茯苓15克 甘草10克 生姜10克 大棗10克 秦艽10克 雞血藤15克
二診(10月12日):上方服藥5劑,食欲增加,關節(jié)冷痛減輕。但行走無力,脈象弦細稍有力。照上方加黨參15克,黃芪30克。續(xù)服。
三診(11月7日):上方服藥23劑,關節(jié)冷痛痊愈,屈伸自如,走路有力,諸癥消失。帶藥5劑,鞏固療效,至今未發(fā)。
按:本例屬于中醫(yī)學寒痹范疇。其成因如《濟生方》云:“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庇捎谡龤獠蛔?,氣血虛弱,衛(wèi)外不固,風寒濕邪,侵襲機體,閉阻經(jīng)絡,以致氣血運行不暢,留注關節(jié),發(fā)為斯證。本證以寒為主,故取辛溫之品以解寒凝。方中附子、細辛、桂枝,溫經(jīng)散寒;白芍、當歸,養(yǎng)血止痛;秦艽、雞血藤,祛風燥濕,活血通絡;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甘草,補中益氣,健脾祛濕。諸藥共奏益氣健脾,溫經(jīng)散寒,通經(jīng)活絡,活血止痛之功。
案例十四
劉某某,男,59歲。1978年10月20日初診。
周身關節(jié)疼痛7年,兩膝關節(jié)較重,遇冷則劇。春夏季尚能扶杖而行,冬季則臥床不能履地,生活不能自理,四肢涼,大便溏,小便清長,面色晦黯。舌質淡、苔白厚,脈沉緊。乃風寒濕邪滯阻經(jīng)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診為寒濕痹證。治宜益氣健腎,溫經(jīng)通絡,兼除風濕。
【處方】 黃芪30克 當歸30克 烏梢蛇30克 制川烏5克 桑枝30克 獨活30克 懷牛膝15克 薏苡仁30克 香附子3克 秦艽15克 千年健15克 丹參30克 生姜3片 紅棗5枚
二診:服上藥10劑,關節(jié)疼痛大減,能緩步自行,四肢轉溫,余癥同前,舌淡、苔薄白,脈沉緩。守原方去秦艽、千年健,加雞血藤30克。服25劑,病告痊愈。隨訪3年無復發(fā)。
案例十五
張某某,男,22歲。1979年7月8日初診。
患風濕性關節(jié)炎3年,每逢天氣變化,全身關節(jié)疼痛,近1個月來四肢關節(jié)紅腫灼熱,疼痛難忍,屈伸不利,動則痛劇,心煩不寧,口干舌燥。舌質紅、苔薄黃,脈數(shù)。乃風寒濕邪滯阻經(jīng)絡,久郁化熱之熱痹。治宜清熱利濕為主,兼疏風散寒,活絡通經(jīng)。
【處方】 金銀花30克 蒲公英30克 雞血藤30克 地龍10克 丹參30克 桑枝30克 板藍根30克 川牛膝10克 白芍30克 薏苡仁30克
7月12日二診:服上藥3劑,關節(jié)疼痛減輕,紅腫見消,口干唇燥亦有好轉。舌質紅、苔薄黃,脈數(shù)。守上方加當歸30克,香附30克。
7月18日三診:服上藥5劑,諸癥盡消,病告痊愈。上方去金銀花、蒲公英。繼服1個月,鞏固療效,隨訪3年未復發(fā)。
按:本案痹證,緣由外邪侵襲,流注經(jīng)絡,壅于血脈,氣血不暢,絡道不通而引起。治療以扶正祛邪通絡為主,痛痹祛風散寒,熱痹除濕清熱。案例十四為年老體虛,陽氣不足為患。治用當歸、黃芪,扶正祛邪;烏梢蛇、川烏,溫經(jīng)散寒除風,專主頑痹;桑枝、獨活,通經(jīng)活絡;雞血藤、香附,善行十二經(jīng)脈調理周身氣血;秦艽、丹參、千年健、牛膝,活血通絡止痛,薏苡仁健脾利濕。案例十五年少體壯,素體陽亢,風寒濕邪侵襲易于化熱。治用金銀花、蒲公英,清熱燥濕,消腫止痛,雞血藤、丹參、白芍,活血通絡,養(yǎng)血止痛,板藍根、桑枝、薏苡仁,清熱健脾利濕,地龍、牛膝,活絡通經(jīng)。痹證原因不同,治法亦異。
案例十六:熱痹
劉某某,男,13歲。
患者反復發(fā)熱11個月,曾在某醫(yī)院住院治療3個月,病情不見好轉而出院。出院后體溫一直不降,經(jīng)常波動在38~40℃。隨后又出現(xiàn)肩、肘及膝關節(jié)疼痛,周身乏力,腰部困痛,尿黃量少。查:抗“O”陽性。西醫(yī)診斷為“風濕熱”。經(jīng)服中西藥物,療效不佳,而來我科就診。
初診:1979年1月3日。
現(xiàn)癥:發(fā)熱出汗,四肢關節(jié)疼痛,微紅,痛處有灼熱感,行走困難,肩臂及膝關節(jié)腫痛處可見到數(shù)個大小不等的紅腫硬結,小便黃量少。診其舌質紅、苔黃,脈象弦數(shù)。
證屬濕熱蘊結,痹阻經(jīng)絡。治以清熱燥濕,宣通經(jīng)絡。藥用四妙散加味。
【處方】 蒼術12克 黃柏10克 牛膝10克薏苡仁20克 茵陳30克 防己10克 石韋10克 板藍根15克 魚腥草15克 甘草6克
二診(1月8日):服上方6劑,發(fā)熱減輕,出汗已止,四肢關節(jié)仍然腫痛,舌質紅,脈弦已不數(shù),熱象已有所減。故守原方去板藍根,加萆薢15克,增強祛風濕,利濕濁之效。連服6劑。
三診(1月15日):體溫已正常,關節(jié)腫痛減輕,但舌質仍紅。原方加知母10克。連服3劑。
四診(1月18日):關節(jié)紅腫明顯減輕,僅感腰部困痛。于上方中加杜仲炭10克。共服9劑。
五診(2月5日):癥狀基本消失,關節(jié)紅腫全消,行走如常人。查抗“O”在正常范圍,體溫36.5℃。為鞏固療效,原方去石韋,加川芎10克。再服3劑,以善其后。
按:本例風濕熱的臨床表現(xiàn),符合中醫(yī)學風濕熱痹,經(jīng)用清熱燥濕之四妙散加味治療,效果顯著,癥狀很快消失。
中醫(yī)痹證,包括范圍較廣,為常見病多發(fā)病之一。臨床上一般分為風寒濕痹和風濕熱痹兩大類型。本例因有明顯的紅腫熱痛,發(fā)熱出汗,屬于陽證、熱證的范疇。且因膝關節(jié)腫痛明顯,為濕熱下注的特征,故從濕熱論治。治療用四妙散加茵陳、防己,達清熱祛濕消腫,祛風止痛之效,加魚腥草、板藍根,意在增其清熱之力,增石韋以助其利濕。綜觀本案制方遣藥與證絲絲入扣。治療重在祛濕,濕除則熱無所戀,濕除熱清,經(jīng)脈之氣得以宣通,其痛自止,腫自消矣。
案例十七:熱痹
宋某某,男,27歲。1965年8月9日初診。
化膿性闌尾炎術后2個月,發(fā)現(xiàn)兩足麻木疼痛,外無異常征兆,能活動,于某醫(yī)院診為“末梢神經(jīng)炎”。歷經(jīng)中西藥物治療8個月,癥狀日重,而邀余診治。
現(xiàn)癥:患者自覺兩足麻木不仁,時有灼痛,觸之痛劇,口干不欲飲。舌質紅、苔黃,脈弦滑。
辨證:風寒濕邪痹阻經(jīng)絡,郁而化熱。
【治則】 清熱解毒,舒筋活血,通絡止痛。
【處方】 生石膏30克 知母10克 黃柏10克 蒼術10克 金銀花20克 蒲公英20克 紫花地丁10克 赤芍12克 丹參20克 當歸12克山藥30克 甘草10克
【用法】 3劑。水煎服,每日1劑。
藥后麻痛及熱感減輕,照上方連服10余劑。疼痛消失,患者已能行走,痊愈出院。后多次隨訪未再復發(fā)。
按:本病因術后氣血虛弱,風寒濕邪侵襲,痹阻經(jīng)絡,氣血失和則兩足麻木疼痛,加之誤投香燥祛風之劑,則助邪化熱,致使疼痛日益加劇,口干、舌紅、苔黃、脈弦滑等。故以白虎湯加金銀花、紫花地丁、蒲公英,清熱解毒,佐以當歸、赤芍、丹參,活血通絡,二妙散燥濕清熱。諸藥合用,熱除、濕祛、血通。由于藥合病機,故效捷速。
案例十八:血痹
郝某某,女,35歲。1977年9月20日初診。
人工流產后汗出受風,復用冷水洗涮,引起全身皮、肉、筋、骨劇痛,衣服接觸皮膚即感痛甚,呻吟不止,兼見關節(jié)屈伸不利。曾經(jīng)針灸、電療及中西藥治療弗效。兼見納呆食少,惡寒身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細緊。此系流產后元氣大傷,血脈空虛,風寒濕邪乘虛而入,致邪留肌表,營衛(wèi)失和。故宜溫經(jīng)通脈,散寒除濕為法。
【處方】 麻黃6克 附子6克 細辛3克 羌活、獨活各6克 荊芥、防風各6克 當歸9克 川芎6克 杜仲24克 甘草6克
【用法】 服3劑,諸癥大輕。繼進3劑病痊愈。
按:荊芥、防風、羌活、獨活、麻黃、細辛,解表除濕以通衛(wèi)陽,當歸、川芎,皆陰中之陽藥,能活血通營,附子、杜仲、甘草,扶陽益元,溫補肝腎。諸藥為伍,共奏扶虛溫經(jīng)疏表之功。表邪既解,營活衛(wèi)暢則痛自止。
案例十九:歷節(jié)風(類風濕關節(jié)炎)
康某某,女,36歲。1979年3月3日初診。
病史:1978年冬,左足內踝關節(jié)腫痛,步履艱難,某醫(yī)院診為“類風濕關節(jié)炎”。入院治療40余日罔效。
現(xiàn)癥:左足內踝關節(jié)腫大,不熱不紅,僅能拄杖跛行。舌苔白厚,脈沉細澀滯,此系寒濕留滯關節(jié)。治宜溫經(jīng)散寒,除濕消腫,活血止痛。
【處方】 樗白皮100克 常山100克 蠶繭50克 丹參100克 紅花100克
【用法】 諸藥焙干碾細面。每次3克,日3次,黃酒送服。
4月12日二診:腫痛漸減,可以棄杖行走,惟口舌干燥。故易散為丸,早晚各1丸,每丸9克,黃酒送服。
4月26日三診:左內踝關節(jié)腫痛脹悉除,下肢活動自如。
按:類風濕關節(jié)炎,類似中醫(yī)學中的歷節(jié)風、痛風等癥。本癥分風濕歷節(jié)和寒濕歷節(jié)。綜觀此例關節(jié)腫大,皮色不變,脈細,苔白厚,當屬寒濕歷節(jié)。寒濕留于關節(jié),經(jīng)脈痹阻不通,氣血運行不暢,故關節(jié)腫痛。方中以蠶繭溫經(jīng)散寒,樗枝、常山,除濕蠲痹,丹參、紅花,活血祛瘀。并治以丸劑,緩緩祛邪扶正,俾寒散濕除,其癥自瘥。
案例二十:歷節(jié)風
張某某,女,37歲。1968午7月初診。
患關節(jié)痛年余,諸治無效,曾到某溫泉療養(yǎng)院住院治療半年,病如故。近4個月來臥床不起,疼痛難忍。轉診上海途經(jīng)鄭州,經(jīng)人介紹來我院治療。
患者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四肢關節(jié)疼痛交替發(fā)作,此處稍減,彼處即發(fā),關節(jié)黯紫腫脹劇痛不可觸,無寒熱,不渴,飲食如故,大小便正常。舌微紅有紫黯斑點,脈沉滯。此瘀血證也。治宜逐瘀活血。方用血府逐瘀湯化裁。
【處方】 當歸10克 川芎10克 生地黃12克 桃仁10克 紅花10克 牛膝10克 桔梗10克 枳殼10克 柴胡10克
【用法】 1日1劑,水煎服。
二診:上藥連服7劑,關節(jié)疼痛大減,手能書寫,精神爽快,仍守上方繼服。
三診:又服25劑,已能拄杖下床活動。守上方為主,隨癥稍有加減,每周5劑。治療4個月,能步行里許。前后守方治療10個月,痊愈。
按:《金匱要略》云:“病歷節(jié)不可屈側,疼痛”。本例四肢關節(jié)疼痛劇烈,臥床不能活動4個月,即歷節(jié)病也。后世醫(yī)家多把歷節(jié)歸屬于痛痹或風痹,而論治多著眼于風寒濕之邪。本例呈血瘀關節(jié),伸屈不利,疼痛難忍。本王清任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通絡透竅,使血脈流暢,瘀滯得除,關節(jié)伸屈自如而取效。故臨床不可囿于病名,貴在辨證。只要辨證準確,施方有度,藥證相合,收效則良。
案例二十一:歷節(jié)風
陳某某,女,25歲。1971年2月5日初診。
病史:全身關節(jié)腫痛已3年,近1年竟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先后到縣、地及鄭州等處治療,確診為“類風濕關節(jié)炎”。曾用抗風濕類、激素類等藥,不見好轉,方延余求治。
檢查:形體羸瘦,諸節(jié)腫大,尤以兩膝踝關節(jié)腫甚,不可屈伸,觸之灼熱,疼痛劇烈,呻吟不止。面色蒼白,神疲納少。午后低熱,體溫在37.5~38.5℃。心煩少寐,大便干結,小便赤熱。閉經(jīng)1年。舌質紅、少津、光凈無苔,脈弦細數(shù)。
辨證:此乃初因傷于寒濕邪,后遷延失治,致邪郁化熱,濕熱阻遏,留滯關節(jié),筋脈失養(yǎng),故諸關節(jié)腫大而肢體廢用。且由濕熱久稽傷陰耗氣,故發(fā)為斯證。
【治則】 滋陰清熱,活血通絡,佐以除濕。
【處方】 玉竹30克 薏苡仁30克 金銀花30克 當歸尾15克 地龍12克 防己15克 皂刺12克 土茯苓30克 炒乳香、炒沒藥各9克 連翹15克 炮山甲5克 十大功勞葉15克
二診:服6劑癥稍減,體溫38℃,脈細數(shù),口干渴。依上方加生石膏30克,地骨皮10克。
三診:又服6劑,舌已有苔,熱退納增,關節(jié)痛減,已可伸屈,二便正常。繼服前方。
四診:服12劑關節(jié)腫痛盡除,已可下床活動,生活可以自理,胃納甚佳,精神好轉,形體漸豐。繼服補氣健脾、養(yǎng)血補腎之藥10余劑,病獲全愈。
按:本案病歷節(jié)風已3年,風濕留滯,諸節(jié)腫痛,邪郁化熱,陰灼氣耗,誠屬虛實雜見之證。故選用十大功勞葉、玉竹,益陰養(yǎng)血以扶正,金銀花、連翹,清熱,防己、土茯苓、薏苡仁,祛濕,當歸尾、地龍、炮山甲、皂刺、乳香、沒藥,化瘀通絡以止痛。由于藥證合拍,故投之即效。后守方續(xù)進20余劑,頑疾漸瘳,最后以補益之劑而獲全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