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1
取穴:定喘、肺俞、孔最、天突、豐隆、云門。
施術:半夏、桔紅、茯苓、陳皮、桔梗、前胡、厚樸、白果、蘇子、甘草各30克,將上藥用紗布包好,放入鍋內,加水3 000毫升,熬30分鐘左右至藥性煎出。然后將竹罐放入藥中,煮5~10分鐘,用鑷子夾出竹罐,甩去藥液,迅速用干毛巾捂住罐口,以便吸去罐口的藥液,降低罐口的溫度,保持罐內的熱氣。然后趁熱立即將竹罐扣于以上穴位,手持竹罐稍加按壓約1分鐘,待竹罐吸牢于皮膚即可。留罐10~20分鐘,至皮膚出現(xiàn)瘀血現(xiàn)象為止。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方法2
取穴:膀胱經的大杼至膈俞;督脈的大椎至至陽;肺經的孔最至尺澤;胃經的足三里至豐?。蝗蚊}的天突至膻中。
施術:令患者俯臥位,充分暴露背部,將背部涂適量的潤滑油,用閃火法將罐拔于背部,沿著膀胱經和督脈所選的穴位進行來回走罐,至皮膚出現(xiàn)紫紅色瘀血為止,起罐后將背部的油跡擦凈。然后令患者仰臥位,用同樣的方法在肺經、胃經和任脈的經穴來回走罐,至皮膚出現(xiàn)紫紅色瘀血為止。一般每周走罐1次,每次可選2~3條經脈走罐,急性支氣管炎一般治療1次即可明顯好轉或痊愈;對慢性支氣管炎也有明顯的療效。
方法3
取穴:單純型選合谷、肺俞、風門、大椎,喘息型選孔最、定喘、內關、魚際??葎≌哚槾塘腥?,痰多刺豐隆,喘甚刺膻中。
施術:每次選3~5穴,采用刺罐。梅花針叩刺后拔罐10~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5天。
方法4
取穴:肺俞。
施術:在穴位周圍用酒精棉球消毒皮膚,然后用三棱針或梅花針點刺,使其微有出血為宜,范圍要小于罐口,接著用鑷子夾住酒精棉球,點燃棉球后,伸入罐內旋轉1圈即退出,再速將火罐扣拔在穴位上。留罐5分鐘左右。一般應間隔1周,然后再重復治療。
方法5
取穴:華佗夾脊(第1~10胸椎),兩旁足太陽膀胱經內側線。
施術:采用走罐。涂液狀石蠟或姜汁,走罐使皮膚潮紅或有少量丹痧為度,3天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7天。
方法6
取穴:大椎、風門、肺俞、膏肓、曲垣。
施術:患者取腑伏坐位或俯臥位,取大小適宜的火罐,點燃95%酒精棉球,速投入罐中,待火旺時將罐吸拔在所取穴位上,留罐10~15分鐘。每3~4天治療1次(根據皮膚反應而定),5次為1個療程。
方法7
取穴:肺俞、定喘、尺澤、豐隆、天突。
施術:患者取坐位,選擇大小適宜的火罐,采用閃火法、投火法、貼棉法、負壓法等,將火罐吸拔于所選穴位上,留罐10~15分鐘,根據皮膚瘀血的消退情況,2~5天治療1次。
方法8
取穴:太陽、豐隆、魚際、尺澤、天突、膻中。
施術:患者取仰臥位,將所選穴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用三棱針在每個穴位上點刺2~3下或用梅花針彈刺數下,然后立即在穴位上拔火罐,留罐5~10分鐘,每穴出血6~10滴為宜,起罐后擦凈皮膚上的血跡,2~3日治療1次。
方法9
取穴:肺俞、膻中、合谷。痰濕阻肺加脾俞、豐隆、關元;肝火灼肺加肝俞、支溝、大椎;肺腎陰虛加腎俞、膏肓;脾腎陽虛加腎俞、脾俞、氣海、足三里。
施術:痰濕阻肺針后拔罐,肝火灼肺和肺腎陰虛拔水罐,脾腎陽虛隔附子餅灸后拔罐,均留罐5~1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5天。
方法10
取穴:肺俞、合谷、膻中、風門、豐隆、曲池、定喘、腎俞、三陰交。
施術:采用針罐。針刺后閃罐,每穴閃5~10下,并在肺俞或定喘、腎俞、脾俞上留罐10分鐘左右??捎眉t外線理療器照射留罐,每7天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7~10天。
方法11
取穴:主穴為肺俞、膻中、大椎、曲池。配穴為風寒咳嗽加肩髃、承山;風熱咳嗽加中府、中脘。
施術:將麻黃12克,桂枝10克,石膏、枳實各6克,紫菀8克,蘇葉20克共研細末,以麻油或凡士林調拌成膏備用?;颊呷∵m當體位,先在有關穴位拔罐,起罐后敷上藥膏紗布,膠布固定。
方法12
取穴:肺俞、心俞、膈俞、定喘。
施術:患者取俯臥位,選擇大小適宜的火罐,用閃火法或投火法將罐分別吸拔于所選穴位上,留罐10~15分鐘,待皮膚出現(xiàn)紫紅色瘀血后起罐,然后將預先制好的止咳定喘膏(由杏仁、紫蘇、桔梗、前胡、甘草、陳皮、枳殼、半夏、麝香、冰片等藥制成)貼于穴位上,5天后將藥膏取下。每周治療1次。
方法13
取穴:主穴為肺俞(雙側)、心俞(雙側)、膈俞(雙側)、天突、膻中、神闕。配穴為大椎、曲池(雙側)、定喘(雙側)、豐?。p側)。
施術:患者取適當體位。一般只取主穴,選用大小適宜的玻璃火罐,用鑷子夾住酒精棉球,點燃棉球后,伸入罐內旋轉1圈即退出,再速將罐扣在需拔穴位上。每穴留罐10分鐘。起罐后將參龍白芥散(由紅參、海龍、白芥子、細辛、甘遂、吳茱萸、蒼術、青木香、川芎、雄黃、丁香、肉桂、皂角等量共研細末。其中紅參、海龍夏天用等量的1/10,冬天用足量,其他季節(jié)適當加減。使用前加適量麝香、冰片)用鮮姜汁調成糊狀,做成直徑1厘米的圓餅貼到穴位上,用膠布固定。7歲以下兒童只拔神闕穴,其他各穴只貼藥。一般20小時取下,個別患者癢甚,可2小時取下。一般隔日治療1次,個別患者每日1次,本法對慢性氣管炎療效較滿意,對肺氣腫、肺心病療效稍差;本法還可起預防、鞏固療效作用,即采用夏治“三伏”,冬治“三九”,每年行6次治療,能使大多數“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達到少發(fā)病和不發(fā)病的目的。
方法14
取穴:肺俞、脾俞、腎俞、定喘。
施術:患者取坐位,將所選穴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根據患者的胖瘦選擇1~1.5寸的毫針,采用平補平瀉的手法針刺穴位,取得針感后,選擇大小適宜的火罐用閃火法拔于所針刺的穴位上,留罐10~15分鐘,一般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方法15
取穴:肺俞、大椎、定喘、膈俞、足三里。
施術:于初、中、末伏各治療1次。先針刺所取諸穴,然后將磨去瓶底的青霉素空瓶放在針刺穴位上,用注射器抽出空氣,再注入咳喘液(由人參、當歸、穿山甲、紅花、細辛、麻黃、北蟲草等煎熬濃縮而成)。拔罐后敷貼咳喘膏(干姜、甘遂、麝香、洋金花、附子等配制)。
方法16
取穴:①外定喘(大椎穴旁開1.5寸處,雙側);②肺俞(雙側);③為中喘(第5~6胸椎棘突之間旁開3分處,雙側)。
施術:將用過的青霉素或鏈霉素小瓶底磨掉,即成小抽氣罐,在其內盛入藥液(用芥子、細辛、延胡索各30克,甘遂10克,共研為細末,置于75%酒精500毫升內浸泡1周,過濾后即可使用)2.5毫升。將裝好藥液的罐具迅速垂直緊扣于穴位的皮膚上,不使罐液流出,然后用20毫升注射器,將針頭從瓶塞刺入,把瓶內空氣抽出,構成負壓,即吸附于穴位上。局部皮膚被拔起達一定高度后,將針頭拔出,待20~30分鐘罐內皮膚出現(xiàn)深紅色的紅暈,即可將罐去掉。每日選用1組穴,3天輪回穴位1次,每個穴位輪回5次,共15次為1個療程。治療后部分患者可有口干、喝水多。拔罐時間過長局部皮膚出現(xiàn)水皰(個別還拔出白色黏稠狀物),不須特殊處理,穿破排水即可,也可自行吸收。
方法17
取穴:①太沖、少商、豐隆、風門;②大椎、天突、膻中、肺俞。
施術:根據患者病情,選上述2~3穴進行治療。如風熱咳嗽選太沖、少商、大椎;風寒咳嗽選太沖、膻中、肺俞等穴。①組穴經常規(guī)消毒,用三棱針在各穴上點刺微出血;②組穴經常規(guī)消毒后用梅花針彈刺,然后選用大小適宜的火罐點燃95%酒精棉球,速投入罐中,待火旺時將罐扣在穴位上,以拔出血為宜,留罐2~3分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