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衣原體是人類急性呼吸道感染,特別是肺炎常見的一種病原體,主要侵犯呼吸系統(tǒng),通常以出現(xiàn)肺炎、支氣管炎、咽喉炎、扁桃體炎、鼻竇炎等呼吸道感染癥狀為特征。
【病原學】 肺炎衣原體新種TWAR株是TW-183(臺灣株)與AR-39(西雅圖株)的合稱。它具有衣原體屬的一切特征。病原體易被凍融交替所滅活,可在4℃存活較短時間(1~4h),但快速冷凍可使過半量的菌數(shù)滅活。
【流行病學】
1.感染源 患者及帶菌者是唯一感染源,隱性感染與人群中健康帶菌者尤顯重要。
2.傳播途徑 人與人之間經(jīng)飛沫傳播。
3.易感人群 人群中幾乎所有年齡均易感,5歲以下嬰幼兒較少發(fā)病。再感染也很多見。
【發(fā)病機制】 肺炎衣原體由上呼吸道吸入,侵入鼻咽等黏膜后,首先引起局部組織炎癥細胞的浸潤性病變,病原體在單核巨噬細胞中繁殖,進而通過血行播散。病變明顯多發(fā)于肺等下呼吸道,炎癥病變由肺門逐步擴大,表現(xiàn)為小葉性及間質性肺炎,病變可分布于兩肺中、下葉,呈單發(fā)或多發(fā)。病變也可累及網(wǎng)狀內皮系統(tǒng),肝出現(xiàn)炎癥及小灶性壞死,有脾大。
【臨床表現(xiàn)】
1.潛伏期 平均30d左右。
2.癥狀 發(fā)病初期首先出現(xiàn)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急性期可發(fā)熱,出現(xiàn)流感樣癥狀,全身酸痛、頭痛、咽痛、聲音嘶啞、干咳、咳痰、鼻塞、鼻竇炎表現(xiàn)。少數(shù)患者呈現(xiàn)慢性遷延性癥狀,慢性咽炎或支氣管炎的反復發(fā)作,有可能持續(xù)1年以上,病情進展緩慢。
3.體征 咽部充血,咽后壁黏膜可見淋巴濾泡增生,病情向下呼吸道發(fā)展時,聽診呼吸音減弱,甚至可聞細濕啰音。影像學檢查:肺部單一或多發(fā)階段性浸潤,團絮狀陰影和小點片狀改變,以一側和兩側下肺葉多見,短期復查病變沒有增加。由于肺炎衣原體感染尚可引起鼻頜竇炎、心內膜炎、心肌炎、冠心病以及類肉瘤等,故對相關體征也應予重視。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guī):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高不明顯,血沉增快。
2.取口咽部分泌物接種于HeLa229細胞培養(yǎng)或接種于雞胚卵黃囊培養(yǎng),以分離活病原體;微量免疫熒光試驗多見雙份血清效價上升4倍以上;間接血凝反應效價1∶32以上;PCR咽拭子多次檢測肺炎衣原體抗體陽性。
【診斷】 臨床癥狀及體征結合實驗室檢查,既可確診。
【治療】
一般輕癥只需患者休息即可,癥狀重者需服用抗生素,可選用四環(huán)素、多西環(huán)素、紅霉素、磺胺二甲基異唑等。
【護理】
1.隔離 本病應采用飛沫傳播的隔離與預防。
2.休息 發(fā)熱期間限制活動,重癥及老年患者嚴格臥床休息,給予生活協(xié)助。
3.保證營養(yǎng)供給 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保持患者有足夠的液體量,鼓勵患者多喝水,少食多餐,必要時遵醫(yī)囑靜脈補液。
4.病情觀察
(1)體溫:定時監(jiān)測體溫、脈搏、呼吸,觀察發(fā)熱的熱型及熱程變化;體溫達38.5℃以上時,應進行降溫處理。
(2)觀察呼吸節(jié)律、頻率、有無呼吸困難,定時聽診肺部,了解有無啰音,啰音的性質及進展情況。出現(xiàn)異常時應給予吸氧。
(3)觀察咳嗽的性質、痰液的顏色、性狀和痰量,避免患者用力和劇烈咳嗽,以免增加耗氧量。必要時指導患者咳嗽訓練,以輕咳的方式將痰咳出。
5.對癥護理
(1)降溫:當體溫>38.5℃時,先采用物理降溫,效果不好可遵醫(yī)囑給予藥物降溫。對使用解熱藥物及物理降溫措施后致大量出汗的患者,尤其年老體弱患者和小兒,要嚴密監(jiān)測心率、血壓的變化,防止虛脫、休克的發(fā)生。常用的物理降溫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乙醇擦?。翰捎?5%~35%的乙醇100~200ml,溫度27~37℃,老年人、小兒、冬季可適當增加溫度至40~45℃。擦浴時兩塊小毛巾交替使用,以拍拭方法離心方向進行,擦浴腋窩、腘窩、腹股溝等血管豐富處時應適當延長擦浴時間,以利散熱。禁忌拍拭心前區(qū)、腹部、后頸、足心等處,同時還可在患者頭部放一冰袋(或冷毛巾),在患者足底放置60~70℃的熱水袋,促使足底血管擴張,以助發(fā)汗,間接減少頭部的充血。
②冰袋降溫:將冰塊砸成小塊,放入冷水盆中化去棱角后裝入冰袋1/2滿,將其放入套內或用毛巾包好放在患者的額部、頸側、腋窩、腹股溝等處,注意位置正確,觀察局部皮膚情況,防止凍傷。冰袋使用時間一般為10~30min。
③灌腸:高熱不降、大便秘結時采用冰水或冷鹽水灌腸降溫。
(2)保持口腔清潔:發(fā)熱致體內分解增強,腺體分泌減少,口腔黏膜干燥,加上口腔內食物殘渣發(fā)酵極易引起口腔炎和口腔潰瘍,督促患者晨晚間刷牙,做好口腔護理,每天2次,并鼓勵多飲水,保持口腔清潔、舒適。
(牛小霞)
參考文獻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1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2]王宇明,胡仕琦.新發(fā)傳染?。本嚎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3]張玲霞,周先志.現(xiàn)代傳染病學.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2010.
[4]尤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