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醫(yī) 囑
二、用藥說明
(一)西醫(yī)對癥處理
1.臥床休息,直到肉眼血尿消失,血壓恢復正常及水腫減退。
2.急性期(通常為起病后2~3周)宜限制鹽、水及蛋白質攝入。
3.對有咽部、皮膚感染灶者應給予抗生素治療,如青霉素80萬U,肌注,2次/日,共7~10d。
4.經限制鹽而仍有水腫及高血壓者,給予利尿藥,如呋塞米(速尿)20mg,或氫氯噻嗪(雙氫克尿噻)25mg,3次/日,口服。
5.給予利尿藥后血壓仍高者,應給予降血壓藥,如卡托普利25mg,3次/日,口服;或美托洛爾(倍他樂克)12.5~50mg,2次/日,口服;或纈沙坦80mg,1次/日,口服;或硝苯地平(心痛定)20mg,3次/日,口服。頑固性高血壓可選用不同類型降血壓藥聯(lián)合應用。
6.發(fā)生高血壓腦病者,可靜注硝普鈉。
7.少數(shù)發(fā)生急性腎衰竭而有透析指征時,應及時給予透析治療以幫助患者度過急性期。
(二)中醫(yī)辨證用藥
1.風水泛濫 治則疏風清熱,宣肺行水。偏風寒者方藥選用越婢加術湯加減:麻黃10g,生石膏30g,甘草6g,生姜9g,白術12g。偏風熱者方藥選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麻黃6g,連翹12g,赤小豆30g,桑白皮15g,桔梗9g,茯苓皮30g,白茅根30g,竹葉9g,荊芥穗6g,金銀花15g。
2.濕毒浸淫 治則宣肺解毒,利濕消腫。方藥選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麻黃6g,連翹12g,赤小豆30g,桑白皮15g,杏仁9g,生姜皮6g,金銀花20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9g。
3.水濕浸漬 治則健脾化濕,通陽利水。方藥選用五皮散合胃苓湯加減:茯苓皮15g,桑白皮9g,生姜皮9g,陳皮12g,大腹皮30g,澤瀉15g,豬苓20g,川厚樸15g,白術12g,桂枝6g,大棗5枚。
4.濕熱內壅 治則分利濕熱,導水下行。方藥選用己椒藶黃丸加減:防己15g,椒目10g,葶藶子20g,大黃15g。
5.下焦熱盛 治則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方藥選用小薊飲子加減:生地黃20g,小薊15g,淡竹葉10g,滑石15g,藕節(jié)炭10g,梔子12g,生甘草6g。
6.陰虛濕熱 治則滋陰益腎,清熱利濕。方藥選用六味地黃湯加減:生地黃20g,知母12g,茯苓20g,山藥15g,澤瀉20g,牡丹皮12g。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