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是指支氣管肺組織、肺血管或胸部疾病導致肺循環(huán)阻力增高,進而引起右心室結構或功能異常的心臟病。其原發(fā)病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最常見。常因呼吸道感染而誘發(fā)肺、心功能不全。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肺原發(fā)性疾病的癥狀,肺氣腫和右心功能不全的體征及肺性腦病等。按病程緩急和病程長短,肺源性心臟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1.中藥灌腸輔助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藥物組成】 大黃20g(后入),云苓20g,川芎20g,蒲公英30g,丹參30g,益母草30g,牡蠣20g。加減:氣虛加黃芪30g;水腫加澤瀉15g;陽虛加細辛3g;感染重加金銀花20g。
【治療方法】 在控制感染、止咳平喘等治療基礎上,予中藥灌腸。將上述中藥煎取500ml,分2次,每次250ml保留灌腸30min,10d為1個療程。
【臨床應用】 治療66例,顯效46例,有效15例,無效3例,有效率92.43%。
【經驗體會】 該方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清熱解毒,通腑泄?jié)?。中藥灌腸可輔助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2.參脈注射液合大承氣湯直腸滴注治療肺源性心臟病急性發(fā)作
【藥物組成】 參脈注射液。大承氣湯加減:生大黃10g,芒硝10g,厚樸8g,魚腥草30g,生甘草6g。
【治療方法】 均給予低流量吸氧、平喘祛痰、抗感染、激素、利尿、強心等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加用:①參脈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150ml中靜脈滴注,30~ 40滴/min;②大承氣湯加減煎取200ml直腸滴注,30~40滴/min徐徐滴入直腸。注意及時糾正水、電解質代謝和酸堿平衡紊亂。
【臨床應用】 治療41例,顯效27例,有效11例,無效3例,顯效率41.2%,總有效率76.5%。
【經驗體會】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發(fā)作期,在西藥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給予中藥,往往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參脈注射液能大補元氣、益氣養(yǎng)心;大承氣湯能通腑瀉濁。二藥合用使心氣和、腑氣通,氣血運行正常,三焦水氣通達。直腸滴注更具優(yōu)勢。
3.中藥灌腸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功能不全
【藥物組成】 麻黃15g,黃芪25g,生大黃10g,黃芩20g,大腹皮20g,葶藶子20g,丹參40g,川芎20g,五味子20g。
【治療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抗感染、氧療、止咳平喘(氨茶堿加β2受體興奮藥),糾正酸中毒,全部病例均有應用利尿藥、洋地黃等藥物史。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不用洋地黃類藥,用上述中藥煎取150ml,1/d,晚睡前排便后保留灌腸,7~10d為1個療程,一般用1~2個療程。
【臨床應用】 對照組治療20例,顯效25%,有效50%,無效25%,總有效率75%;治療組治療20例,顯效60%,有效30%,無效10%,總有效率90%。χ2=5.18,P<0.01。
【經驗體會】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右心功能不全,心肌對洋地黃的耐受性很低,易發(fā)生中毒反應;大量應用利尿藥可致低鉀堿中毒,使病情加重而復雜。在傳統(tǒng)治療基礎上加中藥灌腸,灌腸組療效好于對照組。中醫(yī)認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病理基礎是久病肺虛,痰液潴留致肺氣脹滿不能肅降而咳喘不止,進而累及心脾諸臟,其病因為痰濁水飲瘀血互為影響。針對大部分患者腑氣不通、大便秘結之表現(xiàn),給予益氣宣肺、利水祛痰通腑,活血化瘀中藥灌腸,以達宣肺平喘、通腑泄熱、祛痰去瘀、行氣利水之效。加用活血化瘀丹參、川芎等藥改善微循環(huán);黃芪、五味子補斂心肺之氣,提高心肺功能。應用中藥灌腸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功能不全療效顯著,明顯提高PaO2和降低PaCO2。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治療以控制感染,改善通氣,合理氧療為主,必要時可應用利尿、擴血管藥或慎用小劑量強心劑。藥物灌腸治療,提供了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新的治療手段,應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進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