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中國智慧,融通世界

        中國智慧,融通世界

        時間:2023-02-28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如何依托“一帶一路”倡議,聚焦人文交流機制,為融通世界提供中國智慧、中國經(jīng)驗?因此,要開展關于“一帶一路”和中外人文交流的學術研究,首先需要在國家戰(zhàn)略中尋找立足點與定位點。“一帶一路”不僅是一個經(jīng)濟發(fā)展倡議,更是對全球和平、平等、發(fā)展新秩序的有力呼吁。2016年12月5日,中央深改小組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軟力量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助推器。
        中國智慧,融通世界_關于“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機制研究的思考_融合與創(chuàng)新:“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研究

        ◎胡正榮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國家期間,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同年10月,他又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二者共同構成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1]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一帶一路”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得到廣泛的認同、響應和參與。

        在現(xiàn)代國際關系領域,“人文交流與政治安全合作、經(jīng)濟貿(mào)易合作一道構成國際關系的三大推動力”[2]。人文交流,依字面意思理解,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文化交流?!叭宋摹币辉~在古漢語中早已有之,到了近代,則與在歐洲盛行的人文主義密切相關。人文主義指涉“一種不同于歷史主義的哲學理論和價值觀,強調(diào)以人尤其是個人的興趣、價值觀和尊嚴作為出發(fā)點,以理性推理為思想基礎,以仁慈博愛為基本價值觀,推崇個人的興趣、尊嚴、思想自由、人與人之間的容忍和無暴力相處等原則”[3]。研究者認為:“其最終落腳點與我們所提倡的人文交流類似,都是為了塑造其他國家民眾的文化認同和政治合法性支持。”[4]一般的觀點認為:“人文交流包含人員交流、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其目的是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認識與了解,從而塑造區(qū)域文化認同、價值認同,最后達成區(qū)域政治合法性的支持。”[5]

        當今,全球呈現(xiàn)政治多極化、文明多元化態(tài)勢。然而,在諸如“歷史終結論”和“文明沖突論”面前,競爭性與排他性的主導思維卻為國家之間的合作蒙上陰影。在現(xiàn)實中,宗教文化沖突、政局不穩(wěn)、域外勢力干預等因素給人文交流設置了障礙。2017年慕尼黑安全會議發(fā)布了主題為“后真相、后西方、后秩序”的安全報告,預示著“后西方時代”的到來。[6]如何超越西方中心主義世界史觀與文明等級論?如何依托“一帶一路”倡議,聚焦人文交流機制,為融通世界提供中國智慧、中國經(jīng)驗?面對這一系列問題,我們可以從理念價值、研究領域和方法路徑三個層次加以闡釋。

        一、理念價值:在國家戰(zhàn)略中尋找新定位

        “一帶一路”倡議不是單純的經(jīng)濟行為,而是“構建中國全方位開放新格局、促進亞歐國家共同發(fā)展繁榮的必然選擇”[7]。從理念價值層面看,我們面臨“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問題。因此,要開展關于“一帶一路”和中外人文交流的學術研究,首先需要在國家戰(zhàn)略中尋找立足點與定位點。

        (一)立足“一帶一路”,打造“命運共同體”

        2012年12月5日,習近平主席同在華的外國專家代表座談時指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sup>[8]2017年1月,習近平主席首次出訪瑞士,在聯(lián)合國日內(nèi)瓦總部發(fā)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提出:“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fā)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也是我們這一代政治家應有的擔當。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xiàn)共贏共享。”研究者指出,本次講話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有重要發(fā)展,“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新的定位,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確定為時代命題”[9]。實際上,我國提出的“命運共同體”是當今互聯(lián)互通時代獨具特色的“中國方案”,是一種新的國際秩序構想。這表明“中國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10]

        這一命題的提出,驅(qū)使我們反思現(xiàn)有的國際政治理論和外交實踐。王曉玲指出:“中國提出的‘命運共同體’包含著‘和平’‘多元’‘共建’‘共享’‘共贏’等理念,將國際社會視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并且提出了‘義利觀’這一新的‘利益觀’?!?sup>[11]這一命題鮮明地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中國對世界和人類的責任與擔當,而“一帶一路”倡議正是中國方案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一帶一路”不僅是一個經(jīng)濟發(fā)展倡議,更是對全球和平、平等、發(fā)展新秩序的有力呼吁。

        (二)聚焦人文交流,拓展大國外交

        中國在全球各方面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中國外交也形成了嶄新的思路,那就是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政治互信、經(jīng)貿(mào)合作和人文交流正是支撐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三大支柱。

        王毅外長在美國戰(zhàn)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發(fā)表了題為《發(fā)展中的中國和中國外交》的演講,明確指出:“人文交流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三大支柱之一?!?sup>[12]人文交流以人民為主體,以文化為內(nèi)容,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中外民親心通,能夠為我國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加有力的國際環(huán)境,也能夠為世界和平與發(fā)展貢獻中國力量。目前,我國已經(jīng)先后與俄羅斯、美國、英國、歐盟、法國和印度尼西亞政府建立起副總理級人文交流磋商機制,中國與南非、中國與拉美的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也在探討過程中,而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人文交流機制也可謂應運而生、正逢其時、大有可為。

        (三)建設軟力量,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為了與中國發(fā)展相適應,也為了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相配合,近年來,中國的軟力量建設廣泛開展、成效顯著?!度嗣袢請蟆?、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新社、《中國日報》等中央外宣媒體在全世界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與日俱增;孔子學院、中國文化中心成為傳播中華文明的節(jié)點和紐帶;中國國際電視臺(環(huán)球電視網(wǎng))的開播,更是為連接中外、溝通世界帶來新的力量。

        軟力量的建設和國際傳播能力的提升,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也具有重要意義。2016年12月5日,中央深改小組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軟力量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助推器。作為軟力量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研究者、見證者、參與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需要重視國際傳播具有重構主體性的功能,同時關注“人在實踐活動中作為活動主體所具備的自覺、自主、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13],為相關工作培育人才、貢獻智力成果。

        (四)構建新體系,發(fā)展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

        “任何一個術語都是對現(xiàn)實的反映,術語的本質(zhì)也必定是對現(xiàn)實的選擇,而且它的內(nèi)容必須發(fā)揮折射現(xiàn)實的功能?!?sup>[14]根植在不同術語與話語背后的,是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取向。在發(fā)展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的過程中,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的:“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xiàn)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sup>[15]

        這實際上為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fā)展新局面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我們應當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國外哲學社會科學三大資源中汲取養(yǎng)料,以問題為導向,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發(fā)展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新體系。

        二、“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機制的三大研究領域

        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國際文化交流的頻繁進行,直接激發(fā)了人文交流的興起。特別是19世紀之后,歐洲民族國家體系逐步建立,文化交流開始受到國家和政府的強力推動”[16]。在中國語境下,聚焦人文交流機制的研究,旨在強調(diào)人文交流在推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心相通、深化與有關國家的經(jīng)貿(mào)合作,以及促進與有關國家的政治互信中的重要地位。任何研究都要以理念觀照現(xiàn)實、以現(xiàn)實培育理念,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具體到人文交流機制的研究,則有理論、戰(zhàn)略和應用三個層次。

        (一)理論研究:提煉新理念、新范疇、新表述

        任何學術研究都必須致力于理論探索,它是知識的集大成形式,也是研究的生命力所在。理論研究必須“不忘本來、面向未來、吸收外來”,從中國本土問題出發(fā),扎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堅持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性,同時也要借鑒國外既有的研究體系。對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而言,許多概念、理論甚至學科都是“舶來品”,理論研究似乎存在著對西方概念亦步亦趨的傾向。在批評“西方中心主義”和提倡“理論本土化”的呼聲中,對于國外有價值的學術研究,自然值得借鑒,但如果全盤照收,也就失去了開展文明對話的可能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在思考世界體系的時候,概念的選擇往往能夠左右我們的認知。很多學者已經(jīng)習慣了“民族國家”“主權”“全球化”等源自西方學者的理論概念,但也有中國學者致力于思考古代中國的實踐與理念,如趙汀陽、韓毓海、閻學通等人對“天下體系”的探索,費孝通對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思考,他們?yōu)槔碚撗芯刻峁┝诵吕砟?、新范疇、新表述。再加上馬克思主義提供給我們的世界主義和國際共產(chǎn)主義理念,我們完全可以鍛造出具有深厚內(nèi)涵的新表達。[17]可以說,“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建立在這三種學術傳統(tǒng)之上的深刻總結。

        (二)戰(zhàn)略研究: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政策研究

        學術研究還必須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國家戰(zhàn)略提供智力支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深改小組第十八次會議、哲學和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均明確提出:“要建設一批國家亟需、特色鮮明、制度創(chuàng)新、引領發(fā)展的高端智庫,重點圍繞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政策研究?!?/p>

        我們固然不能忽視看似離現(xiàn)實較遠的“冷門絕學”,但更應該自覺主動地以學術研究為國家發(fā)展提供服務。哪怕是研究“遺物遺跡”的考古學和研究“故紙堆”的歷史學,也同樣有戰(zhàn)略價值。例如,作為學術概念的“絲綢之路”,就可以從國內(nèi)外的考古學、歷史學、漢學的積累中獲得充分的學術養(yǎng)料,從而有助于發(fā)掘這一歷史符號背后的學術內(nèi)涵,也延展出它對于當今世界的闡釋性和建構性價值。那么,具有強烈時代色彩和實踐意義的政治學、經(jīng)濟學、法學、新聞傳播學等,就更應當與國家的戰(zhàn)略方向主動契合。我們的學術研究,通過深厚的材料匯集、深入的邏輯思考、深刻的概念提煉,可以為黨和政府確定決策方向、形成決策框架、制訂實施方案帶來可靠的保障。

        (三)應用研究:服務于各國別/區(qū)域、各層次、各項目的工作

        應用研究是一個“如何落地”的問題。孔德曾提出知識發(fā)展的三階段法則,該法則表明,“任何一種知識發(fā)展的初始階段都是神學形式,然后發(fā)展到形而上學,最后進入實證形式”[18]。這是一個從天上回歸地面的過程,學術研究同樣存在“如何落地”的問題。聚焦學術研究的應用價值,勾連理論與實踐,方能發(fā)揮學術研究的更大影響力。

        具體到人文交流領域,學術研究還可以直接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機制貢獻應用性的智力成果?!耙粠б宦贰备采w亞非歐,范圍廣泛;人文交流機制涉及多主體,層次眾多。各個部委、各級政府、企事業(yè)單位、群眾組織、公民個體,都有可能成為人文交流機制中的重要角色。政治精英、專業(yè)人士、青年群體、婦女、農(nóng)民,都能夠促進中外的文化交往和社會認同。教育、科技、文化、衛(wèi)生、體育、旅游、媒體、藝術、檔案,都屬于人文交流機制的重要內(nèi)容。如何制訂重大主題的人文交流方案?如何發(fā)揮不同參與者的主體性作用?如何達成更好的交流效果?如何避免跨文化傳播中的誤讀和“文化折扣”?如何衡量和評估一個具體項目的實施結果?如何建立人文交流輿情監(jiān)測和快速反應機制?這些課題,也正是對我們研究者提出的緊迫要求。

        因而,要推動“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機制的形成,必須同時擁有智力支持和學術保障,學術研究者責無旁貸。從戰(zhàn)略布局與實踐應用的層面看,國家在思考中外人文交流機制工作的組織保障時,提出要依托高校、研究機構開展高水平的基礎研究、政策研究和實務研究,逐步形成中外人文交流學科體系和專家資源庫,建設專門的核心智庫,實現(xiàn)理論、戰(zhàn)略與應用的相互供給、良性互動。

        三、方法路徑:復雜社會呼吁學科交叉和人的價值回歸

        在互聯(lián)互通時代,社會的復雜性也日益加強。過去一年,國際大事中“黑天鵝”頻現(xiàn),正是提醒我們,單一的因果關系已經(jīng)無法充分揭示復雜的關系?!耙粠б宦贰鄙婕氨姸鄧遥笪覀冮_展綜合性、系統(tǒng)性的探討。

        有學者稱人類業(yè)已進入“風險社會”[19],該提法是對目前人類所處時代特征的形象描繪,但在具體的概念理解上卻存在分歧,如現(xiàn)實主義的理解路徑、文化層面的解讀,以及制度主義的剖析等。[20]實際上,“人類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各種社會形態(tài)從一定意義上說都是一種風險社會,因為所有有主體意識的生命都能夠意識到死亡的危險”[21]。盡管如此,在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下,對風險的感知存在顯著的差異,社會的復雜性是這種差異存在的原因之一。有學者指出:“有關社會科學中復雜性的著作最早可追溯到幾百年前,1776年出版的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是關于這個議題的最早的也是最系統(tǒng)的代表性著作?!?sup>[22]

        (一)復雜社會研究中需更新傳統(tǒng)認知

        實際上,隨著學科研究的深入,傳統(tǒng)的認知一直在更新迭代。在解釋與預測社會科學議題的過程中,考慮到問題的復雜性,需要我們基于不同的領域來實現(xiàn)認識的超越。

        以傳播學研究中的“系統(tǒng)論”為例,20世紀30年代貝塔朗菲提出系統(tǒng)論:“從系統(tǒng)的角度揭示了事物、對象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本質(zhì)、內(nèi)在規(guī)律性。”[23]以控制論為代表的第一代系統(tǒng)論掀起了系統(tǒng)科學的第一個高潮。然而,第一代系統(tǒng)論在社會經(jīng)濟領域中并不那么成功,以至到了20世紀70年代,有人開始哀嘆“控制論時代的終結”[24]。20世紀70年代,基于耗散結構理論和協(xié)同學,第二代系統(tǒng)觀應運而生,但在經(jīng)濟、社會領域的運用依然不能令人滿意。研究者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外學者不約而同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個體與環(huán)境的互動作用上,強調(diào)個體的主動性,承認個體有其自身的目標、取向,能夠在與環(huán)境的交流和互動作用中,有目的、有方向地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和結構,達到適應環(huán)境的合理狀態(tài)。”[25]系統(tǒng)元素由一開始“死”的、被動的認識演變?yōu)椤熬哂羞m應能力的主體”,實現(xiàn)了認知的超越,進而擁有更強的解釋力與生命力。

        人文交流機制涉及各個國家、各個區(qū)域、各個文化社會。不同的國家,也有其獨特的國情復雜性,這就為國家交往帶來了挑戰(zhàn);同時,人文交流機制涉及多個主體、多個層次、多個領域,每一個主體的行為,也都需要我們嘗試從更加豐富的角度和復雜的維度進行理解。

        (二)學科交叉融合方能提供更多洞見

        中國高校當前的學科體系,包括哲學、歷史學、經(jīng)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民族學、新聞傳播學、人口學、宗教學、心理學等相對具有獨立性的學科。它的形成有本土的歷史淵源,但更是建立在西方近代高等教育體系發(fā)展的基礎之上。中國特色的學術研究,不僅僅是在這個學術體系上修修補補,還要積極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學科交叉,就是值得采取的思路。因此,要完成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機制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必須走向一種有中國特色的教學學科研究?!败浟α俊笨梢猿蔀橐I性的關鍵詞,其他的關鍵概念也值得探討,但歸根結底,交叉研究是不能忽視的研究道路。

        以美國為例,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tǒng),促使我們思考應對的策略,而這種策略就涉及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媒體等多個方面。特朗普的政治理念具有獨特性,會為美國政府的施政綱領和外交走向帶來什么變化呢?他的經(jīng)濟政策會影響中美貿(mào)易嗎?他的當選反映了美國社會和文化心理中的民粹主義,我們應做怎樣的思考?他對新興媒體的態(tài)度和使用頗具個性,有“推特外交”一說,需要如何應對?因此,一個單一的現(xiàn)象背后有各種因素的交織,需要各個學科共同思索,諸如此類的復雜課題,正體現(xiàn)了學科交叉、交互和交融的必要性。

        (三)人文交流最終需回歸人的價值

        一套完整機制的建立與有效運轉(zhuǎn)是人文交流得以維系、發(fā)展的根本保證。這需要兩個維度同時發(fā)揮效力,即建立機制與有效運轉(zhuǎn)——前者依賴國家間的“頂層設計”,后者則有賴于民間的支持與認同。可以說,我國目前已經(jīng)積累了包括人文交流的雙邊機制、多邊機制和評估機制在內(nèi)的多種機制運行的經(jīng)驗。[26]

        需要指出的是,在人文交流機制進一步形成和深化的過程中,需要始終保持主體性。人文交流與廣義的國際傳播有一脈相承之處,有研究者指出:“(國際傳播可能)通過‘培養(yǎng)’他國受眾對該國家的認知和共識,實現(xiàn)對該國家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和接受;通過引導他國公眾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重構人的主體性?!?sup>[27]人文交流是對等的傳播行為,不存在一方控制另一方(第一代的控制論思想)。我們既要對對象國營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保持清醒的認知,同時也要摒棄我們的對外傳播行為所夾雜的功利主義色彩。這已有前車之鑒,“冷戰(zhàn)結束后,公共外交一度被美國打入‘冷宮’,‘9·11’事件后公共外交又被美國政府‘請出山’,在這起伏之間,公共外交顯然被視為一種應急的工具,功利的味道無法抹殺,這也必定會導致公共外交行為的變形和性質(zhì)的變性”[28]。以至于有人指出:“美國對于權力政治的過分熱衷,使它對阿拉伯和穆斯林的怨聲充耳不聞。即使美國官員走進面向阿拉伯國家的電視臺,也是一味炫耀美國的強硬邏輯。”[29]由是觀之,人文交流機制的建立與運轉(zhuǎn),歸根結底需要回歸人的價值,走向一種真正符合人類未來共同發(fā)展的心靈政治。

        [胡正榮,中國傳媒大學校長,國家傳播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注釋】

        [1]趙銀平.“一帶一路”:習近平打開的“筑夢空間”[EB/OL].(2016-09-21)[2017-03-0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9/21/c_1119594710.htm.

        [2]邢麗菊.推進“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困難與應對[J].國際問題研究,2016(6):5-17.

        [3]楊毅.軟實力視角下中國人文交流機制的構建[J].理論與改革,2012(4):110-113.

        [4]楊毅.軟實力視角下中國人文交流機制的構建[J].理論與改革,2012(4):110-113.

        [5]許利平,韋民,等.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人文交流[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5:4.

        [6]Munich security report 2017[EB/OL].https://www.securityconference.de/en/discussion/munich-security-report/munich-security-report-2017/.

        [7]袁新濤.“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戰(zhàn)略分析[J].理論月刊,2014(11):5-9.

        [8]吳綺敏.中國是合作共贏倡導者踐行者[N].人民日報,2012-12-06(1).

        [9]張歷歷.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nèi)容、價值與作用[J].人民論壇,2017(7):35-37.

        [10]王巧榮.以合作共贏為核心構建新型國際關系[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6(4):32-36.

        [11]王曉玲.“周邊命運共同體”構建與人文交流思路的轉(zhuǎn)換[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5(5):48-55.

        [12]王毅.發(fā)展中的中國和中國外交[EB/OL].(2016-02-25)[2017-03-06].http://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yjh_674906/t1343410.shtml.

        [13]隋巖.國際傳播的軟實力及媒介外交功能[J].當代傳播,2012(1):31-32.

        [14]BURKE K.Language as symbolic action:essays on life,literature,and method[M].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6:45.

        [15]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6-05-18)[2017-03-0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2.html.

        [16]楊毅.軟實力視角下中國人文交流機制的構建[J].理論與改革,2012(4):110-113.

        [17]張磊,胡正榮.帝國、天下與大同:中國對外傳播的歷史檢視與未來想象[J].南京社會科學,2015(6):117-122.

        [18]柯林斯,馬科夫斯基.發(fā)現(xiàn)社會[M].李霞,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42.

        [19]貝克.風險社會[M].何博聞,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20]楊雪冬.風險社會理論述評[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5(1):87-90.

        [21]烏爾里?!へ惪?,王武龍.從工業(yè)社會到風險社會(上篇)——關于人類生存、社會結構和生態(tài)啟蒙等問題的思考[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3(3):26-45.

        [22]米勒H,佩奇E.復雜適應系統(tǒng)[M].隆云滔,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5.

        [23]貝塔朗菲.一般系統(tǒng)論基礎、發(fā)展和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譯序1.

        [24]陳禹.復雜適應系統(tǒng)(CAS)理論及其應用——由來、內(nèi)容與啟示[J].系統(tǒng)辯證學學報,2001(4):35-39.

        [25]陳禹.復雜適應系統(tǒng)(CAS)理論及其應用——由來、內(nèi)容與啟示[J].系統(tǒng)辯證學學報,2001(4):35-39.

        [26]許利平.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人文交流:路徑與機制[J].新視野,2014(5):119-123.

        [27]隋巖.國際傳播的軟實力及媒介外交功能[J].當代傳播,2012(1):31-32.

        [28]周培源.從新浪微博看美國對華公共外交[J].公共外交季刊,2014(3):90-96.

        [29]唐小松,王義桅.美國公共外交研究的興起及其對美國對外政策的反思[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3(4):22-27.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