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墓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動,尤其是祭祀本派始祖,則要求族中子孫必須一同前往。明萬歷前后,城東許氏家規(guī)之“清明墓祭”中明確要求九十六人參與:
吾宗墳墓非一處標祀,而非一日所能遍也。有舟往者,有陸行者,是宜群族人而掃松楸也。然道途之遙,供億之煩,人情所難,而輪首有所不堪也。乃定為四十八份,析而為九十六人。
許村前溪何氏梅清堂《祀田墳山禁約目》中記載:“一世祖,山及隨田三墩,古墳八十五冢,歷系我族祭掃?!?sup>[17]盡管墳墓眾多,路途遙遠,但還是要求“群族人而掃松楸”。所以常要對行祭的行程作出具體的安排,以便族眾統(tǒng)一行動?!豆澎ǔ菛|許氏世譜》卷一《宗祠祀典條錄·掃墓》中記載:
始祖會公墓在金釵塢,三進士公墓結(jié)林,先世合族立有九十六分置標祀之田若干畝,各山塘屋租子利若干。每歲以八家為首,首年收其子利,次年春,以清明前后三日為規(guī),敬備豚、羊、牲醴、桌席于梁下(即漁梁)裝備舟楫四號,每號鼓樂、酒饌、蔬果、湯飯支給。至彼二處標祀拜掃畢,回舟盡樂而歸。次日問政山詣七暹公墓及東七里石堨頭各處祖塋,祭畢亦有供給,照舟中式同。三日,祠內(nèi)整齊,首家鋪設肴品熟胙佳釀鼓樂,樂散盡飲。
許氏城東派規(guī)定以“清明前后三天為規(guī)”。始祖會公墓在歙南浦口之金釵塢,距城東約有二十五里。三進士公墓在歙西南雄村之結(jié)林,距城東約二十里。這兩處都可經(jīng)新安江抵達,故安排在一天。明中后期的要求是首家除了要準備豚羊牲醴、蔬果湯飯外,還要備舟楫四艘,每艘船上都要安排鼓樂,“拜掃畢,回舟盡樂而歸”。一支由九十六人組成的祭祀隊伍分乘四艘船,從漁梁登舟,一路吹吹打打,我們可以想見這是相當熱鬧的一個場景。次日到暹公墓,該墓在問政山姚家塢,距城東五里。然后再到東七里石堨頭各處的祖墓。
前面提到的明初永樂年間祭掃黃村聚童公孺人墓的時間與本堂(即仁安堂)同在黃村的壽祖公是在同一天。當日“鼓吹六名,仁安堂前掌號,然后齊集序行”[18],從歙北的富堨到歙東的黃村有三十余里的路程,從用轎兩乘的情況來看,可能有兩位年高的長輩參與主持祭祀活動。至于整個活動有多少子孫參與,現(xiàn)已不得而知。從路程來看,整個活動需要一天的時間。
到了明天啟五年(1625),族中又對包括該墓在內(nèi)的幾座祖墓的祭掃作了更為具體的安排:
大馮塘標掛的于清明前三日,黃村標掛的于清明前二日,次日散胙,其大馮塘標掛,毋許借用黃村三牲,以致腐臭不堪,褻瀆祖宗,違者重罰。其黃村標掛,先期呼喚莊仆一人,同夫二名,挑祭儀。將米用莊斗量過三斗八升,內(nèi)取一升與腳夫早晚粥。仍煮六升粥,候轎至同食。余米蒸飯。其三牲候下年首至稱明,眼同下鍋。其轎十五乘,每乘計與紋銀一錢二分。次日席上分派。到墓祭畢,每轎一乘,計與剔骨熟肉半斤。餅二對,酒一壺,飯隨用。莊仆二房,每房給肉四兩,餅二對,酒半壺。其剩飯,毋許帶回,令莊仆收去。
大馮塘墓祭掃在清明前的第三天,黃村墓在清明前的第二天。因黃村路途遙遠,所以先要讓一名莊仆和兩名挑夫挑祭儀先期一天動身,并在黃村莊上煮好六升米粥,等候第二天轎夫到達時同食。明永樂時僅備兩乘轎,而兩百年后天啟年間,轎已發(fā)展到需備十五乘了,光轎金就要一兩八錢。掃墓隊伍的壯大,是家族興盛的標志之一。同許氏帶著九十六人的隊伍,雇船四艘,一路吹吹打打一樣,汪氏也是通過浩浩蕩蕩的十五乘轎隊來向人們炫耀家族的興盛。
緊接十五世祖聚童公孺人之后行祭的是聚童公及十六世祖的十六座墳墓,其中包括恒暉即道昌公及其三位夫人的墓所。最遠的在今天上豐鄉(xiāng)的屯田村,最近的在富堨東南面的馮塘:
屯田聚童府君及祚、禮二位孺人方氏和吳氏三墓所。上堠恒暉府君、明祚府君、明禮府君三墓所。大馮塘恒暉孺人許氏墓,滇公以下共七穴墓附祭;姚家埵恒暉孺人程氏墓,釣魚臺恒暉孺人胡氏墓。
如果這十六所是在一天完成的話,那么他們的行進路線當是先往北走二十五里到屯田,其次從屯田往西行十里到許村,經(jīng)沙堘,往西南行十里到姚家,再往西行三里到塔山對面的下堠,然后從下堠往東南行十五里到豐口釣臺。最后回到富堨,再走一里到馮塘。這一天大約要走七十五里路程。
宗族常把始祖放在優(yōu)先祭祀的地位,其行程安排也是從始祖開始,然后按輩分,從高到低依此進行。但祠堂往往只負責始祖及后幾代墓祭,其余祖先則由各支系自行負責。前面提到的汪氏譜中規(guī)定始祖以下共計三十二座墳墓,由祠堂統(tǒng)一祭祀?!冻菛|許氏宗祠標祀膳塋約議》中明確指出了自元代起就定下六處墓祖為許氏世代之源,它們分別是:歙南浦口金釵塢會公墓、問政山暹公墓、東七里宣義公及四十公墓、結(jié)林三進士公及四六公墓、張王廟三六公墓、石堨頭三五公墓。除了此六處之外,其他祖先由各支自行負責祭掃。《古歙城東許氏世譜·宗祠祀典條錄·小膳塋》中記載:
本族各分自立小膳塋者,以其各支繁派不能總理,各以近支子孫自相為拜掃之會,凡百余家,約用豬羊五十余副,或舟或輿,遠近爭馳,亦如始祖拜掃致祭。鼓樂散胙同。
因有一百多家,分支眾多,一次祭掃需用豬羊五十多副。汪氏對每副豬羊的重量還有具體的要求:“圞豬一口,要五十斤以上;羊一雙,要十五斤以上。俱用同人店銀星秤復。豬除首四十五斤,羊去角連首,與祭掃人均分?!?sup>[19]如此繁多的支系祭掃不能全由祠堂總理,故以近支為會,或乘舟,或坐車,爭先恐后,同去祭掃,其祭掃分胙的程式與祭始祖相同。
另外,外遷的支系,也要參與到祭祀始祖的活動中來。因路途遙遠,不便攜帶祭品,允許不帶祭品,共同參與祭拜即可。許村惇睦堂遷浙江昌化無他鄉(xiāng)的《唐昌許氏宗譜》的《值年條規(guī)》中就明確指出:“惟善政公派分遷長垅燕窠里,并無居本村者。清明猶恐隔河水阻,不與較論。只來拜祖,勿備豬羊祭品焉?!鼻迕鞴?jié)除了祭祀家祖外,有些家族還附祭客祖,這一情況將在下面的“祭祖簿”中加以介紹。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