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荊芥、防風各9g,柴胡、黃芩、金銀花各12g,桔梗9g,玄參、板藍根、淡豆豉各12g,甘草2g。水輕煎,大溫服,或取微汗,四煎趁熱泡足,以疏散表邪,解肌退熱。
功用:疏散風寒,清熱解毒。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有積熱,肌表畏寒,咽干舌燥,發(fā)熱頭痛,體強納差等癥。適用于暖冬溫春,天干少雨,氣溫偏高的冬春外感、里熱外寒者。近30年于此季節(jié)感冒者,大多如此。
方解:荊、防、柴、豉疏風解肌;黃芩、金銀花、玄參、板藍根清熱解毒;桔梗、甘草利咽。諸藥相合,以成解肌退熱利咽之功,用于治療里熱外寒感冒者,臨證加減,其效甚穩(wěn)。如寒重者,用蔥白、生姜為引,寒甚去豆豉、玄參,換紫蘇葉、羌活。
加減:如熱甚者,加生石膏、連翹;咳嗽加杏仁、貝母、炙枇杷葉、炙桑白皮;納差加白術、陳皮;咽喉紅腫加牡丹皮、薄荷;便秘加酒制大黃;溺赤加木通、梔子。余隨癥。
治驗例一 表里兩兼
李某,男,35歲。2004年12月9日診。自訴:因洗澡水涼,夜半即覺頭痛體強,在某診所輸液5天,熱退不凈,反增口干舌燥,食欲減退,全身不適。診:觀其面色暗紅,唇焦,舌質暗紅、苔薄黃而燥,聲粗而干,脈象寸關微浮而數(shù)。辨證:外感寒邪,化熱傷津。但因表證尚未全解,用藥不可過涼。治法:解表清里。用本方2劑,輕煎熱服,取微汗,三煎大溫泡足。
12月13日患者來告知:2劑盡劑,熱退身安,飲食知味,勞作無礙。
治驗例二 素體內(nèi)熱
余某,男,55歲。2007年11月3日來診。自訴:近來在蔬菜大棚里農(nóng)作,出出進進,內(nèi)外溫差近30℃,不知不覺感冒,微冷惡寒,身體倦怠,咽痛干咳,食欲減退。診視患者面色微紅,唇、舌失潤,舌苔薄而微燥,咽喉微紅;脈象微浮而數(shù);問之飲食習慣,知其平素喜飲酒及食辛辣,肺胃素熱無疑;加之冬暖少雨,復因反復汗出受涼,以致此患。辨證:素稟內(nèi)熱,風寒束表。治法:解表清里。用本方加貝母10g,炙桑白皮、炙枇杷葉各18g,以清熱潤肺、化痰止咳,3劑。隨訪:3劑藥服下諸癥消退,感冒痊愈。
治驗例三 氣陰兩虛
陳某,男,46歲。1989年10月26日診。主訴:平素易患感冒,近因清晨外出,穿衣偏少,隨感受涼,至晚便覺身發(fā)寒熱,頭痛咽干,微咳無痰。診視患者體氣不實,面、唇、舌色淡白,舌苔薄白微燥,脈象虛細微數(shù)。辨證:氣陰兩虛,風寒束表。治法:疏風解表,益氣養(yǎng)陰。用本方加黨參15g,百合12g,蔥白連根三莖,生姜三薄片,大棗3枚,大米60粒,3劑。囑患者頭、二煎大溫服,取微汗,三煎加水約6L,煮數(shù)滾,兌入陳醋3兩,泡足15分鐘。
隨訪:頭劑服下寒熱解,3劑病愈。
治驗例四 寒邪化熱
孫某,女,21歲。2001年3月3日診。主述:因為天氣冷暖不定,穿衣服難以適擇,9天前突然變冷,穿衣服太少,隨即感冒,發(fā)熱咳嗽,胸悶喉癢。先買數(shù)種治感冒咳嗽藥口服,效果不明顯,又在某醫(yī)院輸液6次,發(fā)熱減輕,口干咽痛加重,咳吐少量黃痰,身體時感畏寒,微渴心煩。診:患者面色微紅,唇、舌色紅而乏津,苔微黃而糙,脈象兩寸偏數(shù),右關微見滑而微數(shù)。病因病機:外感風寒,久而化熱,以致肺陰耗傷,胸悶口干,咳吐少量黃痰。辨證:陰虛邪戀。治法:微辛清潤。用本方去淡豆豉,加麥冬、沙參各12g,連翹9g,以清熱養(yǎng)陰潤肺,3劑。5日后獲悉,3劑藥盡劑,諸癥悉除。
治驗例五 脾肺氣虛
肖某,男,67歲。2005年3月19日來診。自述:感冒10余日,打針吃藥不斷11日,肢體困倦,食量大減,咽痛口渴,畏風自汗??人蕴瞪?,全身乏力。診:患者精神欠佳,面色萎黃,兩顴淡紫隱隱,唇干舌紅,苔薄少津,脈象細數(shù)。病因病機:患者素體不虛,偶感風寒,續(xù)務農(nóng)活;本來易治之病,疑其所用之藥恐不對證,故而治療10余日不愈,反致正氣受損,脾虛納減,精神倦怠。辨證:外感風寒日久,脾肺氣虛邪戀。治法:益脾肺,清余熱。本方去柴胡、玄參、淡豆豉解肌、性寒之味,加生黃芪18g、黨參15g、白術12g,以補脾肺、止自汗;加陳皮9g,以開胃進食,3劑。
隨訪:3劑盡劑癥狀消除,飲食調(diào)理數(shù)日康復,勞作正常。
治驗例六 熱傷衛(wèi)氣
楊某,女,41歲。2005年3月20日診。自訴:春節(jié)剛過,無原因老感覺鼻腔干燥發(fā)癢、打噴嚏,隨之全身酸楚,頭痛怕風,咳嗽無痰,胸悶納差,在藥店買感冒藥已服六七天無效,癥狀越來越重。診:患者面色失潤,舌苔薄白微糙,舌質微見暗紅,咽喉周圍微紅;脈象浮數(shù)微弦,沉取滑數(shù)。病因病機:本地自秋末至春少雨,氣溫偏高干燥,復因春節(jié)過食腥、辣,再加附近有流感傳播,三因合至,近似“春溫”無疑,即所謂“流感”是也。病已明,證須辨:溫熱之邪,最易傷陰,肺主陰,故先受之而見鼻燥喉癢噴嚏;脾主四肢肌肉亦屬陰,本受溫邪,再戕腥辣,故有四肢酸楚。治法:清熱解毒,和胃養(yǎng)陰。本方加石膏18g、石斛15g,3劑。
3月24日二診。患者主訴:鼻咽干燥及全身酸楚已明顯減輕,又出現(xiàn)咳嗽有痰不多,痰色白而微黏,飲食微有增加。此為溫熱之邪已解,應續(xù)調(diào)脾肺,開胃、止咳。原方去荊、防、柴、豉疏散之味,加白術、茯苓、陳皮、砂仁各9g,以健脾醒胃,加炙桑白皮、炙枇杷葉各15g,以潤肺止咳,2劑。
1周后患者來告知:第二次藥服后咳止,胃口亦恢復正常。
治驗例七 熱入營血
張某,男,31歲。2005年11月10日診。自述:先是感冒微熱,鼻咽干燥,微渴喉痛,鼻流清涕,肢體酸楚,自購感冒藥服用3日,又喝蔥姜湯發(fā)汗,鼻涕已無,咽痛更甚,并不時鼻孔流血,心煩納差,全身乏力。診:患者精神不寧,舌質深紅,舌苔薄黃乏津,脈來細數(shù)。辨證:溫邪化熱,熱傷營血。治法:清熱解毒,和營涼血。用本方去柴胡、豆豉之解肌,加紫草、牡丹皮、小薊各12g,以涼血止血,和營解毒。3劑,輕煎,微溫服,三煎加醋泡足,忌食辛辣上火耗陰之物。
11月14日二診。自述:鼻血已止,胃口不佳。身體感覺無力,頭感微痛?;颊呱噘|紅退,苔見微潤,脈細無力。此為熱邪已退,氣陰不足之象,當養(yǎng)陰益氣,和胃醒脾。上方去紫草、小薊之涼血,加沙參、石斛、麥冬、黨參各12g以益氣養(yǎng)陰,加白術、砂仁各6g以和胃醒脾,2劑。
11月16日上午患者來告知:感冒鼻衄痊愈,精神飲食恢復。
此例患者本屬“熱感”,不當服用溫熱性蔥姜水發(fā)汗,以致耗傷陰津,故見咽痛加重,血熱妄行,鼻衄出血。若初起即用微辛涼解,加以清熱解毒之味,即可避免此患。近來冬春多暖,所感少有真寒,加之冬春取暖驅寒,飲食辛辣過多,故雖感時“寒”,而素體內(nèi)熱者居多,若死守時令,以“寒感”治之,多致如本例患者,耗傷飲津,熱入營血,妄行鼻衄;尚有耗傷肺陰,以致干咳咯血、煩渴胸痛等癥,屢見不鮮。故外感雖屬小疾,但治之失當,大病往往由此引起,小病不可小視。
按語:此方微辛解肌,清熱解毒。除外感風寒、風濕、中暑、傷暑外,凡外感風熱、傷風,或外感風寒內(nèi)有積熱者,均可稍作化裁用之。但能辨證無誤,皆可速去其疾。經(jīng)數(shù)十年驗證,實為今人治外感平穩(wěn)有效之方。勿嫌藥味平淡無奇,治病安全即是好方。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