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某,女,63歲,江蘇江陰人。
●初診 (2011年9月)
患者于2011年5月因頭昏乏力不規(guī)則低熱伴輕度貧血,于無錫某醫(yī)院血液科診治,經檢查確診為惡性淋巴瘤,而在同年9月求診于我??淘\面色萎黃少華,神倦乏力,頸腋下淋巴結腫大。苔薄黃膩,舌淡邊有齒印,脈滑弦數。證屬肝經痰火內結,兼氣陰兩虛。擬方清肝化痰,解毒散結,佐以滋肝腎、益氣健脾。藥用:
夏枯草15g 澤漆15g 玄參15g 山慈菇12g
法半夏10g 蜈蚣2條 天麥冬各15g 浙貝母10g
西洋參6g(另煎) 靈芝10g 生白術12g 生地15g
山茱萸10g 谷麥芽各12g 生甘草3g
上方出入已服用四年半,現檢查已完全正常。患者活動自如,能操持家務。
【按】患者為惡性淋巴瘤,面色萎黃少華,神倦乏力,舌淡邊有齒印,為氣陰兩虛之象;脈滑弦數,肝經痰火內結之象。陳松育治以益氣健脾,清肝化痰解毒散結,佐以補肝腎方藥出入四年半,患者行動如常人,療效甚佳。
血液病中醫(yī)論治簡述
陳松育時常教導,血液病大多病因復雜,虛實并存、變癥多端,忽急忽慢,易于反復。然究其病候而言,不外“出血、貧血、瘀血、感染”之四端。以此為綱,于臨證中或可總領病機,不至迷惑。然此四者于臨床中有獨見者,亦可相雜并見。如出血者多兼貧血、瘀血等。究其治法而言,陳松育謂“出血者當止、貧血者當補、瘀血者當化、感染者當清”,此為總法也。于具體疾病中,因病機各異,還須參合他法。
一、再生障礙性貧血
急性者,發(fā)病急、貧血進行性加劇,常伴有嚴重感染、內臟出血;慢性者,發(fā)病慢、貧血、出血、感染均較輕。
臨床多以貧血、出血、感染為主癥。其中貧血為本,出血、感染為標。
本病多現氣血兩虛之候,但總以腎氣虧虛為根本病機。臨床中在補氣養(yǎng)血同時,不忘補腎填精。先天之精,賴于后天滋養(yǎng),故陳松育治療本病,首重脾腎。脾健腎充,氣血化生則無憂矣。陳松育曾告誡:“有形之血不可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币虼擞诒静≈委煏r,須處理好補氣和養(yǎng)血的輕重緩急關系。同時,本病后期多因陰損及陽,出現陰陽兩虛之癥時,雖宜溫補,但切忌過溫過熱,“壯火食氣,少火生氣”,此之謂也。若久病舌暗淡而紫,西醫(yī)檢查有骨髓纖維化則重在化瘀生新,及益氣、補腎、活血,以養(yǎng)血生血。
急性危重氣陰兩損,又當益氣養(yǎng)陰涼血止血,益氣固脫為先。
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急性型,多發(fā)于兒童。起病急,大多數于起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病毒感染病史,部分伴有畏寒、寒戰(zhàn)、發(fā)熱等癥。全身皮膚瘀點、瘀斑、紫癜,嚴重者可有血皰及血腫形成,當血小板低于20×109/L時,可出現內臟出血。慢性型,多見于成人。起病隱匿,多于常規(guī)查血時發(fā)現,出血輕而局限,但易于反復發(fā)生,較難治愈。
臨床多以出血為主癥。以“治火、治氣、治血”三者為治則。實火清瀉、虛火滋陰;氣實多疏、氣虛多補;血熱用涼、血瘀用化。然本病急性者總以疫毒內侵為病機所在,慢性者總以陰虛火旺為病機關鍵。陳松育常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腎水充足,虛火自滅。然“離經之血即為瘀”,又當佐以活血化瘀之品,使血歸常道。但又須謹記本病終以出血為本,化瘀之力不宜過強,防力猛堤潰、出血再犯。
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本病病因不明,其癥以貧血為主,可伴有感染、出血。陳松育認為,病位在髓,病機以髓枯為本、氣血不足、毒蘊血瘀為標。治療以補虛為主,佐以祛邪。在低中危階段,當以補虛扶正為主,以期“扶正以祛邪”,在中高危階段,又以祛邪解毒為要,以達“邪去而正安”。針對本病,陳松育還強調“養(yǎng)髓造血”。而養(yǎng)髓之法,重在補腎健脾。脾健則生髓有源,腎充則造血不竭。
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及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
前者以補脾腎與涼血祛風為大法。病久則必夾瘀,又當佐以化瘀生新及養(yǎng)血祛風。
后者以尿色呈醬油或濃茶色,且常與睡眠有關為主癥,常伴有貧血、出血、感染等癥狀。有明顯的發(fā)作期和緩解期,兩期常交替發(fā)生。發(fā)作期以濕邪內蘊為主,緩解期以氣血虧虛為主。
陳松育強調,在本病分型時,以“黃疸”和“醬油尿”有無來判斷。有則為急性期,無則為緩解期。緩解期,“緩則治其本”,治療以補虛益損為先;發(fā)作期,“急則治其標”,以清肝涼血清熱利濕為要,若伴有瘀血者,參以化瘀之品;后者少佐益氣健脾,升提固攝,正所謂“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再則本病當注意忌用味酸之品,適當佐以增加堿性固澀止血之藥。
五、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本病起病隱匿,癥狀多變。常有面色紅赤、面如醉酒,乏力頭暈、皮膚黏膜暗紅、肝脾腫大等癥。病位在骨髓,與肝脾腎三臟相關。雖病因多端,但病機總以血瘀氣滯,血氣有余為主。一般病初屬實,久則氣血漸耗,瘀滯愈甚,可見虛實夾雜之癥,后期骨髓衰竭,血氣微弱,以虛證為主。陳松育每多以活血化瘀及清瀉心肝之火為法而治之,兼補肝腎之陰,佐以涼血之品。如此骨髓復、癥瘕消、瘀滯通。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