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權力運作的輿論權威
在社會控制中,權力的政治權威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權威意味著輿論的自然歸順。政治權威作為使人信從的力量,體現(xiàn)為權力的潛在影響,吸引民眾誠心接受它的支配。權威在丹尼斯·朗《權力論》中是作為權力的一種形式被描述的,而馬克斯·韋伯則把它稱為“權力的特例”,是以對象自愿屈服為特征的合法的權力[10]。權威始終籠罩著輿論的理性光環(huán),讓公眾對其深信不疑,它闡釋的議題為公眾接受,從而成為公眾的共同意見。權力也深知如果將這一功能運用到輿論上來,引導大眾的意見就會異常奏效,所以各種權力都致力于建立自己的輿論權威。
這里,需要對自古至今的權力類型做簡要的分析,否則難以把這個問題說清楚。第一,在現(xiàn)代民主社會之前,通行的權力都是專制權力,實行暴虐、邪惡的王權統(tǒng)治,沒有選舉,也沒有輿論權威。這種只為權勢階層利益服務的權力是非正義的,充滿暴力的淫威,同人民意志根本對立。無論它的產(chǎn)生還是日常施政,都是輿論的反對者和摧殘者。為了美化自我,便于維持統(tǒng)治,它又經(jīng)常倡導民意,這種特征恰恰證明,輿論制約權力的力量十分強大,它們不得不打著民意的幌子主政。第二種是民主性權力,又稱人民政權、正義權力或公共權力,通過公民的直接選舉成為公共輿論的產(chǎn)物,具有高度的輿論權威。作為人民意志的忠實代言人,它們沒有自己的利益,具有溫和權力的一般特征。當它墮落、喪失輿論權威時,將被人民彈劾下臺(在本章第三節(jié)將做詳細探討)。第三種是雙重利益權力,有代表人民利益的一面,又有代表權勢階層私利的一面,以民主理論武裝話語,經(jīng)常大談民主,但并不實行真正的民主;由于缺少公民選舉的基礎,常常操縱代表制造其合法性,處理許多事務兼有正義和邪惡兩種性格。在一般情況下,它多表現(xiàn)為溫和權力的某些特征,如果民眾輿論揭露它的私利或動搖它的統(tǒng)治地位,則以暴虐行為壓制人民的抗議。
權力的權威能否建立起來,取決于權力同輿論的真實關系,即它的話語和發(fā)出的命令能否得到大眾的響應。民主權力的政治權威或人格魅力,都表現(xiàn)為輿論贊成,達到民眾自愿服從的程度。代表民意的、正義的民主性權力,僅僅建立輿論權威就可順利進入運作,與民意對立的專制權力必須依靠輿論壓服和其他強制措施行使。漢娜·阿倫特在她的巨著《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中,把集中營視為極權統(tǒng)治的最終、最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但在極權對象的廣度上說,集中營都無法與代表民意的輿論相比。集中營、勞改營的出現(xiàn),正表明輿論權威已經(jīng)喪盡,不得不采取暴力。拋開武力和暴力的作用,有意識地“在集中控制的大眾媒體上進行宣傳和采用心理學方法進行‘思想改造’,據(jù)稱已經(jīng)使極權主義掌權者更加徹底地使其國民被管束得熱情地、無條件地忠于政權。”[11]
阿倫特描述極權主義對媒介的利用,可以窺見權力需要輿論,哪怕是專制權力也需要輿論的支持,因而它們認為制造虛假的輿論是必要的。由于權力支配對象的數(shù)量之大,通常使掌權者不可能以同等的強度運用武力,必須通過獲得輿論的支持而加固其控制和引導能力,達到屹立不垮的目的。如果權力遭到輿論的懷疑、譴責,甚至反對,專制權力的地位就岌岌可危。沒有輿論的支撐,在千夫所指的民意反對下,權力總有一天會從高高的寶座上跌落下來。雙重利益權力如果嚴重地侵害群眾利益,一旦遭到輿論的聲討,也難以避免這種結局。2008年6月發(fā)生在貴州翁安縣的群眾暴亂事件,就是生動寫照[12]。獲取輿論權威成為一切權力夢寐以求的目標,實現(xiàn)不了這一目標,只能控制大眾媒介制造輿論假象。但從19世紀末起,這種方式在西方已經(jīng)難以奏效。
哈貝馬斯認為,19世紀大眾傳媒的獨立,公共領域的興起,使國家權力為社會權力取代。輿論作為規(guī)范社會控制的功能,一方面,“行使政治權力需要公眾輿論不斷加以控制,因為政治權力‘受到了大量的誘惑’;議會討論的公眾性確?!娔軌蜻M行監(jiān)督’,其批判能力能夠起到?jīng)Q定作用:‘全體公眾構成了一個法庭,比其他所有法庭壘加起來還要重要……’”;另一方面,“公眾輿論本身也需要議會審議公開化,以便自己能夠為人們所知曉”[13]。公民有了更多的說話的權利,權力本身成為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領域的討論對象,脫離輿論支持保住手中的權力都成了問題,更不用說有效地運作了。權力對輿論權威的渴望,對公眾輿論的尊重,“可以說完全是由于具有批判意識的公眾所保障的?!?sup>[14]
在今天看來,輿論雖然不能代替國家權力,也不是權力的唯一來源和決定因素,但卻構成權力能否具有權威,因而能夠順利發(fā)布命令、讓國民同意并積極執(zhí)行的前提。這里所說的順利發(fā)布和執(zhí)行命令,并不是指權力人是否具有執(zhí)政能力,而是指廣大民眾對他們的命令是否認同。正如洛克所說:“開始組織并實際組成任何政治社會的,不過是一些能夠服從大多數(shù)而進行結合并組成這種社會的自由人的同意。”[15]沒有民眾的一致贊同,就沒有政治民主,權力的輿論權威無法建立,也就不可能有效地行使權力。面對這種輿論挑戰(zhàn),專制權力或雙重利益權力不得不使用集中營的手段,制定和發(fā)布任何命令都充滿強迫的恐懼,從思想到行動不斷制造各種沖突,最終導致權力本身的徹底崩潰。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