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說了藥膳和膳藥,這里請您再看看下面幾個中醫(yī)臨床常用的方劑,它們都是醫(yī)圣的藥方,您說一說它們是藥,還是膳?
先看一看“甘草干姜湯”。這是《金匱要略》中記載的一個方子,用于治療肺臟寒冷的病癥,患者口里面有吐不完的涎沫,并且伴有遺尿、尿頻、眩暈等癥狀。它的組成只有兩味“藥”:
甘草四兩,干姜二兩。
這個藥方怎么用呢?先把甘草炙一下,把干姜炮一下。什么是“炙”,就是把藥材放在鍋里,與輔料一起炒一炒的制法。最常用的輔料為蜂蜜,此外還有醋、酒、姜、鹽、酥、米泔水,以及清水等,這樣的加工方法可以增強或轉變藥物的某些性能,如生甘草是涼性的,能夠清熱解毒,通過蜜炙或者水炙,它的性質就變溫了,轉而能夠補氣。甘草炙過就叫作“炙甘草”。什么是“炮”?炮就是用火炒。炮干姜就是把干姜放到鍋里面,用大火急炒,待干姜表面發(fā)泡鼓起,顏色變成焦黃色的時候,往上面噴淋少許的清水,取出來曬干,這就是炮。經過這樣處理以后的干姜叫“炮干姜”。
把甘草炙過和干姜炮過之后,再把它們碎成小顆粒,加上600毫升的水,上火煮沸,等到剩下大約150毫升藥湯的時候下火,過濾,去掉藥渣。把藥湯分成2份,趁溫熱不燙口的時候分別服下,上午1次,下午1次。用這樣簡單的方法,就能治療口中和咽喉里面的涎沫很多,不斷要把涎沫吐出,并且還伴有遺尿、尿頻、眩暈的病癥。這些癥狀的出現是因為肺寒,炙甘草和炮干姜都是溫熱性質的,它們能溫肺散寒。
讓我們再看一看“茯苓甘草湯”。這個方劑記載在《傷寒論》里面,用于治療胃里面水液潴留的病癥,患者感覺到胃脹滿,而且上腹部里面的肌肉還一陣陣地跳動,就像心臟在跳動一樣,其實那是胃壁的肌肉跳動,患者的手和腳都不溫暖,涼涼的。這個方子的組成也只有四味“藥”: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生姜三兩。
這個方子怎么用呢?先把桂枝表面的粗皮輕輕刮掉,把甘草給炙一炙,生姜切成片。然后把這4味藥物打成像黃豆大小的顆粒,加上大約800毫升的水,上火煮沸,煮到剩下大約400毫升藥湯的時候下火,過濾,去掉藥渣,分成3份,一份也就大約130毫升,一次服一份,趁溫熱不燙口的時候服。
第三,讓我們看一看“桂枝甘草湯”。這個方子也記載于《傷寒論》里面,它是用來治療患者因為吃了發(fā)汗的藥物以后,身體出了太多的汗,這樣就導致了胃陽的損傷。胃陽損傷以后,患者胃壁的肌肉出現有節(jié)律的跳動,有時跳動得很厲害,連上腹部的肌肉也跟著一起跳動。這時患者會用雙手交叉著按壓住跳動的那個部位,這樣就能使跳動減輕一些。只要患者一松手,跳動又會變得很明顯,所以患者總是要用雙手按壓上腹部。桂枝甘草湯就能治療這個病癥,它也只有兩味“藥”:
桂枝四兩,甘草二兩。
怎么用這個方子呢?同樣要把桂枝表面的薄薄的粗皮刮掉,甘草要炙一下。然后加上大約600毫升的水,上火煮沸,等煮到剩下大約200毫升藥湯的時候下火,過濾,去掉藥滓,趁溫熱不燙口的時候,一次將藥湯全部服下。將一劑藥煮出來的藥湯一次全部服下的方法叫“頓服”。
第四,請您看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這個方子也記載在《傷寒論》里面。它是用來治療服了發(fā)汗的藥物以后,出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癥狀,患者小肚子里面出現有節(jié)律的跳動,患者感覺到他的小肚子里面像有一頭小豬在原地快速踏步,那個勢頭,仿佛就要向上向心胸沖上去;因此患者感到很恐懼,擔心這小豬一沖到上面來,沖到心臟,他的人就會死去。這樣奇怪的一種病怎么治療呢?醫(yī)圣告訴我們可以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這個藥方的組成也只是再也平常不過的四味“藥”: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
這個方子怎么用呢?桂枝同樣要用工具刮去表面的粗皮,甘草同樣要炙,大棗不要囫圇放進藥罐去,要給它破開了以后再放進去。茯苓、桂枝和甘草分別都要打成黃豆大小的顆粒。然后用大約2000毫升“甘爛水”煮藥。什么是甘爛水?甘爛水的制作很容易,用一個較大的盆盛上清水,用一個木勺不斷揚水,水在揚起、落下的過程中,水面就形成無數的小水珠。這時趕快用木勺或者水瓢把水珠子舀出來,這舀出來的水就是甘爛水。甘爛水的“甘”是指水的味道是甘甜的;“爛”是指水被攪得稀巴爛了。為什么要采用甘爛水煮藥呢?因為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要治療的病癥是由于小肚子里面出現了寒水,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就是要消除小肚子里面的寒水。病癥是由水引起的,又要用水煮藥來治療,這煮藥的水會不會對除水有妨礙?。克怨糯t(yī)生想出了一個十分奇特的辦法,把用來煮藥的水反復攪過,目的是讓水變得散亂無力,那浮在水面的水珠子是更加輕飄飄的,所以更加散亂無力。用這樣的水煮藥,將不會妨礙消除小腹部的水。在古代醫(yī)生看來,甘爛水雖然是水,但是它更有利于消除水邪,而不會助長水邪。
先用甘爛水煮茯苓,待煮到剩下大約1600毫升水的時候,再在把桂枝、甘草、大棗放進藥罐里面去一起煮,煮到剩下大約600毫升的時候下火,過濾,去掉藥滓,分成3份,每份大約200毫升。趁溫熱不燙口的時候服1份。每天服3次。
最后,讓我們來看一看“小建中湯”。小建中湯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里都有記載,醫(yī)圣用它治療的病癥比較多。如用它治療婦女腹痛,治療男子黃疸,治療傷寒心悸、煩躁,治療雜病衄血、虛勞等。所謂虛勞,就是因勞致虛。什么是勞?“勞”并不是指平常我們說的身體勞作、勞動,而是指任何一種超過身體耐受限度的生活與行為方式。中醫(yī)把生活方式與行為的過度造成的人體損害情況歸納為“五勞”。五勞主要有兩種講法,一種是《素問·宣明五氣篇》說的五勞:“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绷硪环N是五臟勞傷,即肝勞、心勞、脾勞、肺勞和腎勞。任何一種生活方式與行為,如果過了度,就有可能會對身體產生損害,直接或者間接導致疾病。由勞導致的虛損一類的疾病,就稱為“虛勞”。在這一類疾病中,有一種脾胃損傷、陰陽失調的類型,表現為腹痛、心悸、鼻子出血、夢與人性交、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等。讀者看看這病情比較復雜、比較嚴重吧?這樣復雜、這樣嚴重的病癥,醫(yī)圣說只需要用小建中湯治療就可以了。小建中湯的組成如下:
桂枝三兩,甘草三兩,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姜三兩,膠飴一升。
您可能注意到了這個方子的最后一味藥物“膠飴”,您知道它是什么嗎?膠飴就是飴糖,就是用大米熬制的麥芽糖。成語“甘之如飴”的飴,指的就是飴糖,甜甜的。
小建中湯怎么用呢?桂枝同樣要刮去表面的粗皮,甘草要炙,大棗要破開,生姜要切,除了最后一味膠飴外,也都要破成黃豆大小的顆粒。然后加上大約1400毫升的水,上火煮沸,待到剩下大約600毫升藥湯的時候下火,過濾,把藥滓棄去,再把膠飴放進去,重新上火加熱,以便讓飴糖迅速而且充分地溶解。請注意重新上火溶解飴糖的時候一定要用微火,否則不是沉在罐底的膠飴被燒糊了,就是藥湯沸出來了。待到飴糖充分溶解以后,小建中湯就做好了。還是分成3份,每次服1份,大約200毫升,趁溫熱不燙口的時候服,每天服3次。
上面5個方子,它們都是由兼具藥物和食物雙重性質的材料組成,所以說它們是藥也行,說它們是藥膳,或者是膳藥也行。這些方子都記載在張仲景的著作里面。由于張仲景著作里面的方子,有相當大一部分是來自伊尹的《湯液經》,所以這5個方子,或者其中的某個,某幾個方子也很有可能來自伊尹的《湯液經》。
讀到這里,您可能會問,這些方子用的藥物都這么簡單,這么平常,它們真的能治病嗎?筆者鄭重地告訴您,它們都能夠治病,而且它們治病的效果都還很好。筆者給大家講一個病例吧。筆者的老師,準確地講筆者應該叫他“師父”,但筆者還是覺得喊他“老師”好,雖然老師這個稱呼很平常,很一般化,但畢竟過去那么多年,筆者一直都是喊他“老師”。師父的意思是亦師亦父,既是老師,亦如父親。俗話說“師徒如父子”,“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嘛!所以師父這個名稱應該不能用來稱呼任何一個人。師父不是師傅。師傅是一個很一般的稱呼,路上碰到任何一個年長一點的成年人,您都可以喊他師傅:“師傅,請問個路?!薄皫煾担蚰蚵犚粋€人。”但您不能隨隨便便地稱呼一個人為“師父”。您稱呼師父的人,一定是您拜他為師,他教了您很長時間,教了您很多東西,對您恩重如山,情親如父的人!
筆者的師父是當代著名中醫(yī)大師劉渡舟先生。他曾經治愈過這樣一個患者。?
名醫(yī)趣案
有一位姓劉的男青年,18歲,農民,早婚。他平素體弱氣怯,結婚后半年,出現腰酸腿軟、頭暈、耳鳴、小便頻數而短等癥狀,總是感到身體像被冷雨涼風吹著那樣的淅淅怕冷,兩條腿有冷麻的感覺,在夏伏天還裹著棉衣,即使裹著棉衣還感到肢體冷,一動身體就出汗,食欲差,肚子脹,口里面總是有一種甜甜膩膩的味道,睡眠不好,夢多,一想到男女之事,就有了性欲沖動,身體一天一天地衰弱下來。為此老人就讓他的妻子暫時回娘家去住,讓患者在家靜心療養(yǎng),并且用人參、鹿茸來培補他的身體,但是并沒有取得效果,于是就去找筆者的老師診治。
老師見他形體消瘦,說話有氣無力,面色萎黃,整個人就沒有一點兒精氣神。他左右兩手的脈象都是沉細無力的,舌的顏色嫩紅,舌苔少。于是診斷他的疾病是因為房勞過度,耗氣傷精,導致陰陽虧損,就給他用醫(yī)圣張仲景的桂枝湯治療。因為桂枝湯能調補陰陽。處方是這樣的:
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棗10枚。
您看這個處方簡單吧?用的藥物很平常,很普通。不過您不用擔心效果。患者只吃了5劑藥,他的各種癥狀就減輕了一多半。復診的時候,老師在第一次處方的基礎上加了懷山藥15克,白術12克。之所以加淮山藥、白術,目的是為了增強患者的脾胃功能。脾胃是人體的后天之本,是人體氣血的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增強了,就能夠把飲食轉化為精氣?;颊哂殖粤?劑,他的病就好了百分之七八十。再后來老師讓他繼續(xù)按這個處方吃藥,并且配合飲食調理,很快就完全康復了。
人們常常想著只有藥物才能治病,而較少想到食物也是能夠治病的。食物治病的功能雖然可能沒有藥物那樣強,但食物治病的安全性高,這又不是藥物所能夠比擬的。有一句人們常常說的老話,叫作“藥補不如食補”。這句話把藥物與食物區(qū)分開來。其實補益類的藥物具有更多的與食物相類的功能。給身體補充營養(yǎng),就能夠補充氣血,讓人體的正氣強壯起來。正氣強壯起來了,就能夠把邪氣驅逐出去。邪氣驅逐出去以后,疾病就容易痊愈了。所以,藥物與食物的功能有時也是可以統(tǒng)一的,營養(yǎng)和治療的效果有時也是可以統(tǒng)一的。
附: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2016年發(fā)布《按照傳統(tǒng)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目錄(征求意見稿)》
1.丁香 2.八角茴香 3.刀豆 4.小茴香
5.小薊 6.山藥 7.山楂 8.馬齒莧
9.烏梅 10.木瓜 11.火麻仁 12.代代花
13.玉竹 14.甘草 15.白芷 16.白果
17.白扁豆 18.白扁豆花 19.龍眼肉(桂圓) 20.決明子
21.百合 22.肉豆蔻 23.肉桂 24.余甘子
25.佛手 26.杏仁(苦、甜) 27.沙棘 28.芡實
29.花椒 30.赤小豆 31.麥芽 32.昆布
33.棗(大棗、黑棗)34.羅漢果 35.郁李仁 36.金銀花
37.青果 38.魚腥草 39.姜(生姜、干姜)40.枳椇子
41.枸杞子 42.梔子 43.砂仁 44.胖大海
45.茯苓 46.香櫞 47.香薷 48.桃仁
49.桑葉 50.桑椹 51.橘紅 52.桔梗
53.益智仁 54.荷葉 55.萊菔子 56.蓮子
57.高良姜 58.淡竹葉 59.淡豆豉 60.菊花
61.菊苣 62.黃芥子 63.黃精 64.紫蘇
65.紫蘇子(籽) 66.葛根 67.黑芝麻 68.黑胡椒
69.槐花、槐米 70.蒲公英 71.榧子 72.酸棗、酸棗仁
73.鮮白茅根(或干白茅根) 74.鮮蘆根(或干蘆根)
75.橘皮(或陳皮) 76.薄荷 77.薏苡仁 78.薤白
79.覆盆子 80.藿香 81.烏梢蛇 82.牡蠣
83.阿膠 84.雞內金 85.蜂蜜 86.蝮蛇(蘄蛇)
新增中藥材物質:
1.人參 2.山銀花 3.芫荽 4.玫瑰花
5.松花粉 6.油松 7.粉葛 8.布渣葉
9.夏枯草 10.當歸 11.山柰 12.西紅花
13.草果 14.姜黃 15.蓽茇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