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藥喜輕靈清淡
程氏平生用藥可分三個階段:28歲前以大刀闊斧見稱;四五年后,程氏醫(yī)名與日俱長,社會中、上層者求診者漸多。此類患者少經(jīng)風雨,多表虛里實體質(zhì),若像對皮毛致密、脾胃健運的體力勞動者那樣施以重劑,恐致僨事,于是不得不改以經(jīng)方的精煉配合時方的輕靈為主,一直延至新中國成立前;此后因勞動人民求診復多,又恢復了藥重的舊習,進入第三階段。由于第二階段為時近二十載,故在運用徐之才“輕可去實”法方面,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jīng)驗,而為后人所稱道。如對年邁、體虛、病久、病危一類虛中夾實之重證者,常用輕補、輕清、輕宣、輕化、輕開、輕香、輕下等品治之,每收轉(zhuǎn)危為安之功。其對脾胃病患者運用此法,尤多獨到之處:一是選藥講究,如白豆蔻、縮砂仁用殼,厚樸、佛手用花;二是精求藥物炮制,陳皮、干姜用蜜炙,蒼術(shù)用米泔水浸,半夏用竹瀝水制,藿香、青蒿、野薔薇、香稻葉、枇杷葉、荷葉、蠶豆花、白荷花、金銀花等每用鮮品或制露而用;三是對桂枝的運用別具一格,僅用0.3g煎水炒白芍,桂枝煎水后則棄之。凡此種種,均以制藥物之辛散、苦泄、溫燥的偏性,或僅取其輕清芳香,頗能成自家風骨也。
在處方用藥劑量上,程氏強調(diào)“當如東垣法,宜輕不宜重。藥物的作用,是導引,是調(diào)理,是流通。所謂四兩撥千斤是也?!币话阈料憷須馑幹挥?.5~4.5g,辛熱之品不超過3g,健脾益氣之味亦只不過9g而已。對納谷呆鈍者,更反對以重劑而傷其已殘之脾陽或灼耗將殆之胃陰。
案5 張男,75歲。
1958年8月18日初診。形肉消瘦,不思納谷,大便難,口甜苦,曾有呃逆,嘔吐綠水,脈細弦,苔薄。用清養(yǎng)氣陰、化痰降逆法。炒香谷芽15g,煅瓦楞子12g,金石斛、炒香枇杷葉(去毛,包煎)、竹瀝半夏各9g,旋覆花6g,姜汁炒、橘白絡(luò)各4.5g,吉林參須2.4g(另煎沖),左金丸2.1g(包煎),玫瑰花4朵。5劑。
二診,大便已通,口苦甜亦瘥,嘔吐止,呃逆停,胃納不香,形肉消瘦,腹脹足腫,脈細弦苔薄。根本已傷,高年須防變端。前方出入治之。上方去玫瑰花、姜竹茹,加濟生腎氣丸12g(包煎)。5劑。
原按:本例上有呃逆、嘔吐,下有大便難,是關(guān)格之癥,腹脹、足腫系脾虛,口甜口苦則為胃有濕濁,癥勢虛實夾雜,不能一意養(yǎng)胃健脾治其根本,必須去其胃中濕濁,使能納食方可受補。老年大虛夾實之癥,用藥之先后、輕重很有講究。程老僅用吉林參須、金石斛二味氣味輕清之品以養(yǎng)胃陰、生胃氣,治其本虛,而不用白術(shù)、山藥、甘草等守中的健脾藥,意義可取。其余如半夏、黃連、竹茹化濕降逆,旋覆花、枇杷葉肅肺,橘白絡(luò)、谷芽和胃,玫瑰花理氣寬胸,也是選取較為輕清之藥虛實兼顧。此外,本例在清養(yǎng)氣陰、和胃降逆、輕清治上的方法中,加入濟生腎氣丸以固腎氣之本,藥雖重濁,但用量較輕,故不致礙胃。
評述:由于病患已久,形肉消瘦,可知此例老者氣陰兩虛為導致關(guān)格的主要病機,且日久則血凝氣滯,濕濁中阻;便結(jié)則壅遏化熱,津液干涸,而形成大虛夾實之證,若浪投大補大瀉,欲速則反不達。程老考慮再三,而以清養(yǎng)胃之氣陰法治本虛;用化濕降逆、肅肺理氣之法以祛其實,方可免峻補、猛攻所帶來的弊端。同時用固腎之濟生腎氣丸以調(diào)其本,腎司二便,不專通便而便自通,且有防止再度復發(fā)的可能。由此可見程氏辨證精細、用藥慎妙之處。
案6 張女,66歲。
1955年6月初診。呃逆,胃不能納,神萎氣怯,手指蠕動,口糜滿布,脈虛弦。高年寒熱退后,陰傷而濕熱不化,胃氣漸敗,虛風已動,癥勢險重,故擬一方冀其轉(zhuǎn)危為安。煅龍齒、淮小麥、炒香谷芽各12g,米炒麥冬、辰茯神各9g、炒黃川貝母6g,吉林參須(另煎沖服)、炒香橘白、制半夏各4.5g,炙遠志3g,野薔薇2.4g,姜黃連0.9g。
原按:本例大虛夾實,而胃不能納,難進大補。用吉林參須,輕清補氣,使已敗之胃氣能夠受納,已餒的正氣得以挽回。程老認為川貝母能化陰虛之痰熱,有生津養(yǎng)胃之功,炒黃后可略制其寒性,與橘白、野薔薇、香谷芽等同用,有輕香去濁、蘇開胃氣的作用,合瀉心法以清化濕熱,而止嘔惡。程老對年邁體虛、病危、病久虛中夾實的復雜重癥,常用輕補、輕清、輕宣、輕化、輕開、輕香、緩下等法,這是《徐之才十劑》中的“輕可去實”法,也是李時珍的“輕可去閉”法。
評述:呃逆大體有胃寒、胃熱、胃虛、胃實之分。本例為高齡病后大虛又夾實的呃逆。程氏則采用輕補、輕化、輕清、輕香法治之而獲效,要在通過益氣“厚土”、養(yǎng)胃“緩中”之法,使虛風自息矣。其應(yīng)用“輕可去實”與“輕可去閉”之法,為老年病的辨證用藥,提供了重要參考。若久病呃逆雖斷續(xù)發(fā)作,但呃聲不高常為胃氣衰敗之癥,學者當高度重視之。薔薇花乃薔薇科植物多花薔薇的花朵,又名白殘花,功可清暑,和胃,止血。主治暑熱吐血,口渴,瀉痢,瘧疾,刀傷出血。橘紅一藥,為橘皮外層的紅色部分,其性味功用基本同于橘皮,僅藥力較峻于橘皮也。而橘白為橘類果實的白色內(nèi)層部分,即除去橘紅后的橘皮,因其味偏甘,故其效較橘皮為緩。而多種橘類果皮內(nèi)層的筋絡(luò),則為橘絡(luò),甘苦而平,雖理氣化痰之功輸于橘皮,但通絡(luò)之效卻略勝一籌,學者當鑒上述諸藥之功而采用之,方可領(lǐng)悟“橘子一身皆為寶”也。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