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人參補氣哪個效果好
黃芪與人參都是臨床上常用的補氣藥,但由于功效的不同,臨床使用有異,這一點應(yīng)充分注意。
人參性味甘、微苦,入脾、肺、心經(jīng),有大補元氣、補益脾肺、生津安神之功,常用于氣虛欲脫、短氣神疲、脈微欲絕的危重證候,單用即有效。對脾肺虧虛、心氣不足、氣血虛弱者,亦常為滋補要藥。
黃芪甘、微溫,入脾、肺經(jīng),有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之功。適用于肺脾氣虛、中氣下陷、表虛不固、汗出異常及平素易感冒等,為重要的補氣藥。
黃芪與人參兩者雖然都能補氣,但前者補氣作用比后者強得多。此外,人參尚具有止渴生津和安神作用,這是黃芪所不具備的。黃芪的補氣作用遠不及人參,然而,其升陽、固表、內(nèi)托和利尿消腫之功效,卻為人參所不及。由于它們的功效同中有異,所以應(yīng)區(qū)別使用。
人參為大補元氣之藥,能益氣固脫,故臨床多用來治療大病,或久病,或血脫而致氣脫所出現(xiàn)的短氣神疲、周身乏力、肢冷、汗出而多、脈細欲絕等。可單用,也可與黃芪或附子同用,效果很好。大補元氣還表現(xiàn)在補肺腎、平喘息方面,如人參配胡桃肉,或配蛤蚧,治肺虛或肺腎俱虛喘咳,即是其例。人參配白術(shù)、茯苓、砂仁、山藥等,可治脾胃氣虛所致的精神不振、四肢倦怠、食少便溏、或久瀉不止等,說明人參大補元氣,也表現(xiàn)在健脾與止瀉方面。生津止渴,乃人參之又一功效。因此,在臨床上,熱病傷津而見熱渴、汗出、脈大而虛者,用人參配生石膏等治之,其效頗佳。熱或暑熱傷及氣液而癥見汗多、口渴神疲,或津氣不足引起的心煩失眠、短氣自汗、心慌、心悸、脈細弱者,用人參配麥冬、五味子等治之,每獲奇效。人參還能安神鎮(zhèn)靜,因而它又可用來治心腎不交引起的驚悸恍惚、急躁、入睡不安等癥,且常與酸棗仁、遠志、茯神等同用。心脾兩虛而癥見神疲健忘、失眠多夢、心悸短氣、食少便溏者,用人參配黃芪、龍眼肉、白術(shù)、酸棗仁、當(dāng)歸等治之,甚驗。
黃芪的應(yīng)用,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是補氣升陽。用于氣虛引起的脫肛、子宮脫垂、崩漏、眩暈乏力等,并常與升麻、柴胡等同用。
二是固表斂汗。多用于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虛不固,外感風(fēng)寒而汗出,用黃芪配白術(shù)、防風(fēng)治療,久服必效。
三是托瘡排膿。用于瘡瘍久不潰破而內(nèi)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用于瘡瘍潰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斂瘡作用,且常配金銀花、皂角刺、紫花地丁等。
四是利尿消腫。用于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并常與防己、茯苓、白術(shù)等配伍應(yīng)用。
綜上所述,人參與黃芪之功效,有同有異,故不可一見氣虛就混用之,否則,易弄巧成拙,反生禍端。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