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某,男,68歲。初診:2001年11月27日。
眩暈反復發(fā)作已逾三載,平時頭暈,兩耳蟬鳴,發(fā)作時景物旋轉,閉目不能睜,張目或移動頭位則眩暈更甚,步履時有飄忽感,站立不穩(wěn),伴惡心嘔吐,外院診斷為梅尼埃綜合征。近日眩暈發(fā)作,惶惶然似酒醉之態(tài),泛泛作嘔,進食欲吐,面色蒼白,精神疲憊,耳鳴腰酸。舌質胖,苔根稍膩,脈弦細。證屬肝腎虧虛,肝風內(nèi)動,挾痰上擾,蒙蔽清竅。法當標本兼顧,治擬熄風化痰,調補肝腎。處方:
明天麻9克,嫩鉤藤15克(后下),炒白術15克,澤瀉30克,生半夏9克,石菖蒲9克,姜竹茹9克,枳實9克,枸杞子12克,桑寄生15克。7劑。
二診:投之7劑后,眩暈基本消失,耳鳴也減,飲食正常,精神漸振,面色較華,夜寐夢多。苔薄膩,脈弦細?!熬弰t治其本”,治擬益氣健脾,補益肝腎,以清“痰”、“風”之源。處方:
炙黃芪12克,潞黨參12克,云茯苓15克,珍珠母30克(先煎),石菖蒲9克,丹參15克,炒酸棗仁9克,枸杞子15克,桑寄生15克,白術15克。14劑。
三診:投之10余劑,眩暈、耳鳴、惡心等癥均除,寢食亦佳。苔薄白,脈弦細。再投原方14劑,以鞏固療效。
【按語】 眩暈一癥,多緣于內(nèi)傷,究其原因,有“無肝不作?!薄ⅰ盁o痰不作?!薄ⅰ盁o虛不作眩”之論,臨床多見虛實夾雜。治療本病,宜分清緩急,斟酌標本,急則治標,標解治本,亦可標本同治。一般急性發(fā)作期,多有“天旋地轉”臨床特征,以治標為主,立足于化痰祛飲,佐以平肝熄風、和胃降逆之法;緩解期則考慮治本為主,辨清痰起之源及風動之由,分而治之。本案首診正值眩暈急性發(fā)作,故投天麻、鉤藤以平肝熄風,生半夏、石菖蒲、竹茹、枳實以化痰祛飲、和胃降逆,“澤瀉湯”以滲濕利水之澤瀉為主藥,配以健脾利水之白術,旨在祛除水濕,使痰飲無由以生,再用枸杞子、桑寄生以調補肝腎,清風動之由。諸藥合用,標本兼治,則眩暈無由作矣。然重點在治標,方中要點:一為澤瀉之量必須大,二為半夏宜生用,生用化痰之力更強。二診時眩暈已緩解,故以治本為主,著重于益氣健脾,以消痰源;補益肝腎,以除風動之由,“風”、“痰”得除,則眩暈自消。
【出處】 《胡建華學術經(jīng)驗擷英》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