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9 狂犬病護理
學習目標
●知識要求
1.掌握狂犬病的臨床表現(xiàn)及治療要點。
2.掌握被狗咬傷后的處理措施。
3.熟悉本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診斷要點。
●能力要求
1.能對本病進行病情觀察及對癥護理。
2.對狗咬傷患者實施正確的傷口處理。
3.能對患者實施正確的消毒隔離。
4.能正確進行狂犬病預防的健康宣教。
任務描述
王某,男,67歲,農民,浙江省青田縣人,狗咬傷后20d,胡言亂語1d?;颊?0d前被狗咬傷右手手背,未進行“清創(chuàng)”及肌肉注射“狂犬疫苗”處理。1d前出現(xiàn)胡言亂語,煩躁不安,對答部分切題,亂吐口水,手舞足蹈,有攻擊行為,伴有四肢抽搐及狗叫樣面容,時有意識模糊?;颊咴诎l(fā)病期間有夜間恐懼、怕光及不愿意飲水等現(xiàn)象。于今日到醫(yī)院急診就診,急診查“頭顱CT正?!?。血常規(guī):WBC 10.9×109/L,N 78.0%,L 9.3%,血紅蛋白36g/L,血小板286×109/L,血鉀3.20mmol/L。門診擬診“狂犬病”收住入院。
過程
一、護理評估
該患者為狂犬病,應該安置在單獨房間進行隔離,患者被安置進入病床后,護士應該立即對患者進行護理評估,同時通知醫(yī)生。
1.健康史及相關因素。詳細詢問患者本次癥狀發(fā)生及變化情況,同時詢問其既往史、個人史、家族史、接觸史和預防接種史等。通過詢問了解到患者平時身體一向很健康,個人史、家庭史無特殊。咬傷后曾在家中自行局部外敷草藥,具體藥物不詳。病初曾有睡覺時突然驚醒、喊叫等表現(xiàn)
2.身體狀況。護士為患者測量了生命體征(T、P、R、BP)均正常,意識清楚,不停地吐口水,并出現(xiàn)緊張、恐懼心理,不敢飲水,張口困難,頸有抵抗,四肢肌張力增強。腹部檢查無明顯異常。
3.心理和社會狀況。該患者對疾病嚴重性毫無認識,存在緊張、恐懼心理。家中經濟負擔較重,希望盡快消除現(xiàn)有癥狀出院。
二、護理診斷
1.皮膚完整性受損。與動物咬傷或抓傷有關。
2.有受傷的危險。與患者高度興奮、狂躁有關。
3.有暴力行為的危險。與患者高度興奮、狂躁有關。
4.恐懼。與患者預感有生命危險、恐水、怕水有關。
5.體液不足。與患者恐水,不能飲水、進食及多汗等有關。
三、護理目標
1.患者皮膚恢復正常。
2.患者無受傷及傷害他人的現(xiàn)象。
3.患者能維持正常的呼吸型態(tài),表現(xiàn)為呼吸平穩(wěn)、頻率正常、皮膚顏色正常。
4.患者能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四、護理措施
(一)一般護理
1.隔離、消毒?;颊邞糜趩伍g病房,治療期間實行接觸隔離。醫(yī)護人員必須穿隔離服,戴口罩及手套。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均須嚴格消毒。
3.飲食、休息。給予鼻飼高熱量、流質飲食,如插鼻飼管有困難,插管前可在患者咽部涂可卡因溶液,必要時靜脈輸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應臥床休息,狂犬患者應注意安全,必要時給予約束。
3.心理護理。對狂犬病患者應倍加愛護與同情,因大多數患者(除后期昏迷者外)神志清醒,內心恐懼不安,恐懼使患者更加痛苦,故對患者應關心體貼、語言謹慎,做好治療與專人護理,使患者有安全感。
(二)用藥護理
1.治療原則。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給予患者維持呼吸系統(tǒng)及心血管系統(tǒng)功能的對癥綜合治療,以減輕患者痛苦為主。
2.常用藥物。
(1)一般治療。單間隔離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刺激,盡量保持患者安靜,減少光、風、聲等刺激,狂躁時用鎮(zhèn)靜劑。注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糾正酸中毒。
(2)維持呼吸和循環(huán)功能。加強監(jiān)護治療、給氧,必要時氣管切開。有心動過速、心率失常、高血壓等可用β受體阻滯劑或強心劑;有腦水腫時給予脫水劑。
(三)病情觀察與對癥護理
1.主要觀察內容。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及生命體征;恐水、恐風表現(xiàn)及變化;抽搐部位及發(fā)作次數;麻痹期密切觀察呼吸與循環(huán)衰竭的進展情況;記錄出入量。
2.對癥護理。
(1)減少肌肉痙攣的措施。保持病室安靜、光線暗淡,避免風、光、聲的刺激。避免水的刺激,不在病室內放水容器,不使患者聞及水聲,不在患者面前提及“水”字,輸液時注意將流體部分遮擋,操作過程中勿使液體觸及患者。各種檢查、治療與護理盡量集中進行。操作時動作輕巧,以減少對患者的刺激。
(2)保持呼吸道通.。及時清理口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并及時給氧。必要時做好氣管切開的準備工作。
(四)健康宣教
1.宣傳狂犬病對人的嚴重危害和預防措施,加強對犬的管理。
2.講述被犬咬傷后立即、徹底進行傷口處理及注射狂犬疫苗對降低狂犬病發(fā)病率的重要作用。傷口被病獸咬傷后,應立即用20%肥皂水或0.1%新潔爾滅反復、徹底沖洗傷口(兩者不可同用),力求擠凈污血。沖洗后用75%酒精擦洗及2%碘酒反復涂拭,傷口不予縫合或包扎,以便排血引流;用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在傷口底部和周圍浸潤注射。
背景知識
一、病因
狂犬病毒屬彈狀病毒科拉沙病毒屬,形似子彈,大小約75nm×180nm,病毒中心為單股負鏈RNA,外繞以核衣殼和含脂蛋白及糖蛋白的包膜。病毒易被紫外線、甲醛、50%~70%乙醇、升汞和季胺類化合物等滅活,其懸液經100℃2min即失去活力。狂犬病毒對酚有高度抵抗力,在冰凍干燥下可保存數年。
從自然條件下感染的人或動物體內分離到的病毒稱野毒株或街毒株,特點為致病力強。固定毒株是街毒株連續(xù)在家兔腦內多次傳代獲得的毒株,特點為毒力減弱,自然感染不能侵犯中樞神經系統(tǒng),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可供制備疫苗。
二、發(fā)病機制與病理
(一)發(fā)病機制
狂犬病毒自皮膚或黏膜破損處入侵人體后,對神經組織有強大的親和力,致病過程可分三個階段。
1.組織內病毒小量增殖期:病毒自咬傷部位入侵后,先在傷口附近的肌細胞內緩慢繁殖,約4~6d內侵入周圍神經,此時患者無任何自覺癥狀。
2.侵入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期:病毒沿神經的軸索漿向中樞神經作向心性擴展,主要侵犯腦干及小腦等處的神經細胞。
3.向各器官擴散期:病毒自中樞神經系統(tǒng)再沿傳出神經侵入各組織與器官,如眼、舌、唾液腺、皮膚、心臟、腎上腺髓質等。
(二)病理
病理主要為急性彌漫性腦脊髓炎,以大腦基底、海馬回和腦干部位(中腦、橋腦和延髓)及小腦損害最為明顯。外觀有充血、水腫、微小出血等。鏡下腦實質有非特異的神經細胞變性與炎性細胞浸潤。其特征性的病變是嗜酸性包涵體(內格里小體),為狂犬病毒的集落,位于細胞漿內,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為3~10μm,染色后呈櫻紅色,具有診斷意義。
三、流行病學
1.傳染源。帶狂犬病毒的動物是本病的傳染源,家畜中以犬為主,其次為貓、豬和牛、馬等;發(fā)達國家由于狗狂犬病被控制,野生動物如狐貍、食血蝙蝠、臭鼬和浣熊等逐漸成為重要傳染源。
2.傳播途徑。主要通過被患病動物咬傷、抓傷傳播,病毒自皮膚損傷處進入人體。少數可在宰殺病犬、剝皮、切割等過程中被感染。
3.易感人群。人對狂犬病普遍易感,獸醫(yī)、動物飼養(yǎng)者與獵手尤易遭感染。
4.流行特征??砂l(fā)生于任何季節(jié),但冬季發(fā)病率低于其他季節(jié),一般男性多于女性。
四、臨床特征
潛伏期一般1~3個月。典型臨床經過分為三期。
1.前驅期。常有發(fā)熱、頭痛、乏力、納差、惡心、周身不適,繼而恐懼不安,煩躁失眠。對痛、聲、風、光等刺激開始敏感,并有咽喉緊縮感。在傷口部位及其附近有麻木、發(fā)癢、刺痛或蟲爬、蟻走感,本期持續(xù)2~4d。
2.興奮期?;颊弑憩F(xiàn)為極度恐懼、煩躁,對水聲、風等刺激非常敏感,引起發(fā)作性咽肌痙攣、呼吸困難等?;颊呖蕵O畏飲,飲而不能下咽,常伴有聲嘶和脫水,出現(xiàn)大汗流涎、心率快,血壓升高,但患者神志大多清醒,部分患者出現(xiàn)精神失常、幻覺、譫妄等。本期持續(xù)1~3d。
3.麻痹期?;颊呒∪獐d攣減少或停止,出現(xiàn)弛緩性癱瘓,尤以肢體軟癱為多見。最終因呼吸麻痹和循環(huán)衰竭而死亡。本期約為6~18h。
五、輔助檢查
1.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輕、中度增多,中性粒細胞多在80%以上。
2.病原學檢查。可取患者的唾液、腦脊液、淚液或腦組織接種鼠腦分離病毒。取角膜印片、發(fā)根皮膚組織或腦組織通過免疫熒光抗體技術檢測病毒抗原,陽性率可達98%。
知識拓展
狂犬病疫苗接種是預防狂犬病的有效方法。任何可疑接觸狂犬病毒,如被動物(包括貌似健康動物)咬傷、抓傷(即使很輕的抓傷),皮膚或黏膜被動物舔過,都必須接種本疫苗。在疫區(qū)有咬傷的高度危險或有接觸病毒機會的工作人員,如疫區(qū)獸醫(yī)、動物飼養(yǎng)管理人員、畜牧人員、屠宰人員、狂犬病毒實驗人員、疫苗制造人員、狂犬患者的醫(yī)護人員、巖洞工作人員,以及與其他哺乳動物接觸頻繁人員及嚴重疫區(qū)兒童、郵遞員、去疫區(qū)旅游者,均應用狂犬病疫苗進行預防接種。具體預防接種辦法如下。
1.輕度咬傷。皮膚無流血的輕度擦傷或抓傷,破損皮膚被舔舐。于0(第1d,注射當天)、3(第4d,以下類推)、7、14、30d各注射本疫苗l安瓿(液體疫苗2m l,凍干疫苗1m l或2m l)。
2.嚴重咬傷(頭、面、頸、手指一處或多處咬傷,咬穿皮膚或舔觸黏膜者):除應按上述方法注射本疫苗外,應于0、3d注射加倍量疫苗,并于0d注射疫苗的同時用抗狂犬病血清(40IU/kg體重)或狂犬病免疫球蛋白(20IU/kg體重),浸潤咬傷局部和肌內注射。凡聯(lián)合使用抗狂犬病血清或免疫球蛋白者,必須在疫苗全程注射完畢后,再加強注射2~3針疫苗,即在全程注射后第15、75d或第10、20、90d分別加強注射1針。
凡注射疫苗1d前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慢性患者如肝硬化、免疫缺陷癥、服免疫抑制藥物、老人、嚴重營養(yǎng)不良和咬傷后48h才開始免疫等7種情況,均應于初種加2~3倍疫苗量,分部位注射,才有較好的免疫效果。此外,有的雖屬輕傷,但侵入的病毒量較多或傷及富含神經部位,亦可出現(xiàn)潛伏期短而單用疫苗無效病例。最近世界衛(wèi)生組織重新建議,不論任何部位的破皮咬傷均應合用抗血清。
本疫苗供上臂三角肌肌內注射。兒童應在大腿前內側區(qū)肌內注射。使用前將疫苗振搖成均勻懸液。
能力訓練
葉某,女,38歲,農民,浙江省松陽縣人。狗咬傷后14d,反復四肢及頭面部抽搐12d入院。被狗咬傷后傷口疼痛呈刀割樣,行走不穩(wěn),惡心,嘔吐一次。在當地防疫站,予“清創(chuàng)”及肌肉注射狂犬疫苗處理后回家。12d前起無明顯誘因下反復出現(xiàn)四肢及頭面部抽搐,每次持續(xù)約半小時至2h不等,在當地醫(yī)院住院治療7d,當時擬“右小腿狗咬傷”予抗感染及對癥治療,抽搐控制、右小腿傷口愈合后出院。兩天前無明顯誘因下抽搐再次發(fā)作,強光及較大聲響可誘發(fā)其抽搐發(fā)作。分析以上病史,回答以下問題:
1.下列除哪項外均符合該患者的護理診斷
A.皮膚完整性受損 B.有受傷的危險
C.恐懼 D.氣體交換受損
E.體液過多
2.該患者的治療和護理,下列哪項是錯誤的( ?。?/p>
A.接觸隔離
B.患者住單人房間,避免水、聲、光和風的刺激
C.醫(yī)務人員接觸患者時,應戴口罩和橡皮手套
D.咽肌和呼吸肌痙攣不能用鎮(zhèn)靜劑控制時,可氣管切開和機械通氣
E.患者咽肌痙攣不能進食時可靜脈輸液,但不應插鼻飼管,以免增加對咽肌的刺激
3.對于狂犬咬傷后的處理,下列哪項是錯誤的( ?。?/p>
A.立即用20%肥皂水沖洗后縫包扎
B.沖洗后用75%酒精涂擦
C.用0.1%新潔爾滅徹底沖洗
D.將抗狂犬病血清注入傷口底部及周圍
E.注射狂犬疫苗
(潘桂葉、練正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