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胃下垂的治療方案
胃下垂是指胃部下降到不正常的位置,具體地說就是患者在站立位時,胃小彎的最低點降到髂嵴連線以下,胃的下緣到達盆腔內。此癥多見于無張力型胃(魚鉤型胃),尤以瘦高型女性多發(fā)。胃下垂往往同時伴有腎、膽囊等其他臟器的下垂。胃下垂由于常引起胃排空障礙,因而容易伴發(fā)慢性胃炎。
產(chǎn)生原因是由于膈肌和其他懸吊胃的有關韌帶力量不足,腹內壓下降和腹肌松弛等。經(jīng)產(chǎn)婦女、多次腹部手術、有切口疝,以及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進行性消瘦者、臥床少活動者,容易產(chǎn)生胃下垂。
中醫(yī)將胃下垂歸為“胃緩”,認為是由于長期飲食失節(jié),或七情內傷,或勞倦過度,導致脾胃虛弱,中氣下陷,升降失常而發(fā)病。益氣、健脾、升陷是治療本病的原則,中醫(yī)辨證結合其他治療方法能取得較好療效。
王女士的胃下垂癥狀,要采取藥物加按摩的治療方法,同時配合食療更能加快病情的好轉。
(一)西醫(yī)治療胃下垂
1.西醫(yī)藥物治療的原則
(1)加強腹肌鍛煉:加強腹肌鍛煉,增加腹肌張力,餐后仰臥休息,避免過久站立及過度勞累。
(2)加強營養(yǎng):口服助消化藥,如多酶片、酵母片、胃蛋白酶合劑等。
(3)治療腹痛、腹脹:腹痛、腹脹等惡心、噯氣患者可進行相關的藥物治療。
2.用藥時間的掌握 藥物的用藥時間和藥效的發(fā)揮有著緊密地聯(lián)系。在現(xiàn)代醫(yī)學、生物學基礎上誕生的新興學科——時辰藥理學便應運而生。目的就是在患者使用藥物時,既讓藥物產(chǎn)生最大效力,減少用藥量,又避免和減少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
人體幾乎所有的生理功能,都具有以24小時為周期的節(jié)律性變化,這種變化稱為“生物鐘”。在生物鐘的控制協(xié)調下,人們的基礎代謝、血糖水平和激素分泌等功能都具有節(jié)律性和波動性。就藥物而言,其藥效與生物鐘也有微妙的關系。
隨著機體組織器官、激素水平等變化,胃腸道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變化,而胃腸道的環(huán)境對藥物的吸收及療效的發(fā)揮產(chǎn)生重大影響。另外藥物的性質、治療目的及對機體可能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等,都決定了不同藥物有不同的時間要求。
藥物的代謝都有一定的半衰期,只有掌握了藥物的半衰期,才能及時用藥,維持藥物的血藥濃度,達到治療目的。半衰期長的藥物,可能1天只需用1次藥,而半衰期短的藥物則應該1天內多次用藥。
3.服藥時的注意事項 醫(yī)生還提醒王女士,由于不能理解或錯誤理解藥物學原理,在服藥時間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以下誤區(qū),建議她注意
(1)三餐服藥:很多胃下垂患者都認為服藥時間應該在餐后,但是有的藥1日服2次,應每隔12小時1次,如果也在三餐后服藥,肯定會導致白天血藥濃度過高,夜間血藥濃度不夠,影響治療。所以服用時間應該根據(jù)藥物在機體的代謝時間,如一天服用2次的藥物,早上8點服用第一次后,第二次就應該在晚上8點,間隔12小時左右,而不是在午餐以后。
(2)忘記服藥:很多胃下垂患者因為工作、生活太忙、進餐時間不規(guī)律等出現(xiàn)忘記服藥的情況。通常會因為早上的藥沒服用,就把早上的藥和中午的藥一次服下,以為這樣不會影響藥效。其實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是不斷變化的,每種藥物都有各自的半衰期,如果不按時服藥,或將兩次的藥一次服用,將不利于維持血液中的藥物濃度,沒服藥的時候起不到藥效,加量的時候,又會導致不良反應的增加。
(3)時斷時續(xù):還有胃下垂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漠不關心或者由于太忙,無暇顧及,經(jīng)常是記得就用藥,不記得就停藥,導致血藥濃度不穩(wěn)定,時高時低。如果達不到比較恒定的血藥濃度,就無法控制疾病的發(fā)展,導致治療失敗,甚至使機體產(chǎn)生耐藥性。
(4)根據(jù)治療目的制訂用藥時間:胃腸病的藥物針對性很強,一般應根據(jù)治療目的選擇合理的用藥時間。如抗幽門螺桿菌的藥物宜飯前服用,制酸藥宜飯后服用,緩瀉藥宜睡前服用等。
(5)根據(jù)藥物的不良反應制訂用藥時間:藥物的不良反應有時也是決定用藥時間的重要因素。比如胃腸病患者在服用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時,應該在飯后服用,以減輕對胃腸道的刺激。有興奮作用的藥物應該盡量避免晚上服用。有鎮(zhèn)靜催眠作用的藥物應該避免在白天工作時間服用,防止發(fā)生不良反應。
(二)中醫(yī)治療胃下垂
1.中醫(yī)按摩療法 王女士除了采取藥物治療以外,還進行了按摩療法,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在醫(yī)院學會后,回家還讓她的丈夫進行按摩,這樣既省時又省力。
(1)自我按摩:①患者用中指點按百會穴,按至有酸脹感時輕揉數(shù)分鐘,再以拇指點壓合谷穴,雙手交替按壓,然后彈撥足三里穴、豐隆穴,揉三陰交穴。②患者仰臥位,用左手食指掌指關節(jié)按在中脘穴,用右手掌根重疊在左手食指掌指關節(jié)背面隨著呼吸的節(jié)奏而向下按壓,待有得氣感覺后松指,此時患者感覺有溫熱感向下傳遞,隨后可按揉腹部。③患者仰臥位,放松身體,然后用左手小魚際托起下垂至骨盆的胃底部,向上輕輕托至右肋下,如此反復數(shù)次。
(2)腹部按摩:患者屈膝取仰臥位,醫(yī)者坐在患者右側,先用輕柔的推法、揉法,以拇指揉按其胸腹部的膻中穴、鳩尾穴、中脘穴,然后揉按腹部的臍周和氣海穴、關元穴、天樞穴等約10分鐘。再用右手小魚際把下垂的胃部自下向上托住,左手用指振法和掌振法分別于中脘穴和上腹部振動。最后在腹部以逆時針方向按摩15分鐘。
(3)背部按摩:選取胃俞穴、氣海俞穴、關元俞穴、肝俞穴。醫(yī)者先以拇指用推法按摩患者背部的兩側膀胱經(jīng),來回推按約5分鐘,然后揉按上述穴位3分鐘。接著患者改成坐位,再以插法,醫(yī)者右手四指并攏,掌心向后上,指尖由左肩胛骨內下緣,向斜上方插入肩胛骨與肋骨間約2~4厘米,同時左手掌按住患者左肩部,兩手呈合攏之勢,持續(xù)1~2分鐘,此時,患者的胃有上提之感,然后慢慢把右手收回。施插法2~3次后,再以左手運用同種插法施術于右肩胛內下緣。
2.中醫(yī)拔罐療法
(1)選取大椎穴、肝俞穴、脾俞穴、氣海穴位為第1組,另取筋縮、胃俞穴、中脘穴為第2組,運用刺絡加拔罐法,每次用1組,每日1次,兩組交替。
(2)選取百會穴、大椎穴、脾俞穴、胃俞穴、中脘穴、氣海穴等,先用艾條灸百會穴5分鐘,再用抽氣罐法吸拔百會穴,然后對大椎穴、脾俞穴、胃俞穴、中脘穴、氣海穴施拔罐法。每次留罐15分鐘,每2日做1次。
3.中醫(yī)氣功治療 王女士的同事還建議她學習氣功治療胃下垂的知識,經(jīng)過兩組的學習,王女士也掌握了一點氣功知識。
(1)仰臥式腹式呼吸功:①患者仰臥位,屈膝或平伸,全身放松,上肢放在身旁,右手掌放在小腹部,拇指正對肚臍。左手拇指放在右手拇指與食指之間,其余四指放在右手四指之上,蓋住氣海穴和關元穴,手指輕貼小腹部,可隨小腹上下活動。頭部自然正直,墊枕稍高于一般睡眠時的枕高,口唇微閉,舌輕抵上腭,兩眼平視,保持心情舒暢。初練者可先采用曲膝姿勢,這樣容易感到小腹隨呼吸而動,熟練后則采用平伸雙腿的姿勢。②采用自然腹式呼吸。吸氣時胸腔不要向上擴張,小腹部自然凸起,呼氣時小腹自然凹回,呼吸過程中盡量做到自然,放松。③練功中排除雜念,意念集中在小腹部。當呼氣將盡時,意想肚臍隨呼氣向命門穴靠貼。吸氣時意想命門穴中的內氣向兩掌擴散。④練功完畢,呼吸慢慢恢復成自然呼吸,同時靜守小腹部片刻。然后兩手搓熱,擦摩面部和頭部,再活動一下腿腳(伸縮幾下)。一般每次練1小時左右,每天3~5次。仰臥式腹式深呼吸能增加胃底活動范圍,較坐式增大4~5厘米,而且能鍛煉胃壁的彈性,對于松弛變形、伸縮功能下降的胃壁有一定的療效。
(2)強胃功:此式配手勢的上下導引,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加上意念活動,利用“脾氣主升、胃氣主降”的生理特點,通過氣功療法,從而增強脾胃功能。具體動作如下:
松靜站立,雙手重疊,大拇指下方的魚際穴放在肚臍上,手心勞宮穴正對丹田(氣海穴),然后呼氣。呼氣時,舌尖從上牙齦移至下牙齦,發(fā)噓音,同時雙手輕按腹部,并屈膝下蹲,臀略后坐,下蹲至雙膝略超過趾尖停止。噓氣后勿起,雙手抬起,恢復舌抵上牙齦,并用鼻吸氣,吸氣后,從下蹲式起立,并進行自由呼吸。如此重復3遍,接著雙手在丹田處變?yōu)殡p手拇指相對,手指向前,手掌沿丹田水平線八字形外開,至離胯半尺處停止。翻掌使兩手心相對,向中心線內合,合到兩掌指相接后停止。如此開合3次,并配合呼吸。
出左腳,腳跟著地,左腳逐漸落平。右手手心朝下,從體前升起至右耳上方10厘米處翻掌向上,呈虎爪狀,意如摘物。同時左掌在左胯旁,亦呈虎爪,意如抓一壇口,兩掌上下相分。右手向上,意似摘桃,只是意念向上摘取,并無形體動作。摘3次的同時,身體向右轉,小腹隨摘桃動作而內收,以達到活躍脾胃的作用,身體重心逐漸前移。右手翻掌向下,勞宮穴對著百會穴。左手翻掌向上,與右手掌心遙相對應,形成兩掌相合之勢。右手隨之向下導引,離面部和身體近些,好似捋髯。右手至膻中穴時,身體向前移動,左手開始向上啟動,手心朝下,從體前慢慢升起。右手至丹田時,體重完全移至前(右)腳。然后上左腳,左手上舉呈摘物狀,右手在右胯外呈抓壇狀,三個動作如原先一樣完成。配合兩手一升一降的姿勢及兩腳一虛一實地慢慢行走,頭腰隨之左右自然轉動。以每分鐘行走2~3步的速度,行走20~30分鐘即可收功。
練此法時,意念向上摘桃和手向下抓壇口時,要注意兩臂的放松,要做到用意不用力。兩腳蹺步緩行要虛實分明,連綿不斷,以調動足三陰和足三陽之經(jīng)氣。做本功時須微閉二目,因此要選平坦的練功場地,要防止驚擾。
(3)導引站樁功:兩足開立與肩同寬,兩膝微屈,挺胸拔背,全身放松。兩手心朝上,指尖相對放在臍上,隨吸氣兩手上升至膻中,隨呼氣至臍下。如此反復,呼吸要求“靜、松、緩、細”,不要故意憋氣。吸氣時意想兩手托胃緩緩向上升,呼氣時意守丹田。每日堅持練功,胃下垂可望康復。
4.中醫(yī)貼敷療法 藥物貼敷療法治療胃下垂癥狀能夠使藥物迅速通過皮膚滲透,達到治療的效果。胃病無論在急性發(fā)作期,還是緩解期,都可以選擇藥物進行貼敷,“外治之理即是內治之理”,可以有效緩解疼痛并減少發(fā)作頻率,達到治療和預防的目的。雖然貼敷療法簡、便、廉、驗,但若選穴、藥物選擇運用不當,也會影響療效,甚至帶來不良后果,故也須注意一些細節(jié)問題。
(1)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使用三棱、莪術、桃仁、紅花等活血逐瘀藥時,應密切觀察全身有無出血傾向。
(2)過敏體質或有皮膚過敏史的患者應慎用貼敷療法,如果選擇應用,須嚴密觀察,一旦有過敏跡象,要立即停用。
(3)凡用水、酒、鮮藥汁調敷藥物時,需隨調隨用。使用大蒜、白芥子、斑蝥等發(fā)泡劑時,可用適量蜂蜜調敷,以緩和對皮膚的強烈刺激。
(4)有毒藥物用量不宜過大,敷藥時間不宜過長,應有間隔期,以防產(chǎn)生毒副作用,久病體弱及有嚴重心臟病、肝病、腎病等患者尤應注意這一點。
(5)顏面、五官部位、大血管處和肌腱處應禁敷或慎敷。婦女妊娠期間腰骶部、小腹部及一些可引起子宮收縮的穴位禁用。
(6)敷藥時要注意藥物的軟硬、干濕度,并及時更換,以防影響療效,刺激皮膚。在第二次敷藥前,可用消毒干棉球蘸各種植物油或液狀石蠟揩去第一次所涂敷的藥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水擦洗。
(7)兒童皮膚嬌嫩,藥物透入較容易,故貼敷后要注意護理。防止兒童搔抓,且貼敷時間不能太長,以免對皮膚造成過度刺激。
(8)貼敷時盡量避免一穴重復貼10次以上,對于需長期治療的慢性疾病,應辨證選擇兩組以上穴位交替使用。治療時應間斷用藥,療程不宜過長,貼敷不宜過久。
(9)貼敷后一般不宜參加重體力勞動和游泳等體育活動,飲食上也要避免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