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祖過粵,落籍沙貝
明成化二年(1466),有個小生命在嶺南的一個水鄉(xiāng)——沙貝村誕生了。他靜悄悄地來到了人世間,既沒有什么星相的征兆,也沒有民間神話般的傳說,有的只是家人的喜悅。他,就是日后的嶺南大儒、心學大師、二品高官湛若水。湛若水,初名露,字民澤。因避祖諱,二十七歲時改名雨。四十歲時才開始定名為若水,號甘泉,字元明。
富饒之鄉(xiāng)
湛若水算是廣東的新客家。祖籍河南開封,后遷福建莆田,先祖過粵時才落籍增城沙貝。
廣東地處嶺南。古代中國“以農為本”,“重農抑商”,但在山高皇帝遠的嶺南地區(qū),人們務實兼容,既“重農”,又不“抑商”,山前屋后多種植經濟作物。在農村除了種稻,還養(yǎng)魚、植桑、種果,進行多種經營。在唐代,有一名到嶺南當官的人叫劉恂,他寫了一本《嶺表錄異》,書中記錄他在嶺南所見所聞的各種奇異現(xiàn)象。其中說到,嶺南人喜歡在稻田里養(yǎng)鯇魚(學名“草魚”),“魚兒長大,食草根并盡。既為熟田,又收魚利,及種稻且無稗草”,一舉而三得。廣東人又喜歡在山前屋后種果木,有嶺南佳果之稱的荔枝、龍眼、柚子、椰子、香蕉等早已聞名全國,頗有經濟價值的甘蔗、檳榔、橄欖與花木也在廣東普遍種植。
增城是廣東的一個縣,地處廣州的東郊,至今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是嶺南地區(qū)開發(fā)比較早的縣之一。“增城”的得名,有多種說法。一說,“增城就是增加一城”。據(jù)史料記載,在漢代,嶺南地域內的番禺郡領屬六個縣,后因人口的繁衍,至東漢末,建制進行了調整,便從原番禺縣和博羅縣劃出部分地區(qū),建立新縣,番禺郡由六個縣增加至七個縣,新增的縣因此名為“增城”。另一說,“增城是美好地方之意”。據(jù)《元和郡縣志》所說,昆侖山上有“閬風”、“增城”,是取個美名罷了。第三說,增城因增江而得名,這是《太平寰宇記》的說法。
增城,不僅歷史久遠,而且人杰地靈。一名姓管的縣令,曾有詩形容當?shù)氐纳剿?/p>
山行不知深,磷磷經石瀨。
瞑色何蒼然,溪流來幾派。
一道道清澈的河溪,郁郁蒼蒼的疊巒叢林,那好山好水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哺育著一代代的碩彥名儒。
就物產而言,相傳增城馬鼻嶺銀礦在明代已有人開采。增城盛產嶺南佳果荔枝,“掛綠”便是其中的極品。明代中葉,由澳門進入中國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曾給它以“水果之王”的美譽。明末清初廣東詩人屈大均有詩贊道:
爽脆如梨,漿液不見。
去殼懷之,三日不變。
增城的“掛綠”,在官方的《廣東通志》上也留有形象的描繪:“掛綠,紅殼上有綠線,或在肩或在腹,以增城沙貝所產為上。”水果,特別是荔枝,正是增城人獲利的大宗買賣。據(jù)稱,“有荔枝千株,其人與萬戶侯等”,是說有千株荔枝的家庭,便是大戶人家了。在廣東特別是增城,許多人家靠種植或販賣荔枝、龍眼為生計。自明代以來,增城和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區(qū)一樣,在對外貿易的驅動下,商品經濟迅速發(fā)展,出現(xiàn)一批墟市。湛若水的家鄉(xiāng)沙貝,在他成長的年代已經有興旺的集市貿易。
增城,不僅物產豐富,而且人才輩出。
據(jù)統(tǒng)計,自宋至清,在以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時代,增城共有進士四十一名,武進士五名;舉人二百六十名,武舉人七十名;貢生和秀才的人數(shù)肯定比進士和舉人更多,因縣志沒有記載,也就無法以具體數(shù)字說明。湛若水是四十一名進士中的一名。這些通過考試選拔的人,大都進入政界,一些人官位高,名聲顯赫。在湛若水之前,增城籍的高官即有宋代的名臣崔與之、太尉廖金鳳,明代河南巡撫、刑部尚書陳道,吏部尚書張度等人。
在民間,也有各色名人。如傳說中的何仙姑,原名何素女,出身貧寒,生性好學,會繡花,善作詩。后夢見白須公公,經他的點撥而成仙,升仙后能飛游羅浮山?;实勐動?,贈予她錦衣。傳說,坐在荔枝樹下補鞋的何仙姑,不小心把綠色繡線纏繞在荔枝上,于是荔枝的紅殼上便留下一道綠痕,增城的“掛綠”即因此而得名。這當然只是人們?yōu)閹X南名果“掛綠”而杜撰的傳說罷了。
盛產掛綠的沙貝村,是湛若水的故鄉(xiāng)。沙貝村位于增城之東,為東江的出??凇D抢锉臼且黄粞蟮墓藕?,后因淤泥沖積,滄海變桑田,成了民眾聚居的河涌交錯、湖塘星布的水鄉(xiāng)。灘涂上遍布沙石貝殼,故得名“沙貝村”。沙貝位于廣州東面約四十多里處,算得上是珠江三角洲的一片沃土,可耕可漁。
先祖落籍沙貝
落籍沙貝的湛氏始祖,是湛若水的六世祖(一說七世祖)湛露。元朝大德年間,湛露在德慶路總管府任治中,官銜為七品。大德五年(1301),湛露離任回福建,路過沙貝村,對這一片水鄉(xiāng)甚有好感。于是,他說服家人,在此定居下來。湛露娶鄺氏為妻,有長子世忠,次子晚丁。
湛氏家族,是沙貝的名門望族。在湛若水為高官之前,他的祖輩已為自己的家族和家鄉(xiāng)爭得“義士之家”、“義士之鄉(xiāng)”的美譽。
湛露的次子晚丁,曾任縣主簿,是一名管理文書的九品小官,而他的兒子懷德卻成長為“保境元帥”。
湛懷德生于元末亂世,當時群雄割據(jù),盜賊擾民,百姓飽受兵匪之禍。為排除民眾的困擾,生性剛毅的湛懷德,主張聯(lián)合鄰村的大姓共同抵御兵匪。經過一番努力,湛、謝、麥三姓聯(lián)盟結義,推湛懷德為盟主。在他的帶領下,民眾實行武裝自衛(wèi),保衛(wèi)家鄉(xiāng),收效顯著,當?shù)毓賳T何真授予他“保境元帥”的稱號。明代初年,何真歸順于明之后,官方仍讓湛懷德統(tǒng)領當?shù)氐泥l(xiāng)兵,繼續(xù)維護地方治安。
洪武十四年(1381),廣東境內出現(xiàn)叛亂,朝廷派南雄侯趙庸平亂,官兵在水戰(zhàn)中屢戰(zhàn)屢敗。湛懷德率領精銳鄉(xiāng)兵協(xié)助官兵,鄉(xiāng)兵善于水戰(zhàn),終于平息叛亂。湛懷德既有戰(zhàn)功,本應封官,但他無意進入官場,趙庸封他為“義士”,死后被朝廷表彰為“護國保境義士”。為紀念他的功績與精神,新塘建“義士祠”,該祠至今完好,被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祠中陳列湛懷德護國保境的英雄史跡,義士祠成為當今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湛氏家族為“義士之家”。
湛懷德只有一個兒子,但有五個孫子,其中的湛江便是湛若水的祖父。據(jù)族譜記載,湛江生性好靜,淡泊功名,力耕在田野,采樵在山林,游樂于山水,植桑養(yǎng)魚,自給自足。湛江號瞧林,與當時廣東的名士丘、陳獻章等人結交。學術界一般認為,湛若水后來師從陳獻章,同湛江與陳的交情有關。湛若水的父親湛瑛,性格耿直,以農耕為主業(yè)。湛若水便是出生在一個由他的祖父湛江經營出來的殷實之家,家中擁有田產、魚塘,在當?shù)匦∮忻麣狻?/p>
致力家鄉(xiāng)發(fā)展
湛若水生活于明代中葉。廣東位于五嶺之南,南海之濱,明朝廷所采取的措施對廣東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大為有利,如廣東單獨設省,省界地域擴大,又密切廣東與中原的聯(lián)系;明太祖的屯田墾荒政策,對廣東擴大耕地面積起了促進作用。
明中葉以來,廣東的社會經濟呈現(xiàn)新的發(fā)展趨勢:農業(yè)生產商品化程度漸高,出現(xiàn)了“?;~塘”和“果基魚塘”這樣新的生產模式,形成良性循環(huán)的、高效率的商品化的生態(tài)農業(yè)。與此同時,商品豐富,商業(yè)繁榮,墟鎮(zhèn)崛起。湛若水的家鄉(xiāng)沙貝村(今增城新塘),便是當時商品經濟頗為活躍的墟鎮(zhèn)。
湛若水的家鄉(xiāng)新塘,自然條件好,陽光充足,氣候適宜各種作物生長,物產十分豐富。當?shù)靥禺a中尤以荔枝為最。說起增城荔枝,“掛綠”與“懷枝”均屬佳品。掛綠是每年運往京師的貢品,是百姓難以得嘗的嶺南佳果。“懷枝”則有一段故事。據(jù)《增城縣志》記載,湛若水從南京回祖籍地福建鳳亭探親,在品嘗當?shù)氐睦笾r,發(fā)現(xiàn)品種比增城的好,于是把荔枝核悄悄地藏在衣袖里帶回來,在沙貝種植,故沙貝四望崗一帶所產荔枝稱“懷枝”,即尚書湛若水懷里藏著帶回的種子所種植的荔枝。直至當今,在海外還有人打著“正宗新塘四望崗懷枝”的牌子,以招徠顧客。事實上,當年四望崗的懷枝,已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被侵華日軍所砍伐,當今人們所品嘗到的懷枝,已不再是當年湛若水所引進的優(yōu)良品種了。誠然,“四望崗荔枝”已經成為品牌,后人打上這一牌子,還可以招徠顧客。
據(jù)史料記載,新塘的得名及其發(fā)展都得力于湛若水。據(jù)說,湛若水在南京任職期間,十分關心家鄉(xiāng)建設,對沙貝的灘涂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治,主要是把河道挖深加寬,以石壘起堤壩,形成寬闊的河面,像一口新筑的大池塘,故有“新塘”之名。湛若水辭官回鄉(xiāng)之后,雖定居廣州,但據(jù)說他還勸說親友在新塘建房,并從事商業(yè)活動,沙貝墟也因此興旺起來。直至當今,湛氏宗親在新塘的人口中還占有極大的比例。新塘還成立了湛氏宗親組織,而全國各地以及海外的湛氏后人,也?;氐叫绿翆じ鶈栕妫腊菹热?。
在新塘,還保留著湛若水和他的父輩、祖輩的墓地。湛若水的墓,堅實而壯觀,方形的圍墻,據(jù)說是用石灰摻沙子和糯米加蜜糖的漿水做成,比花崗巖還堅固,令盜墓者難以下手,盜墓時只好砸爛墓碑,以進入墓室。墓前寬闊的墓道,長達一里,墓道兩旁的石人和石馬,均按真實大小一比一制作。二十世紀末,由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趨利的鄉(xiāng)親,曾一度在他的墓地邊上開了養(yǎng)雞場,墓地和墓道都受到一定的破壞。后經湛氏后人與專家學者的呼吁,地方政府重新下文,強調對湛若水及其親屬的墓地均應加以保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