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朝鮮詩人南羲采對(duì)蘇軾詩歌的審美批評(píng)

        朝鮮詩人南羲采對(duì)蘇軾詩歌的審美批評(píng)

        時(shí)間:2023-03-04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李氏朝鮮時(shí)期的南羲采所著《龜詩話》作為朝鮮詩話中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一部,涉及中國文學(xué)文化的資料頗豐。朝鮮文人將蘇軾視為謫仙,其地位甚至超過了李、杜。南羲采《龜詩話》有二十七卷。據(jù)筆者初步統(tǒng)計(jì),其中提到蘇軾的詩話條目有近五百條,占了總數(shù)的六分之一,甚至超過了李白、杜甫。體現(xiàn)出朝鮮詩人對(duì)中國古代詩歌的鑒賞、品析能力,為我們研究蘇軾詩歌提供了域外的詩評(píng)視角。據(jù)此,南羲采認(rèn)為
        朝鮮詩人南羲采對(duì)蘇軾詩歌的審美批評(píng)_地方文化研究輯刊(第十輯)

        冉 馳

        內(nèi)容摘要:蘇軾及其詩歌在朝鮮半島影響十分深遠(yuǎn)。李氏朝鮮時(shí)期的南羲采所著《龜詩話》作為朝鮮詩話中規(guī)模最為宏大的一部,涉及中國文學(xué)文化的資料頗豐。據(jù)筆者初步統(tǒng)計(jì),其中提到蘇軾的詩話條目就有近五百條,占了總數(shù)的六分之一,甚至超過了李白、杜甫;并且其在繼承前人詩學(xué)觀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見解;體現(xiàn)出朝鮮詩人對(duì)中國古代詩歌的鑒賞、品析能力,為我們研究蘇軾詩歌提供了域外的詩評(píng)視角。

        關(guān)鍵詞:蘇軾;南羲采;龜詩話

        從高麗朝的李仁老、崔滋、李奎報(bào)、李齊賢到李氏朝鮮的徐居正、鄭澈、尹善道、申緯,無一不受到蘇軾很大的影響。

        蘇軾對(duì)朝鮮文學(xué)影響深遠(yuǎn),從高麗時(shí)期就形成了對(duì)蘇軾及其詩文的全盤接受。蘇頌在元豐二年(1079)便稱蘇軾“文章傳過帶方州”,注明“前年高麗使者過余杭,求市子瞻集以歸”[201]。崔滋的《補(bǔ)閑集》就描述了高麗朝學(xué)習(xí)蘇軾的盛況。朝鮮文人將蘇軾視為謫仙,其地位甚至超過了李、杜。當(dāng)時(shí)文壇的很多大家都毫不掩飾對(duì)蘇軾的崇拜之情,例如李奎報(bào)在其《答全履之論文書》中說:“方學(xué)為詩,則尤嗜讀蘇軾詩,故每歲榜出之后,人人以為今年又三十蘇軾出矣?!?sup>[202]李齊賢的《水調(diào)歌頭》也依照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的詩題而寫成。

        南羲采《龜詩話》有二十七卷。南羲采是朝鮮英祖時(shí)人,字文始,號(hào)龜主人。爵里事跡不詳。此書匯輯中國二百二十七種書籍之中國文化掌故,分門別類,與中國詩歌、詩話相聯(lián)系,間或比照韓國漢詩,或附以自己個(gè)人評(píng)論。是韓國詩話中規(guī)模最為宏大者。據(jù)筆者初步統(tǒng)計(jì),其中提到蘇軾的詩話條目有近五百條,占了總數(shù)的六分之一,甚至超過了李白、杜甫。并且南氏在繼承前人詩學(xué)觀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見解。體現(xiàn)出朝鮮詩人對(duì)中國古代詩歌的鑒賞、品析能力,為我們研究蘇軾詩歌提供了域外的詩評(píng)視角。

        筆者從這些材料中選取了五則較有代表性的材料與中國詩話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進(jìn)行對(duì)比解析,力圖從中找出其新見處?!靶卤罏睏l:

        《水經(jīng)》:“江水歷峽,東經(jīng)新崩灘。晉太元初,山崩,水迸出流百余里,故名新崩灘?!睎|坡過是灘,有詩記之曰:“白浪橫江起,槎牙似雪城。番番從高來,一一投澗坑。大魚不能上,暴鬣灘下橫。小魚散復(fù)合,瀺灂如遭烹。鸕鶿不敢下,飛過兩翅輕。白鷺夸瘦捷,插腳還欹傾。區(qū)區(qū)舟上人,薄技安敢呈。只應(yīng)灘頭廟,賴此牛酒盈。”坡翁此詩活活脫脫,真作家手段,末語尤喜可誦。[203]

        該詩為蘇軾《新灘》,對(duì)后世影響較大的評(píng)價(jià)為紀(jì)昀所評(píng)之“純是香山門徑,以四層襯起漁人,未免太排。香山詩格不高,亦坐此。以為奇恣,非也”,“結(jié)二句拙,‘盈’字亦押得牽強(qiáng)”[204]。全為貶意,與南羲采此處的褒揚(yáng)完全相反。對(duì)于最后兩句的評(píng)價(jià)二者大相徑庭。

        紀(jì)昀所論蘇軾詩歌受到白居易不小的影響確為事實(shí),其詩歌在內(nèi)容、用語等方面都可以看到白詩的影子。除了上述《新灘》以外,紀(jì)昀對(duì)蘇軾《壬寅二月有詔令郡吏分往屬縣減決囚禁》《張寺丞益齋》《魚蠻子》《劉丑斯詩》《宥老楮》等詩歌的評(píng)價(jià)皆類似“香山門徑”。所謂“香山門徑”,無非是說蘇詩中類似白詩的拖沓隨意、繁詳直露。

        此詩作于嘉祐四年冬,蘇軾自蜀返京,舟行長江,“凡與耳目所接者,雜然有觸于心中,而發(fā)于詠嘆”[205],作南行詩四十余首。該詩即是其中之一。其南行詩屬于早年之作,歷來被眾多詩評(píng)家認(rèn)為質(zhì)量不高,包括蘇軾自己。歷代編訂蘇詩者或者不收或者將其收于正集之外的續(xù)集中,直至清初查慎行開始,才將“南行詩”收入卷一、卷二,對(duì)南行詩始有較為客觀的認(rèn)識(shí)。誠然南行詩與蘇軾后期詩作相比詩格不高,但也初步顯示了作者感受和表現(xiàn)自然、社會(huì)、人生的藝術(shù)本領(lǐng)和蘇詩的特質(zhì)。此詩首先描寫了新灘上的自然景觀,江水激起白浪,錯(cuò)落不齊,湍急的江水一次次從高處落入低處的澗坑中,大魚暴腮江灘,小魚驚慌亂竄,鸕鶿不敢飛,白鷺皆歪倒。足見水急灘險(xiǎn)。乘舟者多求神保佑,灘頭廟香火旺盛。用幾組動(dòng)態(tài)的意象描繪出了新崩灘湍急的水勢(shì),用語簡單質(zhì)樸,風(fēng)格靈動(dòng)活潑。即南羲采所謂“活活脫脫”。南氏所論頗為中肯。

        “玉奴嗅梅”條:

        東坡詞云:“真態(tài)生香誰畫得,玉奴纖手嗅梅花?!薄赌f漫錄》曰:“嘗見東坡手書本作‘玉如纖手’?!睏钣眯抟嘁詾槭?。然東坡詩“玉奴終不負(fù)東昏”,玉奴蓋指潘淑妃也。又“玉奴弦索花奴手”,玉奴謂楊貴妃,花奴謂汝陽王琎。此玉奴蓋亦一意,《漫錄》之說恐誤矣。[206]

        集注本(五注、十注合拼本《集注東坡詩前集》)、類注本(舊題王十朋編的《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作“玉奴”。查注本(查慎行《補(bǔ)注東坡編年詩》)作“玉如”。

        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七:“東坡《四時(shí)詞·冬詞》云:‘真態(tài)生香誰畫得,玉奴纖手嗅梅花。’每疑‘玉奴’字殊無意味,若以為潘淑妃小字玉兒,亦非故實(shí)。劉延仲嘗見東坡手書本,乃作‘玉如纖’,方知上下之意相貫,愈覺此聯(lián)之妙也?!?sup>[207]按,《漫錄》之意此處若為“玉奴”,則語意不順,若為“玉如”,則語意上下貫通。楊慎所持之論與《漫錄》相同。南羲采的觀點(diǎn)與《漫錄》之意正好相反,他認(rèn)為當(dāng)為“玉奴”。他以東坡其他詩中的“玉奴”作為例子,證明玉奴此處蓋用來指潘淑妃,并非無意。

        實(shí)則集注、類注均為宋人所注,而查慎行為清代人。從時(shí)間上來看,作“玉奴”應(yīng)更接近原本,且查注乃據(jù)《墨莊漫錄》中對(duì)詞意的解析而改,并無確切的證據(jù)。

        齊東昏侯妃潘氏,小名玉兒。吳幵《優(yōu)古堂詩話·以玉兒為玉奴》:“東坡《四時(shí)》詩云:‘玉奴纖手嗅梅花?!赌鲜贰罚骸畺|昏侯妃潘玉兒,有國色。’牛僧孺《周秦行記》:‘薄太后曰:“牛秀才遠(yuǎn)來,誰為伴?”潘妃辭曰:“東昏侯以玉兒身死國除,不擬負(fù)他?!薄⒃疲骸駜?,妃小字?!瘱|坡蓋兩用此,而以兒為奴者誤也,然不害為佳句?!?sup>[208]認(rèn)為東坡在引用的時(shí)候誤將“玉兒”作為了“玉奴”,不過并不損害句意。這是極有可能的,因?yàn)闁|坡詩歌中大量存在錯(cuò)用典故的現(xiàn)象。這既與蘇軾本人作詩“不檢測(cè)子”“粗疏”有關(guān),又與宋人刻意以才學(xué)為詩的時(shí)代風(fēng)氣有關(guān)。

        另,“玉奴終不負(fù)東昏”出自蘇軾《次韻楊公濟(jì)奉議梅花·其四》,此處“玉奴”確指潘淑妃?!坝衽宜骰ㄅ帧背鲎蕴K軾《虢國夫人夜游圖》,此處“玉奴”確指楊貴妃。蘇詩之中“玉奴”一詞多指稱人物。據(jù)此,南羲采認(rèn)為“玉奴纖手嗅梅花”中“玉奴”同樣指人,“《漫錄》之說恐誤矣”。“真態(tài)生香誰畫得,玉如纖手嗅梅花”出自蘇軾《四時(shí)詞·其四》。如吳幵之說,此處“玉奴”或指潘淑妃,或指楊貴妃,二者皆有可能。根據(jù)此處句意無法判斷究竟為何。筆者認(rèn)為其應(yīng)泛指美女,意為這位美女用她的纖纖細(xì)手拿起了一朵梅花輕嗅梅香。(元)薩都剌《送友人之金陵》有“樓中子弟皆年少,玉奴行酒吹鸞笙”,(明)陶宗儀《念奴嬌·九日有感次韻》有“呼酒謾撥清愁,玉奴頻勸,兩臉添春色”,其中“玉奴”均泛指美女。

        概言之,上述三首蘇詩中的“玉奴”,“玉奴纖手嗅梅花”之“玉奴”泛指美女;“玉奴終不負(fù)東昏”之“玉奴”蓋為“玉兒”之誤用,所指為東昏侯妃潘氏;“玉奴弦索花奴手”之“玉奴”,特指楊貴妃。

        南氏引蘇軾他詩作為例證,所論可信。“腰笏挽身分韻押于”條:

        唐何易于為益昌令,太守崔樸游宴江上,索民挽舟。易于腰笏挽之,樸問狀,對(duì)曰:“方民耕種,不可役,縣官閑暇,當(dāng)任其勞?!睒銘M,乃罷。東坡《送段屯田分韻得于字》曰:“勸農(nóng)使者古大夫,不惜春衫踐泥涂。王事靡盛君甚劬,奉??颓潋皟身?。東武縣令天馬駒,泮宮先生非俗儒。相與野飲四子俱,樂哉此樂城中無。溪邊策杖自攜壺,腰笏不煩何易于?!薄坝凇弊盅旱煤?。坡翁自謂醉中信筆,自有沓拖風(fēng)氣,信然。[209]《送段屯田分得于字》熙寧八年春作于密州。分得于字即分韻得于字。分韻指作詩時(shí)先規(guī)定若干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詩。宋代較流行在宴飲或詩會(huì)上進(jìn)行此類活動(dòng)。蘇軾此詩當(dāng)創(chuàng)作于送段屯田的宴飲上。

        趙克宜《角山樓蘇詩評(píng)注匯鈔》卷五:(“溪邊策杖自攜壺”二句)“古人押分韻之字最不茍且,觀此可見”[210]。蘇軾抽到“于”字來押韻,縱觀整首詩,夫、涂、劬、須、駒、儒、俱、無、壺、于、迂、朱、顱、愚,可謂一韻到底。在押韻方面十分工整,在聽感上十分和諧。即趙氏所論“最不茍且”,南氏所論“‘于’字押得好”。

        其“不茍且”“押得好”除了上述押韻工整、聽感和諧以外,還表現(xiàn)在用典的精準(zhǔn)上。本詩前六句先敘述了古代大夫親自耕作、奉??颓涔珓?wù)繁忙、東吳縣令趙昶賢能有為、泮宮先生學(xué)問淵博,后四句說到段屯田(名段繹,時(shí)為屯田員外郎)四人野飲于郊,自攜壺策杖,不煩于民。其中用到了何易于之典,孫樵《書何易于》載:“何易于嘗為益昌令,刺史崔樸嘗乘春與賓客歌灑泛舟,索民挽舟。易于腰笏引舟上下。刺史驚問狀。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易于為屬令,當(dāng)其無事,可以充役。’刺史跳出舟,騎還去?!?sup>[211]何易于可謂勤政愛民的好官,此處將段屯田不煩于民比作何易于之勤政愛民,既使詩句意義連貫,又剛好押韻,紀(jì)昀亦認(rèn)為此處“用一事而兩面俱到”[212],可謂用典十分精當(dāng)。

        南氏所論與中國學(xué)者所見略同?!叭绺奚渲?樂府試使”條:

        東坡《會(huì)獵鐵溝》詩曰:“不向如皋閑射雉,歸來何以得卿卿?!卑础蹲髠鳌罚骸百Z大夫娶妻而美,三年不笑,御以如皋,射稚而獲。妻始笑?!倍鴷?,澤名。如,往也。如“如棠矢魚”之“如”,言御其妻往皋澤而射獵也。古樂府詩多誤使。樂府有《稚子斑》之篇,皆使如皋字。張正見曰:“惟當(dāng)渡弱水,不怯如皋箭?!泵幖s曰:“能使如皋路,相逢巧笑歸。”江總曰:“暫往如皋路,當(dāng)令巧笑開。”上兩篇,猶不覺其誤,至江總“如皋”上又著一“往”字,蓋誤以“如皋”二字為地名。以坡翁之博該,亦承此誤耶?改“不向”字為“茍不”,則似可矣。[213]

        集甲本、施乙本、類丙本、查注本、馮應(yīng)榴注本均作“不向”,今《蘇軾全集校注》作“向不”?!短K軾全集校注》因“不向”之意與《左傳》相違牾,故改為“向不”且舉吳聿《觀林詩話》、袁文《甕牖閑評(píng)·佚文》所論為證據(jù)。

        南羲采也認(rèn)為此處若為“不向”,則句意不順。據(jù)《左傳》中“如皋”之意,“如”,表示去、到;“皋”,指的皋澤。“如皋”,意為到皋澤去。此句若作“不向如皋閑射雉”,因“向”亦為“去、到”之意,則“如皋”只能作地名理解。南氏所舉三篇古樂府中的“如皋箭”“如皋路”“如皋路”很明顯將“如皋”誤作地名。

        這個(gè)問題亦曾引起中國詩論家的廣泛討論。例如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卷一《東坡誤用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賈大夫娶妻美,御以如皋,射雉獲之?!蓬A(yù)注:‘為妻御之。皋,澤;如,訓(xùn)之?!瘎t非地名明矣。而東坡《和人會(huì)獵》詩云:‘不向如皋閑射雉,歸來何以得卿卿?!嬲`也?!?sup>[214]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一六、王楙《野客叢書》卷二三《東坡用如皋事》均持相同觀點(diǎn),以為東坡錯(cuò)用事,而東坡之所用源于古樂府之錯(cuò)用。與南氏所論相同。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正如上文所說錯(cuò)用典故的現(xiàn)象在東坡詩歌中大量存在。這既與蘇軾本人作詩“不檢測(cè)子”“粗疏”有關(guān),又與宋人刻意以才學(xué)為詩的時(shí)代風(fēng)氣有關(guān)。

        不過,也有學(xué)者為東坡“辯護(hù)”的,認(rèn)為是后人誤傳,非東坡誤用事,東坡手寫本乃作“向不”。例如吳聿《觀林詩話》:“嘗見東坡手寫《會(huì)獵》詩云:‘向不如皋閑射雉,人間何以得卿卿。’世所傳本乃作‘不向如皋’,遂以為東坡誤用如皋為地名,特未嘗見寫本耳?!?sup>[215]袁文《甕牖閑評(píng)·佚文》中也說曾見過“東坡一紙書此詩,乃‘向不’”。[216]

        姑且不論蘇詩是否錯(cuò)用典故,就句意而言。此處當(dāng)為“向不”,才符合《左傳》中“如皋”之意。此時(shí),“向”表示“假設(shè)、如果”,意為如果不去皋澤射獲一只“野雞”,回來之后怎么得到妻子的親昵呢?南羲采的“改‘不向’字為‘茍不’”正與改“不向”為“向不”殊途同歸。都能起到文從字順的效果。

        “孟嘉知趣”條:

        東坡以徐君猷、孟亨之皆不飲,以詩戲之曰:“孟嘉嗜酒桓溫笑,徐邈狂言孟德疑。公獨(dú)未知其趣爾,臣今時(shí)復(fù)一中之。風(fēng)流自有高人識(shí),通介寧隨薄俗移。二子有靈應(yīng)撫掌,吾孫還有獨(dú)醒時(shí)?!币跃嘈招?,亨之姓孟,故用徐邈、孟嘉事戲之。坡翁真淵明所謂“談諧無俗調(diào)”者也。此詩戲作,故頗有違于律家體格,而其使事之精,屬對(duì)之好,有不可及也。[217]

        此詩為東坡《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飲酒以詩戲之云》,徐君猷,名大受,時(shí)任黃州知州,為蘇軾的上級(jí),對(duì)蘇軾照顧有加。蘇軾《與徐得之》就說“始謫黃州,舉目無親。君猷一見,相待如骨肉”[218]。孟亨之,名震,時(shí)為黃州通判,三人的關(guān)系甚好。該詩是用徐邈、孟嘉此二愛酒之人來打趣徐君猷、孟亨之不善飲酒之事的。

        汪師韓評(píng)價(jià):“因姓援古以為著題,古人所有也。只詠孟嘉、徐邈二人事,承說到底,章法獨(dú)創(chuàng),后人亦未見有效之者?!?sup>[219]在贈(zèng)答詩中運(yùn)用與對(duì)方同姓之人的典故并非蘇軾獨(dú)創(chuàng)。然本詩全部由徐邈、孟嘉事構(gòu)成,則顯得十分獨(dú)特?!稌x書·孟嘉傳》:“嘉好酣飲,愈多不亂。(桓)溫問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嘉曰:‘公未得酒中趣耳?!?sup>[220]《三國志·魏志·徐邈傳》:“時(shí)科禁酒,而邈私飲至于沉醉。校事趙達(dá)問以曹事,邈曰:‘中圣人?!_(dá)白之太祖,太祖甚怒。”[221]可見此二人皆嗜酒。與徐君猷、孟亨之不善飲酒正好相反。四人之間除了姓名以外并沒有其他可比性,而蘇軾還全盤用徐邈、孟嘉事,可謂匠心獨(dú)運(yùn)。紀(jì)昀也說:“此種從姓起義,恰有孟、徐二酒事佐之,又不以切姓為嫌?!?sup>[222]可見,蘇軾此處用典是十分精確巧妙的。即南羲采所謂“使事之精”。

        本詩的前四句為扇對(duì)格,亦稱“扇對(duì)”,舊體詩對(duì)偶格式之一,即隔句對(duì)。本詩一、三句言孟嘉事,二、四句言徐邈事,除此以外,第五句也言孟嘉事,與一、三句相接,第六句也言徐邈事,與二、四句相接。即查慎行所謂“中二聯(lián)兩兩分承起句,章法獨(dú)創(chuàng)”[223]。整首詩形成了一、三、五句相對(duì),二、四、六句相對(duì)的獨(dú)特結(jié)構(gòu)。即南羲采所謂“屬對(duì)之好”。

        此詩雖為游戲之作、打趣之詩,卻“談諧無俗調(diào)”。坡詩好諧謔,且這種詼諧逗趣帶有一種雅化的傾向,即曾敏行所謂“東坡善雅謔”。讓讀者在輕松一笑時(shí)也能感受到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蘊(yùn)。其用典精確巧妙,章法獨(dú)特新穎。南羲采對(duì)該詩的評(píng)價(jià)可謂公允。

        綜上,南羲采對(duì)蘇詩的批評(píng)顯然受到了中國詩話及其以前韓國詩話的影響,也不乏自己的創(chuàng)見,這些意見雖未必都對(duì),但體現(xiàn)了作者獨(dú)立的思考精神,對(duì)中國學(xué)者不無啟發(fā)。側(cè)面展現(xiàn)出蘇詩與朝鮮文學(xué)的不解情緣。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三國志》,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84頁。

        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36頁。同上。

        【注釋】

        [1]曾棗莊、金成禮箋注:《嘉祐集箋注》卷一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李石:《蘇文忠集御敘跋》,《方舟集》卷一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自題金山畫像》,查慎行《蘇詩補(bǔ)注》卷四八,乾隆二十六年香雨齋刻本。

        [4]《宋史》卷一九《徽宗紀(jì)一》,中華書局1977年校點(diǎn)本(以下引此書版本同,不再注),第366頁。

        [5]《宋史》卷二二《徽宗紀(jì)四》,第412頁。

        [6]《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卷二六。中華書局2006年校點(diǎn)本,第660頁。

        [7]《宋史紀(jì)事本末》卷一一《蔡京擅國》,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按《宋史》卷一九《徽宗紀(jì)一》:崇寧元年九月乙未,“詔中書籍元符三年臣僚章疏姓名,為正上、正中、正下三等,邪上、邪中、邪下三等?!?,以元符末上書人鐘世美以下四十一人為正等,悉加旌擢;范柔中以下五百余人為邪等,降責(zé)有差?!毙|c(diǎn)本第365頁。

        [8]《宋史》卷一九《徽宗紀(jì)一》,校點(diǎn)本第368頁。

        [9]《宋史紀(jì)事本末》卷一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宋史》卷一九《徽宗紀(jì)一》,第367頁。

        [11]同上,第366頁。

        [12]《宋史》卷一九《徽宗紀(jì)一》,第366頁。

        [13]同上,第318頁。

        [14]《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宋史》卷一六五《職官五》,第3913頁。

        [16]《文獻(xiàn)通考》卷四六《學(xué)??计摺?,中華書局1986年影印本。

        [17]《癸辛雜識(shí)后集·學(xué)規(guī)》,1988年中華書局校點(diǎn)本《癸辛雜識(shí)》,第64頁。

        [18]《避暑錄話》,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參見《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卷二八,中華書局2006年校點(diǎn)本,第705頁。

        [19]《宋史》卷二○《徽宗紀(jì)二》,第374頁。

        [20]同上,第375頁。

        [21]同上,第378頁。

        [22]《周文忠公集·平園續(xù)稿》卷一四,道光二十八年歐陽棨刻本。

        [23]王夫之:《宋論》卷八《徽宗》,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148頁。

        [24]《擬古》二首其二,《東萊先生詩集》卷四,《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宋刊本。

        [25]《宋史》卷三八二《孫道夫傳》,第11765頁。

        [26]《梁溪集》卷一六三《跋東坡小草》,道光十四年刻本。

        [27]洪邁:《容齋續(xù)筆》卷一五《注書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校點(diǎn)本,上冊(cè),第393頁。

        [28]《曲洧舊聞》卷八《東坡詩文盛行》,中華書局2002年校點(diǎn)本,第204頁。

        [29]費(fèi)袞:《梁溪漫志》卷七《禁東坡文》,《叢書集成初編》本。

        [30]陸游:《曾文清公(幾)墓志銘》,《渭南文集》卷三二,《四部叢刊初編》本。

        [31]《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卷二八,中華書局2006年校點(diǎn)本,第705頁。

        [32]《丹陽集》卷八,《常州先哲遺書》本。

        [33]此句,《宋史·欽宗紀(jì)》作“追封范仲淹魏國公,贈(zèng)司馬光太師”,與此異。

        [34]《靖康要錄》卷二,《叢書集成初編》本。

        [35]陳均《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卷三○記此事時(shí)注曰:“或曰靖康初,求治甚急,徐、吳當(dāng)國,有詔宰相范希文、司馬光、張商英皆贈(zèng)太師。希文乃仲淹字,且未嘗任宰相,蓋出后進(jìn)耳剽上意,以為純?nèi)室?。有司不能正也,乃取仲淹慶歷間乞修京城為功應(yīng)詔。然仲淹贈(zèng)太師久矣,遂改封魏國公,失于平昔不講也。但是時(shí)徐、吳猶未當(dāng)國,或者之說亦失之?!?/p>

        [36]楊時(shí):《上欽宗皇帝疏(七)》,《楊龜山先生集》卷一,康熙四十六年楊氏重刻本。

        [37]《靖康要錄》卷五,《叢書集成初編》本。

        [38]以上所引崔二奏及欽宗手詔,俱見《靖康要錄》卷六。

        [39]《宋史》卷三三八《蘇軾傳》,第10817頁。

        [40]《宋史》卷一五六《選舉志二》,第3630頁。

        [41]《道命錄》卷四,《叢書集成初編》本。

        [42]《宋史》卷三四《孝宗紀(jì)二》,第649頁。

        [43]《宋史》卷三四《孝宗紀(jì)二》,第655頁。

        [44]《經(jīng)進(jìn)東坡文集事略》卷首,《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宋刊本。

        [45]《東坡先生真贊》三首其一,《豫章先生文集》卷一四,《四部叢刊初編》本。

        [46]《答洪駒父書三首》其二,同上卷一九。

        [47]《后山詩話》,中華書局1982年校點(diǎn)本《歷代詩話》下冊(cè),第306頁。

        [48]《龜山先生文集》卷一○《語錄》,康熙四十六年楊氏重刻本。

        [49]《鶴林玉露》乙編卷四《詩禍》,中華書局1983年校點(diǎn)本,第187頁。

        [50]《梅溪先生文集》卷一九,《四部叢刊初編》本。

        [51]楊勝寬:《蘇軾人格研究》第十二章,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1994年版,第280~298頁。

        [52]曹學(xué)佺:《蜀中廣記》卷十二《名勝記第十二·眉州》,《四庫全書》第591冊(c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61頁。

        [53]蘇轍:《欒城集(上)》卷二《記歲首鄉(xiāng)俗寄子瞻二首》,曾棗莊、馬德富校點(diǎn),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2頁。

        [54]蘇軾:《蘇軾詩集》卷四《和子由踏青》,孔凡禮點(diǎn)校,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61~162頁。

        [55]同上,第161頁。

        [56]曹學(xué)佺:《蜀中廣記》卷十二《名勝記第十二·眉州》,《四庫全書》第591冊(c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62頁。

        [57]曹學(xué)佺:《蜀中廣記》卷五十六《風(fēng)俗記第二》,《四庫全書》第591冊(c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52頁。

        [58]蘇軾:《蘇軾詩集》卷二十七《送賈訥倅眉二首》,孔凡禮點(diǎn)校,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452~1453頁。

        [59]蘇轍:《欒城集(上)》卷二《記歲首鄉(xiāng)俗寄子瞻二首》,曾棗莊、馬德富校點(diǎn),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頁。

        [60]蘇軾:《蘇軾詩集》卷四《和子由蠶市》,孔凡禮點(diǎn)校,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62~163頁。

        [61]蘇軾:《蘇軾詩集》卷二十二《正月三日點(diǎn)燈會(huì)客》,孔凡禮點(diǎn)校,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153頁。

        [62]蘇軾:《蘇軾詩集》卷三十《慶源宣義王丈,以累舉得官,為洪雅主簿、雅州戶掾。遇吏民如家人,人安樂之。既謝事,居眉之青神瑞草橋,放懷自得……》,孔凡禮點(diǎn)校,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581頁。

        [63]蘇軾:《蘇軾文集》卷十一《眉州遠(yuǎn)景樓記》,孔凡禮點(diǎn)校,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53頁。

        [64]蘇軾:《蘇軾文集》卷十六《蘇廷評(píng)行狀》,孔凡禮點(diǎn)校,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96頁。

        [65]曾鞏:《曾鞏集》卷四十三《職方員外郎蘇君墓志銘》,陳杏珍、晁繼周點(diǎn)校,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587頁。

        [66]楊勝寬:《蘇軾人格研究》,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1994年版,第286頁。

        [67]茅坤:《蘇文忠公文抄》卷二十五引,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蘇軾文集校注》卷十一,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5頁。

        [68]常璩:《華陽國志》卷三《蜀志》,劉琳校注,巴蜀書社,1984年版,第202頁。

        [69]蘇轍:《欒城后集》卷二十《二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曾棗莊、馬德富校點(diǎn),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1頁。

        [70]蘇軾:《蘇軾文集》卷四十八《上韓魏公論場(chǎng)務(wù)書》,孔凡禮點(diǎn)校,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394頁。

        [71]蘇轍:《欒城后集》卷二十《二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曾棗莊、馬德富校點(diǎn),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4頁。

        [72]蘇軾:《蘇軾詩集》卷二十一《東坡八首敘》,孔凡禮點(diǎn)校,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079頁。

        [73]蘇軾:《蘇軾詩集》卷二十一《東坡八首其四》集評(píng),孔凡禮點(diǎn)校,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250頁。

        [74]曹學(xué)佺:《蜀中廣記》卷十二《名勝記第十二·眉州》,《四庫全書》第591冊(c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58頁。

        [75]曹學(xué)佺:《蜀中廣記》卷十二《名勝記第十二·眉州》,四庫全書第591冊(c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59頁。

        [76]王水照、朱剛:《蘇軾評(píng)傳》第一章,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頁。

        [77]陸游:《劍南詩稿》卷十《眉州披風(fēng)榭拜東坡先生遺像》,《陸放翁全集(中)》,中國書店,1992年版,第158頁。

        [78]蘇洵:《雜論·史論上》,曾棗莊、金成禮:《嘉祐集箋注》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頁。

        [79]楊勝寬:《蘇洵文風(fēng)溯源論略》,《江蘇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會(huì)科學(xué)版)2015年第1期。

        [80]蘇軾:《蘇軾文集》卷十一《眉州遠(yuǎn)景樓記》,孔凡禮點(diǎn)校,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52頁。

        [81]蘇軾:《蘇軾文集》卷二十五《議學(xué)校貢舉狀》,孔凡禮點(diǎn)校,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724~725頁。

        [82]蘇軾:《蘇軾文集》卷四九《與王庠書》,孔凡禮點(diǎn)校,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422頁。

        [83]蘇軾:《蘇軾佚文匯編》卷四《與二郎侄尺牘一首》,孔凡禮點(diǎn)校,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523頁。

        [84]何宇度:《益部談資》卷上,四庫全書第592冊(c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37~738頁。

        [85]王十朋:《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序》,四川大學(xué)中文系唐宋文學(xué)研究室編:《蘇軾資料匯編·上編(二)》,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473~474頁。

        [86]陸游:《渭南文集》卷十五《施司諫注東坡詩序》,《陸放翁全集(上)》,中國書店,1992年版,第526頁。

        [87]曹樹銘校編:《蘇東坡詞》,商務(wù)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244頁。

        [88](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訂:《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學(xué)生書店,1967年版,第2459頁。

        [89]同上,第2462頁。

        [90]同上,第2473頁。

        [91](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訂:《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學(xué)生書店,1967年版,第2460頁。

        [92]同上,第2478頁。

        [93]盧仝《嘆昨日三首之二》:“天下薄夫苦耽酒,玉川先生也耽酒。薄夫有錢恣張樂,先生無錢養(yǎng)恬漠。有錢無錢俱可憐,百年驟過如流川。平生心事消散盡,天上白日悠悠懸?!保ㄖ腥A書局編:《全唐詩》卷388,冊(cè)12,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4383頁。)盧仝《示添丁》:“春風(fēng)苦不仁,呼逐馬蹄行人家。慚愧瘴氣卻憐我,入我憔悴骨中為生涯。數(shù)日不食強(qiáng)強(qiáng)行,何忍索我抱看滿樹花。不知四體正困憊,泥人啼哭聲呀呀。忽來案上翻墨汁,涂抹詩書如老鴉。父憐母惜摑不得,卻生癡笑令人嗟。宿舂連曉不成米,日高始進(jìn)一碗茶。氣力龍鐘頭欲白,憑仗添丁莫惱爺。”(中華書局編:《全唐詩》卷387,冊(cè)12,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4369頁。)

        [94](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訂:《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學(xué)生書店,1967年版,第2479頁。

        [95](宋)蘇軾撰,王文誥輯訂:《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學(xué)生書店,1967年版,第2482頁。

        [96]曹樹銘校編:《蘇東坡詞》,商務(wù)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207頁。

        [97](宋)蘇軾撰,王文誥輯訂:《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學(xué)生書店,1967年版,第2482頁。

        [98](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訂:《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學(xué)生書店,1967年版,第2528頁。

        [99]同上,第2531頁。

        [100]曹樹銘校編:《蘇東坡詞》,商務(wù)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241頁。

        [101]曹樹銘校編:《蘇東坡詞》,商務(wù)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221頁。

        [102](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訂:《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學(xué)生書店,1967年版,第2545頁。

        [103]同上。

        [104]曾棗莊:《蘇東坡詞全編》,四川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頁。

        [105]中華書局編:《全唐詩》卷340,冊(cè)10,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3813頁。

        [106]中華書局編:《全唐詩》卷394,冊(cè)12,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4441頁。

        [107](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訂:《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學(xué)生書店,1967年版,第2588頁。

        [108](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訂:《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學(xué)生書店,1967年版,第2611頁。

        [109]曹樹銘校編:《蘇東坡詞》,商務(wù)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427頁。

        [110]曾棗莊:《蘇東坡詞全編》,四川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頁。

        [111]曹樹銘校編:《蘇東坡詞》,商務(wù)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300頁。

        [112]北宋遺臣宇文虛中以宋代忠臣自許,在北宋危亡之際一再上書諫言宋徽宗,要求更革弊端,因此遭到降職,卻仍不畏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佩。在徽、欽二帝相繼被擄后,更是三赴金人營寨交涉,期望可以營救君王,因此被拘羈在獄中,仍舊能夠守節(jié)不屈。幽囚五年后,雖受命為金朝官爵,任翰林學(xué)士掌詞命,位居高官,仍不放棄儒家固有忠君精神,不戀棧榮華富貴,潛結(jié)豪杰,預(yù)謀拯救欽宗南歸,終為秦檜出賣,告知金朝,事敗被殺,全家遭到烹殺。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宋廷以他忠死,賜廟“仁勇”。

        [113]《巴蜀全書》:http://pub.bashuquanshu.com/mingxian/gudai/index_2.html。

        [114]林宜陵:《北宋遺臣宇文虛中及其詩作探析》,《漢學(xué)研究期刊》2013年第17期。

        [115]本文所引蘇軾詩歌,均據(jù)孔凡禮點(diǎn)校:《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版,下不一一標(biāo)注,特此說明。

        [116]方星移:《蘇軾居黃期間詩作對(duì)“今我”的描寫與表現(xiàn)》,《黃岡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01年第6期。

        [117]唐圭璋編纂,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bǔ)輯:《全宋詞》,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81頁。

        [118]孔凡禮:《三蘇年譜》,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4頁。

        [119]王水照:《蘇軾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文學(xué)遺產(chǎn)》1989年第5期。

        [120]陸游:《陸游集·跋東坡帖》,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2262頁。

        [121]孔凡禮:《蘇軾年譜》,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520頁。

        [122]唐圭璋、潘君昭:《唐宋詞學(xué)論集》,齊魯書社,1985年版。

        [123]葉夢(mèng)得:《避暑錄話》,《宋元筆記小說大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583頁。

        [124]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蘇軾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62頁。

        [125]蘇軾:《蘇東坡全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387頁。

        [126]蘇軾:《蘇東坡全集(六)》,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7頁。

        [127]同上,第2859頁。

        [128]蘇軾:《蘇東坡全集(五)》,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6頁。

        [129]同上,第2318頁。

        [130]蘇軾:《蘇東坡全集(六)》,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3344頁。

        [131]蘇軾:《蘇東坡全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734頁。

        [132]脫脫等:《宋史·蘇軾傳》,延邊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38頁。

        [133]蘇軾:《蘇東坡全集(六)》,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2頁。

        [134]脫脫等:《宋史·蘇軾傳》,延邊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38頁。

        [135]蘇軾:《蘇東坡全集(十)》,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5699頁。

        [136]蘇軾:《蘇東坡全集(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8頁。

        [137]蘇軾:《蘇東坡全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395頁。

        [138]蘇軾:《蘇東坡全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730頁。

        [139]蘇軾:《蘇東坡全集(七)》,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3692頁。

        [140]蘇軾:《蘇東坡全集(六)》,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7頁。

        [141]同上,第2866頁。

        [142]脫脫等:《宋史·蘇軾傳》,延邊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38頁。

        [143]蘇軾:《蘇東坡全集(六)》,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2頁。

        [144]同上,第2866頁。

        [145]同上,第2868頁。

        [146]同上,第2882頁。

        [147]蘇軾:《蘇東坡全集(九)》,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4790頁。

        [148]蘇軾:《蘇東坡全集(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頁。

        [149]蘇軾:《蘇東坡全集(九)》,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4790頁。

        [150]蘇軾:《蘇東坡全集(十)》,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5239頁。

        [151]蘇軾:《蘇東坡全集(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頁。

        [152]蘇軾:《蘇東坡全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784頁。

        [153]蘇軾:《蘇東坡全集(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1326頁。

        [154]蘇軾:《蘇東坡全集(七)》,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3577頁。

        [155]蘇軾:《蘇東坡全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389頁。

        [156]蘇軾:《蘇東坡全集(六)》,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2頁。

        [157]同上。

        [158]蘇軾:《蘇東坡全集(九)》,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5138頁。

        [159]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23頁。

        [160]孔凡禮點(diǎn)校:《蘇軾年譜》,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143頁。

        [161]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23頁。

        [162]脫脫等:《宋史·王安中傳》,延邊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21頁。

        [163]蘇軾:《蘇東坡全集(九)》,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4749頁。

        [164]周密著,李小龍、趙銳評(píng)注:《武林舊事》二卷,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50頁。

        [165]蘇軾:《蘇東坡全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402頁。

        [166]蘇軾:《蘇東坡全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623頁。

        [167]蘇軾:《蘇東坡全集(六)》,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3350頁。

        [168]同上,第2857頁。

        [169]蘇軾:《蘇東坡全集(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1327頁。

        [170]蘇軾:《蘇東坡全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393頁。

        [171]蘇軾:《蘇東坡全集(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1327頁。

        [172]蘇軾:《蘇東坡全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730頁。

        [173]同上,第1005頁。

        [174]同上,第392頁。

        [175]同上,第1005頁。

        [176]同上。

        [177]同上,第734頁。

        [178]蘇軾:《蘇東坡全集(九)》,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4790頁。

        [179]蘇軾:《蘇東坡全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388頁。

        [180]蘇軾:《蘇軾詩集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0頁。

        [181]劉石:《蘇軾詞》,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2年版,第35頁。

        [182]童一秋:《中國十大文豪·蘇軾》,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頁。

        [183]劉石:《蘇軾詞》,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頁。

        [184]同上,第186頁。

        [185]賈喜鵬:《論蘇東坡的隱逸情結(jié)》,內(nèi)蒙古大學(xué)2007年碩士學(xué)位論文。

        [186]蘇軾:《中國古代名家詩文集蘇軾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31頁。

        [187]施子清:《詩詞拔萃》,故宮出版社,2012年版,第80頁。

        [188]林語堂:《蘇東坡傳》,百花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23頁。

        [189]劉石:《蘇軾詞》,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頁。

        [190]蘇軾:《蘇東坡全集》,黃山書社,1997年版,第15頁。

        [191]周叢林:《詩詞館詞解蘇軾》,中央廣播電視大學(xué)出版社,2013年版,第35頁。

        [192]王水照:《蘇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49頁。

        [193]蘇軾:《蘇東坡全集》,黃山書社,1997年版,第40頁。

        [194]劉石:《蘇軾詞》,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2年版,第279頁。

        [195]同上,第245頁。

        [196]同上,第246頁。

        [197]林徽因:《林徽因?qū)<?,南京出版社?014年版,第53頁。

        [198]劉石:《蘇軾詞》,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2年版,第37頁。

        [199]林語堂:《蘇東坡傳》,百花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263頁。

        [200]董橋:《英華沉浮錄》,武漢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7頁。

        [201]四川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主編:《宋集珍本叢刊·蘇魏公文集》卷十,線裝書局,2004年版,第227頁。

        [202]李奎報(bào):《國譯東國李相國集Ⅳ》卷二十六,漢城民族文化推進(jìn)會(huì),1984年版,第17頁。

        [203]蔡美花、趙季主編:《韓國詩話全編校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2年版,第6817頁。

        [204]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8頁。

        [205](宋)蘇軾著,孔凡禮點(diǎn)校:《蘇軾文集》(二),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323頁。

        [206]蔡美花、趙季主編:《韓國詩話全編校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2年版,第7224頁。

        [207](宋)張邦基著,孔凡禮點(diǎn)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墨莊漫錄》,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198頁。

        [208]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xù)編》,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76~277頁。

        [209]蔡美花、趙季主編:《韓國詩話全編校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2年版,第7733頁。

        [210]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42頁。

        [211](唐)孫樵著:《孫樵集》,上海涵芬樓藏,1919年版。

        [212]四川大學(xué)古籍整理研究所主編:《宋集珍本叢刊·蘇魏公詩集》卷十三,線裝書局,2004年版,第5頁。

        [213]蔡美花、趙季主編:《韓國詩話全編校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2年版,第7745頁。

        [214](宋)黃朝英撰,吳啟明點(diǎn)校:《靖康緗素雜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頁。

        [215]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733~2734頁。

        [216](宋)袁文著:《宋元筆記叢書·甕牖閑評(píng)》,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1頁。

        [217]蔡美花、趙季主編:《韓國詩話全編校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2年版,第7863頁。

        [218]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34頁。

        [219]同上,第2236頁。

        [220](唐)房玄齡等著:《晉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2581頁。

        [221](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三國志》,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84頁。

        [222]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36頁。

        [223]同上。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qǐng)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