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中的死亡委婉語
避兇求吉
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有涉及疾病、死亡等兇禍內(nèi)容的委婉語。對于表達(dá)兇險(xiǎn)、厄運(yùn)、不祥的詞語,例如兇惡、死、翻、散、離、破碎、裂、輸、要飯等以及它們的同音、近形詞語,人們懷有畏懼的心理,不喜歡使用和接觸。在不得不使用的情況下,則采用委婉的說法,或避開或淡化“兇”義,以求“吉”義。
疾病威脅人們的健康,也是不受歡迎的話題,人們能避則避。因此,人們談及疾病時(shí)也不喜歡直接涉及,而總是使用委婉的替代形式。癌癥和艾滋病被視為威脅人類健康的兩大疾病,都是人們極度回避的禁忌詞,例如,大夫用“C”代替“cancer” 。早些時(shí)候精神病人用“an insane”或“a lunatic”(瘋子)來表示,后來出現(xiàn)了較為委婉的詞語:“mental patient”(精神病人)、“mental illness”(精神?。?。更為委婉的詞語還有“mental retardation”(智力遲鈍)、“mental disability”(精神傷殘)、 “mental weakness”(心理缺陷) ,用“heart condition”代替“heart attack/disease”等。在漢語中我們可以看到,用“不治之癥” 、 “重癥”代替癌癥,把某人“瘋了”說成是“精神病人” ,用“耳背”替代“耳聾”等。
同樣,死亡帶給人傷感的情緒,人生最大的不幸莫過于死,大部分人害怕死亡,也不愿意提及“死”這個(gè)可怕而神秘的字,生怕它會帶來不幸或?yàn)?zāi)禍。然而在現(xiàn)實(shí)的言語交際中又不得不提及它,這樣就衍生了“死亡”的委婉說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替代說法。如有說成“老了” 、 “不在了” 、 “升天”等表達(dá)法。
同樣,英語中不用“die” ,卻有成千上萬的委婉表達(dá)法,如“pass away” 、 “to depart one's life” 、 “to breathe the last” 、 “to be gone” 、 “to go to the heaven” 、 “to be with God” 、 “to join the majority” 、 “to expire”等。
英美國家都是信奉基督教的國家, 《圣經(jīng)》成了西方文化中最具有影響力的一部著作, 《圣經(jīng)》本身就含有許多死亡委婉語的表示方法。傳統(tǒng)的基督教徒們認(rèn)為肉體在價(jià)值上低于靈魂,肉體有死、靈魂不滅,并且肉體的東西大多是罪惡的,需要努力修行才可以使靈魂升入天堂而非墜入地獄。正因?yàn)橛辛诉@種信仰,他們能從容不迫地面對死亡。他們相信他們死了以后會去一個(gè)沒有痛苦、沒有煩惱的地方,那就是天堂。如上帝用泥土創(chuàng)造了人,因此人死去也就應(yīng)該“to return to dust earth” (歸于塵土) ;人生來就是有罪的,為了贖罪,因此死去就是“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償清欠負(fù)大自然的債務(wù)) ;上帝是萬物之主,人死后就得“to be called to God to answer the final summons” (被召到上帝身邊) ,并且要“to hand in one's accounts to be sent to one's account” (上交自己的賬本) ,如實(shí)匯報(bào)一生的所作所為,聽候上帝的“the last judgment”(最后審判) ,正因?yàn)榇?,人生在世,只有積德行善,死時(shí)才能“to pay charon”(雇請冥河上的船夫卡戎) ,將自己安穩(wěn)地“to cross the river styx”(渡過冥河) ,進(jìn)而“to go to a better place land world”(到一個(gè)更美好的地方去) ,即“to go to heaven paradise”(進(jìn)入天國)。然后就能“to be with God”(與上帝同在) ,因而感到“to be at peace”(心安神泰)。這些厚重基督教義的“死亡”婉稱,便是英美民族人們所普遍信奉的那種完美人生的真實(shí)寫照。
而中國卻是一個(gè)富含多種宗教的國家,中國人民在宗教上從來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信仰。對于漢族文化來說,佛教和道教的影響比較大一些。佛教以輪回來解釋人的生死,實(shí)際上同以靈魂肉體來解釋人的生死一樣,最終賦予了人以超越死亡達(dá)到不朽的性質(zhì)。佛教的最終目的,是要人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達(dá)到不生不死沒有輪回的成佛境界,即“涅” 。所以佛教提倡修行,其最高境界為“諸德圓滿威俱足,諸惡寂滅凈盡” ,即“圓寂”或“滅度” ;佛教徒如果功德圓滿,達(dá)到“四大皆空”則死時(shí)心平氣定,盤膝端坐如生,即“生化” 。另外,用于婉稱佛教徒之死的常見詞語還有“升天” 、 “示寂” 、 “入正” 、“示滅” 、 “殉道” 、“歸真” 、“登蓮界” ,等等,不一而足。而道教追求的最終目標(biāo)是生命不死、習(xí)升成仙,于是稱人死為“仙逝” 、“仙游” 、“仙去” 、 “上仙”等;認(rèn)為人死猶如蟬之脫殼,婉稱“蟬脫” 、“蛻化” ;或如鳥生雙翼習(xí)升,曰“羽化” ;或傳說得道成仙便乘白鶴而去,即“騎鶴” 、“化鶴”或“鶴化” 。道家否認(rèn)世間萬事萬物的差別,認(rèn)為人從“生”到“死”沒有極端差別,只是“隨物而化” ,于是人死婉稱為“物化” ,以及“隱化” 、 “遁化”等。
另外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西方的死亡委婉語大量地出自當(dāng)?shù)氐膴蕵泛吐殬I(yè)。這在東方幾乎是不存在的。試看以下的例子:
與戲劇有關(guān)的死亡委婉語:“to drop the curtain”(閉幕)、“to fade out”(淡出、漸隱、漸消)、“the final curtain”(謝幕演出)、“the curtain call”(謝幕)、 “to bow off/out”(退出、告別)、“the last bow”(最后致意)。
與賭博有關(guān)的死亡委婉語:“to be shuffled”(被洗紙牌、弄混、擺脫塵世的煩惱、死亡)、 “to be out of game”(出局)、 “to cash in one's chips”(賭畢交進(jìn)籌碼兌成現(xiàn)金離去)、 “to be trumped”(被對方的王牌擊?。?/p>
與運(yùn)動有關(guān)的死亡委婉語:拳擊運(yùn)動中的“to be knocked out”(擊倒、打暈)、 “to drop the cue”(扔下臺球桿)、 “to jump the last hurdle”(跳過最后一道障礙)、 “to run one's race”(跑完了自己的賽程)。
與職業(yè)有關(guān)的死亡委婉語:
會計(jì):“cancel one's account”(銷賬)、 “to be sent to one's long account” 、 “to hand in one's account” 、“to pay the debt to nature” 、“to settle all one's account” 。
醫(yī)生:“to be no longer with us” 、 “to be not doing well” 、 “to breathe one's last”(斷氣)、 “to permit the water of life to run out”(讓生命之水流盡)、 “to put someone out of his misery”(幫助消除困難)。
海員:“to be gone to Davy Jone's locker”(到海神的宮殿去)、“to coil up one's ropes”(卷起纜繩)、 “to launch into eternity”(死,一命歸陰)、“safe anchorage at last” (安全拋錨地)、“to slip one's ropes”(解纜)、 “hit the rocks”(觸礁)。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