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簡介: 清代對宗室沒有實行封藩建國,強調“一統(tǒng)”天下,但同時對皇子和軍功都實行封爵制,從分封親王至奉國將軍分為14等。有功封、恩封、考封之別。功封是有特殊功勛的被封為親王,人...
大清爵位分為三個系統(tǒng):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晉朝的宗王官于京師的制度。
清代對宗室沒有實行封藩建國,強調“一統(tǒng)”天下,但同時對皇子和軍功都實行封爵制,從分封親王至奉國將軍分為14等。有功封、恩封、考封之別。功封是有特殊功勛的被封為親王,人數(shù)極少,可以世襲罔替;恩封是國有大慶時對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考封是按世系依次降等,以至降為不入等級的“閑散宗室”,與老百姓沒有什么差別。因此,清代宗室的繁衍速度和數(shù)量都較明代較少,高級宗爵數(shù)量一直受到限制,擁有親王、郡王銜的較少。據(jù)統(tǒng)計,清初開國只有8名世襲親王即睿親王、禮親王、鄭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等所謂“鐵帽子王”。后又增加恭親王,怡親王、醇親王、慶親王。由于清代的這些制度,宗室沒有造成對皇權多大威脅,在這方面,清朝的政策是很成功的。
清朝宗室爵位分:和碩親王、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zhèn)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等鎮(zhèn)國將軍、一等鎮(zhèn)國將軍、二等鎮(zhèn)國將軍、三等鎮(zhèn)國將軍、一等輔國將軍、二等輔國將軍、三等鎮(zhèn)國將軍、一等奉國將軍、二等奉國將軍、三等鎮(zhèn)國將軍、奉恩將軍。筆親王至公均為超品,鎮(zhèn)國將軍為正一品,輔國將軍為正二品,奉國將軍為正三品,奉恩將軍為正四品。
宗室人員可以通過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等四種途徑取得這些爵位。如在清初開國的“軍功勛舊諸王”,有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等8人,被稱做“八大鐵帽子王”。他們有用兵權、議政權和旗主權,而且“世襲罔替”,其后代總有一嫡子原爵襲封。如果因故不能襲封,還準其旁支子孫襲封原爵??滴跚捌冢姽着f諸王的勢力,由于主客觀各方面的原因已經(jīng)削弱;皇權日益加強。雍正皇帝曾因其弟允祥“公忠體國”,封他為和碩怡親王,世襲罔替。皇室近支因祖恩而得封爵稱為“恩封”。清制規(guī)定,凡皇子年滿15年,則由宗人府奏請皇帝封爵。如果奉旨“暫停封授”,則隔五年再行奏請。于是,皇子照例均可獲得封爵。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的宗室貴族,每代都有一嫡子可承襲規(guī)定的爵位,這叫做“襲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規(guī)定,對親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減一級。例如,原來親王嫡子以外的各子皆可封為郡王,今改為貝勒;郡王的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為貝勒,今改為貝子??滴醵吣辏?688年),又規(guī)定,應封爵者,在20歲要經(jīng)過國語(滿語)和馬、步射的考試,優(yōu)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級封爵;劣者,降兩級。雍正、乾隆年間,又進一步完善了“考封”制度。乾隆年間對考試的等級又進行了更嚴格的要求。馬射、步射和滿語三項全優(yōu)者,方可授予應得之爵位。兩優(yōu)一平者降一級授封。一優(yōu)兩平或兩優(yōu)一劣則降二級授封。三項皆平或一優(yōu)一平一劣者,則降三級授封。至于一優(yōu)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三項皆劣者,則停封。令其學習,再行考試。若應封奉恩將軍者,無爵可降時,要給以停俸的懲罰。應降一級者停俸兩年;應降兩級者停俸三年;應降三級者停俸四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清廷進一步規(guī)定,凡考試與應封之例不符合者,不僅停封,而且此后永不準再參加考試。
和碩親王,和碩(hoso)是四方之方、東北角、西北角之角的意思。
多羅郡王,多羅(doro)是禮、道、理的意思。
多羅貝勒,貝勒是“部落長”、“酋長”的意思,地位低于汗。金朝時候寫做“勃極烈”。
固山貝子,貝子本是貝勒的復數(shù)形式。固山(gusa)意思是八旗之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