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jié) 婚姻習俗
婚姻是一種社會行為,是關系到民族生息和繁衍的重要社會活動。土族在長期的生存和發(fā)展過程中,習慣性形成了一些在擇偶婚配時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和禁忌。這些規(guī)則和禁忌的形成有宗教的原因、歷史的因素、觀念差異、生存的需求,也有約定俗成的慣例。當然,隨著社會的變遷,這些規(guī)則和禁忌也在不斷變化,有的得到強化,有的則趨于消失,但是他們都曾經(jīng)在土族男女的婚配生活中存在過并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并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形成了明顯不同的婚姻家庭建構模式。
一、配偶選擇的規(guī)則
(一)通婚禁忌
1.同姓通婚的禁忌
這種婚配禁忌的主要原因是村民們認為村莊里的同姓是一家,是一個家族繁衍的后代,存在著血親關系,所以長期以來同姓村莊的土族青年男女在婚配時回避同姓通婚;即使不是同一個村莊,同姓的青年男女也要在確定沒有親緣關系以后才能夠通婚。這種同姓通婚的禁忌表明,土族實行嚴格的外婚制。
2.近親結婚的禁忌
近親結婚的禁忌是隨著對生命認識的發(fā)展而在土族中形成的一種新的婚配禁忌,是優(yōu)生優(yōu)育的科學觀念深入土族同胞心目中的直接反映。過去“親上攀親親又親”的觀念曾經(jīng)在土族居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土族父母在為子女物色配偶時,往往會把目光首先投注在自己比較熟悉的親戚身上,選擇近親結婚。后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近親結婚對后代發(fā)育的嚴重影響被科學理論所證明,同時在現(xiàn)實生活中因近親結婚而生育出不健全子女的現(xiàn)象也對村民起到警示作用,所以近親結婚成為一種新的婚配禁忌,并逐步深入人心。
通婚禁忌是在土族婚俗文化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維持這種禁忌的是一種傳統(tǒng)習慣的力量。一旦有人違背了這些禁忌,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宗教和道德壓力。人們是在一種嚴格的自律狀態(tài)下,維護著這些禁忌。
(二)優(yōu)先或強加的婚姻規(guī)則
新中國成立以前,土族在選擇配偶的時候有很多優(yōu)先或強加原則,這些原則構成了獨特的婚俗文化。隨著社會進步和文化發(fā)展,那些帶有落后和愚昧色彩的優(yōu)先原則和強加原則正逐步從土族青年男女的婚姻中消失。
1.交表婚
以前,姨表、姑表優(yōu)先婚配的交表婚在土族中非常盛行,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間內,這種優(yōu)先婚配在土族中依然存在。交表婚的盛行主要是為了維護兩個既成婚姻家庭的利益和關系,同時也與父母包辦婚姻的習俗息息相關。由于親戚關系使父母之間比較熟悉,在協(xié)商婚姻搭配的過程中比較方便,結婚后家庭之間的關系也要容易處理一些,因此交表婚的婚配模式逐步成為一種優(yōu)先婚配模式。姨表、姑表之間的優(yōu)先婚配存在的基礎是父母包辦的婚姻制度,所以當父母包辦婚姻的規(guī)則趨于消失以后,這種優(yōu)先法則也就逐步消失了。
2.夫兄弟婚
在土族婚姻習俗中,年輕女子在喪偶后由死者的哥哥或弟弟頂親,這種婚姻制度叫夫兄弟婚。這種婚姻不舉行婚禮,只要在家族內部舉行一個簡單的頂親儀式就能夠重新締結姻緣,使兩個婚姻家庭的利益得到維護。夫兄弟婚是特殊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實行這種婚姻制度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女方需要考慮遺孤?lián)狃B(yǎng)的問題,而和已故丈夫的哥哥或者弟弟結合成新的家庭,便于撫養(yǎng)孤兒成長;第二,女方認為男方的家庭情況比較好,不愿意離開,同時也有比較合適的兄弟能夠頂替婚姻,而且也有人愿意頂替;第三,頂替婚姻可以為男方省去一些彩禮費、婚禮費等,對于比較貧困的人家,這種頂親的婚姻結構就比較普遍。在土族中,夫兄弟婚不是一種習慣法,沒有強制性,男方家庭也沒有將兒媳婦轉嫁的權利,而是在雙方自愿的基礎上優(yōu)先選擇死者的哥哥或弟弟,使原有的婚姻家庭關系得到維持。當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夫兄弟婚在土族中已經(jīng)成為極個別的現(xiàn)象。
3.妻姊妹婚
所謂的妻姊妹婚就是在婚姻關系成立之后,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導致女方死亡,喪偶的男子娶亡妻的妹妹或姐姐為續(xù)弦。和夫兄弟婚一樣,在一些土族聚居區(qū),妻姊妹婚雖然存在,但是也沒有強制性,而是雙方愿意維持既成婚姻關系的結果。根據(jù)土族老人的介紹,妻姊妹婚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女方父母比較喜歡自己的女婿,不愿意因為女方的死亡而終止既成的婚姻關系,同時也對喪失妻子的女婿十分同情,所以就把其他的女兒許配給男方。這種婚姻制度需要的彩禮也很少,婚配的程序也十分簡便,所以對于窮苦人家來說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婚姻構成。
二、配偶選擇模式
(一)父母包辦
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土族青年男女基本上沒有選擇婚姻的權利,只要男女雙方的父母商量好了就可以決定婚姻,而且在結婚前雙方一般不能單獨見面,父母包辦婚姻的色彩特別濃重。在這種父母包辦的婚姻制度下,青年男女只有到進入洞房之后才有權利見面,即使是從小就相互認識的本村男女青年,在確定婚姻關系后在田間地頭碰面的時候也要相互回避。這種婚姻制度衍生出來的是指腹為婚等婚姻模式和大量的近親結婚案例,結果造成了許多婚姻悲劇。
(二)服役婚
新中國成立以前,一些貧困人家的男子由于沒有經(jīng)濟能力支付彩禮,所以到富裕人家服役當長工,不直接拿工錢,而是由富家做主為其說親娶妻,以勞動力抵償東家所交的聘禮聘金。若是娶了親還沒有償還彩禮錢的,則夫妻倆要再服役一段時間,直到還清禮錢方可離開。這種婚姻制度就叫做服役婚。從服役婚這種獨特的婚俗習慣中我們可以看到,彩禮是土族在婚配現(xiàn)象中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沒有足夠的彩禮,結婚的愿望就難以實現(xiàn)。今天,這種服役婚雖然已經(jīng)不復存在,但是彩禮依然是土族男女青年結婚時的一個重要負擔。多數(shù)青年男子家庭要花費很大的精力籌措彩禮錢,有的男青年為了籌措彩禮錢而長年累月外出打工的現(xiàn)象也司空見慣,很多時候結婚前欠下的彩禮錢還要新婚夫婦勞動償還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所以這種嚴格而苛刻的彩禮制度可以說是服役婚的根源所在,只要這種彩禮制度依然存在,本質意義上的服役婚也就必然要通過不同的形式傳承下來。
(三)換門親
換門親是一種在土族中普遍流傳的婚配方式。是男女雙方兩家都有未婚女兒和兒子,經(jīng)過協(xié)商后,雙方把己方的女兒許配給對方的兒子,將對方的女兒娶為兒媳。這種婚姻模式互相不送彩禮,只按照協(xié)定聘禮數(shù)額為各自的女兒準備嫁妝即可。如果兩家的女兒年齡相差較大,則先娶的一方送聘禮后結婚。在父母包辦婚姻制度下,換門親是兩全齊美的婚姻方式,它為家庭省去了籌備彩禮而帶來的麻煩,但是也付出了犧牲兒女們自由婚姻的代價。新中國成立后,這種婚姻逐漸減少,成為一種較為少見的婚姻現(xiàn)象。今天,隨著婚姻自由觀念得到廣泛傳播和社會的現(xiàn)代化,這種帶有濃重包辦色彩的婚姻制度也正在走向終結。
(四)從妻居
在土族婚姻歷史上還出現(xiàn)過從妻居的婚配模式。所謂從妻居就是指舊時貧苦人家的未婚青年由于無法承擔彩禮負擔,可到缺少勞動力而有少年女子的人家去勞動,3~5年后成婚,女方陪嫁全套嫁妝?;楹罂梢栽谂郊易粤㈤T戶居住,也可以帶妻子回男方家。這種婚配模式實際上也是服役婚的一種,只不過比服役婚顯得更人性化一些。在土族婚配歷史上,這種婚配方式雖然比較少見,但是還能找到現(xiàn)存的案例。這種婚配方式一般發(fā)生在女方家庭相對富裕,占有的土地較多,但缺乏勞動力的家庭。選擇女婿的決定權多在于女方家,所以能夠從妻居的一般是比較能干而且家庭比較貧苦的男子。
(五)入贅
男女青年在結婚時,由于男方家庭男性比較多,彩禮負擔比較重,所以就有一部分男性需要入贅到女方家,為女方家繼承香火。以前,男方一旦入贅女方便需要跟隨女方改名換姓。這種婚配制到現(xiàn)在依然存在,只是男方已經(jīng)不必要改名換姓了。入贅婚配締結的家庭所生育的小孩要和女方同姓,至少男孩要同姓,以便能夠繼承女方香火。在這種婚配模式下,男女雙方的角色要對換,也就是女方家首先要派人到男方家說親,取得同意以后還要到男方家說彩禮,最后才可以將入贅的女婿娶回家。
(六)奔婚
在父母包辦的不自由婚姻狀況下,土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戀愛的信念并沒有被完全磨滅,于是出現(xiàn)了一種叫做“奔婚”的婚配制度。奔婚亦稱同意婚,青年男女在婚前自選配偶,互相贈送禮物,如男送帽子、腰帶、戒指、衣料等給女子,女子送手巾、褲帶、鞋襪、兜肚、煙袋等給男子。自選配偶一般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種是尚未許配時,相約私奔,暫隱匿于親戚家,再托媒人出面向雙方父母提出婚姻要求,不必經(jīng)過合婚手續(xù),只須議定彩禮,而且彩禮的數(shù)量也少于正?;榕涞臄?shù)量,也不舉行結婚大禮;另一種是與情人相約私奔,遠離他鄉(xiāng),重建家庭。這種婚姻形式是土族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一種方式,很多有情的土族男女還是以這種方式追求到了美滿的愛情。
(七)童養(yǎng)媳
舊時,貧苦之家因債務或其他困難,多將自己的女兒賣為童養(yǎng)媳,父母可獲得一點身價。也有多子女而無力撫養(yǎng)者,只好將女兒送給婆家收養(yǎng)。八九歲的童養(yǎng)媳長至十三四歲時便完婚,婚禮比較簡單,結婚后夫妻同去認娘家。新中國成立后,這種婚姻制度被廢除。
(八)父母包辦與自由婚姻相結合
隨著社會發(fā)展和自由婚姻制度逐步得到全社會的認同,土族社會中逐漸出現(xiàn)了自由婚姻和父母包辦相結合的婚配制度。這種婚姻制度是在改革開放以來逐步形成的,其特征是青年男女雖然沒有權利自由選擇自己的配偶,但是父母在選擇配偶時至少會把對方的情況告訴子女,甚至還會把對方的照片讓子女看一看?,F(xiàn)在,土族青年的婚姻基本上都是以這樣的方式確定下來的,只有少數(shù)到外面打工的青年以自由戀愛的方式締結婚姻。
一夫一妻制是土族社會的基本婚姻制度,但在過去,由于受夫權制和男尊女卑思想影響,婚后的女子終身不能提出離婚的要求。男子在夫妻生活確實不能維持的情況下才可以退婚。40歲以上女子喪偶后,在家守業(yè)做寡婦或招親,40歲以下女子喪偶,一般回娘家重新改嫁。男子喪偶后一般娶寡婦為妻,婚禮也很簡單,彩禮一次性付清。結婚時女方挑一擔水過門,第二天開始料理家務。喪偶后必須滿百天方能改嫁或娶親。
三、不同地區(qū)的土族婚俗
(一)青?;ブ磷寤樗?/p>
在互助的土族地區(qū),以前普遍存在著早婚的習俗。當男孩長到二三歲時,有的父母便已開始考慮給他們說一門親事。到十二三歲時,大多數(shù)父母便緊鑼密鼓地開始張羅婚事。若男孩的父母相中了哪一家的女孩,便先請一位媒人帶上兩個鍋饃和兩瓶酒(瓶頸系一束白羊毛),到相中的女方家征詢意見。若女方家接受了禮品,則表示同意考慮,然后雙方商議擇吉日正式定親。屆時,男家主人和媒人帶上定親禮(一般為16個花卷、紅布包起來的2瓶酒、1雙鞋、1方手巾和1個針扎),去女方家求親訂婚,媒人和男女兩家主人共同認定子女的婚姻關系。女方家要回贈兩瓶酒(用藍布包起來)。男女兩家互贈的酒要讓族內人喝,并讓他們承認子女婚姻。這種禮儀也叫“浪胡·尤力嘎”(即互贈酒瓶)。定親之后,每年的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男方家要主動拜訪女方家,除了送節(jié)日禮物,還要給姑娘送一些衣服、手巾、針扎等物品,稱之為送節(jié)禮。
訂親以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短則數(shù)月,長則一二年)后,男方家擇吉日協(xié)同媒人,攜帶茯茶、酒、“浪胡波士”(專贈給親家母的長衫布料)等聘禮,到女方家說彩禮,女家則邀請族內人作陪招待并在席間商定彩禮。彩禮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大體上是色布14~18匹(每匹為5米多)、銀耳墜大小各1副、禮帽1頂、金邊氈帽2頂、彩綢帶2條、各式衣服各2套,彩禮數(shù)十元至數(shù)百元不等,應女方要求也可先用幼畜等物頂替聘禮?,F(xiàn)在,除了上述的首飾衣物之外,彩禮已上升到萬元以上。
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是女方家的賀喜之日,稱做“麻澤”。女方家不僅會提前邀請親戚摯友特別是面請舅舅和阿姑(姑姑)參加,而且會在“麻澤”前夕召集族人,詳盡地計劃和安排接待等事宜?!奥闈伞边@一天,所有親朋好友都前來賀喜。招待客人的宴席,普通人家大都是傳統(tǒng)三道飯宴席,即第一道飯是鍋饃、“包適左”和酥油茶,第二道飯是“燒麥”,第三道飯是熬飯或面條。富裕人家則要擺全羊席,這是土族人家規(guī)格最高的宴席。賀客來齊后,還要將所有嫁妝擺在庭院里,供大家觀賞。這一天,男方家還要派一位長者或媒人來女方家送“麻澤”禮,一般是羊肉或豬肉若干斤,血腸、面腸各一節(jié),同時禮節(jié)性地通知女方家迎親吉時。
在女方家舉行“麻澤”當日,男方家的娶親隊伍便會擇時出發(fā)。男方家的娶親使者叫“納什金”(土語,娶親人,也寫為“納信”),一般由新郎姐夫承擔,也可特邀善歌舞、有經(jīng)驗的兩人分別擔任主角大“納什金”和配角小“納什金”?!凹{什金”在整個婚禮中是最活躍、最風趣,也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們身穿白褐衫,不扣紐扣,不系腰帶,敞著衣襟(其他場合絕不允許),從到達女方家門口直至新娘上馬,始終要以歌舞應對各個儀式場面?!凹{什金”與新郎前去娶親時,除攜帶迎親禮物(新娘的上馬衣著首飾、一腔羊肉、禮饃等)外,還要趕一只叫“央立”的白母羊(象征純潔、財富,亦有新娘贖身之意),牽一匹馬(為新娘專乘)和一頭驢(馱嫁妝箱用),約于女方家“麻澤”當日的傍晚時分到達女方家門口。
當娶親隊伍走到離女方家門幾十米遠的地方時,一群穿著盛裝的土族阿姑便會興高采烈地排成兩列,手挽手前后擺動,唱起婚禮曲《拉隆羅》以示歡迎。其中兩位阿姑取下“納什金”身后褡褳里的羊肉腔子,其他阿姑則放聲歌唱,嫌拿來的羊肉不新鮮,味不香,不愿接受。阿姑們邊踏歌而唱,邊徐徐后退。臨近大門口時,執(zhí)事人等熱情迎接問候,殷勤地幫助牽馬、拉羊、拿東西,并先請貴人(女婿)進家。這時阿姑們轉眼間退進門內,關上大門,從門內唱起問答《唐德格瑪》,要娶親人對歌,同時從門頭頂向娶親人身上潑水。娶親人與阿姑們對唱,直唱得阿姑們無歌以對或娶親人詞窮歌盡,才肯啟門邀至家中。娶親人來到堂屋,獻上禮物后被邀至炕上,以豐盛的飯茶招待。而阿姑們則站在窗外唱起嘲弄納什金的《納什金斯果》《尖加瑪什則》《從哪里來的人》《你們拿來了啥》等,奚落的歌聲像連珠炮似的一曲又一曲,使娶親人啼笑皆非,觀者個個捧腹大笑。隨后阿姑們沖進房里,拉娶親人到庭院、到麥場上去跳“安昭”舞,讓其領舞領唱,并不停地拿扁擔、草圈相要挾,逼得“納什金”央告求饒不迭,歌舞一直到深夜方才結束。
黎明時分,新娘的改發(fā)儀式正式開始。新娘的姐姐將嫁奩、首飾、衣物等送到新娘跟前,并請新郎至閨房,讓新郎親手解下新娘原發(fā)辮上的紅頭繩,拴在自己的腳脖子上,用男方送的梳子先梳三下自己的頭,然后梳三下新娘頭發(fā)(意為“千里姻緣一線牽,結發(fā)夫妻永相伴”),爾后解下紅頭繩,把梳子交給新娘的姐姐,由她給新娘改發(fā),穿戴衣著首飾。新娘改發(fā)之際,“納什金”要在閨房外一邊舞蹈,一邊唱《依姐》《梳頭歌》等贊美新娘。新娘改發(fā)儀式之后,緊接著舉行冠戴新郎儀式。新郎站在堂屋的白氈上,主持人高舉酒杯高誦贊詞,新娘父親親手給女婿穿戴衣帽鞋襪,頸系哈達,腰系紅帶,同時新郎向主持人和岳父行禮致謝。改發(fā)和冠戴儀式結束后,將穿戴一新的新娘請到堂屋,讓她坐到設于堂前的小桌(桌上鋪紅白氈)上,并開始由母親或上輩婦女主持的“羅目·托日”(祝頌詞)儀式,伴娘把預先準備好的象征財產(chǎn)、吉祥如意的物品一一遞給主持人,主持人拿起物品一一在新娘頭上盤旋,邊唱祝頌詞,不同的吉祥物用不同的祝頌詞。此時,“納什金”在堂屋門外拼命扇動白褐衫衣襟舞蹈,并與“羅目·托日”的主持人同唱《依姐——羅目·托日》歌。祝頌結束后,由伴娘和送親的人用紅氈把新娘抬起來,讓母親坐到姑娘坐過的小桌上,并抬著姑娘繞母親左右各三轉,接著抬到院中繞圓槽(中央豎嘛尼旗桿)左右各三轉,然后直送大門上馬。
新娘上馬啟程之前,還要舉行“夫熱·道達”儀式,一方面祝愿女兒出嫁后萬事如意,另一方面又希望女兒不要帶走娘家吉祥的財氣。屆時,由新娘父親手擎“揚達爾”(護佑神箭),一面在姑娘頭頂揮舞,一面呼喚姑娘的名字,請留下吉祥“阿揚”的“夫熱”種子,等姑娘給回聲后,父親立即回到堂屋,然后又跑至大門外,在女兒頭頂上揮舞護佑神箭叫名字,如此反復三次。新娘的乘馬也要回頭牽三次,表示留下了吉祥“阿揚”的“夫熱”種子,并有留戀和惜別之意。在整個“夫熱·道達”儀式的過程中,“納什金”邊舞蹈邊扇動衣襟(意為扇掉不潔、驅邪避煞),并一直不停地唱《依姐——夫熱·道達》歌,歌詞內容主要唱新娘首飾、衣著、鞋,從乘馬的耳尖、鞍韉直到蹄子一一叫吉祥,一一留“阿揚”,唱畢則禮儀全部結束,新娘上馬啟程。
在娶親回來的路上,還要舉行“圖斯乎”(土族語意為迎賓酒)儀式。即沿途各村凡新娘家的阿姑、姑夫和外甥等至親,都提酒致賀,喜客飲酒后,回贈幾寸叫“散蘇”的紅布條,以表謝意和祝愿萬事如意。喜客在回來途中,仍受到迎賓酒的禮遇,此次回贈一塊豬肉,表示至親們赴宴安然無恙。這兩次敬的是“阿姑圖斯乎”。
當娶親隊伍走到距男方家一箭之地時,男方派兩名代表執(zhí)壺舉杯前往祝“圖斯乎”酒,此謂“斯木·圖斯乎”;喜客走到離家門不遠處,男方又派人敬第二次“圖斯乎”,同時牽羊表示熱忱相迎,此謂“合尼·圖斯乎”,系土族禮俗中最為莊重的禮節(jié),也是最高的禮遇;喜客到達男方家大門口時,則東家執(zhí)事迎上前去代表主人熱情問候,并再次敬“圖斯乎”,同時獻哈達,此謂“吾迭·圖斯乎”。新娘迎到婆家大門口后,由“哇繞其”(伴娘與送親者)和新郎左右攙扶,新娘左腋下夾寶瓶,由兩位婦女在前拉著紅白氈,新郎新娘同步跨進門檻,但先跨進者為幸。此時,庭院鋪上紅氈,新郎新娘并立在氈上。喜客中推舉長者或德高望重的人充當主持人,他高擎酒杯,朗誦祝詞,新娘新郎則向天地眾神、帝王首領、父母尊長磕三個頭,同時從廚房潑一點水到院子里,以示洗禮。禮畢,新娘到廚房把寶瓶供在灶神案上后步入洞房。
送親喜客吃過頭道飯后,設案將嫁妝和禮品統(tǒng)統(tǒng)擺上案頭,讓男方的親戚朋友們觀賞。屆時還舉行“抬拉”即抬送針線禮品儀式,由喜客中的主事人或德高望重的長者手擎酒杯,向男方及圍觀眾人唱嫁妝名稱、數(shù)量,并高誦致歉詞。唱完所有嫁妝后,按男方輩分順序一一敬酒,并抬送針線,不斷唱許多歉詞。抬送禮品大小多寡提前商定,沒有統(tǒng)一標準數(shù)額。抬送禮畢,接受禮品的人都得往箱內投響錢(即箱錢),也有用紅棗、鍋饃等替代的。在擺嫁妝的同時,要由姑姑、姐姐、嫂嫂等至親女賓陪伴著新娘唱哭嫁歌,其內容大致是訴說父母養(yǎng)育之恩、惜別之情。在擺嫁妝、抬送禮品之前,還要答謝媒人,即先備齊酥油、炒面、酒、木匙等,在酒瓶頸和木匙上系一束白羊毛。在主持人給媒人敬酒誦詞時,其他人往媒人額頭貼酥油,嘴里喂炒面,還不停地灌酒,眾人高唱謝媒歌《西買其·瓦日哇》,場面熱烈風趣。在送親喜客入席飲宴之際,也有許多儀式。其中“蘇哈達”是男家款待喜客,于席間商量的一種附加聘金,相當于奶母錢。
土族新娘認門
次日早晨,男方家設啟發(fā)席款待送親喜客,席間由執(zhí)事向喜客、媒人、“納什金”等敬炒酒(酒中摻有蛋花,又名雞蛋酒),并唱不同內容的歌曲。啟發(fā)席的最后一道飯是一碗長面條,俗稱啟發(fā)面。喜客啟程之際,男方親友手捧酒碗,放聲唱“赫杰”(即送客曲)表示歡送。出門時,眾人給喜客敬出門三杯酒,喜客上馬后又要敬“適達強”(即上馬酒),在百米路上往返三次,氣氛熱烈歡快。
新娘出嫁后的第三天早上,新娘的父親初次認親家探望女兒,男方家在大門口設案隆重迎接。并請親友作陪,以豐盛的菜肴及煙酒款待。早晨還要舉行新媳婦下炕開口儀式,即讓新媳婦端一升白面,上放若干元錢,從洞房送到廚房。婆母說一段如何做孝敬長者、提攜弱幼、勤儉持家的賢妻良母等祝詞。然后,新媳婦下廚,搟長面及準備有關茶飯。男方家招待親家的最后一個儀式是下面,即吃當天新媳婦搟的長面。吃罷,各自要在碗內放錢或紅棗等向新媳婦致謝,端盤人還會替新媳婦向長輩和兄嫂講價錢,提高壓碗錢,還要相互取笑逗樂,氣氛熱烈。
(二)青海民和土族的婚俗
在民和三川土族地區(qū),青少年男女一般10歲左右就可以由家中定親。先由親友們互相介紹,初步選中對象,經(jīng)雙方父母同意后,男方請媒人或主動上門說親的人給女方家送去一瓶酒。如果女方不同意定親,把酒瓶原封不動退還給男方。當女方把送去的酒打開給媒人喝時,表示同意了,由男方?jīng)Q定定親吉日。定親那天,媒人帶上禮品(一般為衣服若干件、錢若干、饅頭10個,酒3瓶,其中2瓶用紅布花線扎起來)到女方家。女方家請來親房,從媒人帶來的扎好的兩瓶喜酒中解開一瓶,給親房和媒人分享,空瓶里裝滿綠豆,并與另一瓶喜酒一齊交給媒人帶回男方家。男方家也同樣請來親房家務,喝完從女方家?guī)Щ氐哪瞧肯簿啤?/p>
在娶親前的一二年,還要選擇吉日或月初舉行認親儀式。屆時,男方家備好大部分彩禮,由男青年和其父親及媒人一同前往女方家。在女方家,新女婿認岳父岳母,并叩頭致禮,女方家則盛情款待。認親后雙方就算是正式親戚,遇有紅白喜事或節(jié)慶期間,互相往來。
臨近娶親日時,男方家先要“告戶”,即在娶親前幾天召集家務主要成員,商議并分工辦理婚宴及婚慶的各項事宜。婚宴的規(guī)模一般分3個等級:大動,即大擺,宴請所有的親戚、家務、本家,待客的菜肴相對比較豐富;小動,不請親戚,婚禮由親近眷屬們料理,但對前來賀喜的賓客照樣接待,賀禮較簡單,待客的菜肴也相對比較簡單;“引娃娃”,即在除夕晚上,由媒人和女婿到女方家把新娘領回來,在廚房供奉的灶君娘娘面前梳頭改發(fā),對送親客人,以4盤菜招待,男方家的諸親眷和本家皆不請。如今第三種情形已不多。
婚禮的第一天叫“收客”,各處的親戚朋友帶著衣料、鞋襪、刺繡、針頂?shù)荣R禮陸續(xù)前來,并向東家敬酒,互致賀詞?!笆湛汀碑斕煜挛?,待全部親友到齊后,由負責婚禮的總納(總管事)統(tǒng)計人數(shù),安排坐席。女方的送親人員和男方親戚在“收客”的第二天招待,本家及其他賀客均安排在第三天(即賀席的一天),其他前來賀喜的親友當天端4盤菜肴及煙酒招待。在收客那天早上,媒人從男方家馱著一個羊腔子或豬腔子、饅頭、完親酒到女方家。到門口時,阿姑們堵住媒人開始罵媒。媒人拿出隨身攜帶的零錢和針分給阿姑們,才能進門入座,阿姑們又擁到窗口上繼續(xù)罵媒。媒人把男方家?guī)淼乃卸Y物交付給女方東家,又拿出針和零錢分給阿姑們,罵媒才算罷休。在收客的當天,還要舉行抓手巾儀式,即女方家中將陪送給新娘的部分嫁妝、皮箱、毛毯、被褥等一一在庭院內支桌擺設。
罵媒
入夜,男方家選派兩名“阿合親”(娶親者)前去娶親?!鞍⒑嫌H”除了牽一匹備好馬鞍的馬或騾子,帶上一件羊皮襖、一條新白氈和羊毛長腰帶以及燈籠、銅鑼、馬串鈴、零錢、整包的縫衣針等物品外,還要帶上新娘棉襖一件,耳墜一副,黑紗手帕一條,這三樣物件叫“贖衣”,第二天女方送親時必須原樣帶回男方家?!鞍⒑嫌H”唱著“道拉”(即婚禮歌)走出院門,一出大門則收藏好銅鑼、馬串鈴等,摸黑向女方家進發(fā)?!鞍⒑嫌H”快到女方家大門時,都要采取隱蔽的手段突然闖進門內。假若暴露了娶親人的身份,則會被阿姑們阻擋在大門口,罵“喜客”(即娶親者)。阿姑們把“阿合親”堵在門外戲謔折騰一番后,將其接到堂屋里。在“阿合親”上炕喝茶之際,罵“喜客”達到高潮。兩位“阿合親”一次又一次地從腰包里掏出零錢和針分給阿姑們,阿姑們的戲謔之詞令人捧腹大笑。接著,阿姑們邊舞邊唱“阿里瑪”等曲子,并邀請兩位“阿合親”唱《觀天地》等婚禮曲,一直唱到新娘上馬的時刻。
新娘上馬之前,有一位老者手托紅布裹著的樹枝和香表,收“達拉尕”(即收財氣),老人在院門外巷道里邊轉邊喊“呼日——”(古老的土語,來的意思),并從各處帶回一撮土,放在院中花園里,點上香表。其意在于將吉祥財氣收回來,不讓新娘帶到男方家中。新娘上馬時,“阿合親”點燃燈籠,給馬戴上串鈴,勒緊肚帶,唱著“道拉”出門,按規(guī)定方向牽著馬等候。這時,新娘被扶到堂屋里,坐在一張鋪氈的方桌上,面朝門,手拿一把筷子邊哭邊唱哭嫁歌,并把筷子朝左肩方向猛甩出去,新娘即刻被賓客抬出去上馬。
娶親返回的路上,“阿合親”鳴鑼開道,放聲“道拉”,遇上寺廟或峨博,撒幾片寫有墨字的紅紙。在路上若兩處娶親者相遇,則將兩位新娘擦眼淚的手帕互相交換,以避邪惡討吉利。當娶親隊伍臨門時,男方家早已擺好桌凳迎接。新娘下馬后腳不踩地,被送親者抬至火堆旁,讓新娘坐“金斗銀升”。此刻,男方女眷中與新娘屬相相合的一名婦女拿一個雙齒的木梳在新娘頭上梳3次,意味著改變了新娘的發(fā)型。接著男方著盛裝的婦女們排成行,在新娘面前唱迎親歌,土語叫“上當起拉”。邊唱邊把新娘接引到按方位臨時搭起的草鋪里,等新娘更換新服飾“拜堂”(按選定的時辰舉行)后方能進入洞房。新娘和送親伴娘坐穩(wěn)后,男方婦女們在木盤上放酒杯、豬肋巴、饅頭等,唱《贖衣歌》,從送親人那兒領取“阿合親”送去的“贖衣”。新娘進門后,陪送的一對箱子卸在門口兩條長凳上,新娘的弟弟坐在箱子上壓財,直到男方給壓財?shù)目腿舜钜粭l紅,才肯下來。此時,還要舉行遛馬儀式。女方娘舅騎在馬上,手擎酒杯,祭奠天地神靈,來回遛馬3次,問道:“金銀財寶,五谷米糧進了門了嗎?”眾人答應“進了門了”,娘舅于是下馬。遛馬儀式結束后,送親賓客與男方接親人們從兩邊抬上陪箱,唱起優(yōu)美動聽的“道拉”,把送親貴客接引到房舍,然后上茶吃酒。
第二天早晨,用過早餐后,再給所有的客人待一次茶,借此清點喜客人數(shù),確定席位。媒人入首席正中位,男女方阿舅陪坐左右,其他親戚依次入位。凡入座客人須向眾人作揖“告席”后方能入座,如果上下輩同坐一席,下輩須向上輩敬酒叩頭“告席”后方能同席。眾賓客就位后,男方家兩個“執(zhí)壺”(即敬酒者)唱《安席曲》,然后按席位次序唱《媒人歌》《阿舅歌》等,客人也開言回唱,對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感謝。在貴客開言唱曲之際,新郎要上前侍候,并叩拜三次。
臨近下午,由女方送親者給男方親戚和親房抓枕頭鞋襪。男方亦舉行“謝媒人”“謝娘恩”等儀式。其中,男方給媒人一個大豬頭,一條毛紅(舊時自制的土布,現(xiàn)在多用紅色綢緞被面代替),給阿舅放帶尾巴的豬背子,給新娘母親放一塊肉方,或送衣料、錢、茶等。女方送親者在接受這些禮品時一再推讓,最終受其一半左右,其余退還東家。在舉行上述儀式時,分別致“謝媒人詞”“謝娘恩詞”,對媒人、娘親的大德深恩盡情贊頌。
賀席那天,要請新娘的父親到男方家赴宴,當?shù)亟小爸x酒”。當新娘父親臨門時,男方在大門口支桌擺酒菜迎接。入席時,與本家最年長者一并坐首席。上酒后唱敬酒曲等多種曲詞。在舉行婚宴的晚上,男方家要把所有親眷家務都請到桌上,品嘗“著顆”。吃“著顆”時,新郎和新娘給親房家務的長輩們叩頭,受拜者要給新人賞錢或其他物品。
新娘嫁到丈夫家的頭3天中,與新郎不同房。3天后,新娘要回娘家。新娘臨走時,要到廚房把3個碗輕輕抹3遍。在門口,男方家的婦女們裝扮得怪模怪樣,并在新娘面前做出各種滑稽動作,戲鬧新娘,等新娘開口笑后才可放行。新娘返回婆家,分當日返回和第二天回馬兩種。第二天回馬時,新娘的母親陪送到男方家。而男方家的婦女們早早搟好面,等待新娘到來。新娘進門后,先到廚房切面條,將搟好的面切成寬寬的三綹后放好。據(jù)說切成寬面,日后新娘的心寬。晚上全家吃叫“十道面”的面條,飯后新娘拿出從娘家?guī)淼摹按别x(在面粉里調清油烙成的,中間穿孔所以叫“串串”),切成小塊,一半分給大家品嘗,另一半帶回給娘家人吃。
(三)甘肅天祝等地土族婚俗
天祝等地土族婚姻儀式隨地區(qū)不同而有差異,但大致要經(jīng)過提親、定親、送禮、完婚、謝宴等程序。當土族男孩到十幾歲,父母便開始為其選擇對象。若看中某家的女孩之后,便請兩位媒人前往女方家提親。屆時,媒人要帶上哈達、酒和蒸好的油面包子等禮物。如果女方家應允婚事,則只把空酒瓶退回;如果不答應,便會把所有送去的禮物都原封不動地退回來,只是油面包子要蒸上新的。卓尼土族還另送6雙禮餅,如女方同意,就在提親的酒瓶內裝入青稞或小麥,瓶口拴上白羊毛,讓媒人帶給男方。
男方家得到女方家的應允后,再請媒人攜哈達、酒和衣物到女方家定親,若雙方都沒有異議,就算正式訂婚了。定親后,男方家還要請媒人到女方家去議聘禮,講定聘禮的數(shù)目、色彩、款式、質料等,然后請媒人分期分批送禮。卓尼、積石山一帶的土族在送禮后,姑娘一般就開始呆在閨房里,繡花做衣,學唱哭嫁歌。
嫁娶儀式是婚禮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都選擇在每年正月的吉日舉行,吉日一般由僧人、苯本子推算,也有請民間懂此行者推算的。娶親的頭一天是女方家的嫁女宴,稱為“麻澤”。事前,女方家須派人持紅帖通知親戚、鄰居等。是日早晨,本家各戶、親朋好友、左鄰右舍都會帶著禮物前來祝賀。禮物一般是紅綠布、蒸饃、禮錢,關系很近的親戚還要帶花靴、袖頭。女方家則設宴招待。男方家在這天下午請四五個能歌善舞的娶親人,帶上酒、饃等娶親禮物和新娘穿戴的衣飾,拉上一只白母羊,陪同新郎到女方家去娶親。在娶親人中,“納什金”仍是十分關鍵的人物,他們身穿白褐衫,頭戴白氈帽,在娶親的隊伍中十分惹人注目。當娶親隊伍到來時,女方家的阿姑們便會迎上來,故意不給“納什金”開門,并有阿姑唱起悅耳的花兒,讓“納什金”對歌,還從門頂上向“納什金”潑水,以示吉祥。直到雙方詞窮歌盡,才開門將娶親人邀入院內,設宴招待。晚上,女方家的青年男女出種種難題,逗笑、戲謔“納什金”,阿姑們沖進屋里拉起娶親人到庭院跳“安昭”舞,歌舞連綿,直到深夜。次日,在黎明前迎娶新娘起程。女方家也要派人送親,少則三四人,多則二三十人。臨行時,舉行上馬儀式。天祝一帶新娘坐在紅氈上,女方家一人將擺在堂屋里的佛經(jīng)、柏香、佛燈、牛奶、紅筷子、茯茶、糧食等依次移動,娶親人在屋外唱歌跳舞,屋內移動什么就唱什么,一直唱到上馬起程。卓尼土族則是新娘先向家神叩頭告別,然后由伴娘扶著退出家門,前面由其父或一長老誦經(jīng)開路,其母用搟面杖頂住鍋臺,意思是不讓灶神跟著女兒一起走掉,新娘長兄從右側將新娘抱上馬,這時女子們則拉住坐騎唱送親歌,表達對新娘的美好祝愿。積石山土族新娘在上馬前,先坐在堂屋中央盛有糧食的升斗上,唱祝福歌,唱畢,將一把紅筷子從頭頂向后拋去,上馬時女子們拉住馬韁,唱上馬曲,新娘也在馬背上唱哭嫁歌告別。
當新娘和送親人快到男方家時,天祝一帶男方在數(shù)里外迎接敬酒,送親人則向敬酒者回敬一尺紅布。男方在門前放置盛滿麩皮的升斗,上插系有哈達的箭,另放牛奶和一根柏樹枝。送親的人們到門前后拿起柏樹枝,蘸上牛奶灑向四方,并圍繞升斗邊撒麩皮邊歌舞,新郎新娘手扶一個用紅布裹著的瓷碗,踩著氈慢步走入庭院。積石山一帶則是男方在數(shù)里之外唱歌迎接送親人及新娘,在門前設便宴敬酒,由新娘的弟弟坐在陪嫁箱上向門內灑酒祝福,然后男女雙方抬陪嫁箱邊唱問答歌,邊進入庭院。新娘下馬后坐于門前的升斗上改發(fā),然后進門坐于草鋪上,等婚禮儀式完成后進入洞房。新娘改發(fā)式時,要新郎親手把新娘頭上的頭繩解下來,纏到自己的腰帶上,再用木梳先在自己頭上向上梳幾下,然后在新娘頭上向下梳幾下,最后由改裝的姐姐或姑姑完成改裝。卓尼一帶新娘上馬后繞道出村,到男方村外下馬,進門時用牛奶洗臉,然后由一名婦女在前撒青稞引路到廚房,坐于廚房的氈上。各地土族在女方到達男方家不久,新郎新娘便并排走到鋪在上房臺階上的紅氈上,先叩拜神佛、天地,再叩拜父母,正式成婚。隨后,新娘被領入洞房。這天上午,是男家親友前來賀喜的時候。賀喜的人大多帶1條哈達、1瓶酒和16個花卷蒸饃。主人在客人回去時回贈2個花卷,稱做回盤。主人待客,是邊來邊接待,請客人喝茶、飲酒、吃肉、吃馓子??腿酥谐劣H外也是隨來隨走,吃不完的肉份子可以帶走。當天下午,男方家正式宴請女方親戚。宴席開始后,先喝茶吃馓子,然后由男方陪客端上酒盅,一邊敬酒,一邊說唱,代表參加婚禮的人向兩家祝賀,給新郎新娘祝福。等到親朋好友們酒酣耳熱,滿場都是酒曲時,婦女們便結隊翩翩起舞,邊跳邊唱,直到日落天黑,酒席才告結束。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土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族際交往的增加、婚姻觀念的變化,各地土族的婚俗也在隨之發(fā)生變化。如:隨著婚姻自主、科學婚育等觀念的普及,以前在土族地區(qū)普遍流行的二三歲時定親、十三四歲便成親的早婚現(xiàn)象越來越少,很多土族青年到法定年齡時才結婚,通過自由戀愛婚配成親越來越成為普遍的現(xiàn)象;婚禮儀式更加注重經(jīng)濟實惠,婚禮儀式的傳統(tǒng)程序也越來越簡約化,很多耗時費力的婚禮儀式已經(jīng)逐步被取消;傳統(tǒng)的土族婚宴三道飯席、圈圈席等,基本為新式的婚宴所取代;定親過程中女方家所要的彩禮,除了一些必需的婚服外,大多是現(xiàn)金,金額少者數(shù)千元,多者動輒數(shù)萬元;在傳統(tǒng)的婚禮中,女方應當準備繡花枕頭、精美的鞋墊等手工刺繡作為陪嫁物,如今許多土族女青年寧愿外出務工掙錢,也不愿耗費精力和時間去做針線活、備嫁妝,而是花錢買經(jīng)濟實惠的嫁妝,如摩托車、組合柜、沙發(fā)等現(xiàn)代化設備;土族婚禮中最富有魅力的婚禮歌——“道拉”和“唉喉”,40歲以下的年輕人已經(jīng)很少有人會唱,而年輕的姑娘在出嫁時幾乎都拒絕哭“唉喉”。
盡管土族婚禮在時代變遷的潮流中不斷發(fā)生著變化,但土族婚禮儀式仍然是本民族歷史、宗教、生活習俗、審美觀念及民族特性方面的總體反映,是研究民族物質形態(tài)和精神形態(tài)的重要依據(jù)。正如《土族音樂文化實錄》中所說:“土族婚禮猶如一部輝煌的歌劇,它舉行的婚禮都是用歌聲來表達其中的方方面面。它又像一部舞劇,‘安昭’舞優(yōu)美的舞蹈貫穿始終。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其中有土族人民的歷史、宗教、生產(chǎn)、生活文化藝術及人情風俗?!?006年5月,土族婚禮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對象之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