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剛剛從高中跨進大學校門,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心理等方面存在著諸多變化,會產生一些不適應,往往會體現出以下一些特點:1.環(huán)境不適應。剛剛升入大學,很多新生對所處的環(huán)境不了解,需要自己面對和解決的事情也增多,有的大學生產生了些許不適應。2.目標不明確。進入大學后,自己的理想與現實產生差距,一些新生沒有明確的目標,學習的動力不足。3.專業(yè)學習不了解。一些新生被錄取了自己并不熟悉或不喜歡的專業(yè),對專業(yè)學習產生迷茫,對大學的生活、學習缺乏信心。4.學習方法不當。大學的學習內容更加廣泛,學習方式與中學有很大變化,一些學生的方法不當,產生了諸多困擾。[12]
(一)大學一年級新生的時代特點[13][14]
每個時代的青年都被賦予這個時代的鮮明特征,新時期的大學新生擁有著“90后”的鮮明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主流積極向上
從總體看,當代大學新生胸懷遠大理想,勇于自立自強,樂于接受新生事物。他們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高度認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賴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充滿信心。當代大學新生政治意識較強,關注國家大事,愛國意識強烈,他們不僅僅局限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中,更關注外部世界,具有較高的政治關注度,關心世界特別是自己國家的大事。他們關注國計民生,尤其在面對關乎國家榮譽、民族根本利益和個人前途命運的重大事件時,會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多數大學新生有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追求和價值態(tài)度,積極奮斗,追求學業(yè)有成,事業(yè)成功;他們也具有較高的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在個人品質方面也表現出較好的品性,遵守社會公德,積極承擔起社會賦予他們的責任。
2.價值觀多樣化
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導致新生的價值觀多樣化。中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國門的開放,使得當代大學新生視野更開闊,更愿意吸納新鮮事物,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他們更能接受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競爭的思想,更注重自身能力的培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敢于追求自己的合理利益。尤其在個人價值定位問題上,傾向于自身能力的發(fā)揮與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的統一。但同時個人主體意識的不斷增強使得他們在面對個人的理想、信仰等問題時,不愿去做深層的探究與分析,個體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呈現多元化、復雜性的特點。
3.知識相對豐富
在這個全球化深入發(fā)展、世界范圍內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在不斷發(fā)展的信息化浪潮中,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國民財富的增長和人類生活的改善越來越有賴于知識的積累和創(chuàng)新。當代大學新生成長在這樣的時代,具有視野開闊、知識豐富的特點。
4.團隊意識淡薄
現今獨生子女已成為當代大學新生的主體,一部分學生由于從小受到家長的嬌慣、縱容,養(yǎng)成了任性、孤立、自私、缺乏愛心等不良習慣,大學新生團隊意識薄弱現象尤其明顯。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16號文件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現狀做出了客觀的評價。在充分肯定大學生主流積極健康向上的同時,也指出了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八個方面的不足,其中包括大學生的團隊意識較差,具體體現在:(1)班級和宿舍的凝聚力不強。作為集體成員之一的大學新生表現出缺乏團結精神和合作能力,紀律觀念不強,看問題和處理事情以自我為中心,從自我出發(fā),不考慮大局,對待事情都以自己正當權益為半徑考慮,對范圍外的事情漠不關心。(2)同學、師生之間缺乏交流、交往淡漠。有些大學新生把市場經濟的利益原則與競爭原則拓展到人際交往與合作中,輕義重利,在與老師和同學的交往中以經濟狀況的貧富為標準,近則相交,遠則相離,與己有利則親近,無利則過于疏遠,缺少互幫互助的熱情,交往關系上過于淡漠。(3)大學新生參與意識不強。一是大學新生對校園豐富多彩的文藝、體育、科技等活動參與度不夠,使得社團活動的發(fā)生、發(fā)展的不穩(wěn)定性增強;二是大學新生對國內外時事和校內外大事的關注不夠,使得校院、系演講比賽等活動組織的難度增大,大學新生群體活動參與意識不強。
5.自控能力較低
自控能力是指人們通過內部機制理智地控制和調節(jié)自我行為和心理狀態(tài)的能力,是個體在認識自我、悅納自我的基礎上,自覺規(guī)劃行為目標,主動調整自身行為,積極改造自己的個性,使個性全面發(fā)展以適應社會要求的能力。由于大學生處于青年后期、成年早期,自我意識中具有獨立與依附的沖突、自我認知的沖突和自我體驗的沖突。加之從小備受家人呵護,深得父母老師的全方位管理。在進入大學離開家人的束縛后,對于學校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一時不能適應,缺乏明確的奮斗目標,不善于及時、迅速地調整自我追求目標和行為,也不善于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行動,表現出自我規(guī)劃、自我控制能力較低的特征。
(二)大學一年級新生的個性特點[15]
90后大學新生,是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fā)展一起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生長在急劇變革的社會環(huán)境,而西方價值觀的侵入必然對他們的價值觀產生重大影響;同時他們作為獨生子女,承載著來自家庭、社會等方面過多的關注和期望,身上承受著過多的壓力。因此,他們是特殊的一代,他們的思想特點、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和以往新生相比有著明顯的不同,目前的90后大學新生呈現以下時代特點:
1.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缺乏辨別能力
90后大學生喜歡嘗試新鮮事物,自我提升愿望強烈。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0年5月的一份的調查發(fā)現,70%以上的學生認為周圍大多數同學的興趣在于鉆研專業(yè)知識并按照社會的需求設計自己。因此,他們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學習意識強,但缺乏持之以恒的堅韌毅力,容易放棄。由于缺少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造成了這一代人對中國的歷史、國情、傳統文化缺乏了解,在思想行為上更易接受西方價值觀念,但對西方價值觀念也僅限于表面現象的了解,缺乏深入、系統的分析,更缺乏深入的思考。這就導致了他們缺少理性思考,判斷能力較差,在觀察分析復雜的社會現象時,往往主觀、片面、固執(zhí),容易迷失自我。
2.認知、思維能力日趨成熟,但缺乏理性思考
90后大學新生生長在社會普遍重視教育的環(huán)境里,他們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條件,他們的智力水平普遍較高,具有較強的知識接受能力,對社會的認知程度較高,關注國家的前途,具有較強的歷史使命感。同時,90后大學新生具有自己的理想,他們向往美好的生活,對于他們來說,也是一個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階段,但不切合實際的理想和現實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時代發(fā)展對他們產生極大的影響,他們缺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更容易接受西方文化,容易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迷失方向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
3.具有較強的競爭意識,但缺乏抗挫折的能力
90后大學新生有著對理想的追求,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向往,他們和以往新生相比具有更強的競爭意識,所以他們對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培養(yǎng)和社會交際能力的提高有更高的積極性。但同時他們面對失敗往往垂頭喪氣,容易失去信心,抗挫折能力較弱,也有部分學生從此一蹶不振,這表明對90后新生抗挫折能力教育亟待加強,各高校在大學新生的適應性教育中,應該把抗挫折內容的教育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
4.思想開放、成熟,但存在盲目性
90后大學新生在情感和意識發(fā)展上,已接近成熟。他們朝氣蓬勃,勇往直前,珍惜友誼,向往美好的愛情。2015年11月筆者在對上海師范大學的調研中發(fā)現:有50%的90后大學新生承認在中學期間談過一次戀愛,其中有10%的學生承認已談過多次戀愛。90后大學新生的道德、理智感和美感日趨成熟,并在情緒生活中占主導地位,體現出積極的傾向,但他們的情感發(fā)育還未真正成熟,在人際交往中盲目性與果斷性并存,往往不能正確處理大學期間的愛情與學習、生活之間的關系,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導致不能完成大學學業(yè)。
(三)大學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16]
大學新生的心理特點主要體現在一個“新”字上。新的人生階段對大學新生提出新的學習要求;新的生活環(huán)境帶來新的師生關系;面對這些方面的種種挑戰(zhàn)學生的心理矛盾逐漸增加,會出現諸多不適應。
總結大學新生的心理情況發(fā)現主要有以下幾種問題:
1.自我陶醉與盲目自滿
作為中學時代的佼佼者,因為考取了大學,受到老師和家長表揚,同學和親友夸贊,有的甚至在假期連連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慢慢迷失了方向,喪失了奮斗的動力,認為自己在中學基礎好,是優(yōu)等生,到大學里不用努力,成績也不會差,從而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2.失望與失寵感受
由于中學階段教育的錯誤引導,使得大部分學生對大學生活的想象過于理想化、神秘化,在新生入學后發(fā)現理想與現實存在較大的差距,從而對自己的大學生活倍感失望;有的學生則是因為以前不管在家庭中還是在學校里,都備受重視和關注,來到大學后,一下子難以適應,就會產生失寵感。
3.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
這與目前中學教育過程中灌輸的理念有密切關系,很大一部分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意味著“交差”了,完成了人生的頭等大事,十年寒窗苦讀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也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后對人生的規(guī)劃不完善、奮斗的目標不明確,學習和生活上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從而產生了“松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就像原本緊繃的弦突然間斷掉,再也難以鼓起前進的勇氣。
4.畏首畏尾心理
因為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自我效能感下降而瞻前顧后、畏縮不前,比賽活動不參加、社團工作沒興趣、運動場地不光顧,每天除了上課之外,無所事事,時間安排不合理,找不到生活重心,有礙自身的個性化發(fā)展,也有悖于學校的全面發(fā)展理念。
5.心理壓力沉重[17]
大學生的心理壓力來自于多方面,主要為學習、生活、情感以及就業(yè),等等,由此導致的心理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通過對吉林省6所高校的500名學生進行一項問卷調查并統計了解。調查顯示,在校學生心理面臨著很大或較大壓力的占50.30%,感覺壓力一般的占40.0%,僅有9.7%的學生感覺壓力不大或者沒有壓力。而壓力主要是來自就業(yè)競爭和社會競爭,該因素占46.7%,另一方面壓力主要來自于學習,有23.1%的學生認為學習負擔過重,擔心考試不及格,另有17.4%的學生心理壓力來自于家庭。光明日報最近一項對274名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調查研究報告顯示,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按程度大小排列依次為前途壓力、人際關系壓力、適應壓力、學習與個人能力壓力。其實學生心理壓力本來很多,之所以在大學期間突然爆發(fā),這與成長過程中家庭對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關注較少直接相關,“光重視身體和考試成績了”。其結果是對心理健康的忽視形成一個累積過程,在進入大學受到新環(huán)境的激發(fā)后集中地暴露出來。
總的來說,大學新生的適應性問題在于其自身成長轉型期、學習階段過渡引起的心理變化;個體差異、城鄉(xiāng)差異、價值觀差異等導致了人際交往障礙,容易使一部分學生形成自卑心理,在與人交往過程中缺乏自信。在這些方面的不適應如果不能及時排解和緩壓,容易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使新生表現不穩(wěn)定,產生較大的情緒波動,繼而影響學生正常的生活和學習。[18]
【注釋】
[1]李磊,張盼.大學新生“四階段漸進式”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0:60-62.
[2]鞏少媛.大學新生教育體系及運行機制研究[D] .(碩士學位論文), 河北:河北科技大學,2013: 12.
[3]李磊,張盼.大學新生“四階段漸進式”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0:60-62.
[4]鞏少媛. 大學新生教育體系及運行機制研究[D] . (碩士學位論文), 河北:河北科技大學, 2013: 12.
[5]黃亮, 蔡靜, 葉姍.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模式的審視與反思. 廣東化工, 2013 年第4 期, 139-140.
[6]韓金明. 關于“90 后” 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模式的研究[J] . 教育求索,2011, 8: 200-202.
[7]王靜靜.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模式探析[J].湘潮,2015年第6期,2015,6:69.
[8]楊洪玲. 新時期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模式探析[J] . 才智, 92.
[9]王靜靜.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模式探析[J].湘潮,2015年第6期,2015,6:69.
[10]楊洪玲. 新時期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模式探析[J] . 才智, 92.
[11]王白麗.試論高校新生教育模式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0:31-32.
[12]龍雪鳴.淺論大學新生入學教育的特點和內容[J].長沙大學學報,2010(7).
[13]白華.大學新生教育體系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西安:長安大學,2010:5.
[14]鞏少媛. 大學新生教育體系及運行機制研究[D] . (碩士學位論文), 河北:河北科技大學, 2013: 12.
[15]韓金明.關于“90后”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模式的研究[J].教育求索,2011,8:200-202.
[16]白華.大學新生教育體系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西安:長安大學,2010:5.
[17]鞏少媛.大學新生教育體系及運行機制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河北:河北科技大學,2013:12.
[18]鞏少媛.大學新生教育體系及運行機制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河北:河北科技大學,2013:12.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