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太極拳(二十四式)套路簡介、動作說明

        太極拳(二十四式)套路簡介、動作說明

        時間:2023-11-18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這套拳分為8組,包括“起勢”、“收勢”共24個動作,又稱“二十四式”。

        第三節(jié) 太極拳(二十四式)

        一、套路簡介

        簡化太極拳是在楊氏太極拳的基礎(chǔ)上,刪去了繁難和重復(fù)的動作,加以簡化、改編的太極拳普及套路。

        這套拳分為8組,包括“起勢”、“收勢”共24個動作,又稱“二十四式”。動作結(jié)構(gòu)和整個套路安排符合由簡至繁、先易后難的原則。全套動作易學(xué)易懂,易于掌握,既不復(fù)雜,又能充分體現(xiàn)太極拳動作的柔和、緩慢、圓活、連貫的特點。練習(xí)者可進行整套練習(xí),也可根據(jù)身體情況選擇單式或分組練習(xí)。

        練習(xí)太極拳時要求做到:全神貫注,上下相隨,虛實分明,連貫圓活,速度均勻,動作運行路線處處帶有弧形,如行云流水,連綿不斷。

        二、動作名稱

        第一組

        (一)起勢    ?。ǘ┳笥乙榜R分鬃  ?。ㄈ┌Q亮翅

        第二組

        (一)左右摟膝拗步?。ǘ┦謸]琵琶     (三)左右倒卷肱

        第三組

        (一)左攬雀尾  ?。ǘ┯覕埲肝病    。ㄈ﹩伪蕖  。ㄋ模┰剖帧  。ㄎ澹﹩伪薜谒慕M

        (一)高探馬   ?。ǘ┯业拍_     ?。ㄈ╇p峰貫耳

        第五組

        (一)轉(zhuǎn)身左蹬腳 ?。ǘ┳笙聞莳毩ⅰ   。ㄈ┯蚁聞莳毩?/p>

        第六組

        (一)左右穿梭  ?。ǘ┖5揍槨     。ㄈ╅W通臂

        第七組

        (一)轉(zhuǎn)身搬攔捶 ?。ǘ┤绶馑崎]    ?。ㄈ┦质帧 。ㄋ模┦談?/p>

        三、動作說明

        (一)第一組

        1.起勢

        動作要領(lǐng):

        (1)身體自然直立,兩腳開立,與肩同寬,腳尖向前;兩臂自然下垂,兩手放在大腿3)平于劃外側(cè);眼向前平看(圖11-3-1)。

        img447

        圖11-3-1

        要點:頭頸正直,下頦微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精神要集中。

        (2)兩臂慢慢向前平舉,兩手高與肩平,與肩同寬,手心向下(圖11-3-2、圖11-3-3)

        img448

        圖11-3-2

        img449

        圖11-3-3

        (3)兩腿屈膝下蹲,上體保持正直;同時兩掌輕輕下按,兩肘下垂與兩膝相對。眼看前方(圖11-3-4)。

        img450

        圖11-3-4

        要點:兩肩下沉,兩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屈;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體重心落兩腿中間。

        2.左右野馬分鬃

        (1)身體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時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經(jīng)體前向右下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上,兩手心相對成抱球狀;左腳隨即收到右腳內(nèi)側(cè),腳尖點地。眼看右手(圖11-3-5、圖11-3-6)。

        img451

        圖11-3-5

        img452

        圖11-3-6

        (2)上體微向左轉(zhuǎn),左腳向左前方邁出,右腳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時上體繼續(xù)向左轉(zhuǎn),左、右手隨轉(zhuǎn)體慢慢分別向左上右下分開,左手高與眼平,手心斜向上;右手落在右胯旁,肘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圖11-3-7、圖11-3-8、圖11-3-9)。

        img453

        圖11-3-7

        img454

        圖11-3-8

        img455

        圖11-3-9

        (3)左腳蹬地左腿伸膝,上體慢慢后坐,身體重心移至右腿,左腳尖翹起,微向外撇(45°~60°);隨后腳掌慢慢踏實,左腿慢慢前弓,身體左轉(zhuǎn),重心再移至左腿。同時左手翻轉(zhuǎn)向下,左臂收至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劃弧放在左手下,兩手心相對成抱球狀;右腳隨即收到左腳內(nèi)側(cè),腳尖點地。眼看左手(圖11-3-10、圖11-3-11、圖11-3-12)。

        img456

        圖11-3-10

        img457

        圖11-3-11

        img458

        圖11-3-12

        (4)右腳向右前方邁出,左腿自然伸進,成右弓步。同時上體右轉(zhuǎn),左、右手隨轉(zhuǎn)體分別慢慢向下右上分開,右手高于眼平,手心斜向上;左手落在左胯旁,肘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圖11-3-13、圖11-3-14)。

        img459

        圖11-3-13

        img460

        圖11-3-14

        (5)與(4)同,只是左右相反(圖11-3-15、圖11-3-16、圖11-3-17)。

        img461

        圖11-3-15

        img462

        圖11-3-16

        img463

        圖11-3-17

        (6)與(4)同,只是左右相反(圖11-3-18、圖11-3-19)。

        img464

        圖11-3-18

        img465

        圖11-3-19

        要點:上體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須寬松、舒展。兩臂分開時要保持弧形。身體轉(zhuǎn)動時要以腰為軸,弓步動作與分手的速度要均勻一致。做弓步時,邁出的腳先是腳跟著地,然后腳掌慢慢踏實,腳尖向前,膝蓋不要超過腳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腳尖夾角約成45°~60°(需要時后腳跟可以后蹬調(diào)整)。野馬分鬃式弓步時,前后腳的腳跟要分在中軸線兩側(cè),它們之間的橫向距離應(yīng)該保持在10~30厘米左右。

        3.白鶴亮翅

        (1)上體微向左轉(zhuǎn),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劃弧,手心轉(zhuǎn)向上,與左手成抱球狀。眼看左手(圖11-3-20)。

        img466

        圖11-3-20

        (2)右腳跟進半步,上體后坐,身體重心移至右腿,上體先向右轉(zhuǎn),面向右前方,眼看右手;然后左腳稍向前移,腳尖點地,成左虛步。同時上體再微向左轉(zhuǎn),面向前方,兩手隨身體慢慢向右上左下分開,右手上提于右額前,手心向左后方;左手落于左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平看前方(圖11-3-21、圖11-3-22)。

        img467

        圖11-3-21

        img468

        圖11-3-22

        要點:定勢胸部不要挺出,兩臂上下都要保持半圓形,左膝要微屈。身體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協(xié)調(diào)一致。

        (二)第二組

        1.左右摟膝拗步

        (1)右手從體前下落,由下向后上方劃弧至右肩外側(cè),手與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左手由左下向上、向右下方劃弧至右胸前,手心斜向下。同時上體先微向左再向右轉(zhuǎn),左腳收至右腳內(nèi)側(cè),腳尖點地。眼看右手(圖11-3-23、圖11-3-24、圖11-3-25)。

        img469

        圖11-3-23

        img470

        圖11-3-24

        img471

        圖11-3-25

        (2)上體左轉(zhuǎn),左腳向前(偏左)邁出成左弓步。同時右手屈回經(jīng)耳側(cè)向前推出,高與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摟過落于左胯旁,指尖向前。眼看右手手指(圖11-3-26、圖11-3-27)。

        img472

        圖11-3-26

        img473

        圖11-3-27

        (3)右腿慢慢屈膝,上體后坐,身體重心移至右腿;左腳尖翹起微向外撇,隨后腳掌慢慢踏實,左腿前弓,身體左轉(zhuǎn),身體重心移至左腿,右腿收到左腳內(nèi)側(cè),腳尖點地。同時左手向外,掌由左后向上劃弧至左肩外側(cè),肘微屈,手與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右手隨轉(zhuǎn)體向上、向左下劃弧落于左胸前,手心斜向上。眼看左手(圖11-3-28、圖11-3-29、圖11-3-30)。

        img474

        圖11-3-28

        img475

        圖11-3-29

        img476

        圖11-3-30

        (4)與(2)同,只是左右相反(圖11-3-31、圖11-3-32)。

        img477

        圖11-3-31

        img478

        圖11-3-32

        (5)與(3)同,只是左右相反(圖11-3-33、圖11-3-34、圖11-3-35)。

        img479

        圖11-3-33

        img480

        圖11-3-34

        img481

        圖11-3-35

        (6)與(2)同(圖11-3-36、圖11-3-37)。

        img482

        圖11-3-36

        img483

        圖11-3-37

        要點:前手推出時,身體不可前俯后仰,要松腰、松胯。推掌時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同時須與松腰、弓腿上下協(xié)調(diào)一致。摟膝拗步成弓步時,兩腳跟的橫向距離保持在30厘米左右。

        2.手揮琵琶

        右腳跟進半步,上體后坐,身體重心轉(zhuǎn)至右腿上;上體半面向右轉(zhuǎn),左腳略提起稍向前移,腳跟著地,腳尖翹起,膝部微屈,成左虛步。同時左手由左下向上挑舉,高與鼻尖平,掌心向右,肘微向右屈;右手收回放在左臂肘部里側(cè),掌心向左。眼看左手食指(圖11-3-38、圖11-3-39、圖11-3-40)。

        img484

        圖11-3-38

        img485

        圖11-3-39

        img486

        圖11-3-40

        要點:身體要平穩(wěn)自然,沉肩垂肘,胸部放松。左手上起時不要直向上挑,要由左向上、向前,微帶弧形。右腳跟進時,腳掌先著地,再全腳踏實。身體重心后移和左手上起、右手回收要協(xié)調(diào)一致。

        3.左右倒卷肱

        (1)上體右轉(zhuǎn),右手翻掌(手心向上)經(jīng)腹前由下向后上方劃弧平舉,肘微屈,左手隨即翻掌向上;眼的視線隨著向右轉(zhuǎn)體先向右看,再轉(zhuǎn)向前方看左手(圖11-3-41、圖11-3-42)。

        img487

        圖11-3-41

        img488

        圖11-3-42

        (2)右臂屈肘折向前,右手經(jīng)耳側(cè)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左臂屈肘后撤,手心向上,撤至左肋外側(cè)。同時左腿輕輕提起向后(偏左)退一步,腳掌先著地,然后全腳慢慢踏實,身體重心移到左腿上,成右虛步;右腳隨轉(zhuǎn)體以腳掌為軸扭正。眼看右手(圖11-3-43、圖11-3-44)。

        img489

        圖11-3-43

        img490

        圖11-3-44

        (3)上體微向左轉(zhuǎn),同時左手隨轉(zhuǎn)體向后上方劃弧平舉,手心向上,右手隨即翻掌,掌心向上;眼隨轉(zhuǎn)體先向左看,再轉(zhuǎn)向前方看右手(圖11-3-45)。

        img491

        圖11-3-45

        (4)與(2)同,只是左右相反(圖11-3-46、圖11-3-47)。

        img492

        圖11-3-46

        img493

        圖11-3-47

        (5)與(3)同,只是左右相反(圖11-3-48)。

        img494

        圖11-3-48

        (6)與(2)同(圖11-3-49、圖11-3-50)。

        img495

        圖11-3-49

        img496

        圖11-3-50

        (7)與(3)同(圖11-3-51)。

        img497

        圖11-3-51

        (8)與(2)同,只是左右相反(圖11-3-52、圖11-3-53)。

        img498

        圖11-3-52

        img499

        圖11-3-53

        要點:前推的手臂不要伸直,后撤的手臂也不可直向回抽,隨轉(zhuǎn)體仍走弧線。前推時,要轉(zhuǎn)腰松胯,兩手的速度要一致,避免僵硬。退步時,腳掌先著地,再慢慢全腳踏實,同時,前腳隨轉(zhuǎn)體以腳掌為軸扭正。退左腳略向左斜后,退右腳略向右斜后,避免使兩腳落在一條直線上。后退時,眼神隨轉(zhuǎn)體動作先向左、右手看,然后再轉(zhuǎn)看前手,最后退右腳時,腳尖外撇的角度略大些,便于接做“左攬雀尾”的動作。

        (三)第三組

        1.左攬雀尾

        (1)上體微向右轉(zhuǎn),同時右手隨轉(zhuǎn)體向后上方劃弧平舉,手心向上,左手放松,手心向下。眼看左手(圖11-3-54)。

        img500

        圖11-3-54

        (2)上體繼續(xù)右轉(zhuǎn),左手自然下落逐漸翻掌經(jīng)腹前劃弧至右肋前,手心向上,右臂屈肘,手心轉(zhuǎn)向下,收至右胸前,兩手相對成抱球狀;同時身體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腿收到右腳內(nèi)側(cè),腿尖點地。眼看右手(圖11-3-55、圖11-3-56)。

        img501

        圖11-3-55

        img502

        圖11-3-56

        (3)上體微向左轉(zhuǎn),左腳向左前方邁出,上體繼續(xù)向左轉(zhuǎn),右腿自然蹬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時左臂向左前方捧出(即左臂平屈成弓形,用前外側(cè)和手背向前方推出),高與肩平,手心向后;右手向右下落放于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前臂(圖11-3-57、圖11-3-58)。

        img503

        圖11-3-57

        img504

        圖11-3-58

        要點:捧出時,兩臂前后均保持弧形,分手、松腰、弓腿三者必須協(xié)調(diào)一致;下捋時,下體不可前傾,臀下捋須隨腰旋轉(zhuǎn),仍走弧線,左腳全腳掌著地。

        (4)身體微向左轉(zhuǎn),左手隨即前伸翻掌向下;右手翻掌向上,經(jīng)腹向下,經(jīng)腹前向上、向前伸至左前臂下方;然后兩手下捋,即上體向右轉(zhuǎn),兩手經(jīng)腹前向右后上方劃弧,直至右手手心向上,高與肩齊,左臂平屈于胸前,手心向后;同時身體重心移至右腿;眼看右手(圖11-3-59、圖11-3-60)。

        img505

        圖11-3-59

        img506

        圖11-3-60

        (5)上體微向左轉(zhuǎn),右臂屈肘折回,右手扶于左手腕里側(cè)(相距約5厘米);上體繼續(xù)向左轉(zhuǎn),雙手及左前臂同時向前慢慢擠出,右手心向后,左手心向前,左前臂要保持半圓;同時身體重心逐漸前移變成左弓步;眼看左手腕部(圖11-3-61、圖11-3-62)。

        img507

        圖11-3-61

        img508

        圖11-3-62

        要點:向前擠時,上體要正直。擠的動作要與松腰、弓腿相一致。

        (6)左手翻掌,手心向下,右手經(jīng)左腕上方向前、向右伸出,高與左手齊,手心向下,兩手左右分開,寬與肩同;然后右腿屈膝,上體慢慢后坐,身體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腳向上翹起;同時兩手屈肘回收至腹前,手心均向前下方,眼向前平看(圖11-3-63、圖11-3-64、圖11-3-65)。

        img509

        圖11-3-63

        img510

        圖11-3-64

        img511

        圖11-3-65

        (7)上勢不停,身體重心慢慢前移,同時兩手向前,向上按出,掌心向前,左腿前弓成左弓步;眼平看前方(圖11-3-66)。

        img512

        圖11-3-66

        要點:向前按時,兩手須走曲線,手腕部高與肩平,兩肘微屈。

        2.右攬雀尾

        (1)上體后坐并向右轉(zhuǎn),身體重心移至右腿,左腳尖里扣。右手向右平行劃弧至右側(cè),然后由右下經(jīng)腹前向左上劃弧至左肋前,手心向上;左臂平屈胸前,左手掌向下與右手成抱球狀;同時身體重心再移至左腳內(nèi)側(cè),腳尖點地。眼看左手(圖11-3-67、圖11-3-68、圖11-3-69、圖11-3-70)。

        img513

        圖11-3-67

        img514

        圖11-3-68

        img515

        圖11-3-69

        img516

        圖11-3-70

        (2)同“左攬雀尾”(3),只是左右相反(圖11-3-71、圖11-3-72)。

        img517

        圖11-3-71

        img518

        圖11-3-72

        (3)同“左攬雀尾”(4),只是左右相反(圖11-3-73、圖11-3-74)。

        img519

        圖11-3-73

        img520

        圖11-3-74

        (4)同“左攬雀尾”(5),只是左右相反(圖11-3-75、圖11-3-76)。

        img521

        圖11-3-75

        img522

        圖11-3-76

        (5)同“左攬雀尾”(6),只是左右相反(圖11-3-77、圖11-3-78、圖11-3-79)。

        img523

        圖11-3-77

        img524

        圖11-3-78

        img525

        圖11-3-79

        (6)同“左攬雀尾”(7),只是左右相反(圖11-3-80)。

        img526

        圖11-3-80

        要點:均與“左攬雀尾”相同,只是左右相反。

        3.單鞭

        (1)上體后坐,身體重心逐漸移至左腿上,右腳尖里扣;同時上體左轉(zhuǎn),兩手(左高右低)向左劃弧,直至右臂平舉,伸于身體左側(cè),手心向左,右手經(jīng)腹前運至左肋前,手心斜向后上方。眼看左手(圖11-3-81、圖11-3-82)。

        img527

        圖11-3-81

        img528

        圖11-3-82

        (2)身體重心再漸漸移至右腿上,上體右轉(zhuǎn),左腿向右腿靠攏,腳尖點地;同時右手向右上方劃?。ㄊ中挠衫镛D(zhuǎn)向外),至右斜前方時變勾手,略高于肩;左手向下經(jīng)腹前向右上劃弧停于右肩前,手心向里。眼看左手(圖11-3-83、圖11-3-84)。

        img529

        圖11-3-83

        img530

        圖11-3-84

        (3)上體微向上轉(zhuǎn),左腳向左前側(cè)方邁出,右腳跟后蹬,成左弓步。在身體重心移向左腿的同時,左掌隨上體的繼續(xù)左轉(zhuǎn)慢慢翻轉(zhuǎn)向前推出,手心向前,手指與眼齊平,肘微屈。眼看左手(圖11-3-85、圖11-3-86)。

        img531

        圖11-3-85

        img532

        圖11-3-86

        要點:上體保持正直、松腰。定勢時,右肘稍下垂,左肘與左膝上下相對,兩肩下沉。左手向外翻掌推時,要隨轉(zhuǎn)體邊翻邊推出,不要翻掌太快或最后突然翻掌。

        4.云手

        (1)身體重心移至右腿上,身體漸向右轉(zhuǎn),左腳尖里扣;左手經(jīng)腹前向右上劃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后,同時右手變掌,手心向右前。眼看左手(圖11-3-87、圖11-3-88、圖11-3-89)。

        img533

        圖11-3-87

        img534

        圖11-3-88

        img535

        圖11-3-89

        (2)上體慢慢左轉(zhuǎn),身體重心隨之逐漸左移;左手由臉前向左劃弧,手心轉(zhuǎn)向左下方;右手由右下經(jīng)腹前向左上劃弧,至左肩前,手心斜向后;同時進右腳靠近左腳,成小開立步,兩腳距離約10~20厘米(圖11-3-90、圖11-3-91)。

        img536

        圖11-3-90

        img537

        圖11-3-91

        (3)右手向右劃弧,手心翻轉(zhuǎn)向右;隨之左腿向左橫跨一步;上體再向左轉(zhuǎn),同時左手經(jīng)腹前向上劃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后。眼看左手(圖11-3-92、圖11-3-93、圖11-3-94)。

        img538

        圖11-3-92

        img539

        圖11-3-93

        img540

        圖11-3-94

        (4)同(2)(圖11-3-95、圖11-3-96)。

        img541

        圖11-3-95

        img542

        圖11-3-96

        (5)同(3)(圖11-3-97、圖11-3-98、圖11-3-99)。

        img543

        圖11-3-97

        img544

        圖11-3-98

        img545

        圖11-3-99

        (6)同(2)(圖11-3-100、圖11-3-101)。

        img546

        圖11-3-100

        img547

        圖11-3-101

        要點:身體轉(zhuǎn)動要以腰脊為軸,松腰、松胯,身體重心不可忽高忽低。兩臂隨腰的轉(zhuǎn)動而運動,要自然圓活,速度要緩慢均勻。移動時,腳掌先著地再踏實,腳尖向前,眼的視線隨云手而移動。第三個“云手”右腳跟最后跟進時,腳尖微向里扣,便于接“單鞭”動作。

        5.單鞭

        (1)上體向右轉(zhuǎn),右手隨之向右劃弧,至右斜前方時變成勾手;左手經(jīng)腹前向左上劃弧至右肩前,手心向內(nèi)。身體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腳尖點地。眼看左手(圖11-3-102、圖11-3-103、圖11-3-104)。

        img548

        圖11-3-102

        img549

        圖11-3-103

        img550

        圖11-3-104

        (2)上體微向左轉(zhuǎn),左腿向上前側(cè)方邁出,右腳跟后蹬,成左弓步;在身體重心移向左腿的同時,上體繼續(xù)左轉(zhuǎn),左掌慢慢翻轉(zhuǎn)向前推出,成“單鞭”式(圖11-3-105、圖11-3-106)。

        img551

        圖11-3-105

        img552

        圖11-3-106

        要點:與前單鞭式相同。

        (四)第四組

        1.高探馬

        (1)右腳跟進半步,身體重心逐漸后移至右腿上;右勾手變掌,兩手轉(zhuǎn)向上,兩肘微屈;同時身體微向右轉(zhuǎn),左轉(zhuǎn)跟漸漸離地。眼看左前方(圖11-3-107)。

        img553

        圖11-3-107

        (2)上體微向左轉(zhuǎn),面向前方,右掌經(jīng)右耳旁向前推出,手心向前,手指與眼同高;左手收至左側(cè)腰前,手心向上,同時左腳微向前移,腳尖點地,成左虛步,眼看左手(圖11-3-108)

        img554

        圖11-3-108

        要點:上體自然正直,雙肩要下沉,右肘微下垂。跟步移換重心時,身體上下要有起伏。

        2.右蹬腳

        (1)左手前伸至右手腕背面,手心向上,兩手相互交叉,隨即向兩側(cè)分開交向下劃弧,手心斜向下,同時左腳提起向左斜方進步(腳尖略外撇);身體重心前移,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眼看前方(圖11-3-109、圖11-3-110、圖11-3-111)。

        img555

        圖11-3-109

        img556

        圖11-3-110

        img557

        圖11-3-111

        (2)兩手繼續(xù)向下劃弧交向外翻轉(zhuǎn),至腹前交叉,右手在外,手心均向后,接著,兩手同時上托于胸前;同時右腳向左腳靠攏,腳尖點地。眼平看右前方(圖11-3-112)。

        img558

        圖11-3-112

        (3)兩臂左右劃弧分開平舉,肘微屈,手心均向外;同時左腿屈膝提起,右腳向右前方慢慢蹬出。眼看右手(圖11-3-113、圖11-3-114)。

        img559

        圖11-3-113

        img560

        圖11-3-114

        要點:身體要穩(wěn)定,上體不可前俯后仰。兩手分開時,腕部與肩齊平,右臂和右腿上下相對。蹬腿時,右腿尖回勾,勁使腿跟。分手和蹬腳須協(xié)調(diào)一致。如面向南起勢,蹬腳方向應(yīng)為正東偏南(約30°)。

        3.雙峰貫耳

        (1)右腿收回,屈膝平舉,左手由后向上、向前下落至體前,兩手心均翻轉(zhuǎn)向上;兩手同時向下劃弧分落于右膝蓋兩側(cè)。眼看前方(圖11-3-115、圖11-3-116)。

        img561

        圖11-3-115

        img562

        圖11-3-116

        (2)右腳向右前方落步,身體重心漸漸前移,成右弓步,面向右前方;同時兩手下落,慢慢變?nèi)?,分別從兩側(cè)向上、向前劃弧至前方,兩拳拳峰相對,距離略窄于肩,高與耳齊。眼看右拳(圖11-3-117、圖11-3-118)。

        img563

        圖11-3-117

        img564

        圖11-3-118

        要點:定勢時,頭頸正直,松胯,兩拳松握,沉肩垂肘,兩臂均保持弧形。雙峰貫耳式的弓步和身體方向與右蹬腳方向相同。弓步的兩腳跟橫向距離同“攬雀尾”式。

        (五)第五組

        1.轉(zhuǎn)身左蹬腳

        (1)左腿屈膝后坐,身體重心移至左腿,上體左轉(zhuǎn),右腳尖里扣;同時兩拳變掌,由上向左右劃弧分開平舉,手心向前。眼看左手(圖11-3-119、圖11-3-120)。

        img565

        圖11-3-119

        img566

        圖11-3-120

        (2)身體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腳收到右腳內(nèi)側(cè),腳尖點地;同時兩手由外腹前向里劃弧合抱于胸前,左手在外,手心均向后。眼平看左方(圖11-3-121.圖11-3-122)。

        img567

        圖11-3-121

        img568

        圖11-3-122

        (3)兩臂經(jīng)上左右劃弧分開平舉,肘微屈,手心均向外;同時左腿屈膝提起,左腳向左前方慢慢蹬出。眼看左手(圖11-3-123、圖11-3-124)。

        img569

        圖11-3-123

        img570

        圖11-3-124

        要點:與右蹬腳式相同,只是左右相反,左蹲腳方向與左蹬腳成180°(即正面偏北約30°)。

        2.左下勢獨立

        (1)左腿屈膝平舉,上體右轉(zhuǎn),右掌變成勾手,左掌向上,向右劃弧下落,立于右肩前,掌心斜向后。眼看右手(圖11-3-125、圖11-3-126)。

        img571

        圖11-3-125

        img572

        圖11-3-126

        (2)右腿慢慢屈膝下蹲,左腿由內(nèi)向左側(cè)(偏后)伸直,成左仆步,左手下落,并沿左腿內(nèi)側(cè)向前穿出。眼看左手(圖11-3-127、圖11-3-128)。

        img573

        圖11-3-127

        img574

        圖11-3-128

        要點:右腿全蹲時,上體不可過于前傾,右腿伸直,左腳伸直,左腳尖須向里扣,兩腳腳掌全部著地,左腳尖與右腳跟踏在一條直線上。

        (3)身體重心前移,左腳尖盡量向外撇,左腿前弓,右腿后蹬成左弓步,右腳尖里扣,上體微向左轉(zhuǎn)變向前抬起;同時左臂繼續(xù)向前伸出(立掌),掌心向右,右勾手下落,勾尖向上,眼看左手(圖11-3-129)。

        img575

        圖11-3-129

        (4)右腿慢慢屈膝提起,成左獨立式;同時右勾手變掌,并由后下方順右腿外側(cè)向前弧形擺起,屈臂立于右腳上方,肘與膝相對,手心落于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圖11-3-130、圖11-3-131)。

        img576

        圖11-3-130

        img577

        圖11-3-131

        要點:上體要正直,支撐腿膝要微屈,提膝時腳尖自然下垂。

        3.右下勢獨立

        (1)右腳下落于左腳前,腳掌著地,然后以左腳前腳掌為軸腳跟轉(zhuǎn)動,身體隨之左轉(zhuǎn);同時左手向后平舉變成勾手,右掌隨著轉(zhuǎn)體向左側(cè)劃弧,立于左肩前,掌心斜向后。眼看左手(圖11-3-132、圖11-3-133)。

        img578

        圖11-3-132

        img579

        圖11-3-133

        (2)同“左下勢獨立”(2)解,只是左右相反(圖11-3-134、圖11-3-135)。

        img580

        圖11-3-134

        img581

        圖11-3-135

        (3)同“左下勢獨立”(3)解,只是左右相反(圖11-3-136)。

        img582

        圖11-3-136

        (4)同“左下勢獨立”(4)解,只是左右相反(圖11-3-137、圖11-3-138)。

        img583

        圖11-3-137

        img584

        圖11-3-138

        要點:右腳尖觸地后必須稍微提起,然后再向下仆腿。其他均與“左下勢獨立”相同,只是左右相反。

        (六)第六組

        1.左右穿梭

        (1)身體微向左轉(zhuǎn),左腳向前落地,腳尖外撇,右腳跟離地,兩腿屈膝成半坐盤式;同時兩手在左胸前成抱球狀(左上右下):然后右腳收到左腳的內(nèi)側(cè),腳尖點地。眼看前臂(圖11-3-139、圖11-3-140、圖11-3-141)。

        img585

        圖11-3-139

        img586

        圖11-3-140

        img587

        圖11-3-141

        (2)身體右轉(zhuǎn),右腳向右前方邁出,屈膝弓腿,成右弓步;同時右手由臉前向上翻掌停在右額前,手心斜向上;左手先向后向下再經(jīng)體前向前推出,高與鼻尖平,手心向前。眼看左手(圖11-3-142、圖11-3-143、圖11-3-144)。

        img588

        圖11-3-142

        img589

        圖11-3-143

        img590

        圖11-3-144

        (3)身體重心略向后移,右腳尖稍向外撇,隨即身體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腳跟進,停于右腳內(nèi)側(cè),腳尖點地;同時兩手在右胸前成抱球狀(右上左下)。眼看右前臂(圖11-3-145、圖11-3-146)。

        img591

        圖11-3-145

        img592

        圖11-3-146

        (4)同(2),只是左右相反(圖11-3-147、圖11-3-148、圖11-3-149)。

        img593

        圖11-3-147

        img594

        圖11-3-148

        img595

        圖11-3-149

        要點:完成姿勢面向斜前方(面向南起勢,左右穿梭方向分別為正西偏北和正西偏南,均約30°)。手推出后,上體不可前俯。手向上舉時,防止引肩上聳。一手上舉,一手前推要與弓腿、松腰上下協(xié)調(diào)一致。做弓步時,兩腳跟的橫向距離同摟膝拗步式,保持在30厘米。

        2.海底針

        右腳向前跟進半步,身體重心移至右腿,左腿稍向前移,腳尖點地,成左虛步;同時身體稍向右轉(zhuǎn),右手下落經(jīng)體前向后、向上提至肩上耳旁,再隨身體左轉(zhuǎn),由右耳旁斜向前下方插出。掌心向左、指尖斜向下;與此同時,左手向前,向下劃弧落于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前下方(圖11-3-150、圖11-3-151)。

        img596

        圖11-3-150

        img597

        圖11-3-151

        要點:右手前下插時,上體不可過于前傾,要松腰胯,收腹斂臀。

        3.閃通臂

        上體稍向右轉(zhuǎn),左腳向前邁出,屈膝成左弓步;同時右手由體前上提,屈臂上舉,停于右額前上方,掌心翻轉(zhuǎn)斜向上,拇指朝下;左手上提經(jīng)胸前向前推出,高與鼻尖平,手心向前。眼看左手(圖11-3-152、圖11-3-153、圖11-3-154)。

        img598

        圖11-3-152

        img599

        圖11-3-153

        img600

        圖11-3-154

        要點:定勢時,上體不可過于側(cè)傾,推掌架臂均保持微屈。

        (七)第七組

        1.轉(zhuǎn)身搬攔捶

        (1)上體后坐,身體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腳尖里扣,身體向右后轉(zhuǎn),然后身體重心再移到左腿上;與此同時,右掌變?nèi)S轉(zhuǎn)體向左、向下經(jīng)腹前劃弧至左肋旁,拳心向下;左掌上舉于額前,掌心斜向上。眼看前方(圖11-3-155、圖11-3-156)。

        img601

        圖11-3-155

        img602

        圖11-3-156

        (2)上體右轉(zhuǎn),左掌在胸前下按至腹前,掌心向下,掌指向右,同時右拳經(jīng)胸前向前翻轉(zhuǎn)搬蓋,拳心向上;與此同時,右腳回收經(jīng)左腳內(nèi)側(cè)向前邁出,腳尖外撇。眼看右拳(圖11-3-157、圖11-3-158)。

        img603

        圖11-3-157

        img604

        圖11-3-158

        (3)全身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腳向前邁一步;左手經(jīng)左側(cè)向前上劃弧攔出,掌心向右,同時右拳向右劃弧收到右腰旁,拳心向上。眼看左手(圖11-3-159)。

        img605

        圖11-3-159

        (4)左腿前弓成左弓步,同時右拳向前打擊,拳眼向上,高與胸平,左手扶于右前臂里側(cè)。眼看右拳(圖11-3-160)。

        img606

        圖11-3-160

        要點:“搬”應(yīng)先按后搬并與右腿伸落相配合。“攔”應(yīng)以腰帶臂平行繞動向前平攔?!按贰睉?yīng)與成線形步配合。整個動作過程均要上體自然,上、下肢協(xié)調(diào)一致。

        2.如封似閉

        (1)右拳變掌,兩手手心逐漸翻轉(zhuǎn)向上,左手由右腕下向前伸出,然后左右分開并屈肘回收;同時身體后坐,身體重心移至右腿,左腳尖翹起。眼看前方(圖11-3-161、圖11-3-162、圖11-3-163)。

        img607

        圖11-3-161

        img608

        圖11-3-162

        img609

        圖11-3-163

        (2)兩手在胸前向內(nèi)翻轉(zhuǎn),向下經(jīng)腹前再向上、向前推出,腕部與肩平,手心向前;同時左腿屈膝成左弓步。眼看前方(圖11-3-164、圖11-3-165、圖11-3-166)。

        img610

        圖11-3-164

        img611

        圖11-3-165

        img612

        圖11-3-166

        要點:身體后坐后,避免后仰,臀部不可凸出。兩臂隨身體回收時,肩、肘部略向外松開,不要直著抽回。兩手推出寬度不要超過兩肩。

        3.十字手

        (1)屈膝后坐,身體重心移向右腿,左腳尖里扣,上體右轉(zhuǎn),右手隨著轉(zhuǎn)體向右平擺劃弧,與左手成兩臂側(cè)平舉、掌心向前,肘部微屈;同時右腳尖隨著轉(zhuǎn)體向外撇,成左橫襠步。眼看右手(圖11-3-167、圖11-3-168)。

        img613

        圖11-3-167

        img614

        圖11-3-168

        (2)身體重心慢慢移至左腿,右腳尖里扣,隨即向左收回,兩腳距離與肩同寬,兩腿逐漸蹬直,成開立步:同時兩手向下經(jīng)腹前向上劃弧,腕部交叉合抱于胸前,兩臂撐圓,腕高與肩平,右手在外,成十字手,手心均向后。眼看前方(圖11-3-169、圖11-3-170)。

        img615

        圖11-3-169

        img616

        圖11-3-170

        要點:兩手分開合抱時,上體不要前俯。站起后,身體自然正直,頭要微向上頂,下頦稍向后收。兩臂抱時須圓滿舒適,沉肩垂肘。

        4.收勢

        兩手向外翻掌,手心向下,兩臂慢慢下落,停于身體兩側(cè);眼看前方(圖11-3-171、圖11-3-172、圖11-3-173)。

        img617

        圖11-3-171

        img618

        圖11-3-172

        img619

        圖11-3-173

        要點:兩手左右分開下落時,要注意全身放松,同時氣也徐徐下沉(呼氣略加長)。

        呼吸平穩(wěn)后,把左腳收到右腳旁,再走動休息。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