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nèi)陸水系域
內(nèi)陸水系域位于喀喇昆侖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東昆侖山青海南山祁連山這條巨大分水嶺以北地區(qū)。根據(jù)地貌組合類型可進一步劃分為西昆侖山阿爾金山高山高原湖盆谷區(qū)、祁連山高山高原湖盆谷區(qū)、東昆侖山高原湖盆寬谷區(qū)、柴達木盆地區(qū)和羌塘高原內(nèi)陸湖盆區(qū)5個二級地貌單元。
1.西昆侖山阿爾金山高山高原湖盆谷區(qū)
西昆侖山阿爾金山高山高原湖盆谷區(qū)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塔里木盆地南緣,走向北西向東西向北東向,主要由喀喇昆侖山、喀什塔什山、玉爾巴雜欽山和阿爾金山等山系與其間的河谷和內(nèi)陸湖泊盆地組成。其中喀喇昆侖山脈是世界山岳冰川最發(fā)達的高大山脈,中亞著名山脈之一,突厥語為“黑色巖山”之意;平均海拔超過5 500m,擁有8 000m以上的高峰4座,如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8 611m)、加舒爾布魯木第一峰(8 068m)、布洛阿特峰(8 047m)和加舒爾布魯木第二峰(8 034m);7 500m以上的高峰15座。山峰崎嶇、山坡陡峻,懸崖和巖屑錐廣泛發(fā)育。山岳冰川發(fā)達,世界中、低緯度山地冰川長度超過50km的共有8條,其中喀喇昆侖山占6條。它們是:廈呈冰川、巴爾托洛冰川、彼亞福冰川、巴托拉冰川、喜士帕爾冰川和卻哥隆瑪冰川。長度超過10km的冰川約有102條。西昆侖山脈北坡冰川融水匯入喀什米蘭河、玉龍喀什河、克里雅河和葉爾羌河等,流入塔里木盆地。中部冰川融水匯入郭扎錯、阿賽欽湖和甜水海湖、黑石北湖、堿水湖等內(nèi)陸湖泊??傮w來看,西昆侖山區(qū)以高山地貌為主,山脈綿延、地勢高聳、地形復雜,海拔5 000~6 000m的高山是地貌的主要骨架。其中南部鄰近羌塘高原內(nèi)陸湖盆區(qū)呈平原狀,起伏不大、切割不深,多寬闊而平坦的灘地,丘谷相間,谷寬丘圓,因地勢平緩、排水不暢,形成了大面積內(nèi)陸湖盆低地(圖2-2)。北部和西部為高山峽谷地帶,切割強烈,相對高差多在1 000~2 000m以上,地形陡峭(圖2-3),坡度多在30°以上。西昆侖北部鄰近塔里木盆地一帶,屬干旱溫帶大陸性氣候。降雨量一般在100mm左右,氣溫較低。夏季高原雪山冰川融水,易造成洪流泛濫。但總體降水稀少、風力強勁,風沙地貌廣泛發(fā)育。水系以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颗璧貛в写罅可衬蛶r漠分布。
圖2-2 西昆侖山南側(cè)的堿水湖盆地
(Google Earth截圖,上方為南)
圖2-3 西昆侖山北側(cè)的里雅河谷
(Google Earth截圖,上方為南)
阿爾金山山脈蒙語意為“有柏樹的山”。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東南部、青海省西部,東端綿延至青海、甘肅兩省界上,為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的界山。北東方向延伸,長約730km,寬60~100km,平均海拔3 000~4 000m。西段較高,最高峰為6 161m。有小型冰川發(fā)育。若羌河、米蘭河等發(fā)源于此,但水量不大;山麓的若羌、米蘭等綠洲面積很小。東段山勢降低到4 000m以下,至新疆、青海、甘肅3省(區(qū))交界處,高度又增加到5 798m。氣候干旱,植被貧乏,無常年有水河流。海拔5 000m以上的區(qū)段發(fā)育著現(xiàn)代冰川。阿爾金山脈西段、中段最高峰蘇拉木塔格峰(6 295m)、玉蘇普阿勒克峰(6 062m)由于較難進入和缺乏資料,至今仍是處女峰;東段山區(qū)相對易進入,最高峰也稱為阿爾金山,海拔5 828m。自南向北,阿爾金山發(fā)育有3列山地和兩條谷地,其中南列主峰區(qū)山峰海拔在5 200~5 828m之間;中列山地山峰海拔在4 700~5 550m之間,夾于其中的薩木薩克谷地(圖2-4),東高西低,海拔4 200~4 400m,為河流形成區(qū),該溝向北穿越中列山地中部斷裂后匯入青石溝,是青石溝的上源;北列山地(青石溝東西一帶)地勢明顯降低,地形散漫,山峰海拔在3 500~4 849m之間,與中列山地之間為薩木哈布塔拉谷地,海拔在3 500~4 200m之間。谷地西段(青石溝)較寬闊,海拔也較低。阿爾金山中列山地被分為兩支,北西支為金雁山,南東支為阿哈提山。其間有索爾庫里谷地,是古今溝通柴達木與塔里木兩盆地的金鴻山口所在地。此外,阿爾金山山脈發(fā)育一系列北東向左行平移斷層,形成大量的山系錯開、水系拐彎及斷層崖、斷層三角面、線狀洼地等地貌(圖2-5)。阿爾金山為中國及世界上干旱山區(qū)之一,3 000m中山帶年降水量約100mm以下,山坡上干燥剝蝕強盛,形成黃土狀物質(zhì)堆積。3 500m的亞高山帶年降水量稍增,但仍干旱異常。4 000m的高山帶氣候干旱寒冷,寒凍風化作用強烈。5 400m以上有常年積雪和現(xiàn)代冰川發(fā)育。河流主要靠冰雪融水補給,北坡瓦石峽河、若羌河和阿雅里克河等,水量不大。
2.祁連山高山高原湖盆谷區(qū)
位于青海省東北部和甘肅省西部,北鄰河西走廊,南靠柴達木盆地,由一系列北西南東向平行走向的褶皺、斷塊山脈與谷地組成(圖2-6)。其中較大的山脈有祁連山、達坂山、拉脊山、青海南山等。北西—南東向長達1 200km,北東—南西向?qū)?50~400km,面積11萬km2。一般海拔在4 000m以上,景觀垂直分異顯著,格狀水系發(fā)達,5 000m以上山峰很多,西面地勢高,平行嶺谷緊密相間。4 500m以上的山峰和山谷常年覆蓋著積雪和冰川。發(fā)育有黑河谷地、哈拉湖盆地、青海湖盆地等,谷寬20~30km。除南部有沙漠、戈壁外,多為4 200m以下的坡地。東段平行嶺谷少,山勢較低,海拔4 000m左右,僅冷龍嶺有冰川分布。谷地海拔2 500m上下,谷地周圍的山脈海拔多在4 000m左右,除少數(shù)山頭常年積雪外。河谷兩岸均有較寬的階地,氣候濕暖。
圖2-4 阿爾金山及其之間的谷地
(Google Earth截圖,上方為南)
圖2-5 阿爾金山山脈北東向斷層形成的線狀洼地與水系轉(zhuǎn)向
(Google Earth截圖,上方為南)
3.東昆侖山高原湖盆寬谷區(qū)
東昆侖山高原湖盆寬谷區(qū)位于青海省中南部,橫亙于柴達木盆地以南,黃河源高原之北。東昆侖山脈,近東西走向。東西長850km,南北寬60~120km。山峰海拔多在5 000~6 000m,西高東低,除西部極高山分布較廣外,多數(shù)為高山,最高峰為布格達坂峰,海拔6 860m。山嶺北坡長而陡峭,群峰挺拔,雄偉壯觀。南坡較短而平緩,相對海拔在500~2 000m之間。5 000m以上的山峰多發(fā)育現(xiàn)代冰川,寒凍風化強烈。在東西向山系間發(fā)育多列近東西向?qū)捁扰璧兀▓D2-7),如西大灘盆地、東大灘盆地、滅根灘根柯得盆地(圖2-8)和阿拉克湖盆地(圖2-9)等。東昆侖山高原湖盆寬谷區(qū)內(nèi)水系均為內(nèi)陸水系,南側(cè)水系以東西向為主(沿東西向盆地或灘地分布),但北側(cè)以南北向水系為主,大多數(shù)水系流入柴達木盆地,其中規(guī)模較大的水系有格爾木河、柴達木河、諾木河、那仁郭勒河,主要供給水源為冰川融水。
圖2-6 祁連山北西向山脈與谷地相間排列
(Google Earth截圖,上方為南)
圖2-7 東昆侖山脈中近東西向山系及其間谷地
(TM圖像,上方為南)
圖2-8 滅根灘根柯得盆地及扎加山
(青海省曲麻萊縣)
圖2-9 阿拉克湖盆地
(青海省都蘭縣)
4.柴達木盆地區(qū)
柴達木盆地區(qū)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是青藏高原北部邊緣的一個巨大的山間盆地,也是中國海拔最高的盆地。四周為阿爾金山、祁連山、昆侖山環(huán)繞,盆地略呈西寬東窄的三角形,向北西西—南東東方向延伸,東西長約850km,南北寬約300km,面積22萬km2,是我國第三大內(nèi)陸盆地。盆地西部海拔約3 000m,東部降至2 600m左右。西部有許多低山,經(jīng)強烈風蝕形成大體平行排列的長岡和劣地,也有大片流動沙丘。盆地東南部有黃土分布。發(fā)源于四周山地的河流匯集于覆蓋有第四系沉積物的盆地中部,形成眾多的湖泊和濕地,多為咸水湖或鹽湖。環(huán)湖有大量的洪沖積扇(圖2-10)和鹽土平原?!安襁_木”蒙古語即鹽澤之意。位于盆地中央的察爾汗鹽湖(圖2-11)是中國最大的鹽湖,面積為1 600km2,最厚鹽層達15m,儲鹽量約250億噸。貫穿盆地南北的公路有31km就修筑在鹽殼上。柴達木盆地屬干旱大陸性氣候。氣溫特低,利于地下凍土層的發(fā)育。夏日消融,高原雪山來水,洪流泛濫,沼澤面積廣。降水稀少、風力強勁,風沙地貌廣泛發(fā)育。水系稀疏,河流短小,以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地形結(jié)構從邊緣至中心,依次為戈壁、丘陵、平原、湖泊。四周山前平原戈壁帶(即石質(zhì)荒漠)廣闊,寬達20km以上,坡度為5°~8°,其間有零星沙漠分布,多屬移動沙丘,一般高5~10m,最高50m,是復合沙丘鏈。
圖2-10 柴達木盆地南緣洪沖積扇地貌
(TM圖像,上方為南)
圖2-11察爾汗鹽湖
(青海省格爾木市)
5.羌塘高原內(nèi)陸湖盆區(qū)
羌塘高原內(nèi)陸湖盆區(qū)位于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的廣大內(nèi)陸湖盆地區(qū)?!扒继痢辈卣Z稱為“羌東門梅龍東”,即“北方高平地”之意。南北最寬760km,東西長約1 200km,面積59.70萬m2。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由低山緩丘與湖盆寬谷組成的地形,起伏和緩(圖2-12),平均海拔4 800m,相對高差一般200~500m,為青藏高原內(nèi)海拔最高、高原形態(tài)最典型的地域。因氣候干燥,除高原四周大山脈發(fā)育較大規(guī)模冰川外,高原內(nèi)少數(shù)海拔6 000m以上的高峰(如阿木崗、木嘎崗日等)僅有小規(guī)模大陸性冰川。但寒凍風化與凍融活動等形成的冰緣地貌普遍,凍土面積亦廣,為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帶多年凍土最發(fā)育地區(qū)。
羌塘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內(nèi)流區(qū),流域集水面積小,大部分地區(qū)地表徑流匱乏,河網(wǎng)稀疏,且多季節(jié)性河流。高原上湖泊星羅棋布,是著名的高海拔湖群區(qū)。羌塘高原河流稀少,多為時令性河流,并均流入湖泊或消失在干涸的湖盆中。較大的常流河多集中在降水稍多、冰雪融水補給較豐的南部地區(qū),如扎加藏布、波倉藏布、措勤藏布等,在夏季的流量均不超過60m3/s,故羌塘高原地表徑流少,淡水資源匱乏。一些靠泉水補給的小溪為過往旅客與牧民的重要飲用水源,但在嚴寒的冬季經(jīng)常凍結(jié)成冰,宛若冰川,為當?shù)靥厥饩坝^之一。星羅棋布的大小湖泊不僅濕潤著整個羌塘高原,它們也是羌塘最美麗的一道風景線。羌塘湖泊的面積總和超過25 000km2,是中國湖泊總面積的25%。這里是世界上湖泊數(shù)量最多、湖面最高的高原湖區(qū)。據(jù)統(tǒng)計,羌塘境內(nèi)有近500個面積超過1km2的湖泊和300多個面積超過5km2的湖泊,其中比較大的湖泊有納木錯(1 920km2)、色林錯(1 640km2)、扎日南木錯(1 023km2)和格仁錯(466km2)等。因氣候干旱,大多數(shù)湖泊強烈退縮,特別是羌塘高原北部和西部的湖泊因湖水礦化度增高而演化為咸水湖或鹽湖(圖2-13)。鹽湖多屬碳酸鹽或硫酸鹽型,蘊藏豐富的食鹽、鉀鹽、硼酸鹽、石膏、芒硝及鋰、銣、銫等稀有金屬元素。其中鋰的蘊藏量居世界前列。
圖2-12 羌塘內(nèi)陸湖盆區(qū)內(nèi)一望無際的大草原
(西藏自治區(qū)尼瑪縣)
圖2-13羌塘高原內(nèi)陸湖盆區(qū)鹽湖地貌
(Google Earth截圖,上方為南)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