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季札讓國顯高風
我們聽說過太多為取得國君寶座,兄弟相殘,君臣相殺的故事,卻鮮見兄弟君臣以禮相讓的故事。昔日伯夷、叔齊為謙讓君位雙雙丟下國家不管,遠走他鄉(xiāng),可算一例,但他們身上更多的是固執(zhí)。而吳國的季札對待兄長,卻是實實在在地以禮相讓,以仁相待,三次辭讓君位,毫無為君之心。
為表達自己的決心,季札甚至隱居山林。
如果說陶淵明是因為官場失意才有歸隱之心,那么季札從一開始,就從根本上拒絕了入世的念頭。如此一個洞悉世界、看透人生的人,讓人不禁擊節(jié)叫好。
辭讓君位
季札的始祖太伯就是一個讓位的典范。太伯本是周的王位繼承人,但父親古公亶父有意傳位給幼子季歷以及孫子姬昌,于是為了避免爭執(zhí),太伯就主動把王位讓了出來,自己則以采藥為名,逃到荒蕪的荊蠻之地,教當?shù)厝烁涌茖W地種植作物,受到當?shù)厝说膼鄞?,最終建立了吳國,成為吳國的始祖。
季札是吳王壽夢最小的兒子。壽夢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季札才思敏捷,有君子氣度,極受吳王壽夢寵愛,吳王壽夢有意把君位傳給他。季札的兄長也都特別疼愛他,認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應該繼承王位。但吳王壽夢去世后,季札無論如何也不肯繼位,他認為長子繼承王位是國家的制度,不能破壞。長兄諸樊覺得自己的德能遠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掌管國政的重任托付給他,但都被季札婉言謝絕了。
于是,在這種情況下,長兄諸樊只好用緩兵之計,暫且代理國政,以期國喪期滿,再由季札繼位為國君??墒?,國喪一年期滿,季札還是不肯接受王位,而且拋棄家室,躲到鄉(xiāng)村種田,表示自己不愿為君的決心。
吳王諸樊繼位的第十二年夏天,楚康王派出新訓練而成的水軍沿江河東下進攻吳國,但因為不設賞罰,軍政不善,無功而返。這是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派遣水軍作戰(zhàn)的記錄,當時人們把這次軍事行動稱作“舟師之役”。逐漸強盛起來的吳國不甘示弱,決定報復楚國。于是便在第二年的12月付諸行動。吳王諸樊身先士卒,親自率軍攻伐楚國,在戰(zhàn)爭中,諸樊中箭受傷,回國后不久就死了。
諸樊臨死前留下遺言,要把國家傳給二弟余祭,以便順著兄弟的順序相傳,最后把君位傳給季札。兄弟幾人覺得這是個好辦法,也都想如此傳位,最終使季札為國君。后來季札被封于延陵(今江蘇常州)。季札的高風亮節(jié),給延陵的民眾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這里曾出現(xiàn)路遺黃金無人撿拾的事,人們感戴季札寬容仁厚,稱之為“延陵季子”。
季札使魯
吳王余祭四年,季札被派遣出使魯國。到了魯國,季札聽到了蔚為大觀的周樂。季札以獨特的感受力和卓絕的見識,分析了禮樂之教的深遠意義,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勢,語驚四座,使眾人為之折服。
魯王命人做好準備,先為季札歌詠《周南》和《召南》,季札聽完之后說:“這些樂章很美,從這些詩歌中可以看出周朝的教化已經(jīng)奠定了基礎,可惜尚未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p>
聽到《邶風》《鄘風》和《衛(wèi)風》,季札評論說:“這些樂章也很美,讓人深思,德化深遠,人民雖然有憂患之思,可是并不至于達到困窮的境地。我聽說衛(wèi)康叔、武公有如此的德澤,那么這些應該是衛(wèi)國的風詩了吧!人民雖然有憂患之思,可是并沒有恐懼感,那么,這些應該是周王室東遷之后的詩歌了吧!”
然后是《鄭風》,季札又說:“音節(jié)過于細瑣、沉悶,象征著鄭國政令的苛細繁瑣,人民怎么能夠忍受得住呢?正因如此,鄭國恐怕要先滅亡了?!?/p>
《鄭風》過后是《齊風》,季札議論說:“這些樂章聽起來真美,音節(jié)深宏高遠,具有大國風范,這應該是姜太公的氣度吧!可以聽出齊國的前途實在是坦蕩,遠景實在是美好?!?/p>
季札聽到《豳風》,非常喜悅地說:“這些樂章真正優(yōu)美!坦蕩寬宏,象征著民情的歡快愉悅,同時又能適當節(jié)制,這些應該是周公東征時的詩篇吧!”
《秦風》的音符輕輕地飄過,季札高興地說:“這就是諸夏之聲了吧!寬闊宏大,以至于到了極點,這些應該是周朝舊地的風詩了吧!”
季札聽聞這些仙樂,非常興奮也很陶醉。聽到《魏風》,他聽出了志向高遠和美德無限;聽到《唐風》,他聽出了思接千載的陶唐氏遺風;聽到《大雅》,他在樂曲深廣的氣魄里感受到了文王之德;聽到《小雅》,他洞察出了周朝道德已經(jīng)大不如前……
季札的音樂才華實在是相當高超,這與他寬闊高遠的胸襟、善于洞察的秉性是分不開的。
歌詠結(jié)束,魯人又請季札觀賞樂舞。
《招箾》舞起的時候,季札驚嘆道:“這是最令人嘆為觀止的至德樂章,就如同蒼天無不覆蓋,大地無不承載。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無以復加了。賞樂舞至此,算是到了終極。即使再有其他的樂舞,也不值得費神去聆聽觀賞了?!?/p>
闔閭奪權
離開魯國后,季札接著又到達齊、鄭、衛(wèi)、晉等國。
在出使途中,季札曾路過徐國,于是拜見了徐國君主。徐國的國君早就聽說吳國鑄造的劍鋒利無比,見了季札的佩劍后,發(fā)現(xiàn)果然名不虛傳,把玩良久,愛不釋手,但又不好意思開口向季札求取饋贈。季札很快就看出了徐國國君的心意,對他說:“我知道大王很愛這把劍,本當相送,但我要出使一些國家,沒有佩劍將有損儀表。等到我出使返回后一定將此劍贈送大王?!?/p>
季札在完成使命后特地至徐國,不料徐君已不在人世。季札特地到徐君墓前進行拜祭,并且解下寶劍,把它掛在徐君墓旁的樹上。
他說:“君子必須重信守義。我已經(jīng)允諾把這柄寶劍送給他,難道因為他死了,我就可以違背自己的諾言嗎?”
行禮之后,季札便踏上歸國之路。
吳王余祭在位十七年后病逝,按照兄弟們的約定,三弟余昧繼承了君位。余昧在位僅四年就逝世了。余昧不忘弟弟的高風亮節(jié),在臨終前申明,一定要由弟弟季札繼位為君。但是季札一如當初,硬是不接受,最后被逼無奈躲了起來。于是,吳國的權臣就一致推舉余昧的兒子僚繼承君位。
這讓吳王諸樊的兒子闔閭妒火中燒。他認為既然季札不愿為君,就應該由自己來繼承大統(tǒng),自己是吳王壽夢的長孫,吳王諸樊的長子。闔閭越想越氣,于是就有了篡權之心。
正在這個時候,楚國的大夫伍子胥逃難來到吳國,窺察出公子闔閭心123shoppingwar.com藏異志,就招來一個叫專諸的勇士,把專諸推薦給公子闔閭,幫助他完成謀權大事。闔閭非常高興,便以賓客之禮招待伍子胥。
公子闔閭不斷地積攢力量,充分準備,終于尋得了一個絕好的機會。這一年是僚當政的第十三年春天,楚國的平王不久前去世,于是吳王僚決定趁楚人國喪之機進攻楚國,同時派季札出使晉國,以觀察諸侯的反應。但是,沒想到攻楚的吳軍被楚軍伏擊,斷絕了歸路。公子闔閭認為這是天賜良機,于是馬上安排專諸行動。
4月的一天,刺殺行動開始了。公子闔閭首先在地下室安排好伏擊的甲士,然后邀請吳王僚到家中飲酒宴樂。吳王僚對闔閭一直懷有警惕之心,不敢大意,從王宮一直到闔閭家里,處處都布置了護衛(wèi)人員,并且一直有佩劍的衛(wèi)士在身旁守衛(wèi)。酒宴開始不久,公子闔閭假裝腳痛,暫時回避了一下,專諸走到吳王僚的跟前,假裝服侍,拿起在烤魚中藏匿著的匕首刺向吳王僚,吳王僚馬上斃命,專諸也很快被吳王的衛(wèi)兵殺死。
闔閭登上了吳國的王位。他任命專諸的兒子為卿,而伍子胥也受到了闔閭的重用。
季札聽說國中有變,急忙趕回來,但見到木已成舟,不愿朝內(nèi)再有爭端,只好順應歷史的潮流,默認了吳王闔閭。季札到吳王僚的墓前匯報了出使經(jīng)過,哭祭了吳王,然后依然堅守在自己的職位上,為國家盡一份赤誠之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