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中的男孩名字
第六節(jié) 取名習俗
一、概況
嬰兒出生后,一般都要舉行命名禮,正式向族人宣告新生命的降臨,求得祖靈和神靈的庇佑。
命名禮的時間各族群早晚不一。魯凱人在產(chǎn)后第三天舉行,賽夏人、鄒人在嬰兒出生后數(shù)日舉行,布農(nóng)人、阿美人必須在產(chǎn)后得吉夢后方能舉行。泰雅人各群早晚不一,早的在嬰兒誕生后第二天就舉行,晚的要等到三四個月小孩會笑以后才舉行。
高山族的名字,大概可以分為母子連名、父子連名、氏族連名、住屋連名、親從子名等五種形式,名字的來源有因襲祖名、夢卜得名、出生場景得名、即興命名、尊長賜名等。
嬰兒的命名,較普遍的是襲名制,襲用祖父、祖母或其他祖先的名字。在父系社會襲父系祖名,在母系社會襲母系祖名,在階級社會襲父母中階級地位較高一方祖先名。實行襲名制的族群有一套名譜,這是祖先流傳下來的若干個傳統(tǒng)名字,這些名字一般都不多,鄒人只有十多個,賽夏人、布農(nóng)人的傳統(tǒng)名字不超過20個,排灣人和魯凱人的名字分階級,不同的階級各有幾個男女名字。在名字的選用上,男子要避免和父兄同名,女子要避免和母姐同名,但近親之間、同一聚落之內(nèi),同名乃是常事。
除了襲名制外,還有比較靈活的命名方式。雅美人是沒有“名譜”的,嬰兒名字的來源十分廣泛。阿美人除了根據(jù)名譜命名外,也可以根據(jù)嬰兒出生時父母的行為活動命名。泰雅人根據(jù)夢卜時所夢見的祖先而給嬰兒起名。布農(nóng)人請部落內(nèi)魂靈力量最強大的人給嬰兒起名。
泰雅、賽夏、阿美、卑南等族群實行“親子連名制”。父系社會的泰雅、賽夏人,子女的名字后面一般連上父親的名字,女兒的名字后面也可以連上母親的名字;母系社會的阿美、卑南人,子女的名字后面連上母親的名字,這種稱謂方式在正式的場合中使用。
雅美人實行“親從子名制”,第一個孩子出生后,其父母和祖父母失去自己原來的名字,被稱為“某某的父親”“某某的母親”等。
雅美人、排灣人和魯凱人有家名,在個人名字后面要附上家名。雅美人的家名一般根據(jù)其住屋的具體地理位置、周圍環(huán)境命名,兒子成婚另建新家后,要另起家名,原來的家名不再使用;排灣人和魯凱人的家名由長嗣的家庭繼承,余嗣在建新家時要請頭目依據(jù)其階級地位賜新家名。布農(nóng)人、邵人、鄒人在個人名后連上氏族名。布農(nóng)人、排灣人、魯凱人在個人名后面還可以連上配偶的名字。
除了正式的名字以外,一般都有綽號,綽號反映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常用于長輩稱呼晚輩或同輩之間相互稱呼。名字可以改換,高山族普遍相信改名換運。命名后如碰上有疾病、農(nóng)作物歉收、打獵不順等,都可以請巫師或夢卜改換新名。除了雅美人,各族群名字都依性別有男女之分。卑南和賽夏人在遇到重大的人生挫折時可以改取異性之名。
二、各族群取名習俗
(一)泰雅人
泰雅人采用親子連名制,新生兒的名字,由兩個部分組成,前面是孩子的名字,稱為本名,后面再連上父親或母親之名。給孩子命名時,多從本族群祖先使用過的名字中選擇,原則以取同宗中有聲望、有地位的祖先之名為理想,希冀孩子取用其名后,能夠托祖先之福,受到蔭庇,或是借以緬懷祖先德澤,并能夠?qū)⑵涿l(fā)揚光大。平時稱呼人的名字時,一般只叫本名即可,其后的父名或母名可省略。例如祖父的名字是“鐵木·巴?!保敲慈舾赣H本名取為“尤干”,其全名就是“尤干·鐵木”;兒子本名為“瓦歷斯”,則其全名為“瓦歷斯·尤干”,女兒本名“莎韻”,則其全名為“莎韻·尤干”。
(二)賽夏人
賽夏人生子后第六日由家長為其命名。各氏族有自古承襲的男女姓名各三到五個,賽夏人命名的原則是連父名,襲祖名。長子常襲其直系祖名,次子以下則任選一祖先之名,以避免與父兄同名。比如苗栗縣南莊鄉(xiāng)東河村某一家三代長嗣的名字分別是:代因·阿·厄茂、厄茂·阿·代因、代因·阿·厄茂,這里面包含了一家四代人的名字:厄茂、代因、厄茂、代因,曾祖父名為厄茂,祖父名為代因,正式場合連其父名厄茂;父親襲曾祖名厄茂,正式場合連其父名代因;兒子襲其祖父名代因,正式場合連其父名厄茂,不出意外的話,這一家長嗣的名字會永遠這么循環(huán)下去。若小孩多病或家宅不利,則有更名的習慣,常常是請異性長者為之任取一異性的名字。
(三)布農(nóng)人
布農(nóng)人的“正名禮”非常隆重,通常在孩童出生一個月后舉行。取名的前一天,父親會請部落中能力最強的長者,主持正名禮的儀式。所謂能力強大指善于狩獵、受族人尊敬,這樣的人通靈力量也強大。取名者于前一天夢占,若得吉夢,則正名禮于次日清晨舉行,若得兇夢,必須停止取名,并擇日另請他人為孩子取名。取名者用手蘸酒滴在孩子的額頭祝禱。接著所有參與的人都會上前撫摸孩子的頭部或身體,說些祝福的話。
布農(nóng)人的命名方式為“襲名制”:長子承襲祖父名,次子承襲曾祖父名,三子承襲叔祖名,其余承襲伯、叔名;長女承襲祖母名,其余承襲姑姑名。父子、母女,兄弟和姐妹之間禁止同名。名字有男女之別。不同氏族傳承的名字不盡相同,某些名字為某個氏族獨有,從名字就可以判斷其所屬氏族。他們的家族很龐大,幾乎都是三代同堂,甚至五六代同堂,因此家族里面至少有三四個或是更多個同名的人。長輩會對同名的子孫特別關(guān)愛,晚輩也以繼承祖先的名字為榮。
布農(nóng)人自古延續(xù)下來的名字,許多和動植物有關(guān),比如青剛櫟、臺灣何首烏、老鼠等。除了正名外還有綽號,綽號是由長輩或同輩視其身體或行為的特征而給予的習慣性稱呼。其中有的是贊美,如“雄壯”“力強”“膽大”等,有的是奚落,如“愚笨”“大肚子”“長短腿”“飯桶”等。
也會因祓除的原因而改名,得怪病或久病不愈,或男子狩獵經(jīng)常空手而回,這些都須請巫師作法并給予改名,以驅(qū)逐病魔和不祥。同社內(nèi)有同名的人時,便在其名字下面加上配偶的名字來稱呼。
布農(nóng)人有氏族名,氏族名可添加在本名后面,相當于漢族的“姓”,在正式場合使用。姓氏對婚姻有嚴格的約束力,嚴禁和同姓之人結(jié)婚,也嚴禁和與母親、祖母同姓的人結(jié)婚。每一個姓氏基本上都有一個來源傳說,和祖先事跡密切相關(guān)或沿用祖先之名。祖先用箭竹為刀切肉的,后代就是“箭竹氏”;祖先從平地人處盜得綠豆種子的,后代就是“綠豆氏”;祖先好貪小便宜的,后代就是“揩油氏”;祖先是從狗糞中誕生的,后代就是“狗糞氏”;祖先名喚“古魯”,是射日英雄,后代就是“古魯氏”。
(四)鄒人
鄒人一般在胎兒出生后數(shù)日即舉行命名禮。通常先為孩子以冷水洗浴,由父親或家族中的老人給予名字。為子孫命名時,并沒有太多的約束,只要不與父兄、母姐同名即可。同屬一個亞氏族,也不加避免,因此可見到祖孫、叔侄、姑侄或堂兄姐妹同名的情況。名字一經(jīng)決定是不能任意改換的,除非是患病或遭遇其他不幸的事,必須先舉行禳祓儀式而后再改名。鄒人用的是本名后連氏族名的命名法。鄒人姓氏的來源包括祖先歷史典故、祖居地、祖先名、祖先的綽號、神名、動物名、植物名、其所殺的敵名、官職、圖騰事物等。由于傳統(tǒng)名字一樣的人太多,所以常常會互相取綽號,同年齡間的常會以外表或行為表現(xiàn)取些綽號。
(五)阿美人
阿美人的傳統(tǒng)命名方式為親子連名制。阿美人命名的時間并無特別規(guī)定,一般待其能在地上爬走,才由其生母或外祖母為之命名,通常丈夫及其他近親無權(quán)參與命名。選擇名字時,最常見的是男孩直接承襲外祖父、女孩直接承襲外祖母的名字;其次是以嬰兒出生的季節(jié)或時刻所發(fā)生的事情為命名依據(jù),例如插秧時出生的嬰兒命名為“撒武馬”(意思是“耕作”)或“巴奈”(意思是“水稻”),若當時其父正在撈魚,就以“福丁”(意思是“魚”)作為孩子的本名。無論男孩、女孩,均要在其本名的后面附上生母的名字。例如,如果兒子的本名是“福丁”、其母名為“黎百”,則兒子的全名就是“福丁·黎百”。
(六)排灣人
排灣人對長嗣出生特別重視,沒有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的觀念,長嗣無論男女都稱之為“烏孫”,即“小米的種子”。長嗣出生要特別舉行慶典,由男家向產(chǎn)婦娘家送謝禮。子女出生后第五天舉行命名禮,要釀酒、做糕,請親友族人來家里歡飲,并由家長或族長從傳統(tǒng)的階級名譜中選一個名字為嬰兒命名。排灣人采用襲名制,男女各有一套名譜,長子襲祖父名,長女襲祖母名,次子襲外祖名,次女襲外祖母名,其余襲父母兄弟姐妹之名。要避免和惡死的人同名。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絕對禁止同名。名字有階級之分、男女之別,嚴禁混淆。
(七)魯凱人
魯凱人出生大概一周左右,父母雙方家長及父方長老共聚一堂,為嬰兒挑選合適的名字。魯凱人習慣上襲祖名,名字有性別和階級之分。一般由父方擇名,但如果母方階級地位較高,就由母方擇名。女孩在母親的尊親屬中擇名,男孩在父親的尊親屬中擇名。如果父母是越級結(jié)婚的,就選擇地位高的一方的親屬的名字。
(八)雅美人
雅美人沒有“名譜”,很少因襲使用祖先的名字,新生兒由長輩取新名,名字不分性別,男女通用。每個人都有正名和副名。嬰兒出生后兩三天父親或祖父就為之命名了。正名平時使用,副名備用。有同名者死亡時,為了避諱就稱呼副名,也有人把正名廢掉,以副名代替正名。有的正名和副名之間有一定聯(lián)系,有男子正名為“富家子”,副名為“大銀盔”,有女子正名為“珠串”,副名為“光輝”,意都在炫耀家中財富。雅美人的名字除了夸富、寄托對生活的向往外,有不少和父母的品性、才能有關(guān)。比如,有女子正名為“精明能干”,副名為“懶惰”,如此副名是因為她有一位懶惰的母親。再如有女子正名為“茂盛”,副名為“藏私”,得名于她的父親曾經(jīng)捕獲大魚,但是卻沒有依照規(guī)矩和父母一起享用,而是偷偷帶回家和自己的妻兒吃。
每個家庭長嗣出生后,不分男嗣女嗣,父母、祖父母都要依新生兒的名字改名,原來的名字廢棄不用,這就是“親從子名制”。例如長子叫馬拿威,父親就改名叫夏曼·馬拿威,母親就叫希娜·馬拿威,祖父母被稱為夏本·馬拿威,含義分別是“馬拿威的父親”“馬拿威的母親”“馬拿威的祖父(母)”。如果不這樣稱呼,就是極大的不禮貌,會引起紛爭。若嬰兒不幸夭折,長輩們恢復原來的名字,直到下一個孩子出世后再改名。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