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三省的《資治通鑒音注》———中國目前研究通鑒學最完整的資料
宋元之際,文史大家胡三省以畢生精力研究史學,歷經三十年,完成史學巨著《資治通鑒音注》(亦稱《通鑒胡注》)。該書對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作了音注、訓詁、闡釋、補正,進一步闡述了司馬光以史為鑒的“治道”思想,是中國目前研究《通鑒》最完整、最詳細、最有價值的資料。同時,《資治通鑒音注》對于漢語音韻史的研究也具重要意義。
胡三省
胡三省出生于中胡村耕讀家庭,成長于宋元交替的亂世中,是宋末元初著名的史學家、訓詁學家和藏書家。因其于《宋史》《元史》無傳,《宋元學案》也僅有百余字的小傳,他的生平事跡和重要貢獻長期被湮沒。直至20世紀中期陳援庵先生作《通鑒胡注表微》,胡三省的學術地位和《資治通鑒音注》的史學價值才被發(fā)掘。
據《胡氏家乘》記載,胡三省“自幼好學,終夜達明,一覽輒育,七歲能文,悅父之心。其父羨曰:‘大我家庭。’”胡三省聰慧好學,自小深受其父影響,立志糾正《資治通鑒》各注的一些誤傳。
1256年,胡三省與文天祥、陸秀夫、謝枋得等人同登進士第,胡被任命為吉州泰和尉,因父親早亡,兄弟夭折,為侍奉老母而未赴任。后改任慶元府慈溪尉,此后在宦途中過了20年顛沛不安的生活。期間,胡三省廣泛搜集《資治通鑒》資料,凡遇《資治通鑒》的行家,必登門求教,撰寫《資治通鑒廣注》,共97卷,著論10篇。1276年,元兵占領南宋都城臨安后,胡三省于流亡途中丟失該書。戰(zhàn)亂后,胡三省重新撰寫并校勘,于1286年完成《資治通鑒音注》,前后歷時30年。
《資治通鑒音注》的體例演變,大體分為兩個過程:先是按唐陸德明《經典釋文》的體例,寫成《廣注》《通論》《辨誤》三書;稿軼重撰時,總成為《資治通鑒音注》。全書共294卷,與《資治通鑒》正文相當,采用隨文注釋的形式,對于《通鑒》涉及的名物、制度、地理、職官以及記事,進行大量的注解:有注音,釋義,校勘,補充史實,解釋人物、山川、地理、官制、禮樂、天文等等,所引資料皆注明來源,考證詳備。注釋中關于語音的注解材料約有76486條,去其重復,有8414條音注,包括反切、直音、假借、如字、紐四聲法等,反切和直音共有7577條。
《資治通鑒音注》的成書為閱讀《通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是中國目前研究通鑒學最完整的資料。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