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是人類生老病死的自然發(fā)展過程中相互銜接、繼承、繁衍的歷史。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從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機勃勃的青年、雄心壯志的壯年、逐漸衰老的老年走過。逐漸衰老而死亡也是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當死亡來臨時,以一種恬然的心態(tài)面對死亡,學會正確地對待它。當死亡的腳步越來越近時,盡管死亡將剝奪生命的一切期望與快樂,人們以各種方式來詛咒、逃避死亡,但最終都無一幸免地投入死亡的懷抱。怎樣才能順其自然地、坦然地、安詳?shù)厮劳瞿兀?/p>
(一)人類死亡的定義
1.以心跳呼吸停止為標志的死亡定義 最早的死亡標準,是以血液的流涸為標志的,這是因為在原始狩獵部族的人看見野獸被打死,血流盡就死了,于是人們認為人血流盡了就是死了。在以腦死亡為標志的死亡定義產生之前,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主要以呼吸停止心臟停搏為死亡標志。開始,是以較易觀察到的呼吸停止為死亡標志,因為呼吸是人們最易觀察到的生命活動。原始人把靈魂離開軀體稱作死亡,確定靈魂是否已經離開軀體的標準是呼吸的停止。古代捕魚部族的人看見魚停止呼吸,魚就死了;于是認為,人停止呼吸就是死亡。中國古代醫(yī)學在判斷死亡時,用很輕的新蠶絲、新棉絮放在垂死者的口、鼻處以是否搖動來判斷死亡,如果不見新棉絮搖動,說明垂死者呼吸已經中斷,即可宣布死亡,俗稱“斷氣”。后來人們從觸摸脈搏的搏動,貼耳胸前聞聽心跳的情況來判斷死亡。聽診器、監(jiān)護儀的發(fā)明并用于臨床,則使人們能夠以心跳的存在于否作為判斷死亡的主要指征之一。
2.人類腦死亡標準 臨床死亡的傳統(tǒng)標準是心跳和呼吸停止,而人體各層次,各器官的不同的死亡狀況,使傳統(tǒng)的心肺活動的停止作為死亡的標準受到動搖;由于當代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使用呼吸機、心臟起搏器及其他搶救措施,可以在腦功能完全喪失的情況下繼續(xù)維持心肺功能,生命似乎仍在繼續(xù),這說明心肺功能的停止不一定意味著死亡,而心肺功能的人工維持,不等于生命的繼續(xù)存在。所以,醫(yī)學技術的成就和人體本身的特性,明確地顯示了傳統(tǒng)的呼吸停止心臟停搏的死亡標準是不甚準確的。因此,人類死亡就面臨著一個新的定義。
人們注意到,病理生理學已證明腦死亡是不可逆的。人體的主導器官繼續(xù)使用人工心肺機等救治,雖可表面上維持心肺功能,但最終無助于腦死亡后的人的復活。腦死亡即大腦生命活動的停止,由于其不可逆性,確定了機體各器官在不久的將來必然很快出現(xiàn)死亡。即使心跳呼吸在心肺機維持下仍在繼續(xù),但這個人的記憶、知識、思想等完全消失,不復存在。
新的死亡定義認為應該把腦死亡作為死亡的標準,就是指包括大腦、小腦和腦干在內的全腦功能完全地、不可逆地停止,此時不論心跳、呼吸和脊髓功能是否存在,即可宣布死亡。
腦死亡標準的制定,除了真實地反映了當代死亡標準的進展,有利于對死亡真實性的判定外,還有著深刻的倫理學意義。
(1)有利于科學地確定死亡:心肺死亡在理論上已經不再構成對人體整體死亡的威脅,心肺的可置換性使其失去作為死亡標準的權威性。于是采用腦死亡標準來確定死亡,既可以避免傳統(tǒng)死亡標準的弊端,又使人的生命得到維護。
(2)有利于推動器官移植等醫(yī)學科學的進展:按照傳統(tǒng)的死亡標準,就不能從一具腦死亡而心跳呼吸仍在機械維持下存在的尸體上摘取可供移植的器官。“過早”摘取器官就成為殺人,過晚則器官的成活率降低,失去了移植的意義,因而影響了器官移植的發(fā)展。以腦死亡作為死亡標準,就可以使更多的人獲得生命的延續(xù)。
(3)有利于減少衛(wèi)生資源的浪費:個體保持一種無意識的“植物性生命”狀態(tài),浪費著驚人的醫(yī)療費用,給有限的社會衛(wèi)生資源造成了極大的壓力。腦死亡標準則提示人們不再毫無意義地維持大腦已經死亡的死者,從而節(jié)省了寶貴的衛(wèi)生資源。
(4)有利于從整體上認識人的死亡:腦死亡能把人死亡提高到既是社會的、法律的,也是哲學的、宗教的這一高度來認識。人是兼意識、感覺為一體的有機生物體系統(tǒng)。腦的實質是記憶、知識、思想和對全身各器官的統(tǒng)一指揮,是任何器官都不能替代的器官。因此,腦死亡顯示了作為一個整體的身體的死亡。
(5)有利于社會文明的發(fā)展:腦死亡反映了醫(yī)學和生物醫(yī)學工程技術的發(fā)展對道德和法律所提出的要求,也反映了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fā)展的程度。
(二)正確認識死亡
首先,死亡是在否定個體生命的同時,卻對人生價值進行著最后的評定,并以嚴酷的現(xiàn)實促使人們努力實現(xiàn)人生價值。死亡既是人生價值的最后體現(xiàn),又是對整個人生價值的“蓋棺定論”。其次,死亡是在否定生命的同時,以肯定生命,只死不生,人類必然滅亡,只生不死,人類同樣不能存在。生命有盡頭,死亡不可避免,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人們應主動認識死亡,坦然接受死亡,樹立正確的死亡觀,正視生老病死,并將這種認識轉化為珍惜生命、尊嚴,平靜地對待死亡,爭取在科學的指導下選擇適當?shù)乃劳龇绞剑届o而愉快地度過人生的最后階段。死亡教育是實施臨終關懷的一項重要內容。對臨終患者進行死亡教育的目的是幫助瀕死患者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學習“準備死亡,面對死亡,接受死亡”;對臨終患者家屬進行死亡教育是幫助他們適應患者病情、情緒的變化和死亡,縮短悲哀過程,減輕悲痛程度。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