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個人都有這種體驗,即聽別人說話時,注意力不夠,沒有做到一邊聽,一邊想,結(jié)果忽略了對方細微的情緒變化,未能領會到對方的真實意圖,甚至誤解聽到的話,驢唇不對馬嘴,于是耽誤事情,造成誤會,嚴重的甚至還可能造成終身遺憾。
中國文學巨匠巴金先生的名著《家》里描寫高家丫環(huán)鳴鳳被當作禮物送人為妾后,痛不欲生,決意用自殺來抗爭。但在臨死前,她不能不來向她的心上人——三少爺高覺惠——告別??上?,當她懷著難以名狀的心情和最后的希望來到覺惠面前時,覺惠正忙著自己的事。面對滿面哀戚、表情凄苦、語氣異常的少女,覺惠并未稍加觀察,而依然埋頭于手頭的工作,在草率地一吻之后,就要求她以后再談。這時,無助的少女完全絕望了,等待她的只有那一潭污濁的池水。事后覺惠盡管撕心裂肺,痛哭流涕,可是由于沒有聽出對方訣別的情緒在他心靈上造成的創(chuàng)傷,卻永遠也無法平復。
如果我們認真地回憶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過事后才恍然感到自己當時未能領會說話人的內(nèi)心世界和真正用意的情況。情緒是內(nèi)心世界最精確、最直接、最微妙的表露。常聽人說,某某聽不出別人內(nèi)心的喜怒哀樂,褒揚貶抑,往往把挖苦當頌揚,將誠心做惡意,其原因就在聽不出對方說話中的情緒。
言為心聲,一個人的語言受其當時的心情和情緒的控制。所以,話語雖然可能由大致相同的詞匯組成,但其所代表的情緒與意向卻可能完全相反。要想真正領會別人話語中的真諦,就要學會聽出別人講話時的情緒。
我國著名乒乓球運動員,第一位世界冠軍得主容國團在“文革”期間,飽受迫害與摧殘。容國團受此屈枉,憤懣難平,決心以死抗爭,于是他寫下鐵骨錚錚的遺書。臨行前,他對愛妻說了一句話:“我出去走走”,結(jié)果就一去不歸。妻子對于丈夫的為人處世以及面臨的遭遇、心中的痛苦了如指掌、清清楚楚。但就在這一剎那,卻偏偏未能聽出丈夫臨行前這最后一句話中隱藏著的那種難以名狀的復雜情緒,結(jié)果遺恨終身。
一般說來,一個智力正常的人,對另一個智力正常的人所說話的字面意義是不難聽懂的。所以,真正體現(xiàn)說話者當時情緒的成分乃是語調(diào)和語氣。
可以用一個“好”字來舉例。譬如,坐在臺下的觀眾為臺上的演員叫好就大有講究。確實出自心底的贊美,那時的好聲是直接的、奔放的,不管長短,都如銀河瀉自九天那樣,由高到低,一傾無余。聽到這樣的叫好聲,就連同座之人也會受到鼓舞和感染。
而如果與此相反,觀眾對臺上演員的表演頗不滿意,同樣也可以“好”字來表達,這就是常說的“喝倒彩”。倒彩的好字,總是怪聲怪氣,聲調(diào)并不平直,它或者先弱后強,或者拖個畸形的尾巴,甚至可能還有笑聲或笑意。據(jù)說有這樣一位演員,他并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表演脫離劇情,過分賣力地耍弄花架子,結(jié)果引起了觀眾喝倒彩。但是,這位演員錯把棒槌當繡針,反而更賣勁地耍花架子。有位觀眾實在看不下去了,脫口而出:“好——嗎?”這聲帶勾的“嗎”字才把這位費力不討好的演員喚醒。
由此可見,聽出情緒真的不那么簡單。常言說得好:“旁觀者清,當事者迷”,這話一點也不錯,往往身臨其境,如果不能冷靜地、客觀地聽,還真摸不清說話一方的心情與情緒,從而干出南轅北轍的事。
所以,聽的要領乃在于細心、冷靜、客觀,千萬不要沉陷在自己的情緒中而不能自拔,用自己的情緒去理解和猜測別人的情緒,往往是造成錯誤判斷的主要原因。上述那位吃了倒彩尚不自覺的演員,絕非低能,而恰恰是由于對自己的演技過于自信,過于欣賞,乃至完全陶醉于自我滿足之中,故此才出現(xiàn)面對不滿而無覺察的非正常狀態(tài)。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