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離不開交往
案例
南南自小就是個聽話的好孩子,現(xiàn)在雖然已是初二了,對父母的話依然是言聽計從。南南媽媽對她只有兩個期望:一是希望她學習好,畢竟還有一年就要中考了嘛;二是身體好,每日需做些好吃的,把身體鍛煉得棒棒的才能好好學習呀。為此,南南媽媽把她的飲食起居照顧得非常仔細,不出一點問題;為了南南的學習,南南媽每晚連最喜歡看的電視劇也不看了,理由是房子小怕影響到南南。另外南南媽也替她回絕了所有找她玩的同學,防止她因和朋友們熱鬧而耽誤了學習的正事。小南南也真為媽媽爭氣,身體很少得病,學習上在班級也總是名列前茅。但是,當南南在家里的書桌前學習的時候,時常出現(xiàn)走神的現(xiàn)象。她心里總覺得少點什么似的,她究竟缺什么呢?
分析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是《詩經(jīng)·小雅·伐木》里的一句詩,可以說是中國最早描寫和歌頌人類需要友情、需要交往、需要與他人接觸的詩句了。鳥類為尋找伙伴而不停地嗚叫,這說明小鳥也會感到孤獨,也有一種尋求同伴的需要,即有一種交往的驅力。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需要是人的行為推動力產(chǎn)生的基礎。所以,人類交往需要也是人類交往推動力產(chǎn)生的源泉。人類交往的需要有哪些成分呢?
1.避免恐懼的需要
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通過電擊實驗證明:人們互相接近是為了減少恐懼。處于高度恐懼情境中的人比處于低度恐懼情境中的人更愿意與別人建立親密關系。當一個人處于孤立隔絕狀態(tài)時,就會產(chǎn)生恐懼感,為了消除恐懼感,人們就要相互接近,相互依賴。我們平時在大街上看到的人大部分都是我們的同鄉(xiāng),但我們的心中并未因此而感到與他們有什么親近感進而產(chǎn)生一種與之交往的渴望??墒侨绻覀兊搅艘粋€非常陌生的地方,我們感到孤立無援時,如果得知這里還有一個你的同鄉(xiāng),那么你便會由衷地產(chǎn)生一種親近感,并會由此而產(chǎn)生一種與其交往的需要。雖然你們以前并不相識,你們也會相互依賴,以獲得更多的安全感。
在上古社會中,由于人跡稀少,條件惡劣,人們常常面臨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而這些困難往往是靠一個人的力量所無法戰(zhàn)勝的。所以人們傾向于群居生活,共同抵御自然災害和兇猛的野獸的侵襲。人們一同出去打獵、采摘果實,這樣既比較安全,勞動效率又高,而一旦落了單則往往因饑餓或猛獸的攻擊而發(fā)生危險。因此伙伴們的相互照應、相互聯(lián)系,成為生存的一種必要手段,于是交際成為人類社會的一種必要因素。孩子一生下來就知道與母親在一起是最安全的。可以說,交往需要是人類的一種本能的反應。
交往到了現(xiàn)代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明的體現(xiàn)。交往的驅力也不再只是為了滿足生存這一簡單的需要,這種驅力包含了更多的內容。
2.進行社會對比的需要
在研究交往需要與驅力的學者中,利昂·費斯廷格提出了社會對比理論,用以解釋人的交往結群傾向。這一理論認為: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結群是出于相互比較的內驅力,人人都有一種自我估價的內驅力,但是一個人要正確地估價自己,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實現(xiàn)。小孩子穿上新衣服,最愿意走家串戶,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穿戴比別人漂亮會得到別人的羨慕。人人都有自尊心,都想成為社會中受尊重的人,因此人人都想與別人去比較,準確地了解自己,從而產(chǎn)生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接近。人與人的比較可以包括許多方面,既包括財富、設施、穿戴、容貌、社會地位等外部的東西,也包括人的才能、品格、知識等內部特征。
社會對比理論認為,自我的不確定性是產(chǎn)生人際對比的原因,人所掌握的關于自己的信息越不確定,那么與別人接近和對比的動機就越強烈,就像一個人被別人化了妝之后,馬上就急于要照鏡子看一看一樣。一個人如果想知道自己的成績或作品到底怎么樣,就需要與他人進行對比。高考結束后,一些考生立即急迫地互相走動,打聽別人的考試情況以及成績如何,因為他對自己到底處于一個什么水平,心中并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只有知道了別人的考試信息,才能確定自己考得如何。所以,更傾向于同他人交往。
3.滿足道德感的需要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有的人在某一時刻與別人交往是為了有利于他人,給別人提供幫助,并未指望得到別人的報答,這主要是由一個人的道德感的強弱來決定。經(jīng)常接受道德教育的人,在公共汽車上,當上來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奶奶時,他會馬上給她讓座,如果不這樣做,他的心里就會遭受道德的譴責。所以,他這時與老奶奶的交往,只是為了幫助她,并沒有任何獲得回報的念頭。
現(xiàn)代的人,每當長時間一個人的時候,就常常會感到孤獨。這種孤獨感就是由于我們交往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產(chǎn)生的一種情感。我們對交往的需要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就會明白為什么每當一個人的時候會感到孤獨,并由此了解應怎樣來滿足我們這種交往的需要,以消除孤獨感,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春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