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官聲好到那步田地
省城官聲好到那步田地
中國過去歷來有“清官”的說法,以稱呼那些不貪財物的官吏?!肮佟倍枰浴扒濉弊黠?這本身便是傳統(tǒng)官吏制度的一種悲劇和諷刺;而更為令人遺憾的是,“清官”在歷史上又是那么少見;而最為令人遺憾的是,即使是難得出現(xiàn)的“清官”,也仍要被有些小說家罵得比貪官還壞。這真是一筆纏不清的糊涂帳!
罵“清官”最出名的,是劉鶚的《老殘游記》。其中的那個“清官”玉賢,是小說中所塑造的最為令人毛骨悚然的官吏形象之一。玉賢原本是個標(biāo)準(zhǔn)的酷吏,他上任“未到一年,站籠站死兩千多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五是良民,只有百分之五是小盜,而真正的大盜則一個也沒有?!奥犝f他隨便見著什么人,只要不順?biāo)难?他就把他用站籠站死;或者說話說的不得法,犯到他手里,也是一個死!”總之是一個“真正是死有余辜的人”。
但是就是這么一個標(biāo)準(zhǔn)的酷吏,在當(dāng)時卻“名震一時”,“省城官聲好到那步田地”,上司都對他十分賞識,保舉他做了更大的官。至于為什么官聲會好到那步田地,則主要是因?yàn)樗且粋€“不要錢”的“清官”,而且辦事又“雷厲風(fēng)行”:“玉大人官卻是個清官,辦事也實(shí)在麻力?!痹诋?dāng)時的貪官橫行的世界里,他便算是鳳毛麟角般的人物了。但“大凡酷吏的政治,外面都是好看的”,其實(shí)他只是一個包著“清官”外衣的酷吏罷了。
然而恰恰是在“清官”的外衣下面,有著玉賢這樣的酷吏發(fā)跡的秘密。一般的貪官,只曉得要錢,所以官聲不好,也不容易升遷(靠了錢財賄賂或關(guān)節(jié)疏通是另一回事);但是像玉賢這樣的“清官”,卻因?yàn)椴灰X財,沒有一般貪官容易有的弱點(diǎn),因而能夠獲得好的官聲,從而使他們不僅能為所欲為,而且還能得到上司的賞識,作為“清官”受到提拔。而其實(shí)他們與一般貪官的區(qū)別,也僅僅在于一個要錢,一個要名而已,骨子里并沒有什么不同,只是方法巧拙則大相徑庭。盡管我們不愿意將玉賢這樣的“清官”與許武這樣的好人相提并論,但是我們總覺得在他們的行為中存在著某種相似的地方,那就是憑借所謂“道德的名聲”而獲取更多的好處。
同樣,為了獲取“道德的名聲”(好的官聲),“清官”往往也是會耍手腕的。玉賢的“雷厲風(fēng)行”的辦案作風(fēng),便是獲得“道德的名聲”的一條終南捷徑。比如有一次當(dāng)下屬提醒他有可能冤枉無辜時,在他那令人發(fā)指的回答中,便流露出了那種為了維護(hù)好的官聲而不擇手段的殘忍:“這人無論冤枉不冤枉,若放下他,一定不能甘心,將來連我前程也保不住。俗語說得好:‘?dāng)夭菀?就是這個道理?!彼?老殘看穿了他的這種心理,以一首詩作了誅心之論:“得失淪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闕暗,血染珠頂紅!”像玉賢這樣的“清官”的珠頂,原本也是以無辜的鮮血染紅的呵!
《老殘游記》的作者,的確揭發(fā)了封建社會一項可怕的秘密,那就是有些善于利用“道德的名聲”的“清官”,往往比一般的貪官更壞,卻往往比一般的貪官更具有欺騙性。世人不察,從一般的常識著眼,以為凡官不“貪”則必“清”,凡“清”則必“好”,結(jié)果卻上了玉賢這樣的“清官”的當(dāng),甚至受到了他們的殘害,還“一口同聲說好,——不過都帶有慘淡顏色”。
一般善于利用“道德的名聲”的好人,雖說也是為了追求個人利益,但是他們客觀上卻往往對他人有利,至少不一定有害;但是有些善于利用“道德的名聲”的“清官”,至少是像玉賢這樣的披著“清官”外衣的酷吏,卻在無情追逐個人利益的同時,又對他人造成了危害。可盡管他們處在不同的兩極,但卻又是在同一個行列上的。因而他們之間的相似與區(qū)別,就成了一件頗足以發(fā)人深省的事情了。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