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護自己的身體
愛護自己的身體
原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
譯文:“孔子說:聰明人通達事理喜歡清澈透明的水;仁厚的人喜歡穩(wěn)重不移的山。聰明人喜好動;仁厚的人喜好靜。聰明人胸襟灑脫多樂;仁厚的人涵養(yǎng)深所以多長壽?!?/p>
儒家思想雖然不像道家那樣追求在肉體上超越生死,但也非常注重身體的健康,因為只有強健的體魄才可能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所以在《論語》中有“子之所慎:齊,戰(zhàn),疾?!逼鋵崗目鬃娱_始,儒家就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嚴格的有利于身體健康的飲食起居習慣和強身健體的方法。
孔子對飲食非常講究,注重飲食養(yǎng)生。孔子是著名的美食家,提出飲食多種原則和飲食宜忌, 《論語 鄉(xiāng)黨》中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并且在《禮記 內(nèi)則》中說:“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diào)以甘滑”。這種順應四時的飲食烹調(diào),可使飲食精美,烹調(diào)味美,可增加食欲,促進吸收,有利健康。他還提倡飲食衛(wèi)生,提出“八不食”的膳食禁忌: “食殪而靄不食,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醬不食”?!?唯酒無量,不及亂?!辈⑶以谶M食衛(wèi)生中提出:“食不言,寢不語”。
孔子對服飾也比較講究,這也是修身的重要方面,《論語》記載:“君子不以紺掫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齊,必有明衣,布;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引文的意思是說,君子不用紺色和掫色做衣服的鑲邊,不用紅色和紫色做休閑服。夏天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但出門時一定要加上一件外套。黑色外衣套黑色羊皮衣;白色外衣套白色鹿皮衣;黃色外衣套黃色狐皮衣。休閑的皮衣比較長,但把右邊的衣袖做得短一截。睡覺一定要有睡衣,睡衣有一個半人那么長。狐貉皮毛厚,用來做坐墊。服喪期滿以后,什么飾物都可以佩帶。不是上朝和祭掃用的禮服,就一定要剪裁成一定的樣式。不穿黑色的羊皮衣,不戴黑色的禮帽去吊喪。每月初一都一定要穿著上朝的衣服去上朝。齋戒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鬃訉Ψ椀闹v究是與個人修深有密切關(guān)系的,體現(xiàn)了君子之道,并不是為了講究而講究的。
孔子對起居坐臥也比較注重,因為日常的行為內(nèi)心修養(yǎng)的外在表現(xiàn), 所以孔子提出“席不正不坐?!薄皩嫴皇?,居不容?!钡取?/p>
孔子提出養(yǎng)生的“君子三戒”,《論語》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边@三戒既是鎮(zhèn)對人的品德修養(yǎng),又鎮(zhèn)對人的養(yǎng)生保健,引文的意思是說:君子有三件事要警覺:年輕時,血氣尚未穩(wěn)定,要警覺貪戀女色;壯年時,血氣旺盛,要警覺爭強好斗;老年時,血氣漸衰,注重品德修養(yǎng),不要貪得無厭??鬃犹岢龅摹叭洹?,抓住不同年齡段的人性中的不同特點,提醒人們要警覺力戒,以善修其身。
孔子在生活中,十分注意健身活動??鬃游奈潆p全,且身軀偉岸高大、體魄強健,這都與他積極倡導并積極參加體育健身活動分不開,古籍中形穿孔子“趨進,翼如也’”。說他走起路來,象鳥兒長了翅膀,健步如飛。他精習 “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shù)”,尤其是善射和駕車,孔子箭術(shù)精良,傳說它可以百發(fā)百中,但有人問他你最擅長的是什么?他回答竟然不是射箭,而是駕車,可見其駕車之術(shù)有多高超!據(jù)《呂氏春秋》記,孔子力能舉城門,而不肯以力聞。 孔子經(jīng)常和學生一起騎馬、射箭、習武、游泳,還經(jīng)常和弟子們一起外出郊游。如今,在泰山一座天門的石碑上,還可以看到上面刻有“孔子登臨處”的字樣,說明孔子是極重視體育鍛煉的。當然,體育鍛煉并不只是增強肉體的抗擊力,孔子認為:“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币馑际潜荣悤r射手能否射中,主要取決于射手的體能技巧,不值得看重;而應當注重的是射手的德行和修養(yǎng)。因而,儒家巧妙地抓住了射與禮樂的結(jié)合點,在保留比射的同時,也重塑了體育精神。
當然,儒家對健康的追求,還出于對孝的考慮,《孝經(jīng)》說:“人之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薄墩撜Z》中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币虼?,一個人的生命不僅僅屬于他自己,也屬于父母,不顧父母,無端糟蹋自己的身體也是對父母的傷害,,對不起父母子女!
孔子是儒家注重和愛護自己身體的楷模,可稱萬世師表。后來的儒家也出現(xiàn)了不少文武兼?zhèn)洌⒅劐憻捝眢w的名士。
李白文武雙全,文的方面自不必說,其詩文多為千古絕唱,為人坦蕩孤傲,光明磊落,胸懷平天下之志,只是不見容與官場,而未能如愿。他從小學習劍術(shù),在《與韓荊州書》中也曾言到“十五好劍術(shù)”在大匡山讀書練劍十年,四十歲后又向天下第一劍客裴旻學習劍術(shù)。李白后成舞劍高手,在一首《俠客行》將武士的風采描述的淋漓盡致。
陸游是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做到“六十年間萬首詩”,同時也是一位非常注重身體健康和養(yǎng)生的人。在當時兵荒馬亂的年代,他竟他活到八十六歲的高齡,據(jù)史書記載,他一生雖經(jīng)歷坎坷,飽經(jīng)風霜,但至八十五歲時,背不駝、腿不顫、耳不聾、眼不花,身體挺結(jié)實,有時還能上山砍柴挑著回來。這在古代是極為罕見的(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陸游能獲得如此高壽,與他的養(yǎng)生有道是分不開的。陸游為什么能如此健康長壽?首先是因為他心胸開闊、志趣高潔;其次,他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陸游十分注意飲食調(diào)理,他在詩中說 “老無聲色娛,戒懼在飲食?!?。他十分強調(diào)“少飽即止”。他對飲食講求“粗足”,多吃蔬菜,力求清淡,篤信粥為養(yǎng)生佳品。陸游睡覺有一套“睡功”,他主張數(shù)息入睡,每晚睡前必用熱水洗腳。再次,陸游在閑居鄉(xiāng)村時,經(jīng)常從事一些拾柴、割草的體力勞動以鍛煉身體,他常常說自己是“作廢身猶健,生涯學灌園”。 同時也還像小孩一樣,與曾孫一道騎著竹馬做游戲。最后,因為陸游以“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動者不衰”為座右銘,“學劍四十年”。
辛棄疾是“文武全才”的典范。 他天生就是智勇雙全的英雄,且書中記載,他也生就一副英雄的相貌:膚碩體胖,紅頰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壯健如虎。 因生長于金人占領(lǐng)區(qū),自幼就決心為民族復仇雪恥、收復失地。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濟南人耿京聚眾數(shù)十萬反抗金朝的暴虐統(tǒng)治,時年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乘機揭竿而起,拉起兩千人的隊伍奔耿京部下,為掌書記,并勸耿就與南宋政府取得聯(lián)系。 次年正月,受耿京的委派,辛棄疾等人赴建康(今江蘇南京)面見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東途中,辛棄疾等人獲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張安國殺害,便立即率領(lǐng)五十名騎兵,直奔濟州(今山東巨野)有五百萬之眾的金兵營地,將張安國生擒綁縛于馬上,疾馳送到建康處死。這一壯舉充分表現(xiàn)出辛棄疾的非凡膽略勇氣。
顧炎武生于朝代興替的時代,青年時清兵就已經(jīng)入關(guān),使他感到國破家亡的痛苦?!皣矣须y,匹夫有責” 就是其流傳千古的名言。他十多歲時,就已經(jīng)成為一個喜讀書,喜好鍛煉的有志少年了。并且參加了“復社”,結(jié)識了同鄉(xiāng)人歸莊,歸莊對兵法很有研究,他們經(jīng)常在一起演練槍棒,切磋武藝。當時一般讀書人都重文輕武,他們兩人則在這種陳腐的風氣面前力排眾議,積極宣傳讀書人要文武雙全,而且身體力行,苦練不輟。顧炎武以精衛(wèi)填海為榜樣,學習祖逖聞雞起舞的精神,每天練習劍術(shù)和騎射,在沙地上學習行軍布陣法,他本是南方人不慣騎馬,但他卻偏偏馴服了一匹烈馬,掌握了高超的騎術(shù)。由于胸懷浩然正氣,一生苦練不輟,顧炎武七十歲高齡仍騎馬奔走如初。 后來他為了勘察地形,策劃起義,游歷了長江下游,及華北東北西北等很多地方。在長期勘察旅行地形的過程中,生活過得十分艱苦,而且要攀高山,越峻嶺,穿密林,涉急流,不但開辟地理學新境界,而且練就了健康的體魄與不撓的精神。
儒家追求強身健體,只不過把修心放在了第一位,目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要通過道德的修養(yǎng),使自己浩氣充盈、義正剛直,達到氣貫長虹、傲立宇內(nèi)的精神狀態(tài),從而在成就事業(yè)之時保持自身精力的旺盛。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