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術(shù)將為天下裂
馬大
請給我講講古人的道術(shù)。
莊子
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shù)。(《大宗師》)
古人的道術(shù),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于本數(shù),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yùn)無乎不在。(《天下》)
馬大
后來呢?
莊子
天下大亂,賢圣退隱,道德分裂,天下人往往各得一孔之見而沾沾自喜。譬如耳目鼻口,各有所明而不能相通。猶如百家眾技,各有所長而時有所用。但畢竟不完備、不全面,都是一曲之士。割裂天地之美,離析萬物之理,窺探古人之全,很少有人能夠具備天地之美,相稱神明之容。所以,內(nèi)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fā),天下人各自為所欲為,在方術(shù)的圈子里打轉(zhuǎn)??杀?!諸子百家往而不返,必定不能相合。后世的學(xué)者,不幸見不到天地的純真和古人的全貌,道術(shù)將被天下人割裂!
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nèi)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fā),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學(xué)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shù)將為天下裂。(《天下》)
馬大
天下為什么會大亂呢?
莊子
天下脊脊大亂,罪在攖人心。(《在宥》)
馬大
搞得人心不定?
莊子
是啊。所以要慎重,不要去刺激人心。人心這東西,排擠它就下沉,抬舉它就上升,七上八下,反復(fù)折騰;硬的會變軟,軟的會變硬,有棱有角,尖利刻削;一會兒冷,一會兒熱,熱起來像火,冷起來像冰;變起來比什么都快,一轉(zhuǎn)眼就是十萬八千里;可以動,也可以靜,靜的時候像深淵,動的時候要沖天。世上最驕矜、最難約束的就是人心!
汝慎無攖人心。人心排下而進(jìn)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強(qiáng),廉劌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僨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ā对阱丁罚?/p>
馬大
真是復(fù)雜!
莊子
從黃帝開始就用仁義擾亂人心了!君主們愁思苦想地實行仁義,嘔心瀝血地制定法度,可還是有人不聽話,不照著規(guī)矩做,結(jié)果就被流放了。天下越搞越亂,于是刑具制造出來了,各種整治天下的法律法規(guī)也跟著完備起來了。于是賢人退隱山林,君主在廟堂上擔(dān)驚受怕。現(xiàn)如今,披枷帶鎖、犯罪殺頭的比比皆是,而儒家、墨家就在這枷鎖遍地的時代振臂疾呼。唉,太過分了!這些人真是不知羞恥到家了!我怎么知道他們推崇的圣智不是給鐐銬上的鎖,怎么知道他們鼓吹的仁義不是給桎梏加的栓!我又怎么知道曾參、史 不是給夏桀、盜跖放的響箭、作的先導(dǎo)!所以說,絕圣棄知而天下大治。
故賢者伏處大山嵁巖之下,而萬乘之君憂栗乎廟堂之上。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意,甚矣哉!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吾未知圣知之不為桁楊椄槢也,仁義之不為桎梏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為桀、跖嚆矢也!故曰:絕圣棄知而天下大治。(《在宥》)
馬大
好個“絕圣棄知而天下大治”,您認(rèn)為禍害天下人心的竟然是圣人和他的智慧?!
莊子
不錯。最純正的道德,就是不違背天性。大腳趾連著二腳趾的不是“駢”,大拇指旁多生一指的不是“歧”;長的不是多余,短的不是不足。鴨子腿短,接長了它要難過;仙鶴腿長,弄短了它要發(fā)愁。所以,天生長的就不要弄短,天生短的就不要弄長,沒什么好擔(dān)心的。唉!仁義大概不是人的天性吧,否則仁人君子們何必要這么操心呢?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跂;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xù),無所去憂也。意仁義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憂也。(《駢拇》)
馬大
天性就是這樣,該有的自然會有,沒有的勉強(qiáng)不來,用不著沒事找事地替人們瞎操心。
莊子
可惜這樣的“瞎子”常常還覺得自己很高明,他們在整治天下、大干特干的時候忘掉的恰恰是人的天性。
馬大
儒家講仁義,法家講賞罰,對人對事都有一套明確的是非標(biāo)準(zhǔn)。您怎么看?
莊子
用仁義治天下,前面已經(jīng)說過了,會損傷人的天性,結(jié)果事與愿違,越治越亂。用賞罰治天下呢,即使拿整個天下去獎賞好人也會覺得不足,拿整個天下去懲罰壞人也會覺得不夠。從夏、商、周三代以來,大家都在忙著賞善罰惡,哪里還有功夫去關(guān)心人的性命之情呢!
舉天下以賞其善者不足,舉天下以罰其惡者不給。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賞罰。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終以賞罰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在宥》)
馬大
這套標(biāo)準(zhǔn)的出發(fā)點是有問題的,都不是從自然出發(fā),因此它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即使表面上在起作用,那也不過是靠強(qiáng)制力的保證,而并非標(biāo)準(zhǔn)本身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結(jié)果勢必導(dǎo)致“公正”旗號下的不公正。
莊子
不錯。用實際上不公平的標(biāo)準(zhǔn)去公平萬物,這種“公平”肯定不是真的公平;用實際上不順應(yīng)的東西去順應(yīng)萬物,這種“順應(yīng)”也肯定不是真的順應(yīng)。自作聰明的人,只能被外物役使成為奴隸,順其自然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主宰。用自己的偏見去對待別人,怎么會有用呢?不也是很可悲的嗎!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徵徵,其徵也不徵。明者唯為之使,神者徵之。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見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夫?。ā读杏堋罚?/p>
馬大
所以仁義、賞罰根本不足以用來治理錯綜復(fù)雜的天下,而那種自以為“知”的態(tài)度也不是真知。
莊子
南海大帝叫儵,北海大帝叫忽,中央大帝叫渾沌。儵和忽在渾沌那里相遇,渾沌對他們都很好。他們打算報答渾沌,說:“人都有七竅,兩眼看、兩耳聽、一張嘴吃、兩個鼻孔呼吸,可憐渾沌一竅不通,咱們來幫他鑿一下。”于是每天鑿一竅,第七天渾沌就死了。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dú)無有,嘗試鑿之?!比砧徱桓[,七日而渾沌死。(《應(yīng)帝王》)
馬大
渾沌本來好好的,為什么非要開竅呢?把最寶貴的東西給弄丟了。
莊子
他們就是這樣自作聰明的,這個聰明你看到了吧,可以把人害死。所以老聃先生說:“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保ā独献印ち逭隆罚┤柿x、賞罰這些東西就是鑿子嘛,今天鑿一下,明天鑿一下,天下早晚被他們鑿死。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