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的墨家和儒家,同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學派,所以在當時被稱為“顯學”[2]。到漢代初年,猶多以孔墨并稱,可見對社會影響之大。在漢武帝(劉徹)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接受了治《春秋》公羊?qū)W的儒者董仲舒的建議,為了加強封建中央集權的專制統(tǒng)治,在學術思想領域?qū)嵭小傲T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這種情況才開始有所改變。特別是儒學大師孟子(軻)在我國逐漸成了第二號圣人(“亞圣”),他那種激烈反對墨學的言論更助長了占統(tǒng)治地位思想的氣焰,使墨家從此成了“異端”,即是官方哲學的反對派。但在今天看來,這種學術上人為的轉(zhuǎn)變,反而更可以說明墨學在我國思想史上不可磨滅的地位。
由于墨學在過去這種長期被壓抑的處境真是不絕如縷,以致這一派的著作很少有人攻讀,專門從事研究的學者就更少了??肌稘h書·藝文志》載《墨子》71篇,今存僅53篇,亡18篇,可見雖有散佚,但是大體總算保存下來了。然而歷代無人整理,使得錯落乃至顛倒的篇章字句就顯得特別突出,難以卒讀,加之墨學涉及的范圍又至為廣泛,包含有哲學、政治、經(jīng)濟、科學、軍事,工藝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在舊社會專為培養(yǎng)當官的知識分子,限于學識,也很難兼通,于是無形中幾乎成了“絕學”。
直到清代后期,由于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不斷侵入,加之內(nèi)政不修,國勢不振,正統(tǒng)儒學的權威也隨之衰落了。同時門戶洞開,在學術界也部分地接觸到了西方的所謂“新學”,因此一些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學者才又注意到墨學其中某些富有現(xiàn)實意義的內(nèi)容,如反對親親特權的封建宗法思想,有關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應用,以及可以改正模糊籠統(tǒng)思想流弊的邏輯學等,均有值得再認真研究的價值。于是有由儒學正統(tǒng)派經(jīng)學家轉(zhuǎn)而熱心提倡諸子學的人出世,晚清瑞安孫詒讓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總括了前人校勘訓詁等方面的成果,又廣搜佚文、舊敘,自稱“覃思十年,略通其誼,凡所發(fā)正,咸具于注”,用力寫成《墨子間詁》一書,為方便來學作出了非常有益的貢獻。
往后通過中外學術思想的比較研究,如章太炎、梁啟超、胡適、章行嚴、杜國庠等各家,皆又進一步有所發(fā)明。至于后期墨家著作,即通常稱為“墨經(jīng)”或“墨辯”的部分,不僅行文至簡,且多古字古義,一向號稱難治,則有近人譚戒甫、高亨、沈有鼎等,皆用力甚勤,刊成專著。此外,岑仲勉撰《墨子城守各篇簡注》,可補前人所不備。又海外專家學者,在此領域亦不乏貢獻。
在批判繼承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從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時代,孫中原同志充分地考慮到今日讀者的需要,在所著《墨子及其后學》(新華出版社1991年10月版)中,以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用深入淺出的文筆,系統(tǒng)地消化了前人的成果,獨立思考,概括為各種專題,并力求做到科學性和可讀性、準確性與生動性的統(tǒng)一,對全面了解墨子及其后學的人格與思想作出了有價值的貢獻。
奉讀之余暇,特贅數(shù)言以為推薦。
【注釋】
[1]本文原載于《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幷咦?/p>
[2]見《韓非子·顯學》。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