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納推理根據是否研究了所有對象而分為完全歸納法和不完全歸納法;不完全歸納法又根據是否找出了客觀事物的原因而分為簡易歸納法(簡單枚舉歸納法)和科學歸納法兩種。
其中,科學歸納法是歸納法最重要的、基本的形式。
以下我們逐次研究這些不同的歸納法。
(1)完全歸納法
完全歸納法是一種歸納推理,它基于研究一類對象中的每一個別對象,而對該類對象做出一般性的結論。如前舉分別研究了組成白氏《秦中吟》的十篇作品,而得出關于組詩《秦中吟》的一般的結論就是完全歸納法。它的公式是:
在完全歸納法中,考察了A類的每一個對象,證明P屬性是A類對象的共性,為該類每一個對象所具有,因而也就是A類個別對象所屬的類的屬性。這個結論是可靠的。因為,完全歸納法的結論是可靠的,在科學思維中,在一些最嚴格證明的場合,通常都使用完全歸納法。
如果通過完全歸納法而得到的是錯誤的結論,那么,其錯誤可能發(fā)生于下列兩種情形。
(a)前提虛假,與事實不符;(b)對于該類事物數量的知識不確實,調查得不完備。
完全歸納法結論中的主詞是普遍概念。與此聯系,完全歸納法在應用中就有其局限性,即它只有在被考察的那類對象的數量是有限的,而且不太多的情況下才能用,否則它就不能應用。
完全歸納法在認識上使人的認識由局部性的知識上升為普遍性的知識,這種普遍性的知識是有關個別對象的局部性知識中所不曾包含的(客觀上,一般在個別、特殊之中,但并不等于認識了個別、特殊就認識了一般;對個別、特殊的局限性認識上升為對一類的一般性認識,是要經過思維的加工改造才能獲得的)。因此,完全歸納法的結論,在認識上是前進了一步的。不過,因為它只提供了某類對象有或無某種屬性的知識,而對所以有或無的原因并不了解,即所得的知識還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所以,前進的這一步也是有限的。這就是說,此時所得的結論只是個實驗判斷,尚非必然判斷。
(2)不完全歸納法
不完全歸納法是一種歸納推理,它基于研究一類對象中的一部分對象而對該類對象作出一般性的結論。前面說過,它又分為兩種。
A.簡易歸納法?!∷鶕骋粚傩栽谝徊糠滞悓ο笾胁粩嘀貜停覜]有遇到與之矛盾的情況,從而對該類全部對象作出一般性的結論,如前舉“一切金屬可以傳電”之例。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是:我們首先遇到了金,發(fā)現它可以傳電(有傳電的屬性),又遇到了銀,也發(fā)現它可以傳電,以后又遇到了銅、鐵、錫,亦復如此,而且從未發(fā)現它不可以傳電(即有不可傳電——絕緣的屬性),我們知道金、銀、銅、鐵、錫同屬金屬,于是我們得出“一切金屬可以傳電”的關于全部金屬的普遍性的結論。它的公式是:
簡易歸納法是根據沒有矛盾的情況下一些同類事實的重復,這一重復性說明P是該類(這)部分對象的屬性,但P是否也為該類每一對象所有,則尚未確定;僅僅知道在歸納過程中沒有發(fā)現與該事實相矛盾的情況。這正是簡易歸納法最主要的根據,它對于推出一般性結論乃是完全必要的。因為,假定有某種矛盾情況出現,就不可能作出一般性的結論。如果“所有S是P”成立,那么“沒有一個S不是P”也成立,倘若發(fā)現有一個S不是P,則“所有S是P”必然不成立。沒有遇到與之相矛盾的情況,這個根據對于推出一般性結論雖屬必要,但道理卻不充分;部分有,未必全部有,即今天的全部有之,也不能肯定說今后不會發(fā)現與這一事實相矛盾的情況。由于根據不充分,所以簡易歸納法的結論是帶有或然性的,是一個或然判斷。這個結論還有待檢驗,也許得到了證實,最后成立;也許由于相矛盾的事實出現,最后推翻。
要提高簡易歸納法結論的或然性,必須增加對某類對象考察的數量,同時也要尋索反面事例,從反面考驗其或然性可靠的程度。
簡易歸納法在認識上的意義也不能過于看低,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運用它。民間總結了許多寶貴經驗的諺語,如“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下雨吃飽飯”,“月暈而風,礎潤而雨”,都是用這種方法獲得的。即使在科學研究的開始階段中,我們也常要運用它。因為對于對象并不是輕易就能找到概括它的充分根據,常需要作出初步概括。這種概括的結果即使不可靠,也可以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給進一步研究提供方向。
B.科學歸納法?!∷鶕τ谀愁悓ο蟊厝宦撓档姆治?,推出有關該類事物的一般性結論。
例如:加熱某些金屬就產生體積膨脹的現象。金屬體積膨脹的原因何在呢?它與加熱于金屬這一現象是否有必然聯系呢?后來人們認識到:物體體積的大小取決于該物體分子之間的距離的大小,而加熱于金屬時,就會引起金屬分子間的凝聚力減弱,相應的分子之間的距離就會增加,這樣,金屬的體積便發(fā)生膨脹現象。當人們認識了這種必然性以后,就可以進行概括,推出結論說:加熱于任何金屬,其體積都會發(fā)生膨脹。
又如前舉一切金屬可以傳電的例子,當人們了解了金屬傳電的必然性,也即了解了金屬傳電的原因以后,便也就成了科學歸納。
它的公式是:
科學歸納法的根據是我們對現象間的必然聯系的確認,也即對制約著該類對象之必然具有這一屬性的原因的確認。認識了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就可以概括到一類,做出一般性的結論。如果我們對現象原因的分析是可靠的,那么,結論也是完全可靠的。通過科學歸納法得出的結論都反映了自然界和社會中的必然性。所以,其結論的形式是全稱的必然判斷。不用說,它在科學研究中較之其他的歸納法具有更高的價值,也正因此,它便成了歸納法中最主要的基本形式。
正確的科學歸納法是和演繹密切結合的。上說的它的公式可以寫成一個三段論第一格的演繹式,即
R情況的存在制約著P屬性的存在;
A類的一切對象中必然有R情況的存在;
所以A類一切對象中必然有P屬性存在。應用于上舉第一例,即
分子間凝聚力減弱,分子之間的距離增加,就引起金屬體積膨脹;
加熱于金屬就引起分子凝聚力減弱,
分子之間的距離增加;
所以,加熱于金屬就引起金屬體積膨脹。
科學歸納法和簡易歸納法的不同之處在于根據不同結論性質不同,已如上說。此外,不同之處還在于:簡易歸納法中借以進行概括的事實的數量有重要意義,而科學歸納法中舉出的事實的數量則不具決定意義;不多的幾件事,只要認識了它的必然性,就可以概括得到正確的、必然的結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