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6年,趙國的國君趙惠文王駕崩后,趙太后暫時負責管理國政。
觸龍說趙太后
第二年,秦國出兵攻打趙國,趙國的實力遠遠遜色于秦國,面對強敵,趙太后立即派人前往齊國,請求救兵援助,但齊王卻提出了一個苛刻的條件:“想要寡人出兵相救也可以,但必須讓趙太后的幼子長安君到我國來當人質?!?/p>
趙太后聽后,十分憤怒,她非常疼愛長安君,不答應齊王開出的條件。此時,大臣們都認為趙太后太感情用事,置國家安危于不顧。于是,他們紛紛勸諫,但趙太后對這些諫言完全聽不進去,她還下令說:“如果有誰再敢前來勸諫,我一定朝他臉上吐唾沫?!?/p>
趙太后此令一下,果然有效,朝中的大臣們都不敢去勸諫了。
不過,身為左師的觸龍卻不甘心,國難當頭,情勢危急,他想出了一個良策。于是,觸龍便去求見趙太后。趙太后見到觸龍,知道他此行的目的一定是來勸諫的,非常生氣。觸龍看到太后的表情十分嚴肅,則故意走得很慢。
觸龍并沒有開門見山,而是和趙太后東拉西扯地說了些無關緊要的話,慢慢地,趙太后的情緒也緩和了許多。接著,觸龍將話題引到自己兒子的身上,他對太后說道:“太后有所不知,小臣也有一個兒子,由于自己對他甚是疼愛,所以直到現(xiàn)在他還沒有獨立,小臣想為兒子謀求個差事,不知太后的意思如何?”。
趙太后聽后,高興地說:“哀家以為只有母親才會愛自己的兒子,沒想到作為父親,你也如此愛護自己的兒子,好吧,就依了你吧?!?/p>
觸龍連忙謝恩,他以此為契機,慢慢把話題引到長輩該如何愛護兒子的道理上。此時,由于趙太后已經消了氣,而且聊得甚歡。所以她對這些道理也聽得入耳了。
觸龍說:“對于愛護兒子的問題上,小臣這么多年來,也悟出了一些道理,不知當講不當講?!?/p>
趙太后說:“你但說無妨。”
觸龍接著說道:“其實,做父母愛護兒子是天經地義的,但如果真是為兒子著想,就不能光看眼前,更不能只把他捧在手心里,這樣只能驕縱他,耽誤他的前程。所以,做父母的還應當考慮兒子的未來,只有讓他建功,他才能立業(yè)。而現(xiàn)在的趙國正處于困境,能救國家于水火的只有長安君了,如果此時太后因為自己的溺愛而不舍得讓他去齊國,導致國家危亡,那長安君豈不成了千古罪人了嗎?反而言之,如果此時長安君能夠舍己為國家,解除國難,那他就是整個國家的恩人,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都會以他為傲??墒?,太后若執(zhí)意阻攔,就等于放棄了讓長安君建立威望的機會,這豈不是得不償失嗎?”
趙太后終于被觸龍說服了,同意讓長安君到齊國去做人質。結果,齊王真的履行承諾,出兵援救趙國,趙國的危機也迎刃而解了。
【運用經典】
鬼谷子云:“內者,進說辭也。楗者,楗所謀也。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p>
“內”就是使人采納自己的計策,“楗”是設法堅持自己的計策,要設法使自己的道德與被游說者暗合,使自己的行為合于分寸、得體,使自己的謀略與決策者一致。游說時,應主動拉近與游說對象的關系,從對方感興趣的話題開始,在進一步從道德、前途、影響等方面入手與游說對象聯(lián)系在一起。只要意見被采納了,就可以達到預期的目的。觸龍就是結合內情和外情,實事求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最終成功地說服了趙太后,進而也解除了趙國的危機??梢?,觸龍是一個深諳“內楗術”的智者,令人佩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