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衛(wèi)與成長
三、自衛(wèi)與成長
本章嘗試提出較為系統(tǒng)化的成長理論,因為我們一旦接受了成長的觀念,自然就會出現(xiàn)許多細節(jié)的問題。例如,成長到底是如何發(fā)生的?兒童為何成長,或是為何不成長?他們?nèi)绾尾怀砷L?他們?nèi)绾沃涝撏膫€方向成長?他們?nèi)绾尾拍鼙苊庾呷氩B(tài)的方向?
畢竟,自我實現(xiàn)、成長與自我等都是高度抽象的觀念。我們必須去接近實際的發(fā)展歷程,去接觸原始的資料,并走向具體的、生活的事實。
不過,這些都是遠程目標。實際上,以健康的方式成長的嬰兒與兒童,并不為遠程目標,或遙遠的未來而生活;他們只是忙著享受自己,他們活在實際的生活里,而不是準備去生活。他們究竟怎么能如此自然、毫不費力地安然成長?怎么能發(fā)現(xiàn)真正的自我?我們?nèi)绾尾拍軈f(xié)調(diào)存有與變化的事實呢?成長并非純粹只是一個遠在前頭的目標,自我實現(xiàn)不是,自我發(fā)現(xiàn)也不是。在兒童身上,成長并非特別立下的目標,而是自然而然地發(fā)生的。他并不尋求成長,而是發(fā)現(xiàn)成長。對于成長、自發(fā)性與創(chuàng)造力而言,缺陷動機的法則與應(yīng)對巧妙的法則皆不適用。
純粹存有心理學可能引起的危機在于靜態(tài)的傾向,或者是對有關(guān)運動、取向和成長的情況未能作周全的考慮。我們通常容易把存有的狀態(tài)和自我實現(xiàn)的境界,描寫為如涅槃般的完美境地。你一旦達到彼處,便止于彼處,好像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滿足于此一完美境地,寂然不動。
我發(fā)現(xiàn),令人滿意的答案竟然十分簡單。也就是說,只要下一個前進的步驟不是在主觀上比我們先前的經(jīng)驗更熟悉,乃至達到了令人厭煩的滿意狀況,而是更令人喜歡、更令人愉悅,而且就其內(nèi)在而言更令人滿意之時,成長便自然發(fā)生。我們之所以能知道什么對我們最合適,其唯一的方式就是在主觀上認為它無可取代,比什么都好。新的經(jīng)驗本身就有價值,無須任何外在的規(guī)范。它本來就有具體的可驗證性,本身就是有效的。
我們成長不是因為它對我們有好處,不是因為心理學家贊同,不是因為有人告訴我應(yīng)該這么做,不是因為它可以使我們長壽,不是因為它對全人類有益,不是因為它會帶來外在的報償,也不是因為這樣才合乎邏輯。我們?nèi)绱顺砷L的理由,與我喜歡選這塊點心而不選那塊點心的理由是相同的。我早已說過,這也是談戀愛或選擇朋友的基本法則。也就是說:覺得親吻這個人要比親吻那個人來得愉快;與甲交朋友比與乙交朋友主觀上覺得較為合意。
按照這種方式我們得知自己的專長、喜好或所惡,得知自己的口味、判斷力與才能之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按照此種方式,我們得以發(fā)現(xiàn)自我,并回答“我是誰”“我是什么”這類終極的問題。
前進的步驟、后悔的選擇,都是率性而為的,是由內(nèi)而外的發(fā)展。健康的嬰兒和兒童,安處于存有,是存有的一部分。他會隨意而率性地感到好奇。他愛探索,他充滿驚奇和興趣。即使當他不為任何目的,不為應(yīng)付什么,當他充滿表達力、率性自然且不因為一般性的匱乏而引發(fā)的動機時,他也會試著發(fā)展其能力、向外探索,感到被吸引且充滿興趣。他會去把玩世界,對世界感到驚奇,并操控世界。探索、操控、體驗、感興趣、作選擇、愉悅、享受,這些都可視為純粹之存有的屬性,并且會導(dǎo)向變化,雖然變化的方式是靜態(tài)的、偶發(fā)的、未經(jīng)計劃的,也不是故意期待的。率性自然且充滿創(chuàng)意的經(jīng)驗,可以且必定在無須期待、無須計劃、未有先見、沒有目的、沒有目標的情況下產(chǎn)生。只有當兒童自己感覺膩了、厭倦了,他才會真正地轉(zhuǎn)向別的,或“較高層次”的興趣。
接著不可避免的問題就產(chǎn)生了。什么會使兒童躊躇不前?什么會阻礙成長?沖突何在?成長除了向前之外還有什么別的方向?為什么向前成長對某些人這么困難且痛苦?在此我們必須更充分地覺察到未獲滿足的缺陷需求所具有的固執(zhí)與退化的力量,安全感的誘惑力,為避免痛苦、恐懼、損失和威脅而發(fā)的防御功能和保護作用,以及為了向前成長需要的勇氣。
每個嬰兒心中都有兩股力量。其中一股力量用于尋求安全感與免于恐懼的衛(wèi)護,它傾向于后退、戀棧,因此害怕離開母親的子宮與懷抱以求成長,害怕面臨機會的挑戰(zhàn),害怕危害到既有的一切,并對獨立自主、自由與分離感到恐懼。而陷于心中的另一股力量,則朝向自我整合、自我獨立性而發(fā)展,朝向使自我能力完全發(fā)揮其功能,并在面對外在世界時充滿自信,同時使人能夠接受內(nèi)在最深處的、真正的、下意識中的自我。
我可以把以上所敘述的一切,用一個圖表來表示,這個圖表雖然十分簡單,但無論在理論上或?qū)嶋H教學上,都十分有用。自衛(wèi)的力量與成長的傾向之間所具有的基本對立與沖突,我認為是屬于存在的,是深植于人性之中的,現(xiàn)在如此,未來也永遠如此。這個圖表如下:
安全→(個人)→成長
因此,我們可以很容易把成長的規(guī)律用簡單的方式歸納如下。
(1)提高成長的誘因。例如,使成長變得更富吸引力,更能產(chǎn)生愉悅之情。
(2)把對成長的恐懼降至最低限度。
(3)把安全的誘因降至最低限度。例如,使之變得較無吸引力。
(4)把對安全、自衛(wèi)、病態(tài)、后退的恐懼,提高至最高限度。
于是我們可以在基本圖式上加上四組變元:
提高危險 提高吸引
安全(個人)成長
將其吸引力降至最低限度 將危險降至最低限度
因此,我們可以把健康成長的歷程視為一系列無止境的自由選擇的情境,在一生中不時地出現(xiàn)在個人面前;而每次出現(xiàn),個人都必須在安全的快樂與成長的快樂之間、依賴與獨立之間、退步和進步之間、成熟與不成熟之間作出選擇。安全有焦慮也有快樂,成長也一樣有焦慮也有快樂。當我們對成長的快樂與對安全的焦慮大于對成長的焦慮與安全的快樂之時,我們便是正在向前成長。
到目前為止,這點看來似乎是眾所周知的。但對于大部分力求客觀化、大眾化的行為主義心理學者而言,卻不是這么回事。我們已采取了許多有關(guān)動物的實驗和理論,以便說服研究動物動機的學者們,請他們注意,在需求的減縮上必須加上楊葛所謂“快樂的因素”,才能解釋迄今在自由選擇的實驗中所獲得的結(jié)果。例如,糖精并無絲毫減少需求的性質(zhì),然而白老鼠寧可選擇糖精而不選擇白開水,可見一定與味道有關(guān)。
此外,我們觀察到,在經(jīng)驗中所體會到的主觀的喜悅,是可以歸屬于任何有機體的某種屬性的。也就是說,這種屬性不但屬于成人也屬于幼兒,不但屬于人也屬于動物。
由此而展現(xiàn)出來的可能性,對理論學者而言,是十分具有誘惑力的?;蛟S所有這些高層次的抽象概念,諸如自我、成長、自我實現(xiàn)和心理健康等,其所適用的解釋,也同樣適用在動物身上所做的胃口實驗,對奶娃娃自由選擇所作的觀察,以及對職業(yè)選擇和有關(guān)均衡作用的多方研究等。
當然,這種“通過快樂而成長”的公式,使我們不得不假定,就成長的意義來說,凡是嘗試起來是好的,一定也都是對我們比較好的。而且我們依然相信,假如自由的選擇是真正的自由,而且選擇者不會由于生病或驚嚇過度以致無法選擇,他便一定會聰明地作選擇,并選擇朝向健康與成長的方向。
我們已經(jīng)做過許多實驗來支持這一假設(shè),但是這些實驗大多數(shù)都還只限于動物的層面,至于有關(guān)人類的自由選擇,則必須進一步作更詳盡的研究。我們還必須更進一步的了解,在體質(zhì)方面和在心理律動層面之所以會作壞的、不智的選擇,理由何在?
我的系統(tǒng)理論之所以偏好這種“通過快樂而成長”的觀念,還有另外一個理由。也就是說,借此我才發(fā)現(xiàn),這一理論可以十分圓滿地與動態(tài)理論,亦即與以下諸位學者所提倡的各種動態(tài)理論相吻合。這些學者是弗洛伊德、阿德勒、榮格、夏克特、霍妮、弗洛姆、仙洛、雷荷、蘭克,以及羅杰斯、卜雷、孔布斯、安杰爾、奧波特、高斯坦、莫瑞、慕斯卡達斯、波爾斯、布根達、阿沙吉奧里、弗朗克、周拉德、梅義、懷特等人。
我批評古典弗洛伊德學派的學者(其極端者)傾向于把一切視為病態(tài),以及其對人類步向健康的各種可能性了解得不夠清楚,而且總是通過有色眼鏡來看一切。但是,成長學派(其極端者)也同樣脆弱,因為他們通過另一種色彩的有色眼鏡來看一切,經(jīng)常忽略了病理學、軟弱以及成長失敗等方面的問題。前者好似充滿罪惡的神學,而且只有罪惡;后者則好似沒有絲毫罪惡的神學,因此也不正確、不實在。
此外,還必須特別提及在安全與成長之間所具有的另一種附帶關(guān)系。表面上看,向前成長習慣于采取小步伐的方式前進;而每向前一步,都是由于先有安全感才可能踏出,從安全的母港向未知的領(lǐng)域伸展;因為可以撤退,所以大膽前進。我們可以以正在學步、要離開母親的雙膝向陌生環(huán)境探索的小孩為例,他總先附在母親身旁,用眼睛張望房間的四周,然后開始走出幾步,且不斷地要再度肯定“母親—安全”常在,于是這種摸索范圍越來越大。這樣下去,小孩可能摸索到危險、未知的地方。假如母親消失,他立刻就會陷入到焦慮之中,立刻停止摸索,而只希望早些返回安全,甚至可能喪失其能力,例如他不再走,而改用爬的方式。
我想,我們可以將此例案加以普遍化而不致有誤。安全得以確保,才能允許較高層次的需求與沖動浮現(xiàn)且朝向優(yōu)勢,而后成長。若安全受到威脅,則表示會朝向更基本的基礎(chǔ)而后退。這也就是說,如果要在放棄安全與放棄成長之間作選擇,通常都是安全獲勝,安全的需求比成長的需求更占優(yōu)勢。這樣就擴大了我們的基本公式。一般說來,兒童只有在覺得安全的時候,才敢健康地邁向成長,所以,想要兒童成長,必須先滿足他的安全感。兒童之所以無法被迫推向成長,是因為未獲滿足的安全需求一直隱藏在背后,不斷地要求滿足。安全的需求愈能獲得滿足,對兒童的阻礙就愈少,需求愈少,便愈不會降低兒童的勇氣。
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兒童已經(jīng)覺得有足夠的安全,而選擇新的前進步驟了呢?唯一的方法就是借著兒童自己的選擇,也就是說,只有他自己真正知道什么時候招呼他前進的力量,超過招呼他后退的力量,以及什么時候他的勇氣勝過了他的恐懼。
每一個人,即使是兒童,都必須為自己作選擇,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因為那樣會使他變得軟弱無能、削減自信并且混淆他在經(jīng)驗中覺察自己內(nèi)在愉悅的能力,混淆他覺察自己的沖動、自己的判斷與自己的感受的能力,并混淆他能夠?qū)⒅c別人的標準加以區(qū)分的能力。
假如這一點完全正確,假如兒童本身必須自己作出決定以便成長(因為只有他知道自己主觀的快樂經(jīng)驗),那么,我們怎樣才能把信任個人內(nèi)在的終極必要性,與由環(huán)境而來的助力的必要性相互調(diào)合呢?因為他的確需要助力,若沒有助力,他就會嚇得沒有膽子前進了。那么,我們?nèi)绾螏椭砷L呢?而同樣重要的是,我們?nèi)绾螘:Φ剿某砷L呢?
就兒童而言,與主觀的愉悅經(jīng)驗(信任自己)相對的,正是別人的意見(愛、尊重、贊成、贊美、別人的報答、信任別人而不信任自己)。即使對無能為力的兒童而言,別人也是如此重要,因此,害怕失去他們(他們是提供安全、食物、愛和尊重的人),這是一種原始的、令人害怕的危機。因此,兒童在面對個人的快樂經(jīng)驗與來自別人認可之間作選擇時,通常必須選擇別人的認可。因此,必須壓抑它,或任其自滅,或不去注意它、用意志的力量去控制它等方法來處理自己內(nèi)在的愉悅經(jīng)驗。一般說來,這種做法,自然會發(fā)展成對愉悅經(jīng)驗的責備,或者對它感到可恥、尷尬,并且把它偷偷藏起來,甚至最后變得沒有能力去體驗愉悅的經(jīng)驗了。
所以在別人與自我之間作選擇,常是原始選擇的十字路口。假如維持自我的唯一途徑乃是喪失別人,那么一般的兒童多半會放棄自我。之所以如此,原因前面已經(jīng)述及,對人強迫他在一個重要的必需(較低層次的和較強烈)和另一個重要的必需(較高層次的但較軟弱)之間作選擇,兒童必會選擇安全,即使因而放棄自我與成長。
原則上,并沒有必要強迫兒童作此選擇,但人們常由于自己的病態(tài)或無知而如此做。我們知道這并非必要,因為我們已觀察過夠多的兒童的例子,他們都同時擁有這些好處,不必犧牲什么,他們也能擁有安全、愛和尊重。
這一點,從治療的情況、從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情況、從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shù)教育,甚至我相信從創(chuàng)造性的舞蹈教育中,我們都可獲取重要的教訓(xùn)。在這些情況中,他的處境若是自由的、令人愛慕的、可贊美的、可接受的、安全的、令人滿意的、安心的、可支持的、不受威脅的、沒有評價的、沒有比較的,也就是說,于其間一個人可以完全感到安全而不受威脅,他便可能發(fā)現(xiàn),并表達一切較次級的愉悅感。例如,敵意、神經(jīng)質(zhì)的信賴。一旦這些較次級的愉悅完全得以清除,他便會去尋求其他的愉悅,也就是局外人所認為的“較高層次的”,或傾向于成長的喜悅,例如愛、創(chuàng)造力。至于他自己若兩種喜悅之情都經(jīng)歷過,他便會喜好前者。(不管心理治療醫(yī)師、教師或協(xié)助者等,無論他們所持用的解釋理論是哪一種,通常都沒有什么不同。其實一個真正的心理治療醫(yī)生也許崇奉悲觀的弗洛伊德派理論,但他的治療行為儼然視成長為可能。一位口頭上對人性樂觀的好老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也可能隱含著對后退與自衛(wèi)力量的完全了解與尊重。此外,有的雖擁有一套合乎現(xiàn)實且包容廣博的哲學思想,但在實際行為、治療活動、教學過程與親子關(guān)系中,卻完全違背這套哲學思想。只有尊重恐懼和自衛(wèi)的人,才能勝任教職;只有尊重健康的人,才能勝任治療。)
這種情況,顯示出一部分詫異現(xiàn)象,亦即對一個患有精神官能癥的病患者而言,即使是“壞”的選擇,也可能對他有“好處”,至少根據(jù)他的身體機能狀況來說,是可以了解的,甚至是必要的。我們知道,如果以強迫或直接對質(zhì)、直接闡析方式破除其功能性的精神官能癥病癥,或以壓力情境粉碎其為避免過于痛苦的洞察而有的防衛(wèi)心,則很可能使當事人完全崩潰。講到這點,我們不能不考慮成長的步伐問題。好的父母,好的心理治療醫(yī)生或好的教育家,其作為在于顯示出他們了解,如果要使兒童的成長不會變成一種令人崩潰的危險,而是變成一種令人愉悅的期待,則和善、甜蜜,對恐懼的尊重,以及把自己與后退的力量視為合乎本性的了解態(tài)度,都是十分必要的。他的作為,意味著他明白成長只能從安全中浮現(xiàn)出來;他感覺得出,一個人若過分自衛(wèi),一定有極其恰當?shù)睦碛?,而他也很愿意耐著性子試著了解。雖然他明知是一條兒童“應(yīng)該”走的路。
從動態(tài)的觀點來看,一切選擇都是明智的,只要我們承認智慧有兩種:自衛(wèi)的智慧和成長的智慧,自衛(wèi)與膽識同樣都可能是明智的,這完全要看個人的特質(zhì)、個人特殊的地位,以及令他作選擇的特殊環(huán)境。假如安全能使個人避免當下受不了的痛苦,則選擇安全是聰明的;假如我們希望幫助他成長(因為我們知道若一味地選擇安全,最終會將他引入不幸之中,并使他無法享有應(yīng)由他自己去品嘗,才能感受到的各種可能的快樂),那么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當他因痛苦而無助時去幫助他。如此,使他既感到安全,又呼喚他向前嘗試新的經(jīng)驗,就像母親張開雙臂呼喚小孩兒學步一樣。我們不可以強迫他成長,我們只能誘導(dǎo)他成長,且使他盡可能地成長,因為我們相信只有當他體驗到新的經(jīng)驗之時,才會令他喜歡成長。假如他不這樣,我們必須很瀟灑地承認,此刻還不是時候。
因此,就成長的歷程而言,有病的兒童必須像健康的兒童一樣受尊重,只有當他受到尊重,并被接納時,他才可能變得大膽起來。我們必須了解,黑暗的力量與成長的力量同樣都是“正常的”。
這真是一個棘手的工作,因為它意味著我們知道什么對他是最好的(因為我們呼喚他走向我們所選擇的方向),但同時又意味著,只有他自己知道,到底什么對他是最好的。這表示我們只能提供,卻要很少強迫。我們必須妥善準備,不只為了呼喚他向前,而且尊重他退陣下來舔傷口、重振力量,尊重他對于當前情況采取安全的看法,甚至后退到先前的陣地或較低層次的快樂中,以重振成長的勇氣。
此時正是協(xié)助者插手的時刻,協(xié)助者并不是只有在健康兒童向前成長需要他的幫助時才援手以助(當兒童要求時予以回應(yīng)),而在其他時刻則袖手不管。其實當一個人停滯于某一固執(zhí)點上,停滯于嚴重的自衛(wèi)里,停滯于安全的限度里以致截斷了成長的可能性時,更需要協(xié)助者的幫助。精神官能癥本身是常自恒在的,性情的結(jié)構(gòu)亦然。因此,我們或是袖手旁觀,任由生命向他證明他的系統(tǒng)行不通,亦即任由他終究崩潰在精神病的痛苦里;或是去諒解他、尊重他,并了解他的缺陷需求或成長需求,以幫助他成長。
這就等于說我們重新修訂了道家“無為”的理論,這一道家理論之所以行不通,是因為成長中的兒童常需要幫助。我們可以用“有助力的無為”來表達被修正的理論。這是一種付出愛和予以尊重的道家理論。它不但承認成長和促使成長要步入正道的規(guī)律,也承認并尊重對成長的恐懼、成長的緩慢步驟,成長的停頓、病態(tài)和不成長的理由。它承認外在環(huán)境的地位、必要性和助力,但是并不任其左右。它借助對成長規(guī)律的認識及幫助成長的意愿來促進個人內(nèi)在的成長,而不只是懷抱希望,或?qū)Τ砷L采取被動的樂觀態(tài)度。
現(xiàn)在我們可以把以上所說的一切,和我在《動機與人格》一書所提出的一般動機理論,尤其是需求滿足的理論,予以相互連貫。對我來說,需求滿足的理論乃是人類一切健康的發(fā)展中,最為重要的基礎(chǔ)原則。把人類諸多動機加以連貫的重要統(tǒng)整原則在于:唯有當較低層次的需求充分滿足而得以完成之后,才會浮現(xiàn)出更新、更高層次需求的傾向。幸運的兒童能夠正常地成長,適度地獲得滿足,厭倦已充分滿足的快樂,并且能在毫無危險或威脅的情況下,自然熱切地、毫無外在壓力地渴求前進,走向更高層次的、更為復(fù)雜的快樂。
這一原則不僅可以在兒童的深度動機活動中找到實例,而且在作為小宇宙之個人的任何平凡無奇的活動發(fā)展中(諸如學習閱讀、滑雪、繪畫或跳舞等)找到實例。兒童在通曉幾個單字的時候,就會感到強烈的快樂,但他并不停留于此。在適當?shù)臍夥障?,他會自然地顯示出熱切地想要繼續(xù)學更多的新字、更難的字、更復(fù)雜的句子,等等。如果他被迫停在簡單的階段,他會感到厭倦,而且以前曾使他感到喜歡的那些東西,也會令他感到發(fā)慌,他要前進、運動、成長。只有在下一步驟中,當他遭到挫折、失敗、責罵、取笑時,才會停滯或后退。此時我們所面對的是錯綜復(fù)雜的情況,交錯著病態(tài)的動力和神經(jīng)質(zhì)的妥協(xié),于其間沖動尚存但未獲得實現(xiàn),或甚至喪失沖動與能力。
因此,我們準備在各種需求層次的安排原則上,加上一種主觀的設(shè)計,一種用以指導(dǎo),并引領(lǐng)個人走到“健康”成長的方向。此種設(shè)計適用于任何年齡?;謴?fù)能夠感受自己內(nèi)在愉悅的能力,乃是重新發(fā)現(xiàn)被犧牲了的自我的最佳辦法——即使對成年人亦是如此。心理治療的過程幫助成年人發(fā)現(xiàn),對來自他人的贊同的幼稚被壓抑的需求,可以不再以幼稚的形式與程度出現(xiàn);同時,對失去別人的恐懼,以及伴隨著由恐懼而來的軟弱、無助和被遺棄的感覺,其實是不實際的,而且只有小孩才會如此。對成年人而言,別人似乎不應(yīng)該像對小孩那樣顯得那么重要。
最后可將我們的公式歸納為以下幾點。
1.率真自發(fā)的健康兒童以其率真的天性,由內(nèi)而外地回應(yīng)他自己內(nèi)在的存有,在滿心的驚奇和興趣中向周遭伸展,并表達他自己所有的才能。
2.只要他不因恐懼而癱瘓,他便會有足夠的安全敢于前進。
3.在這一歷程當中,凡是給予他愉悅經(jīng)驗的,都是偶然遭遇到的,或是由協(xié)助者所提供的。
4.他必須先有足夠的安全和足夠的自我接受,才能選擇并面對這些愉悅,而不會被驚嚇到。
5.只要他能夠選擇這些經(jīng)驗,并確認是愉悅的經(jīng)驗,他才能夠返回于經(jīng)驗之中,不斷重復(fù)它、品嘗它,直到飽滿、滿足或厭倦。
6.至此,他開始顯示出傾向于前進到同一區(qū)域中較為復(fù)雜、較為豐富的經(jīng)驗與成就。(條件是必須感到足夠的安全。)
7.這類經(jīng)驗不但代表了前進,對自我亦有回饋的效果,使他感到確信(我確實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感到有能力、能主宰、有自信、有自尊。
8.生命就是這種永無止境的選擇系列,這種選擇大致可以概括為介于安全(或更廣義地說是自衛(wèi))與成長之間的選擇。而且,既然只有已擁有安全感的兒童才不再需求安全,我們可以想見,成長的選擇是出自已獲安全之滿足的兒童,只有這種兒童才拿得出勇氣來。
9.必須允許兒童保有主觀的快樂與厭倦的經(jīng)驗,以作為正確選擇的判斷,這樣才能讓兒童的選擇符合自己的本性,并能發(fā)展自己的本性。另一種判斷,則是根據(jù)別人的希望來作選擇。這種情況會使他喪失自我,使他只懂得選擇安全。因為這時兒童會由于恐懼(恐懼于失去保護、失去愛等),而不再信任自己的“快樂判斷”。
10.如果選擇是真正自由的選擇,而且如果兒童并未因恐懼而癱瘓,那么,我們可以期待他正常地作出選擇,并向前進步。
11.證據(jù)顯示,凡是令健康兒童覺得愉悅的,凡是讓他覺得嘗試起來感覺好的,就觀察者所及的遠程目標而言,同時也常常就是對兒童“最好的”。
12.在這一歷程中,即使還是需要兒童自己作最后的選擇,環(huán)境(父母、心理治療醫(yī)生、老師)就各方面而言,仍有其重要性。
(1)它可以滿足兒童對安全、隸屬、愛和尊重的基本需求,以使他覺得不受威脅,感到獨立自主、充滿興趣、率性自然,而敢于對未知者加以選擇。
(2)它有助于使成長的選擇變得積極而有吸引力,較不具危險性,并使后退的選擇變得較不具吸引力,且較需費力。
13.按此方式,存有心理學與變化心理學可以相互調(diào)和,而兒童就在他成為自己的同時,也邁步向前,并臻至成長。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