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舜有虞氏的歷史故事
?帝舜有虞氏的歷史故事
帝舜有虞氏,是傳說中的中國上古帝王,“五帝”之一?!吨袊沤竦孛筠o典》載:“有虞氏,舜受堯禪,其先國于虞,故稱有虞氏。”《括地志》云:“故虞城在陜州河北縣(今山西平陸縣)東北五十五里虞山之上?!?/p>
舜稱虞舜,亦源自踐位后所建“有虞氏”國號。有虞氏,簡稱虞,故稱虞舜。虞舜為黃帝9代孫,顓頊7代孫?!妒酚?五帝本紀(jì)》載:“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母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p>
虞舜姓姚,源自出生地?!兜弁跏兰o(jì)》云:“帝舜有虞氏,姓姚也,瞽叟妻曰握登,生舜地姚墟,故姓姚氏。”《元和郡縣志》云:“姚墟,在雷澤縣東十三里。舜生姚墟。”即今山東鄄城縣東南麻寨鄉(xiāng)“舜王城”。
舜母握登早逝,舜父瞽叟是個(gè)盲人,續(xù)娶妻名乇女,生子名象。瞽叟、乇女、象三人,對舜都不好,舜在30歲以前過著不安定的生活。《史記.五帝本紀(jì)》云:“虞舜者,名重華……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后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罰)。順事父及后母與弟,日以篤謹(jǐn),非與懈(?。K?,冀州之人[1]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shí)于負(fù)夏?!?/p>
在山東省菏澤市東北、鄄城縣東南,古有雷澤,亦名雷夏澤。秦于雷澤西北置城陽縣,隋于城陽縣故地置雷澤縣,在今鄄城縣?!八锤麣v山,漁雷澤”,均在鄄城縣境內(nèi)。“舜耕歷山”在縣東南閻什鎮(zhèn)歷山,明清時(shí)土山尚有十余丈高,山下有“舜帝廟”,山丘已平,故址有“舜王廟”,又名“歷山廟”。舜“漁雷澤”之地在縣東南彭樓鄉(xiāng)雷澤水庫。古雷澤,宋以來為黃河南決所淤沒?!八刺蘸訛I”,在今山東定陶縣?!蹲x史方輿紀(jì)要》云:“陶丘,志云:在定陶縣西南七里?!兜弁跏兰o(jì)》:舜陶于河濱,丘因以為名?!彼础白魇财饔趬矍稹保瑝矍?,今山東曲阜市,舜在此做多種手工藝品?!熬蜁r(shí)負(fù)夏”,負(fù)夏,今山東兗州市,舜來此趕集做生意。
舜是一介平民,卻有作為?!妒酚?五帝本紀(jì)》云:“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陶器皆不苦窳[2]?!饼堄罴冏g《白話史記.五帝本紀(jì)》譯文:“舜在歷山耕種,歷山的人都能讓出自己的田界;在雷澤捕魚,雷澤上的人都能讓出自己的住所;在黃河作陶器,黃河沿岸出產(chǎn)的陶器沒有粗制濫造的?!?/p>
棲息于黃河下游的東夷族人制陶技術(shù)不高,陶器粗劣。舜“陶河濱”,向東夷人傳授制陶技藝,經(jīng)過一年,所制陶器牢固了?!俄n非子.難》云:“東夷之陶者,器苦窳(粗劣),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后來,東夷人以善于做陶著稱,出土了高柄黑陶酒杯、蛋殼黑陶高柄杯,牢固而美觀。
舜耕歷山,傳說眾多,除了雷澤歷山,還有山西垣曲縣歷山,北京市延慶縣歷山,山東濟(jì)南市歷山,浙江余姚市歷山、上虞市歷山、蕭山市歷山,河南范縣歷山,山東費(fèi)縣歷山,山西永濟(jì)市歷山。較為著名的數(shù)濟(jì)南歷山和垣曲歷山。
濟(jì)南歷山在濟(jì)南市南2.5公里處,又名千佛山、舜耕山,相傳舜耕稼于此。歷山興國寺東院有“舜祠”,供奉虞舜及娥皇、女英二妃塑像。舜祠東面有“舜井”,亦名“舜泉”。
垣曲歷山在垣曲縣東北境,海拔2321米,山上有“舜王坪”,山下有“舜井”,附近有“姚墟”。傳說瞽叟遷家于此,教舜耕稼于歷山。楊曉國《舜王坪與下川人》一文記述:“在舜王坪西南大約30公里以外的垣曲(縣)同善鎮(zhèn)附近有斜井村,村中有一井確稱舜井,即傳說中舜的繼母推舜落井處;附近有諸馮山,傳說是舜出生地;與諸馮山相鄰不遠(yuǎn)又有瞽叟山,傳說是舜的瞎眼父親瞽叟的墳?zāi)顾?。?/p>
在歷山西南的垣曲縣同善鎮(zhèn)有一座古老的方形城垣,北門城樓上書刻“帝舜故里”。城垣南面有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舜王廟”,供奉堯、舜、禹、湯四大明王塑像。城垣北面有一座“舜王井”,相傳原是舜王故居,瞽叟山、諸馮山,都在同善鎮(zhèn)附近。垣曲縣屬于冀州之地,與“舜,冀州之人”的說法相符。
帝堯在位時(shí)間長久,年紀(jì)已老,而其子丹朱不肖,便另找接班人?!妒酚?三代世表》考證云:“五帝時(shí)以天下為公器,子賢則傳子,子不賢則更(換)擇人。”帝堯在位七十年(約為公元前2288年)時(shí),在四岳的舉薦下選擇平民舜作為接班人。
《歷代帝王年表》云:帝堯“七十三載丙辰,命舜攝(政)”。堯七十三載丙辰,約為黃帝紀(jì)元414年(約公元前2285年)。
在中國古代,天子有巡守制度,尤以堯舜時(shí)著稱?!渡袝?舜典》云:“五載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敝鼙x譯《白話尚書.舜典》譯文:“每五年巡視一次,諸侯在四岳朝見。普遍使他們報(bào)告政務(wù),然后考察他們的政績,賞賜車馬衣物作為酬勞?!毖彩?,一作巡狩。二月東巡守,至于東岳;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十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
舜代天子?xùn)|巡守時(shí)發(fā)現(xiàn)鯀治水有問題,做了果斷處置。羅宗濤、李振興譯《白話史記.夏本紀(jì)》載:“當(dāng)?shù)蹐蛟谖粫r(shí),洪水漫天,無邊無際,圍繞著大山,淹沒了丘陵,人民非常憂愁。在這個(gè)時(shí)候,帝堯就訪求能治理洪水的人,于是群臣、四岳(四方諸侯之長)都說鯀可以擔(dān)任治水的工作。堯說:‘鯀為人好違抗命令,摧殘同類,不可以?!脑勒f:‘在我們等輩當(dāng)中,要說到治水,沒有比鯀的才能更高的,希望天子不妨試試他?!谑堑蹐蚵爮牧怂脑赖慕ㄗh,試用鯀來治水。哪里知道,經(jīng)過了九年的漫長時(shí)間,大水仍然沒有消退,鯀并未完成治水的大功。
“這時(shí)帝堯就再度的訪求人才,意外地得到了舜。舜被升用以后,就代替天子管理國政,并且巡視四方諸侯的職守。當(dāng)舜巡行的時(shí)候,看到鯀的治水無功,就把鯀流放到羽山,以至死在那里。天下所有的人民都認(rèn)為舜的責(zé)罰是對的。”
《竹書紀(jì)年》載:“帝堯陶唐氏……六十九年,黜崇伯鯀?!钡蹐蛄拍?,約為黃帝紀(jì)元410年(約公元前2289年),罷黜鯀。鯀受封于崇國(今河南嵩縣北),伯爵,因而稱崇伯鯀。《元和郡縣志》云:“羽山,在朐山縣北一百里?!稌吩?‘殛鯀于羽山。’即此也。朐山縣,本漢(代)朐縣也,屬東????!惫烹陨娇h,今江蘇東??h,縣北境內(nèi)的羽山,便是舜殛鯀處。
舜懲罰了鯀,又舉薦鯀子禹治水?!坝頌槿嗣艚萸趦€;他的行為不違道,他仁愛可親,他說話誠實(shí);聲音的高下快慢,合于律呂[3],自身的進(jìn)退屈伸,合于法度,一舉一動,皆能適宜于事理,可以作為綱紀(jì)?!保ā栋自捠酚?夏本紀(jì)》)禹是一位明大義、識大體的杰出人物,沒有辜負(fù)帝堯、虞舜的厚望,治水八年(一說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無私無畏,終于治水成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著名的治水英雄!
舜舉用“八愷”與“八元”十六族,發(fā)揮他們的作用?!蹲髠?文公十八年》:“昔高陽氏(帝顓頊),有才子八人:蒼舒、img32img33(tái ái)、梼戭(táo yǎn)、大臨、尨(máng)降、庭堅(jiān)、仲容、叔達(dá),齊圣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高辛氏(帝嚳)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xiàn)、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濟(jì)其美,不隕(落)其名。以至于堯,堯不能舉(用)。舜臣堯,舉(用)八愷,使主(管)后土,以揆(掌管)百事,莫不時(shí)序,地平天成;舉(用)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nèi)平外成?!?/p>
舜舉用“八愷”的后人,使他們主持地政,揆度各地適合生長的農(nóng)作物,結(jié)果沒有一處不是相宜的,獲得好收成。舉用“八元”的后人,使他們宣揚(yáng)五種倫理于四方,結(jié)果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家庭融合,社會祥和。
舜攝政期間處罰了四個(gè)兇族,大快人心?!渡袝?舜典》曰:“眚(shěng)災(zāi)肆赦,怙終賊刑?!薄傲鞴补び谟闹輀4],放img34兜于崇山[5],竄三苗于三危[6],殛鯀于羽山[7],四罪而天下咸(皆)服。”《白話尚書.舜典》:“因過失犯罪,就赦免他;有所依仗不知悔改,就要施加刑罰。”“于是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img35兜流放崇山,把三苗驅(qū)逐到三危,把鯀流放到羽山。把這四個(gè)人處罰了,天下的人都心悅誠服?!?/p>
舜劃九州為十二州,《尚書.舜典》云:舜“肇有十二州”,即始分天下為十二州?!锻ǖ洹吩?帝嚳“創(chuàng)制九州,統(tǒng)領(lǐng)萬國”,“舜攝帝位,分為十二州”。帝嚳首先劃分天下為冀、兗、青、徐、揚(yáng)、荊、豫、梁、雍九州。舜在九州之外,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并州(今山西北部);以燕齊遼遠(yuǎn),分置幽州(今北京市一帶);以青州越海而分齊為營州(今遼寧省一帶)。
《史記.五帝本紀(jì)》云:“堯立七十年而得舜,二十年而老,今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于天。堯辟(避)位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不奏音樂)。”“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避)丹朱于南河之南?!?/p>
依照帝王禪讓禮儀,禪讓帝王崩,受禪帝王須待三年之喪畢,受到諸侯擁戴,方可踐帝位。故舜出走南河之南以讓避丹朱,看諸侯擁戴誰?!妒酚?五帝本紀(jì)》集解:“劉熙曰:‘南河,九河之最在南者?!本藕?,即《尚書.禹貢》之弱水、黑水、黃河、漾水、長江、沇水、淮河、渭水與洛水,最南者為長江。所謂“南河之南”,就是長江以南。江南的上虞縣(今浙江上虞市)相傳因虞舜到此而得名。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上虞縣,秦置……舜避丹朱于此,故名縣。故城在今浙江上虞縣西?!鄙嫌菘h城“百官鎮(zhèn)”及“百官橋”,亦因虞舜而得名。《水經(jīng)注.浙江水》云:“江水東徑上虞縣南?!薄稌x太康地記》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縣。百官從之,故縣北有百官橋?!卑俟冁?zhèn)亦因此而得名?!妒酚?五帝本紀(jì)》云:“諸侯朝覲,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意)也?!蚨笾袊ㄖ醒胪鯂[`天子位焉,是為帝舜?!?/p>
《竹書紀(jì)年》云:“帝舜有虞氏……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薄稓v代帝王年表》云:“帝舜有虞氏……姚姓。舜堯禪,以土德王,都蒲坂?!钡鬯丛辏s為黃帝紀(jì)元444年(約公元前2255年),繼堯踐帝位,建立“有虞氏”王朝,簡稱“虞”,建都于冀州蒲坂,即今山西永濟(jì)市蒲州鎮(zhèn)蒲坂故城。
帝舜建立王朝,官民歡慶,表演舜樂《大韶》,又名《簫韶》,通稱《韶》樂?!妒酚?樂書》云:“《韶》,繼也。”集解:“鄭玄曰:舜樂名,言能繼堯之德?!薄吨腥A文明史》云:“夔所作的《簫韶》,也就是在后世流傳大約兩千年之久的《韶》樂,到春秋末期它成為當(dāng)時(shí)禮儀性樂舞藝術(shù)的頂峰作品。”
唐代文學(xué)家元結(jié)有感于“伏羲氏至于殷室,凡十代,樂歌有其名,無其辭,考之傳記而義或存焉”,乃作《補(bǔ)樂歌十首》,序云:“《大韶》,有虞氏之樂歌,其義蓋稱舜能紹先圣之德。凡二章,章四句?!?/p>
森森群象兮,日見生成。
欲聞朕初兮,玄封冥冥。
洋洋至化兮,日見深柔。
欲聞大濩[8]兮,大淵[9]油油。
《白話史記.五帝本紀(jì)》云:“四海之內(nèi),都感戴帝舜的功德。于是禹創(chuàng)《九韶》的音樂,使各方奇異珍品都致送到中國(中央王國)來,鳳凰也來展現(xiàn)舞姿。天下頌揚(yáng)帝德,都從虞舜開始。”《尚書.益稷》云:“《簫韶》九成,鳳凰來儀?!薄渡亍窐罚置毒派亍?。
《孔子家語.辨政》云:“昔堯舜聽(治事)天下,務(wù)求賢人以自輔。”舜效法帝堯,選賢舉能,任用賢臣。帝舜置九官:伯禹為輔佐政事之官司空,姬棄為農(nóng)官后稷,子契為管理土地人民之官司徒,皋陶為刑獄之官大理,垂為理工之官共工,伯益為山澤之官朕虞,伯夷為禮儀之官秩宗,夔為音樂之官典樂,龍為傳達(dá)政令之官納言。九官之中,伯禹、姬棄(后稷)、子契、皋陶、伯益五人,為股肱之臣?!墩撜Z.泰伯》云:“舜有五臣而天下治?!?/p>
《白話史記.五帝本紀(jì)》云:“皋陶作獄言,能持平,百姓對他們所得到的判決心服。伯夷主持禮義,上上下下都能謙讓。垂主持理工官,每一項(xiàng)工作都完成。益主理虞政,山陵沼澤都開辟了。棄主持農(nóng)業(yè),各種谷類都長得茂盛。契作司徒,百姓親睦。龍主持接待賓客,遠(yuǎn)方人都來到中國(中央王國)。十二州首長所至之處,大九州的人沒有敢回避的。只有禹的功勞最大,導(dǎo)通了九山,整治了九大澤,疏浚了九大河,界定了九大州。各州都拿特產(chǎn)來入貢,沒有不合規(guī)定的。五千里見方的領(lǐng)域,一直通到邊陲的荒服?!?/p>
帝堯與帝舜視天下為公器,以禪讓帝位稱譽(yù)后世。《史記.五帝本紀(jì)》云:“堯知子丹朱不肖,不足以授天下……而卒(終)授舜以天下。”“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于天?!眻蚨U讓給舜,舜禪讓給禹,堯、舜是中國歷史上成功禪讓帝位的明君。
帝舜老年時(shí)將朝政托付給伯禹,自己“南巡狩”,由都城蒲坂南行,渡過黃河、淮河、長江,深入三苗、百越地區(qū),留下一系列傳說,至今尚有勝跡可尋。
《淮南子.修務(wù)訓(xùn)》曰:“舜……南征三苗,道死蒼梧?!北砻鞯鬯茨涎才c三苗有關(guān)。三苗族是九黎族的后代。黃帝與九黎族首領(lǐng)蚩尤發(fā)生過涿鹿之戰(zhàn),擒殺蚩尤。黃帝后裔堯、舜、禹與三苗族仍有矛盾。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記述:“黃帝后裔各個(gè)分支南下發(fā)展的時(shí)候,曾和三苗發(fā)生沖突。三苗那時(shí)在江、漢之間,可能是三個(gè)部落。其中有一個(gè)部落的首領(lǐng)img36兜,也寫作‘img37頭’,因戰(zhàn)敗放于崇山(湖南大庸)?!硪粋€(gè)部落逃入西北方向的山嶺中,因有舜‘竄三苗于三?!膫髡f。還有一個(gè)部落可能向東南方向逃走了,所以說‘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睎|南的三苗族居住在湖南洞庭湖至江西彭蠡湖(今鄱陽湖)一帶,帝舜南巡當(dāng)與這支三苗族有關(guān)。
《韓非子.五蠡》云:“當(dāng)舜之時(shí),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zhí)干戚(盾與斧)舞,有苗乃服?!钡鬯此伎迹?yàn)槟晔乱迅卟乓獮楹笫雷龀龌筛隇橛癫陌駱樱谑菦Q定南巡狩。
帝舜依照“五月南巡狩”的慣例,約在四月間渡過長江,進(jìn)入洞庭湖,首先到達(dá)湖中的君山。在君山聽到三苗發(fā)生動亂的消息,他毅然前往安撫。舟行過了洞庭湖進(jìn)入湘江,溯流而上到達(dá)湘中,棄舟前往南岳七十二峰之一——韶峰,在此遇到了三苗族。
《韶山覽勝》記述,帝舜“至湘中,棄舟登岸,徒步西行七八里,見一派峻嶺崇山,登至最高峰,忽聽鼓角齊鳴,苗民土著將舜帝團(tuán)團(tuán)圍住,呼嘯吶喊聲此起彼伏。舜帝沒有動武,他以過人的膽識和非凡氣魄,震懾了當(dāng)?shù)赝林?,清風(fēng)徐徐,從舜所立山頭,悠悠飄下管弦之音,如絲如縷,如云如霧,那是至善至美音樂,彎弓搭箭、虎視眈眈的苗民在和美的樂聲中,丟下武器,伴著節(jié)奏,跳起舞來,舜帝也加入到樂舞之中”。
帝舜就這樣安撫了三苗,化解了敵意。這座高峰就是韶山最高峰——韶峰。韶山與韶峰皆因帝舜在此奏《韶》樂而得名。峰頂“韶峰寺”內(nèi)供奉帝舜與娥皇、女英二妃塑像,以紀(jì)念帝舜南巡。
帝舜復(fù)入湘江,登舟溯江東南行,于五月到達(dá)南岳衡山,會見諸侯?!短煜履显馈芬粫?“安上(峰),舜南巡駐蹕之地?!卑采戏迮c紫蓋峰,有帝舜南巡的傳說。《湖南風(fēng)物志》云:“舜因南岳風(fēng)景秀麗,曾將丹丘國進(jìn)獻(xiàn)的瑪瑙甕移至在南岳紫蓋峰,還把甕中甘露分賜各部落首領(lǐng)。今天山上還有寶露壇遺址;在安上峰一帶,有舜廟、舜柏、舜溪、舜樟等古跡?!庇帧逗戏轿镏尽吩?“舜遷此甕(瑪瑙甕)于衡山,故衡山有寶露壇。南巡時(shí),百辟群后(首領(lǐng)、諸侯)皆有寶露之賜。舜于壇下起‘夕月館’,時(shí)有云氣生于壇上。又遷寶甕于零陵(今永州市)。舜崩,甕淪(陷)地下。至秦時(shí),掘地得玉甕,可容(納)八斗,即瑪瑙甕也?!蔽鳚h大臣、文學(xué)家東方朔《寶甕銘》曰:“寶云生于露壇,祥月起于月館。”
《史記.五帝本紀(jì)》中,有帝舜“南撫交趾”的記載。交趾,嶺南兩廣之地。古代傳說,嶺南百越人,睡覺頭向外、足在內(nèi)而相交,故稱交趾。帝舜一行大抵由南岳入湘江,溯江南行到達(dá)湖南省衡南縣菱河口,轉(zhuǎn)入春陵水,溯河南行到達(dá)湖南省東南部,棄舟登岸,由陸路進(jìn)入北江西源溱水(武水),順流南行到達(dá)粵北韶關(guān)一帶。聽百越人說,湞水景致特美,建議去那里觀賞。
于是,帝舜一行乘船去北江東源湞水。湞水岸上之山屬于紅色巖石丹霞山,高聳險(xiǎn)峻。帝舜登上一座高山,放眼眺望,更為壯麗,令人心曠神怡,于是奏起《韶》樂。后人為了紀(jì)念帝舜,因而稱此山曰“韶石”?!斗捷泟儆[》云:“韶石,在韶州東北八十里?!犊尽?勞水間有兩石相峙,高百仞,廣五里,相去一里,大小略均,似雙闕,州取名焉。此外,又有三十六石,各有名。相傳舜登此石,奏《韶》歌。隋開皇九年(公元597年)取以郡名?!惫胖刂莺徒裰仃P(guān),皆因帝舜在韶石奏《韶》樂而得名。為紀(jì)念帝舜,韶石山曾建有“韶亭”,韶州建有“望韶亭”“九成臺”“虞帝廟”。韶亭、望韶亭之名皆源自《韶》樂,九成臺之名源自“《簫韶》九成,鳳凰來儀”。
帝舜一行順北江南行到達(dá)今英德市南山,登山觀景。南山“鳴弦峰”有帝舜南巡的傳說。《元豐九域志》載:“英州,鳴弦峰,《圖經(jīng)》云:舜南巡,援(彈)琴于此,峰南有薰風(fēng)亭?!钡鬯吹巧哮Q弦峰,彈五弦琴,唱起自作的《南風(fēng)》詩:
南風(fēng)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南風(fēng)之時(shí)兮,可以阜吾民之財(cái)兮!
意為:南方吹來芳香的風(fēng)啊,可以消除人民的愁煩啊!南方吹來清涼的風(fēng)啊,可以增長人民的財(cái)富啊!“薰風(fēng)亭”之名源出“南風(fēng)之薰兮”。
大抵帝舜一行離開南山鳴弦峰復(fù)入北江,南行至三水;由此轉(zhuǎn)入西江,溯江西行到達(dá)今廣西梧州市;由此轉(zhuǎn)入桂江(上游名漓江),溯江西北行到今桂林市。桂林城北的虞山留下帝舜傳說。張益桂《桂林名勝古跡》一書記述:“虞山是一個(gè)歷史悠久的名勝地。相傳虞帝(舜)南行時(shí)曾游歷此山,后死于蒼梧之野,歸葬九疑山。因他功在民間,后人在此建廟紀(jì)念,虞山即因此而得名?!痹缭谇?、晉之時(shí)虞山就建有“虞帝廟”,奉祀虞帝。南宋時(shí)建“南薰亭”,亭名源自帝舜《南風(fēng)》詩“南風(fēng)之薰兮”。今有重建的“虞帝廟”“南薰亭”等古式建筑。
大抵帝舜一行由虞山登舟,溯漓江而上到達(dá)今廣西興安縣;棄舟上岸,陸行一段轉(zhuǎn)入湘江,乘舟順流而下到達(dá)今湖南永州市之蘋州;由此轉(zhuǎn)入瀟水,溯流而上到達(dá)有鼻(今湖南道縣北部)。有鼻,又作有庳,為舜弟象的封國?!锻ǖ洹吩?“道州,舜封象有鼻國,即此?!薄睹献?萬章上》曰:“象不得有為其國,天子使使治其國,而納其稅焉?!毕蟠拄敓o能,依靠帝舜派來的官使做主,將有鼻國治理得頗好。百姓以為是象的功勞,在他死后建立“鼻亭”奉祀,稱之為“鼻亭神”,為時(shí)甚久。唐代文學(xué)家柳宗元《道州毀鼻亭神記》云:唐時(shí)有些犯罪的人,利用鼻亭作亂,元和九年(公元814年),道州刺史薛伯高“除穢革邪”,拆除了鼻亭,將其神主沉入江中。舜同父異母弟象是一個(gè)傲慢沒良心的人,曾想害死哥哥,奪占嫂嫂,舜不計(jì)較其惡,封之于有鼻,后象有所悔改。
帝舜到了有鼻國,聽說象已病故,心中悲傷,于是做了奠祭。有鼻國位于九疑山之西,相距不遠(yuǎn)又有瀟水行舟之便,隨從官吏見帝感傷,便勸說他去游九疑山,以娛老年帝舜之心。
九疑山又名蒼梧山,在湖南寧遠(yuǎn)縣南部,九峰相似,游者疑惑,因此而得名。九疑、蒼梧古來被譽(yù)為名山勝境。帝舜一行從瀟水航行至九疑山。帝舜為民眾奏《韶》樂,與民同樂?!秾庍h(yuǎn)縣志》記載:“昔舜南巡至九疑,每樂奏九成,則鳳儀獸舞之異。一女子頗解音律,故為《韶》歌,極其柔婉,近傳《韶》歌自此始矣。”
帝舜崩于九疑,蕭復(fù)興《九疑山記》云:“舜是乘木筏溯瀟水而上來到這里,教當(dāng)?shù)剞r(nóng)民種茶,在(九疑山)舜源峰旁的紫霞巖辦學(xué)堂,最后為百姓伏蟒中毒而死,死得壯烈,死得其所?!?/p>
《中國先秦帝王傳略》云:“傳說舜晚年時(shí)候,到南方各地方去巡視,不幸中途死在蒼梧之野。他死之后,人們把他的尸骨用瓦棺裝殮,埋葬在蒼梧九疑山的南面?!本乓缮剿丛捶逑陆ㄓ兴吹哿陱R,大門上書刻“舜帝陵”三個(gè)隸書大字。
舜源峰北麓立有古碑,上刻“帝舜有虞氏之陵”七個(gè)隸書大字。廟后古樹下立有古碑,上刻“帝虞舜皇之陵”六個(gè)隸書大字。墓碑前有“舜廟”?!逗巷L(fēng)物志》記載:“舜廟,相傳秦漢前建在大陽溪,秦漢時(shí)移到玉琯巖前,至唐,廟宇已圮毀,元結(jié)作道州刺史時(shí),為了便于祭祀,在道州城內(nèi)另建了一座舜廟。唐僖宗(公元873年—公元888年在位)時(shí),又將廟遷回玉琯巖下,并有敕建舜廟碑文。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邑人重建舜廟于舜源峰下。廟南北長約八十米,有前殿、正殿、東西配殿和后殿等幾個(gè)部分,四周繞以宮墻,東西各有大門。舜廟大部分建筑遭毀壞,現(xiàn)已不存?!?/p>
舜廟重建工程于1993年4月開工,占地2萬余平方米,紅墻黃瓦,翹角飛檐,殿宇數(shù)座,外筑宮墻,大門上方書刻“舜陵”兩個(gè)大字,大殿內(nèi)供奉帝舜有虞氏塑像,塑像端坐高堂,睿智而仁慈。走進(jìn)九疑山,游瞻舜陵,猶如走進(jìn)一頁上古歷史。
舜崩葬蒼梧九疑,古籍中早有記載。春秋時(shí)《禮記.檀弓上》曰:“舜葬于蒼梧之野?!睉?zhàn)國時(shí)《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曰:“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長沙國(今湖南?。┝懔辏ń裼乐菔校┙缰小!薄掇o源》釋文:“蒼梧[10],山名。又名九疑?!?/p>
《綱鑒易知錄》載:“帝舜有虞氏,丙戌,虞帝舜元載(公元前2255年),春正月地日,帝格(至)于文祖(帝堯高祖文祖廟),踐天子位于蒲坂,以土德王?!薄肮镉?,四十有八載(公元前2208年),帝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钡鬯丛谖荒甏s為黃帝紀(jì)元444—491年(約公元前2255年—公元前2208年);在位加喪期,約為黃帝紀(jì)元444—493年(約公元前2255年—公元前2206年)。
帝舜葬地,《禮記》《山海經(jīng)》《史記》等古籍皆說在江南九疑。但是《孟子.離婁》曰:“舜生于諸馮……卒于鳴條?!兵Q條,即鳴條陌。《括地志》云:“高涯原在蒲州安邑縣北三十里南坡口,即鳴條陌也。鳴條在安邑西?!卑惨卦瓰榭h,1958年撤銷,與解虞縣合并為運(yùn)城縣,今為山西運(yùn)城市。運(yùn)城市東北的安邑鎮(zhèn)鳴條崗,有“舜帝陵”“舜帝廟”。《上古神話演義》說:安邑鳴條崗“舜帝陵”,是夏禹為舜帝修建的紀(jì)念墓,便于祭祀。相傳舜帝老年,命禹攝政,自己避居于鳴條,故禹在此為帝舜修建陵墓。
在湖南省境內(nèi)不但九疑山有“舜帝陵”,君山(湘山)也有“虞帝二妃墓”“湘妃祠”,黃陵山昔時(shí)也有“黃陵廟”,流傳舜帝與二妃的故事?!妒酚?秦始皇本紀(jì)》云,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fēng),幾(乎)不得渡。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妻而葬此?!谑鞘蓟蚀笈?,使刑徒(服刑人)三千,皆伐湘山樹,赭其山(用赭色顏料涂抹湘山)”。由于秦博士說“堯女舜妻而葬此”,又載于《史記》,影響及于后世。岳陽市西南30里的洞庭湖中君山東麓的“虞帝二妃墓”“湘妃祠”,湘陰縣北57里的黃陵山“黃陵廟”,葬的、供奉的都被說成是堯之二女、舜之二妃娥皇、女英。
秦博士所答荒誕不經(jīng),以訛傳訛,貽誤世人?!渡瞎派裨捬萘x》指出:“后來的人都認(rèn)為湘君、湘夫人是堯的女兒娥皇、女英,那是大錯(cuò)特錯(cuò)了。莫說帝舜三十年葬后肓(娥皇)于渭(今陜西寶雞),娥皇早已去世,即便不死,這個(gè)時(shí)候年紀(jì)也已在百歲以上,白發(fā)老嫗哭其夫婿,血淚斑竹,至已身殉,于人情亦不大說得過去。考湘君、湘夫人這句話,出于秦始皇博士口中。秦始皇渡洞庭湖,大風(fēng),舟幾覆,便問群臣,湘水神是什么?博士以為是堯的二女、舜的二妃。后世根據(jù)他的話,都對此信以為真。豈不知秦始皇是燒詩書、愚黔首(百姓)的人,那種博士胸中所讀之書有限,隨口捏造,哪里可作準(zhǔn)呢?
“后來伯禹即位之后,將帝舜的少子封在此處(洞庭湖南,資、湘二水匯流處)做一個(gè)諸侯,登北氏(一作登比氏,舜三妃)就隨她少子來此就國,與她女兒(宵明、燭光)成仙之處相離不遠(yuǎn),時(shí)??梢匀チ鬟B憑吊。那荊州南部的人民景仰二女的孝行,又在湘水旁邊給她們立了一個(gè)廟,叫黃陵廟,春秋祭祀。后來又給宵明上個(gè)尊號,叫湘君,燭光上一個(gè)尊號,叫湘夫人。”
《禮記.檀弓上》曰:“舜葬于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钡鬯茨涎矔r(shí),娥皇、女英、登北氏三妃,均未從行。其時(shí)娥皇已死,《竹書紀(jì)年》云:“帝舜有虞氏……三十年(約公元前2225年),葬后肓于渭。”后肓,娥皇封號。渭,今陜西寶雞市。女英后死葬于其子商均封國,在今陜西商州市。帝舜崩葬九疑山,死訊傳到都城蒲坂,登北氏與女兒宵明、燭光三人南來九疑山吊祭帝舜。返都途中,宵明、燭光溺死于洞庭湖,被祭為湘水之神。
《歷代陵寢備考》云:“禹為天子,帝之諸子,分適他國。其之巴陵(今岳陽地區(qū))者,登北氏蓋從之,故墓在于巴陵。帝之三妃,不得皆于帝死,肓既葬陳倉(寶雞),則其先死矣。既皇、英各自有墓,則黃陵(山)為登北氏之墓,審(明)矣?!?/p>
《路史.余論》云:“岳(州)之黃陵登北氏之墓也:湘(山)二女虞帝子也。歷世以為堯女舜妃,而二女者,登北氏之所出也,一曰宵明,一曰燭光?!匆詾閳蛑粗?,不復(fù)致考,厥(其)妄甚矣。”依從此說,“虞帝二妃墓”應(yīng)當(dāng)更名為“虞帝二女墓”。
陸穗、劉小年《君山溫馨的旅游島》一文記述:“君山古稱湘山、洞庭山、有緣山,別號小蓬萊。相傳是神仙洞府之庭,舜帝二女(宵明、燭光)在此居之而得名?!睋?jù)說,宵明、燭光有靈性?!渡胶=?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云:“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燭光,處大河之澤,二女之靈能照此所方百里?!蹦铣何膶W(xué)家江淹《遂古篇》云:“帝之二女,游湘沅兮,宵明燭光,向錕煌兮。”謂宵明、燭光,游于湘江、沅江,光照明亮。
《史記.太史公自序》云:“維昔黃帝,法天則(效)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钡鬯礊椤八氖ァ敝?,也像帝顓頊、帝嚳、帝堯那樣能遵序黃帝治理天下的法則,又有所發(fā)展,“各成法度”。有虞氏王朝,國土遼闊?!妒酚?五帝本紀(jì)》云:“四海之內(nèi),咸(皆)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興(作)《九招》(《九韶》,即《韶》樂)之樂,致異物(各方奇異珍品),鳳皇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舜)始?!?/p>
春秋末年,孔子頌揚(yáng)帝舜及“三王”之首夏禹:“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薄墩撜Z.述而》程昌明先生譯文:“孔子說:‘多么偉大啊!舜禹作為天子,擁有天下,卻一點(diǎn)也不謀私利?!?/p>
西漢揚(yáng)雄《法言.問道》稱贊堯、舜、禹:“在昔虞(舜)夏(禹)襲堯之爵,行堯之道,法度彰(明),禮樂著(顯),垂拱(垂衣拱手)而視天下,民之阜(生長)也無為也。”無為,就是以德政感化人民,不施刑治。
國學(xué)大師南懷瑾先生《禪宗與道家》一書評述:“帝堯?yàn)檎姆结?,在針對農(nóng)業(yè)社會的基礎(chǔ)上,仍然看重于天文、歷法等屬于自然科學(xué)的建設(shè),用它與人文文化建設(shè),同時(shí)并進(jìn)的。當(dāng)時(shí)輔助帝堯行政的,便是他所選拔的虞舜。虞舜輔助帝堯,整理天文、歷法,創(chuàng)建禮、樂、文教、刑政等許多規(guī)模與制度,同時(shí)又整理自上古以來的自然科學(xué),與人文文化有關(guān)事務(wù),相似史書所載的,黃帝許多施政的方針?!?/p>
帝舜禪讓帝位于禹,帝舜“有虞氏”王朝之后夏禹“夏后氏”王朝繼之,標(biāo)志著中國上古“三皇”“五帝”時(shí)代的結(jié)束、“三王”時(shí)代的開始,標(biāo)志著中國由原始社會轉(zhuǎn)入奴隸社會。
【注釋】
[1]舜為冀州人,住地距堯都平陽不甚遠(yuǎn),故四岳知曉“有矜在民間曰虞舜”,帝堯曰“朕聞之”。《孟子.離婁》曰:“舜生諸馮……東夷人也?!蹦耸橇硪环N說法。
[2]音yǔ。器物粗劣。
[3]音樂十二律,分作六律六呂,合稱律呂。說話抑揚(yáng)頓挫,猶如律呂高低相和。
[4]《括地志》:“故龔城在檀州燕樂縣界,故老傳云:舜流共工幽州居北城?!庇闹菅鄻房h,今北京市密云縣。
[5]在湖南大庸縣(今張家界市)。《中國志.湖南篇》:“大庸嵩梁上,有苗族先祖驩兜墓?!?/p>
[6]山名,在甘肅敦煌東南。
[7]在江蘇東海縣北境。
[8]殷之樂歌,其義蓋稱湯王求天下,濩然得所。
[9]帝少昊樂歌,其義蓋稱少昊之德,淵然深遠(yuǎn)。
[10]山名,即九疑山。西漢置蒼梧郡,因蒼梧山而得名。有人把舜葬蒼梧山,附會成舜葬蒼梧郡,非也。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