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花椒(附圖)
6.野花椒ZangthoxylumsimulansHance(附圖142)
別名:崖椒,大花椒、川椒
形態(tài)特征:灌木;枝通常有皮刺及小的皮孔。羽狀復(fù)葉,葉軸邊緣有狹刺和長短不等的皮刺;小葉通常5~9片,卵狀圓形、卵狀橢圓形或菱狀寬卵形,兩面均有透明腺點。聚傘橢圓錐花序,頂生;花單性。果,熟時紅色至紫紅色?;ㄆ?~5月,果期6~8月。
分布和生境:分布于河北、河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qū)。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灌叢中。毒性:非水溶性部分有鎮(zhèn)痛及降壓作用。兔靜脈注射水溶性生物堿的垂頭劑量平均為10.86mg/kg,對橫紋肌有可逆松弛作用,可被新斯的明所對抗;狗靜脈注射9.4 mg/kg,出現(xiàn)垂頭、伏地、后肢痛覺遲鈍,肌松作用持續(xù)20分鐘,如再增加劑量,則出現(xiàn)翻正反射消失,最后死亡;小鼠腹腔注射LD50為19.85mg/kg,尾靜脈注射為3.61mg/kg(陳冀勝等,1987)。
化學(xué)成分及其毒理作用:葉、果含多種生物堿,有二氫白屈菜堿(dihydrochelidonine),二氫白屈菜赤堿、氧化白屈菜赤堿(oxychelerythrine)、N-乙酰番荔枝堿(N-aceyylanon-aine)、茵芋堿、γ-崖椒堿、8-甲氧基-N-甲基巨盤木素(8-methoxy-N-methyl-flindersine)、木蘭花堿、坎狄辛(candicine)(GrayA.I.等,1980)、加錫果寧(edulinine),日立寧(ribalinine)、(-)-阿瑞立歐坡森[(-)-araliopsine)]等;還含有揮發(fā)油,主要成分為花椒烯(zanthoxy-lene)、水芹烯(phellandrene)、香茅醇(citronellol)、geraniol;還含有香豆素、茵陳素等(陳冀勝等,1987)。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