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稱骨骼肌為“外圍心臟”
人體肌肉根據組織結構的不同,可以分為平滑肌、心肌和橫紋肌3種。平滑肌主要構成人體的內臟和血管的壁,這種肌肉收縮比較緩慢,而且不能根據人的意志任意收縮。橫紋肌絕大多數(shù)附生在人的骨骼上,所以這種肌肉又叫“骨骼肌”。骨骼肌能隨人的意志迅速有力地收縮,但易疲勞。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骨骼肌僅僅是血液的消耗者。人在重體力勞動時,骨胳肌對血液的需求量可增加40~60倍,無疑這對心臟是一種極大的負擔。因此,傳統(tǒng)看法認為使骨骼肌保持靜止狀態(tài)對心臟較有利。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臨床觀察表明,大幅度減少體力勞動對健康的心臟和患病的心臟都會帶來有害的影響。反過來說,心肌梗塞癥患者如能及早恢復行動往往會更快地痊愈。
測試表明,骨骼肌的作用很像一臺臺小型的壓縮血泵。當骨胳肌處于靜止狀態(tài)時,從骨骼肌肉的靜脈血管流出的血液很少,血壓也較低。如強制骨骼肌進行活動,則血液流量會隨之增加,血壓也迅速增高,有時竟高達約16600~34580帕。人們在跑步或走路時,骨骼肌做有節(jié)奏的收縮;當人們支撐或背負重物時,骨胳肌處于緊張狀態(tài)。在這兩種情況下,人體中600多塊骨胳肌都在積極工作,這600多個“血泵”大大減輕了心臟的負擔。
早在17世紀,血液循環(huán)機制的發(fā)現(xiàn)者,英國人威廉·哈維曾經斷言,骨骼肌的活動有助于血液循環(huán)。本世紀初,俄國的著名醫(yī)生雅諾夫斯基也曾指出在血管系中存在“外圍心臟”,盡管后來在動脈系中從未找到過這種“外圍心臟”,但在某種意義上講,骨胳肌“血泵”不就是事實上的“外圍心臟”嗎?而增強“外圍心臟”活力的惟一辦法就是讓骨骼肌多活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