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屬Acanthopanax Miq.
·吳茱萸五加 別名喬木五加(《全國中草藥匯編》),樹三加(浙江),山叉葉、補禍蓮(湖南),樹五加(貴州)
Acanthopanax evodiaefolius Franch.
產(chǎn)于全省山區(qū)。生于海拔400~1550米的山岡石上或雜木林中及林緣。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陜西、西藏亦有分布。
根皮:性溫,味辛。祛風除濕,理氣化痰。主治風濕痹痛、心氣痛、癆咳、吐血、哮喘等癥。
·五加 別名五加皮(《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植物名實圖考》),豹節(jié)(《名醫(yī)別錄》),木骨、追風使、刺通(《圖經(jīng)本草》),白刺(《本草綱目》),茨五甲(《草木便方》),五葉木(《新本草綱目》),南五加皮(《全國中草藥匯編》),刺五加、五爪刺(浙江),五加風、雞腳風、五加簕(福建),紅五加(貴州),白簕樹(廣東),五葉路刺、白刺尖(四川)
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
產(chǎn)于全省山區(qū)及丘陵地區(qū)。生于海拔高度1100~1500米處的向陽山坡、路旁灌叢中、陰坡水溝邊或雜木林中。河南、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四川、云南、貴州亦有分布。
根皮(五加皮):性溫,味辛、苦。祛風除濕,補益肝腎,利水消腫。主治風濕痹痛、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體虛乏力、水腫、腳氣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糙葉五加 別名白五加、五加皮
Acanthopanax henryi(Oliv.)Harms [Eleutherococcus henryi Oliv.]
產(chǎn)于臨安、淳安、遂昌。生于溪谷溝邊林下陰濕處。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福建、河南、河北、陜西、山西、甘肅、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皮:性溫,味辛。祛風濕,壯筋骨,活血祛瘀。主治風濕關節(jié)痛、腰痛、小兒行遲、水腫、腳氣、跌打損傷等癥。
·藤五加 別名老五加愛(四川),秤桿樹、刺五加(云南)
Acanthopanax leucorrhizus(Oliv.)Harms [Eleutherococcus leucorrhizus Oliv.]
產(chǎn)于遂昌。生于山坡溝邊及林下陰濕處。陜西、甘肅、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皮和樹皮:性溫,味辛。祛風除濕,強筋壯骨。主治風濕關節(jié)痛、腰腿酸痛、半身不遂、跌打損傷、水腫等癥。
〔附注〕本種在陜西和甘肅作五加皮用。功效相同的種有糙葉藤五加[A.leucorrhizus var.fulvescens Harms et Rehd.]產(chǎn)于景寧。生于海拔800米的北向山谷溪邊針、闊葉混交林中。
·細刺五加
Acanthopanax setulosus Franch.
產(chǎn)于臨安、開化。生于海拔400米的柳杉林緣及山谷溝邊。安徽、四川亦有分布。
根:性溫,味辛、苦。祛風濕,強筋骨。主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等癥。
·白簕 別名刺三甲(《天寶本草》),五加皮(《滇南本草》),白艻蔥(《嶺南采藥錄》),三加皮(浙江、湖北),刺三加(貴州),三甲皮(四川),雞腳菜、刺五爪(云南),白簕花(廣東)
Acanthopanax trifoliatus(Linn.)Merr.[Zanthoxylum trifoliatus Linn.]
產(chǎn)于臨安、開化、常山、江山、遂昌、龍泉、景寧、平陽。生于海拔470~840米的丘陵、山坡、林緣或山谷溪邊。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西藏亦有分布。
根、葉、全株:性涼,味苦、澀。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散瘀止痛。主治泄瀉、風濕關節(jié)痛、腰腿痛、跌打損傷、瘡癤腫毒、濕疹等癥。嫩枝葉:性微寒,味辛、苦。清熱解毒,殺蟲止癢,和胃止痛。主治疔瘡癰腫、疥癬、創(chuàng)傷、胃痛等癥。
楤木屬Aralia Linn.
·楤木 別名鵲不踏(《本草綱目》),虎陽刺、通刺、刺龍柏、刺樹椿(《中國植物志》),雀不站、破涼散(四川),百鳥不落、鳥不宿(陜西)
Aralia chinensis Linn.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低山坡、山谷疏林中或林下。華東、華南、西南、華北均有分布。
根皮和莖皮:性平,味甘、微苦。祛風除濕,利尿消腫,活血止痛。主治水腫、帶下、風濕關節(jié)痛、腰腿痛、跌打損傷、骨折、無名腫毒等癥。莖枝:性平,味辛。有小毒。追風行血。主治風濕痹痛等癥。莖的韌皮部:性溫,味微咸。補腰腎,壯筋骨,舒筋活絡,散瘀止痛。主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癥。葉:健脾除濕,止痢。主治泄瀉、痢疾等癥。
·土當歸(《本草綱目》) 別名食用土當歸、食用楤木,當歸、心葉九眼獨活(《全國中草藥匯編》),川土當歸、九眼獨活(四川)
Aralia cordata Thunb.
產(chǎn)于遂昌、臨安、龍泉。生于山坡草叢中或林下陰處。江蘇、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亦有分布。
根:性溫,味辛、苦。祛風燥濕,活血止痛,消腫。主治風濕腰腿痛、腰肌勞損等癥。
·頭序楤木 別名毛葉楤木(《中國高等植物圖鑒》),鐵扇傘(浙江),雷公種、牛尾木(廣東)
Aralia dasyphylla auct non Miq.
產(chǎn)于臨安、建德、開化、江山、遂昌、龍泉、瑞安、泰順。生于海拔400~990米的向陽山坡林下或疏林、山谷溪邊林緣。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皮:性溫,味辛。祛風除濕,殺蟲。主治風濕痛、帶下、陰癢等癥。
·棘莖楤木 別名紅楤木、鳥不踏、紅刺桐、紅葉雨傘刺(浙江)
Aralia echinocaulis Hand.-Mazz.
產(chǎn)于余杭、臨安、寧波、開化、蘭溪、天臺、遂昌、龍泉、慶元、永嘉、甌海、瑞安、文成、泰順、平陽、蒼南。生于山坡疏林中或林緣、溝邊濕地。陜西、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或根皮:性溫,味微苦。祛風除濕,行氣活血,解毒消腫。主治跌打損傷、骨折、癰疽、風濕痹痛等癥。
·柔毛龍眼獨活 別名九眼獨活、短序九眼獨活(《全國中草藥匯編》),柔毛土當歸、水田七(浙江),天門七、水獨活(湖北)
Aralia henryi Harms
產(chǎn)于臨安、淳安、景寧。生于山坡草叢中及林緣。安徽、湖北、安徽、四川、陜西亦有分布。
根莖:性溫,味辛、苦。祛風燥濕,活血止痛,消腫。主治頭痛、腰腿痛、跌打損傷等癥。
·長刺楤木 別名刺葉楤木(《中國高等植物圖鑒》),鳥不企、雞云木、鷹不扒、雷公木(廣西)
Aralia spinifolia Merr.
產(chǎn)于平陽。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荒山、荒地或林緣。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亦有分布。
根、樹皮: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瘀。主治風濕痹痛、吐血、崩漏、跌打損傷等癥。
·波緣楤木 別名紅刺老包、頂天刺、三百棒(貴州),紫紅傘(湖南)
Aralia undulata Hand.-Mazz.
產(chǎn)于臨安。生于海拔790~900米的山坡林中。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亦有分布。
根皮:活血化瘀,除濕止痛。主治經(jīng)閉、骨折、勞傷痛、風濕痛、跌打損傷等癥。
樹參屬Dendropanax Decne.et Planch.
·樹參 別名半楓荷(《中國高等植物圖鑒》),梨楓桃、半邊楓、鴨掌柴(浙江),楓荷梨(福建),梨荷楓(江西),楓荷桂(廣西),白皮半楓荷(廣東)
Dendropanax dentiger(Harms)Merr.[Gilibertia dentiger Harms ex Diels]
產(chǎn)于本省各地。生于常綠闊葉林或灌叢中。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莖枝:性溫,味甘。祛風除濕,舒筋活絡。主治痹癥、腰腿痛、半身不遂、跌打損傷、扭挫傷、偏頭痛、臂痛等癥。
八角金盤屬Fatsia Decne.et Planch.
·八角金盤 別名手樹、金剛纂(《臺灣藥用植物志》)
Fatsia japonica(Thunb.)Decne.et Planch.[Aralia japonica Thunb.]
除北部平原外,全省各地均產(chǎn)。生于海拔200~1200米的山谷溪邊石隙旁或林中、林緣。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葉及根皮:祛瘀。主治跌打損傷、陳傷、半身不遂、偏頭痛等癥。
常春藤屬Hedera Linn.
·洋常春藤(常春藤) 別名長春藤(浙江)
Hedera helix Linn.
本省及全國各大、中城市公園中常有栽培。多盆栽或攀附于假山、墻壁、巖石上,作隱蔽、觀賞用。
莖、葉:性溫,味苦、辛。祛風利濕,活血消癰。主治風濕骨痛、腰痛、跌打損傷、目赤、水腫、經(jīng)閉等癥,外用治癰癤腫毒、癮疹、濕疹等癥。
·中華常春藤 別名土鼓藤、常春藤(《本草綱目拾遺》),龍鱗薜荔(《日華子本草》),三角風、三角尖(《本草綱目》),上樹蜈蚣(《分類草藥性》),犁頭南楓藤、土楓藤、三葉木蓮(浙江),楓荷梨藤(江西),鉆天風(四川),白杜仲、爬樹龍(云南)
Hedera nepalensis K.Koch var.sinensis(Tobl.)Rehd.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山坡、山腳裸巖旁、樹叢中、亂石堆中或攀附于樹上、墻上。華東、華南、西南及華北各地均有分布。
莖葉:性涼,味苦。祛風活血,利濕消腫,解毒。主治關節(jié)酸痛、頭暈、口眼歪斜、衄血、目翳、癰疽腫毒、閉經(jīng)、乳少、水腫、跌打損傷、外傷出血、骨折等癥。種子(常春藤子):性溫,味苦。行氣補血。主治羸弱血閉、腰腿酸軟等癥。
幌傘楓屬Heteropanax Seem.
·幌傘楓 別名阿婆傘、水蕾木、涼傘木(廣西),爬崖藤、扒巖楓(陜西),爬樹藤(湖北)
Heteropanax fragrans(Roxb.)Seem.[Panax fragrans Roxb.]
產(chǎn)于本省南部山區(qū)。多生于低山坡、林下及溝岸,常攀緣在大樹或石壁上。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及陜西、甘肅均有分布。
莖、葉:性涼,味苦。祛風利濕,活血消腫。主治風濕關節(jié)痛、腰痛、跌打損傷、水腫、經(jīng)閉等癥,外用治癰癤腫毒、癮疹、濕疹等癥。果實:性溫,味甘。溫振脾陽,益氣健脾。主治羸弱、腹內(nèi)冷痛、血虛經(jīng)閉等癥。
刺楸屬Kalopanax Miq.
·刺楸(《救荒本草》) 別名鼓釘刺、刺楓樹、刺桐、云楸、棘楸(《中國植物志》),上鼓釘刺、五葉刺楓(浙江),刺楓樹(江西),釘皮樹、狼牙棒(陜西),百鳥不落(廣西),釘木樹、刺椿(貴州),老虎棒子(山東),刺桐(湖南)
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K.pictus(Thunb.)Nakai]
產(chǎn)于杭州、臨安、建德、新昌、寧波、奉化、普陀、天臺,本省各地常有栽培。生于海拔50~1350米的山坡林中及林緣空曠地、裸巖旁或山腳路邊村旁。東北、華北、西南及陜西、甘肅亦有分布。
根:性平,味苦、辛。有小毒。清熱涼血,祛風除濕,排膿生肌。主治腸風、痔血、跌打損傷、風濕骨痛、腎炎水腫等癥。樹皮:性平,味苦、辛。祛風除濕,解毒殺蟲。主治風濕關節(jié)痛、腰膝痛、急性吐瀉、痢疾、癰腫、疥癬、蟲牙痛等癥。
〔附注〕功效相同的有深裂刺楸[K.septemlobus var.maximowiczii(Van Houtte)Hand.-Mazz.],分布于山東、江蘇、上海、浙江;毛葉刺楸[K.septemlobus var.magnificus(Zabel)Hand.-Mazz.],分布于浙江、湖北、四川、云南。
人參屬Panax Linn.
·竹節(jié)參 別名竹節(jié)三七(《百草鏡》),土參、土精、血參(《花鏡》),甜七、竹節(jié)七(《草木便方》),昭參、竹節(jié)人參(《本草綱目拾遺》),蜈蚣七、七葉子(《全國中草藥匯編》),大葉三七(《中國植物志》),竹鞭三七、羅漢三七(《中國藥用植物志》),水三七(貴州),野三七、峨三七(云南)
Panax japonicus C.A.Mey[P.pseudoginseng Wall.var.japonicus(C.A.Mey)Hoo et Tseng]
產(chǎn)于本省西部及西南部山區(qū)。生于山谷巖縫、山坡亂石或山坡疏林中。福建、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陜西、甘肅、廣西、云南、貴州、四川、西藏亦有分布。
根莖:性溫,味甘、微苦。滋補強壯,活血散瘀,止痛,止咳化痰。主治病后虛弱、咳嗽多痰、咳血、勞傷吐血、衄血、經(jīng)閉、產(chǎn)后瘀血疼痛、寒濕痹痛、跌打損傷、癰腫、外傷出血等癥。
〔附注〕《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羽葉三七 別名竹根七、鈕子七、黃連三七、花葉三七、人參三七
Panax pseudoginseng var.bipinnatifidus(Seem.)Li[P.bipinnatifidus Seem.]
產(chǎn)于本省西部及西南部山區(qū)。生于高海拔地區(qū)山坡疏林下。陜西、甘肅、寧夏、湖北、四川、云南、西藏亦有分布。
根:性溫,味甘、微苦。行瘀止血,消腫止痛。主治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產(chǎn)后惡露不盡、跌打損傷等癥。
〔附注〕《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三七(《本草綱目》) 別名山漆、金不換(《本草綱目》),參三七(《本草便讀》),田七(《嶺南采藥錄》),人參三七(《本草綱目拾遺》),漢三七(通稱),金不換(江西),滇三七(云南),盤龍七(四川)
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 ex C.Chow[P.pseudoginseng var.notoginseng(Burk.)Hoo et Tseng]
德清、建德、天臺、遂昌、龍泉、麗水、樂清、文成、平陽有栽培。常種植于海拔400~1700米的森林下或山坡上人工蔭棚中。江西、福建、四川、湖北、貴州、廣東亦有栽培。
干燥根及根莖:性溫,味甘、微苦。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跌撲腫痛等癥?;ǎ盒詻觯陡?。清熱,平肝降壓。主治急性咽喉炎、頭昏、目眩、耳鳴等癥。葉:性涼,味辛。止血,消腫,鎮(zhèn)痛。主治吐血、衄血、便血、外傷出血、癰腫毒瘡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羽葉參屬(五葉參屬)Pentanax Seem.
·銹毛羽葉參 別名銹毛五葉參(《中國植物志》),圓錐五葉參(《中國高等植物圖鑒》),馬腸子樹、大麻漆(云南),黃山五葉參(安徽)
Pentapanax henryi Harms
產(chǎn)于臨安、縉云。生于海拔800~1200米的山谷巖隙縫中或山坡亂石堆中。安徽、江西、湖北、廣西、四川、云南亦有分布。
根皮:祛風除濕,活血化瘀。主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癥。
鵝掌柴屬Schefflera J.R.et G.Forst.
·星毛鵝掌柴 別名星毛鴨腳木(《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七加皮、鴨麻木、小星毛鴨腳木(廣西),通脫木(云南),微星毛鴨母樹(福建)
Schefflera minutistellata Merr.ex Li
產(chǎn)于本省西部、西南部及西北部山區(qū)。生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坡疏林或灌叢中。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皮、莖、葉:性溫,味甘、苦。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活血止痛。主治風濕關節(jié)痛、跌打損傷等癥。
·鵝掌柴 別名鴨腳皮、鴨腳木皮(《嶺南采藥錄》),西加皮(《陸川本草》),公母樹(福建),鴨達木、鴨母樹、鴨麻瓜(臺灣),傘托樹、鴨腳板(廣西、云南)
Schefflera octophylla(Lour.)Harms [Aralia octophylla Lour.]
產(chǎn)于龍泉、慶元、永嘉、甌海、洞頭、文成、平陽、蒼南。生于海拔10~1000米的山坡林中向陽處或山腳溪邊曠地及海邊裸巖上。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西藏亦有分布。
根皮或樹皮、葉:性涼,味苦、澀。發(fā)汗解表,祛風除濕,舒筋活絡。主治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風濕關節(jié)痛、跌打損傷、骨折等癥。葉:祛風除濕。主治過敏性皮炎、濕疹等癥。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