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科學的起源:善待思想火花
如果說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
——牛頓
“科學”,英文Science,源于拉丁文Scientia,原為“學問”、“知識”的意思。作為使用拉丁文的羅馬人在文化方面全盤吸收古希臘的文化遺產,因此古希臘關于“知識”的定義應該是關于“科學”的最早表述。
古希臘大學問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在其《形而上學》一書中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便是:
求知是人類的天性,對感覺的喜愛就是證明。
苗力田在譯《形而上學》之序文中進一步解釋說,“科學是目的不是手段”,是“關于永恒和必然的認識……知識也就是科學”。
中文“科學”一詞源自于日文。一種說法是,1874年留學荷蘭萊頓大學的日本留學生西周接受了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法國)的學科分類思想,他在《明六雜志》第一次用日文漢字把Science譯為“科學”,寓意為“分科之學”;[23]另一說認為,“科學”一詞最先由日人加藤弘之等人于1877年開始使用,是為翻譯Science而新造的。[24]中文“科學”一詞系從日文詞匯中輸入中國已為學界定論,但“科學”一詞最先在何時由何人引入中國,當下學術界有三種說法:或梁啟超,或康有為(字廣廈,號長素,1858—1927),或嚴復(字幾道,1853—1921)。這些討論還有待新的可靠史料的出現進一步厘清,在此我們擱置爭論。
其實,在中國關于知識定義的解釋早就有之?!抖Y記·大學》說: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量度、規(guī)模之意。鮑照《蕪城賦》云:“格高五度?!崩钌谱⒁秱}頡篇》解釋說:“格,量度也?!被谶@一解釋,“格物”,即對萬事萬物分門別類地進行比較、鑒別、量度之意。
對于“致知”,朱熹解釋說:
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所知無不盡也。
關于知識的表述,中國古代《禮記·大學》與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何其相似乃爾!但近代以來,關于科學起源的爭論,卻相互對立乃至相互貶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