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兆蕓 張 蕾 符安旭 趙鴻基
每一個繡品的身后都會掩藏著一個特別的故事,當然每一個故事的背后也都擁有著一些令人感動的瞬間,而這些感動瞬間的背后都將表現(xiàn)著一個鮮活的生命對于生活的熱愛。我們的團隊,來到了大理州洱源縣右所鎮(zhèn)的陳官村,開始尋找繡娘的專屬故事,尋覓她們背后的那些感人瞬間,從而來感受每個生命對于世界的熱愛。
孫和元奶奶
從做繡娘到當“經(jīng)長”,都游刃有余
八月的大理洱源,雨水豐沛,正午時分,偶爾散落的陽光里有著雨后泥土沁人的氣息,頗有初秋來襲之意。當我們在一戶充滿田園風味的農家小院見到今天的采訪對象孫和元奶奶時,都被她爽朗的笑容吸引了,還有她那可以擺滿三尺方桌的繡花鞋,針腳細膩,每一雙都堪稱巧奪天工,著實讓人驚嘆。大樹底下好乘涼,我們便在小院里的梨樹下坐定,話題自然是從孫奶奶的繡花鞋談起。
“這繡的是荷花,村里有大片的荷花塘,好看著呢,我就愛繡這荷花,也熟悉它的樣子。”孫奶奶指著繡花鞋頭上的花朵給我們介紹著。說起繡花,奶奶的話匣子一下子就被打開了,“不僅是荷花,牡丹、野菊花、牽?;ā⑺娜~草,我都能繡!”奶奶嘴角揚起的笑意,似有姑娘的嬌羞。72歲的孫奶奶身體還很硬朗,家里的青年勞動力都外出干活了,她則在家里喂起了牛、煮起了飯、打掃起了院子,把這個小院布置得整潔利落。閑暇時間,便會拿出針線,背靠小院的梨樹安靜地繡著,一雙雙的繡花鞋在她的巧手下逐漸成形。
不僅如此,我們從村民那里聽說孫奶奶還是村中德高望重的“領經(jīng)人”,會在一些特殊的祭祀活動上帶領村民們誦經(jīng)祈福。對于這個特殊的身份,孫奶奶尤其虔誠和嚴謹。她介紹說,整個村落一年大約有三十多場的誦經(jīng)祭拜儀式,而每一場祭拜儀式,她必定參加,誦經(jīng)祈福在她看來是自己回報村落所能做的最大貢獻。
劉國昌奶奶
由于繡得好,年輕時拿繡品和別人換工
孫和元奶奶說像她這樣愛好刺繡的人在陳官村還有很多,于是我們開始在村里繼續(xù)尋找。走在村里窄窄的土路上,偶遇了一個可愛的小妹妹,和她聊了會兒,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她正是我們苦苦尋找的繡娘劉國昌奶奶的孫女。隨后她便帶著我們一起到了劉奶奶家,妹妹今年剛考上大學,一進屋便開始跟劉奶奶撒著嬌,要奶奶多給她繡幾雙繡花鞋墊,送給即將認識的新同學作為見面禮物。
平日的奶奶家很是熱鬧,經(jīng)常會有村里的刺繡愛好者找上門來請劉奶奶幫忙繪圖,擁有繪畫又會繡花技藝的劉奶奶可是村里的大紅人。在我們強烈邀請下,害羞的劉奶奶總算是動筆了,現(xiàn)場一氣呵成畫了一幅牡丹花,很是漂亮。聽到我們的贊賞,奶奶滿臉笑意地說道:“年輕時候我還用這個跟別人換工呢!我給他們畫花繡鞋,他們來給我做農活?!倍F(xiàn)在的劉奶奶也會賣一些鞋墊香包給那些找上門來的顧客,賺來的微薄收入用于祭祀的開銷,她虔誠的信仰和質樸的生活方式,給我們的洱源之行平添了許多感觸。
陸花阿姨
村里四十余歲繡娘,更愛十字繡
除了一群較為年長的奶奶們,我們還走訪一些較為年輕的繡娘家庭。像這位四十余歲的陸花阿姨,近年來繡了十多幅的十字繡作品,賣出的作品帶來了近三萬元的家庭收入。而對于傳統(tǒng)白族刺繡,她也掌握了老人傳承下來基本的刺繡手藝。但如果根據(jù)個人喜好和現(xiàn)實價值取舍,她似乎更偏愛十字繡,這樣的選擇并無對錯之分,也并不影響多元文化的存在共融,共生共存或許才是發(fā)展與生存的要義,有幸我們在這樣的走訪中見證并記錄了下來。
◎永兆蕓:女,2012級新聞學專業(yè)學生。滇池通訊社社員。調研中國項目團隊成員。
◎張蕾:女,2012級廣播電視學專業(yè)學生。調研中國項目團隊成員。
◎符安旭:男,2012級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滇池通訊社社員。調研中國項目團隊成員。
◎趙鴻基:男,2012級廣播電視學專業(yè)學生。滇池通訊社社員。調研中國項目團隊成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