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是一種獲得性紅細胞膜缺陷引起的慢性溶血,是多能干細胞基因突變引起的克隆性疾病。其特點為反復或間歇發(fā)作的血紅蛋白尿和溶血性貧血,可伴全血細胞減少、感染和血栓形成。本病在我國的發(fā)病特點為北方多于南方。我國無本病的人群發(fā)病率報道,占血液病醫(yī)院住院病例的2.0%。半數(shù)以上發(fā)生在20~40歲的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本病起病隱襲緩慢,呈慢性病程。以貧血、出血為首發(fā)癥狀者較多,以血紅蛋白尿起病者較少。病情多遷延不愈,生存期可以很長。主要死亡原因在國內是感染,在國外是血管栓塞。
【臨床特點】
1.貧血 絕大多數(shù)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貧血,常為中、重度;此外,由于長期血管內溶血,皮膚有含鐵血黃素沉積,因而臉面及皮膚常帶暗褐色。
2.間歇發(fā)作的血紅蛋白尿 典型的血紅蛋白尿呈醬油或濃茶色,一般持續(xù)2~3d,不加處理自行消退,重者1~2周,甚至持續(xù)更長時間;有些患者尿色不深,但尿潛血持續(xù)陽性。
3.出血 約1/3的PNH患者有輕度出血表現(xiàn),表現(xiàn)為牙齦滲血、鼻腔滲血及皮膚出血點等輕中度出血。
4.黃疸 由于溶血,近半數(shù)的病人在病程中有黃疸,黃疸多為輕度或中度。
5.肝脾大 多數(shù)患者沒有肝脾大,約1/4PNH患者只有輕度肝大,不到15%有輕度脾大。
6.其他 常見的合并癥包括感染、血栓形成、膽石癥、腎衰竭及貧血性心臟病等。
【實驗室檢查】
1.血象 貧血程度輕重不一,網(wǎng)織紅細胞增高,半數(shù)以上患者可有全血細胞減少。
2.骨髓 大多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以紅系增生為主,少數(shù)患者骨髓增生減低。
3.溶血試驗 酸溶血試驗(Ham test)陽性,此外蔗糖溶血試驗,蛇毒因子(CoF)溶血試驗,微量補體敏感試驗等均可陽性。
4.GPI錨蛋白檢測 流式細胞儀檢測紅細胞及中性粒細胞的CD55、CD59,陰性細胞>10%可作為確診試驗。
5.血清膽紅素增高,以間接膽紅素為主。
6.血漿結合珠蛋白減少,游離血紅蛋白增多。
7.尿含鐵血黃素試驗陽性。
【骨髓病變特點】
骨髓增生程度變化較大,既可增生極度活躍、較活躍、增生程度正常,也可較低下或極度減低(此種形態(tài)符合PNH-AA綜合征)。大多數(shù)患者粒、紅比例減低,少數(shù)粒紅比例大致正常。紅系以中晚幼階段細胞多見。巨核細胞數(shù)量多減少,形態(tài)正常。大多數(shù)無含鐵血黃素沉積(因鐵利用正常),少數(shù)鐵染色陽性。
【診斷要點】
1.臨床表現(xiàn) 符合PNH。
2.實驗室檢查 酸化血清溶血試驗(Ham 試驗)、糖水試驗。蛇毒因子溶血試驗、尿潛血(或尿含鐵血黃素)等項實驗中,凡具備下列條件:
(1)兩項以上陽性。
(2)一項陽性但是具備下面條件:①兩次以上陽性,或一次陽性;操作正規(guī),有陰性對照,結果可靠,即時重復仍然陽性者。②有溶血的其他間接證據(jù),或有肯定的血紅蛋白尿發(fā)作。③能除外其他溶血,特別是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自身免疫性貧血、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癥所致的溶血和陣發(fā)性冷性血紅蛋白尿等。④流式細胞儀檢查發(fā)現(xiàn)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或紅細胞的CD55和(或)CD59陰性細胞>10%(5%~10%為可疑)可診斷。
骨髓活檢不能獨立診斷PNH,可根據(jù)已有的相關的實驗室檢查提出是否符合本病的考慮意見。
(王慧君 陳輝樹)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