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心電圖評估
一、心電圖的測量
心電圖一般描記在特殊的記錄紙即心電圖記錄紙上。心電圖記錄紙(圖7-2-1)由諸多粗細兩種縱線和橫線劃分的小格組成。兩細線之間距為1mm,兩粗線之間距為5mm。縱線之間構(gòu)成的縱格表示電壓,當標準電壓1mV=10mm時,兩細線之間距(1mm)代表0.1mV電壓,每一大縱格代表0.5mV電壓;通常心電圖機走紙速度為25mm/s,每一小橫格(1mm)代表0.04秒,每一大橫格代表0.20秒。
(一)心率的測量
先進的心電圖分析診斷儀,可將12導聯(lián)心電圖和心率一起顯示出來。
無自動分析測量功能的心電圖機,在心電圖上測量心率,應用雙腳規(guī)測量P-P間期求出心房率,測量R-R間期求出心室率。心律正常的情況下測R-R(或P-P)間期的秒數(shù),然后再除以60即可求出心率。例如,R-R間期為0.75秒,則心率=60/0.75=80次/分。
心率的測量也可用簡便的目測法粗略推算心率,根據(jù)心電圖機走紙速度每秒25mm(即5個大格),每個大格為0.20秒,兩個大格為0.40秒,其他依此類推。目測R-R(或PP)間距約占幾大格,若其間距為2大格,心率為60/0.4=150次/分,若為3大格心率則為60/0.6=100次/分。若為4、5或6個大格,其心率分別為75次/分、60次/分、50次/分。在實際工作中,只要能熟記上述規(guī)律,可立即推算出心率。
心率的測量還可使用專門的心率尺或采用查表法直接看出相應的心率數(shù)。心律明顯不齊時,一般采用心動周期的平均值來進行推算。
(二)各波段時間的測量
測量各波的時間時,應從該波起始部的內(nèi)緣至波形終末部分的內(nèi)緣。正向波的時間從基線下緣測量,負向波的時間應從基線上緣測量,測量對應選擇波形清晰的導聯(lián)。室壁激動時間(VAT)是從QRS波群起點到R波峰垂直線之間的水平距離(圖7-2-3)。
(三)各波段振幅的測量
測量P波振幅的參考水平應以P波起始前的水平線為準。QRS波群、J點、ST段、T波和U波的振幅測量參考水平統(tǒng)一以QRS起始部水平線為準。如果QRS起始部為一斜段(受心房復極波或預激波的影響),其測量的參考點應取QRS波群的起點。測量向上波的高度時,應從基線的上緣測出波頂端的垂直距離;測量向下波形的深度時,應從基線的下緣測出波底端的垂直距離。
二、正常心電圖波形特點和正常值
正常心電圖波形特點見圖7-2-2。
圖7-2-2 正常心電圖特點
1.P波 是左、右心房除極的重合波。右心房的激動一般早于左心房0.01~0.03秒。
(1)型態(tài):P波的型態(tài)取決于P向量環(huán)在導聯(lián)軸上的投影,心臟的激動起源于竇房結(jié),因此心房除極的綜合向量是指向左、前、下。竇性P波在大部分導聯(lián)上呈圓鈍形,可能有時有輕微的切跡,P波的方向在Ⅰ、Ⅱ、aVF、V4~V6導聯(lián)中均向上,aVR導聯(lián)中向下,其他導聯(lián)中可呈雙向、倒置或低平。
(2)時間:在肢體導聯(lián)中為0.06~0.10秒,超過0.11秒為P波過寬;在胸導聯(lián)中,P波多在0.06秒之內(nèi)。
(3)振幅:在各導聯(lián)中為0.05~0.25mV,平均為0.1~0.2mV,大于0.25mV者為P波過高,小于0.05mV者為P波過低。在肢體導聯(lián)中P波振幅應小于0.25mV,在胸導聯(lián)中應小于0.2mV。
2.P-R間期 又稱P-Q間期,包括激動自竇房結(jié)開始,通過心房、房室結(jié)及房室束的全部時間,即代表心房開始除極到心室開始除極的時間。
成年人心率在正常范圍時,P-R間期的正常值為0.12~0.20秒。P-R間期與年齡、心率有直接關系,兒童及心率增快者相應縮短,在老年人及心率緩慢者相應延長,但不應超過0.22秒。
3.QRS波群 代表兩個心室除極的電位變化。正常的QRS波群可呈多種型態(tài)。
(1)時間:在正常成人中,QRS時間為0.06~0.10秒,在胸導聯(lián)中,QRS時間較肢體導聯(lián)略寬些,但不應該超過0.10秒,在兒童中或心率較快時,QRS時間可略短些,但不應小于0.06秒。在各導聯(lián)中,正常的Q波不超過0.03~0.04秒,但不包括QS型導聯(lián)。
圖7-2-3 R峰時間測量示意圖
R峰時間又稱本位曲折時間或室壁激動時間,指的是從QRS波群開始至R頂峰垂直線之間的距離。如有R′波,則應測量至R′峰;如R峰有切跡,應測量至切跡的第二峰。測量的方法見(圖7-2-3)。正常成人R峰時間在V1、V2導聯(lián)不應超過0.04秒,在V5、V6導聯(lián)不應超過0.05秒。
(2)型態(tài):正常QRS波群型態(tài)多呈峻峭陡急形,少數(shù)在波峰或基線底部可有輕度鈍挫,偶有輕微的切跡。QRS波群可呈多種型態(tài)。在肢體導聯(lián)Ⅰ、Ⅱ、Ⅲ中,QRS波群在電軸無偏斜的情況下主波多向上;在aVR導聯(lián)中QRS主波向下,呈QS、rS、rSr,或Qr型。
(3)電壓:在不同的導聯(lián)中,QRS波群的電壓各不相同。一般情況下,正常Q波的幅度不應超過同導聯(lián)R波的正常Q時時間不超過0.04s。R波的振幅在Ⅰ、Ⅱ、Ⅲ導聯(lián)中分別為1.5、2.5、2.0mV以內(nèi),在aVR導聯(lián)中不應超過0.5mV,在aVL導聯(lián)中不應超過1.2mV,在aVF導聯(lián)中不應超過2.0mV,在胸導聯(lián)中V1的R波振幅最小,一般不應大于1.0mV,在V5導聯(lián)中R波振幅最高,但不應大于2.5mV。在正常情況下,V1導聯(lián)中R/S<1,V5導聯(lián)中R/S>1,在V3導聯(lián)中R/S接近1;RV1+SV5<1.2mV,RV5+SV1男性小于4.0mV、女性小于3.5mV。
6個肢體導聯(lián)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和負向波的絕對值相加)一般應大于0.5 mV,6個胸導聯(lián)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和負向波的絕對值相加)一般應大于0.8mV,否則稱為低電壓。
4.J點 也稱結(jié)合點,為QRS波群的終點與ST段交接處。該點主要表示心室肌已全部除極結(jié)束。J點大多在等電位線上,有時隨ST段的偏移而發(fā)生偏移,但上、下偏移不超過0.1mV。
5.ST段 為QRS波群終點(J點)至T波開始的這一段時間,它主要代表心室除極結(jié)束到心室復極開始的這一短暫時間。
由于心室處于除極化狀態(tài),并無電位變化,因而呈等電位線。正常情況下,ST段有時出現(xiàn)輕微的偏移,但在任一導聯(lián),ST段下移不應超過0.05mV,ST段上抬在V1、V2導聯(lián)不超過0.3mV,V3導聯(lián)不超過0.5mV,V4~V6導聯(lián)和肢體導聯(lián)不超過0.1mV。ST段正常的時限為0.05~0.12秒,過去認為,ST段的時限變化在通常情況下無重要的臨床意義,但近年來有人注意到ST段呈水平延長(>0.12秒)與冠狀動脈的早期缺血有關。
6.T波 代表左、右心室的復極過程。
(1)方向:T波的方向在正常情況下一般與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T波方向在Ⅰ、Ⅱ、V4~V6導聯(lián)直立,在aVR導聯(lián)倒置,在Ⅲ、aVL、aVF、V1~V3導聯(lián)上可以直立、低平、倒置或雙向。如果T波在V1直立,在V2~V6導聯(lián)則不應倒置。
(2)振幅:正常情況下,T波除Ⅲ、aVL、aVF、V1~V3導聯(lián)外,其振幅不應少于同導聯(lián)R波的1/10。在胸導聯(lián)上有時可高達1.2~1.5mV也屬正常。
7.Q-T間期 代表心室從除極至復極完畢整個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即從QRS波群的起點到T波終點。
Q-T間期的長短因心率、年齡及性別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一般情況下,心率越快,QT間期越短,反之則越長;女性常較男性和兒童略長些。心率在60~100次/分之間者,QT間期的正常范圍在0.32~0.44秒。由于Q-T間期受心率的影響較大,因此,常用校正的Q-T間期,即Q-T校正值(corrected Q-T,Q-Tc)=Q-T/Q-Tc就是R-R間期為1秒(心率60次/分)時的Q T間期。Q Tc不應超過0.44秒,超過該時限就屬Q(mào) T間期延長。
8.U波 在T波之后0.01~0.04s出現(xiàn)的一個正向的小圓波,稱為U波。U波代表心室復極T波后的電位效應,是心臟超興奮狀態(tài)下出現(xiàn)的。U波明顯增高常見于低血鉀、高血鈣等。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