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具有兩重性,在發(fā)揮治療作用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存在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可能。因此,護理人員在臨床用藥監(jiān)護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注意觀察用藥后的各種臨床反應,及時地發(fā)現(xiàn)、準確地判斷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恰當?shù)靥幚砗统蕡蟛涣挤磻?,并不斷積累經驗,研究減少、避免和預防藥物不良反應的有效方法。
一、藥物不良反應的定義
藥物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在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或調節(jié)生理功能過程中,給予正常用法、用量的藥品時所出現(xiàn)的任何有害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反應。
應當對藥物不良反應有科學而客觀的認識。藥物不良反應是合格藥物在正常使用時暴露出的潛在的、由于自身性質或病人的特殊體質引起的反應。不合格藥品造成的特殊反應不屬于此概念;由于用藥不當或誤服藥物引起的反應、超劑量服用藥物引起的中毒也不屬于此概念。
二、藥物不良反應的分類
藥物不良反應的分類方法很多,這里介紹常見的兩種。
(一)按照發(fā)生機制與藥物藥理作用之間的關系分類
1.A型 A型不良反應是指由于藥物的藥理作用增強所引起的不良反應,其程度輕重與用藥劑量有關,一般容易預測,發(fā)生率較高而死亡率較低。
2.B型 B型不良反應是指與藥物常規(guī)藥理作用無關的異常反應,通常難以預測在具體病人身上是否會出現(xiàn),在藥物研究階段的常規(guī)毒理學試驗中難以發(fā)現(xiàn),一般與用藥劑量無關,發(fā)生率較低但死亡率較高。
(二)按照藥物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xiàn)分類
1.副作用(side effect) 一種藥物往往具有多種藥理作用,人們往往利用其一、兩種作用,而其他的作用就會成為副作用。但是藥物的副作用不是絕對的。例如對于胃腸道痙攣的病人使用阿托品解痙治療時,其抑制腺體分泌的作用可使病人產生口干等副作用;而對于手術病人,為了減少呼吸道的分泌物而使用阿托品后,其胃腸道平滑肌松弛作用可引起腹部脹氣,反而成了副作用。
2.毒性反應(toxic effect) 藥物在超過治療劑量時能引起人體生理、生化方面的變化和臟器、器官的功能或形態(tài)方面的損害,這是藥物的毒性作用,也叫毒性反應。各種藥物的毒性性質和反應的臨床表現(xiàn)各不相同,但反應程度都和劑量有關。由于不同的人對藥物的敏感性不同,有時劑量雖然沒有超過正常范圍,在有的病人也能出現(xiàn)毒性反應。
3.后遺效應(secondary effect) 是指停藥后藥物遺留下來的生物效應。這些效應遺留的時間有長有短,例如服用巴比妥類藥物后次晨的宿醉現(xiàn)象;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后,由于對垂體前葉的反饋性抑制作用,引起腎上腺皮質的萎縮和腎上腺功能減退等。有些藥物能引起難以恢復的器質性損害,例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奎寧和大劑量的呋塞米(速尿)等引起的聽力喪失等,也是后遺效應。
4.特異反應(idiosyncrasy) 特異反應是指個體對某些藥物的特有的異常敏感性。遺傳因素造成體內某種代謝酶缺乏,藥物代謝受阻,因而導致特異反應。例如有些人紅細胞膜內的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有缺陷,服用某些磺胺類藥物、阿司匹林、非那西丁、伯氨喹以后容易出現(xiàn)溶血反應;有些人肝細胞內缺乏乙酰化酶,服用異煙肼等藥物后容易出現(xiàn)多發(fā)性神經炎,服用肼屈嗪后容易出現(xiàn)全身性紅斑狼瘡樣綜合征等。
5.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 在應用抗感染藥物的過程中,由于體內對藥物敏感的細菌被殺滅,而一些對該抗感染藥物具有耐藥性的細菌趁機大量繁殖,引起嚴重的感染,稱為二重感染或菌群失調。如偽膜性腸炎、敗血癥和肺部感染等,病情嚴重,預后較差,往往需要做緊急處理。
6.藥物依賴(drug dependence)
(1)心理依賴性:亦稱精神依賴或稱習慣性。表現(xiàn)為渴求定期地連續(xù)使用某種藥物,以追求某種“舒適”感。
(2)生理依賴性:又稱身體依賴或成癮性。長期應用某種藥物,一旦停藥后會出現(xiàn)一些病態(tài)表現(xiàn)和癥狀,即“戒斷癥狀”,嚴重的甚至能發(fā)生驚厥或死亡。
7.致畸作用(teratogenic effect) 是指藥物作用于胎兒的器官形成期,引起嬰兒的先天性畸形。
8.致癌作用(carcinogenic effect) 有些藥物長期服用以后,能引起機體某些器官、組織、細胞的過度增殖,形成良性或惡性腫瘤。具有誘發(fā)癌癥作用的物質稱為致癌因子。
根據(jù)WHO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的資料,有些藥物已被正式列入確定致癌物和可能致癌物的名單,如己烯雌酚、左旋苯丙氨酸氮芥(米爾法蘭)、苯丁酸氮芥(瘤可寧)、環(huán)磷酰胺、右旋糖酐鐵、非那西丁、羥甲烯龍(康復龍)等。有些藥物目前已發(fā)現(xiàn)有致癌作用,例如利血平、多巴胺、氯霉素、苯妥英鈉、苯巴比妥、異煙肼、保泰松、苯丙胺、黃體酮、氯貝丁酯、煤焦油軟膏等。
9.致突變作用(mutagenicity) 可使遺傳因子DNA的結構發(fā)生突變和染色體異常的稱為致突變作用,引起此突變的因子(藥物)稱為變異原。短時間內變異原通過機體內因的作用,可導致顯著的生物學變異,引起畸胎、腫瘤的生成等。
10.變態(tài)反應(allergy) 變態(tài)反應又稱過敏反應,是指藥物作為抗原或半抗原進入機體,使淋巴細胞或體液免疫系統(tǒng)致敏。在機體處于致敏狀態(tài)下,再次接觸同樣的變應原時,發(fā)生抗原與抗體反應,產生某種程度的組織損傷或功能障礙。藥物過敏反應是臨床上常見的一類不良反應。在各種藥物不良反應中,過敏反應約占1/4。藥物過敏反應的特點:①過敏反應一般只在用藥者中的少數(shù)人身上出現(xiàn),往往與用藥劑量大小無關;②一般不發(fā)生于首次用藥;③過敏反應或長或短都有一個潛伏期;④某些藥物的過敏反應可以用皮膚試驗的方法來測知,但皮試結果亦有假陽性或假陰性;⑤化學結構相似的藥物容易發(fā)生交叉或不完全交叉的過敏反應;⑥已致敏的患者對該藥的致敏性可持續(xù)很久,甚至終生不退,接觸該藥的次數(shù)越多,反應越嚴重。
三、藥物不良反應監(jiān)測
1.藥物不良反應監(jiān)測的概況 由于藥物不良反應主要是藥物在正常使用時發(fā)生的反應藥物潛在不良性質的反應,因此對臨床用藥中發(fā)生的不良反應事件進行總結和呈報,隨后進行大規(guī)模的流行病學分析研究是非常必要的。1989年11月衛(wèi)生部成立了國家級的藥物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1998年中國成為WHO藥物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第48位正式成員國。1999年11月25日,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與衛(wèi)生部聯(lián)合頒布了《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管理辦法》,標志著我國開始實行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2001年,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明確規(guī)定,藥品的生產、經營及使用單位都有進行藥物不良反應監(jiān)測的法律義務。因此應該明確,護理人員在臨床發(fā)現(xiàn)可疑藥物不良反應,有及時整理和報告的權力和義務。
我國藥物不良反應監(jiān)測的網絡模式如下:
2.藥物不良反應監(jiān)測范圍 各國在報告藥品不良反應時,往往要求做到“可疑就報”(when in doubt-report)。WHO國際藥品監(jiān)測合作中心收集各國上報的各種類型的藥品不良反應,即使對已知的不良反應也感興趣。但實際上,一些國家對新老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要求有所不同。對老藥則重點報告一些嚴重的、罕見的、前所未有的不良反應;對新藥則要求報告任何不良反應,即使是十分輕微的反應也要報告。
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管理辦法》對藥物不良反應的報告范圍有明確規(guī)定:上市5年以內的藥品和列為國家重點監(jiān)測的藥品,應報告該藥品引起的所有可疑不良反應;上市5年以上的藥品,主要報告該藥品引起的嚴重、罕見或新的不良反應。
3.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內容?、俨∪说囊话闱闆r;②藥品不良反應的表現(xiàn)、臨床檢查、處理與結果;③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④因果關系分析判斷。
4.藥物不良反應因果關系的評價?、儆盟幣c不良反應的出現(xiàn)有無合理的時間關系;②所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是否符合該藥物已知的不良反應類型;③停藥或減量后,反應是否消失或減輕;④再次使用可疑藥品后是否再次出現(xiàn)同樣反應;⑤所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能否用合并用藥作用、患者病情的進展、其他治療的影響來解釋。因果關系分為肯定、很可能、可能、不太可能和不可能。具體評判可參閱表5-3:
表5-3 藥物不良反應因果關系判斷
注:表中1~5為前述的5條分析內容?!埃北硎敬鸢缚隙ǎ弧埃北硎敬鸢阜穸?;“?”表示情況不明;“±”表示難以肯定或否定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