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 mononucleosis,F(xiàn)M),簡稱傳單,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所引起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疾病。本病多發(fā)生于青少年,以15~30歲的年齡組多見,6歲以下多呈不顯性感染。EB病毒為本病的病原,病毒攜帶者和病人是本病的傳染源,主要通過經口的密切接觸或飛沫傳播,偶可經輸血等途徑傳播。病毒侵入體內后,經5~15d的潛伏期后發(fā)病,最長33~49d,病程l至數(shù)周,大多數(shù)病人能在2個月內自愈。本病的臨床表現(xiàn)可多種多樣,主要有發(fā)熱、咽峽炎、淋巴結腫大及肝脾腫大,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皮疹、軟硬腭交界處有針尖樣小出血點,眼結合膜可充血,少數(shù)患者可有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或神經系統(tǒng)的癥狀。根據(jù)其主要表現(xiàn)不同,又將其劃分很多類型,常見的有咽峽型、發(fā)熱型及淋巴結腫大型,其他尚有肺炎型、肝炎型、胃腸型、皮疹型、腦炎型、心臟型、生殖腺型、瘧疾型及腮腺炎型等。
【檢驗】
1.血象 白細胞數(shù)正常或輕度增多,大多在(10~20)×109/L,在第2~3周白細胞數(shù)達最高,維持數(shù)周。部分患者白細胞數(shù)可高達(30~60)×109/L,少數(shù)白細胞數(shù)可減少。病程早期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增多,以后淋巴細胞增多,占60%~95%,并伴有異型淋巴細胞。異型淋巴細胞在疾病第4、5天開始出現(xiàn),第7~10天達高峰,大多數(shù)超過20%。在小兒,年齡越小,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率越高。紅細胞、血紅蛋白和血小板多數(shù)正常。
Downey把這種異型淋巴細胞分為3型:
I型(泡沫型或漿細胞型):最為多見,胞體大小中等,核呈圓形、橢圓形、腎形或不規(guī)則形,染色質粗糙,呈粗網(wǎng)狀或小塊狀,胞質嗜堿性,呈深藍色,并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或呈泡沫狀,無或有少量嗜天青顆粒。
Ⅱ型(不規(guī)則型或單核細胞樣型):胞體較I型大,形態(tài)不規(guī)則,核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染色質較I型細致,胞質豐富,呈淡藍色,無空泡,可有少數(shù)的嗜天青顆粒。
Ⅲ型(幼稚型或幼淋巴細胞樣型):胞體較大,胞核呈圓形或橢圓形,核圓形或卵圓形,染色質細致均勻,呈網(wǎng)狀排列,可見核仁1~2個,胞質量多,藍色或深藍色,可能有小空泡,一般無顆粒。
2.骨髓象 淋巴細胞增多或正常,可見少量異型淋巴細胞,但數(shù)量較血象少,原淋巴細胞不增多,組織細胞可增多,紅細胞系、粒細胞系及巨核細胞系均增生。
3.血清學試驗 傳單患者血清中存在嗜異性抗體,該抗體屬于IgM,能使綿羊和馬的紅細胞凝集,故稱嗜異性凝集素。它不被含有Forssaman抗原組織(如豚鼠腎、馬腎)所吸附,因而與正常血清中的嗜異性Forssaman抗體不同?;颊呤犬愋阅仃栃苑磻T谄鸩『蟮?~2周出現(xiàn),第2~3周凝集素滴定度達高峰,以后逐漸下降,一般持續(xù)3~6個月或更長時間。
(1)嗜異性凝集試驗(Paul-Bunnell test,P-B):屬非特異性血清學試驗,用于檢測受檢者血清中綿羊紅細胞凝集的滴度,正常人為1:100,本病患者≥1:224。傳單患者試驗的陽性率達80%~90%,少數(shù)病例(約10%)的嗜異性凝集試驗始終陰性。
嗜異性凝集試驗的陽性反應是診斷成人傳單非常必要的條件。傳單的嗜異性抗體可被牛紅細胞吸附而不被豚鼠腎吸收。正常人及其他疾病的吸附試驗相反,血清病則均可被牛紅細胞及豚鼠腎吸收。故嗜異性凝集試驗加上吸收試驗對本病更具有診斷價值。
(2)EBV抗體檢測:較復雜,但具有特異性。通過免疫熒光試驗等技術可檢測多種EBV抗體,尤其是抗病毒殼抗原(VCA)的IgM抗體的測定,在急性期陽性率高,有很重要的診斷價值。而VCA的IgG抗體,在發(fā)病第2周達高峰,以后以低水平持續(xù)存在終身,IgG抗體不能作為近期感染指標,可用于流行病學調查。
【診斷】 本病的臨床表現(xiàn)變化多端,所以應結合臨床表現(xiàn)及相關的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全面分析。
1.臨床表現(xiàn) ①發(fā)熱(40%~60%):熱型不定,持續(xù)1~2周或3~4周后驟退或漸退;②咽峽炎(80%~85%):咽痛、咽部充血;③淋巴結腫大:全身淋巴結均可累及,以頸外側三角區(qū)最常見;④肝脾腫大:30%~60%有肝大,多伴有肝功能損害;24%~65%有脾大;⑤皮疹(10%~20%):多為丘疹或斑丘疹。
2.實驗室檢查 ①血象:本病的重要特征是白細胞總數(shù)可增高、正?;驕p少,淋巴細胞比例明顯增高,一般大于50%,異型淋巴細胞大于10%;②嗜異性凝集試驗:本病呈陽性,陽性時需做紅細胞及豚鼠腎吸附試驗;③抗EBV抗體檢查:抗病毒殼抗原(VCA)的IgM抗體出現(xiàn)早,陽性率高,是急性期重要的診斷指標。
3.除外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綜合征 異型淋巴細胞增多并非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所特有,亦可見于其他病毒感染(如巨細胞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熱、傳染性肝炎、風疹和腮腺炎等)、某些細菌感染(如細菌性心內膜炎、傷寒、支原體肺炎等)、某些藥物(如苯妥英鈉、異煙肼等),稱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綜合征,但其異型淋巴細胞數(shù)量少,嗜異性凝集試驗一般陰性。
具備上述1中任何三項,2中任何兩項,再加上3,可診斷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