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神經核、神經或眼外肌本身器質性病變而引起的一條或數條眼外肌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麻痹所致的偏斜。屬于中醫(yī)“風牽偏視”范疇。
【病因】
1.先天性發(fā)育異常,出生時的創(chuàng)傷或嬰幼兒期疾病所致。
2.后天性者,多由于外傷、感染、炎癥、血循環(huán)障礙、腫瘤及退行性變等引起。
【診斷要點】
1.顱內疾病及外傷史。
2.眼位不正,雙眼向麻痹肌方向轉動時斜視角加大,第二斜視角大于第一斜視角。
3.復視。
4.患眼向麻痹肌方向轉動時,出現不全或完全受限,并有代償性頭位偏斜。
5.復像檢查、同視機檢查可確定何眼外肌麻痹。
【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共同性斜視相鑒別。
【治療】
1.全身治療
(1)針對病因治療。
(2)應用維生素B1、維生素B12、肌苷、輔酶A、ATP等,可促進麻痹肌的恢復。
2.戴鏡矯正
(1)<10°的偏斜,可用三棱鏡矯正。
(2)遮蓋健眼,以消除復視及其他不適癥狀。
3.手術
(1)手術時間:以發(fā)病后6~8個月不見好轉,或進步停止4~6個月病情穩(wěn)定后為宜。
(2)手術原則:①首先明確患者的偏斜是原發(fā)還是繼發(fā),二者的受累眼外肌不同,手術設計有異;②若有牽制首先要解除之,松弛攣縮的肌肉;③減弱直接對抗肌用于有對抗肌痙攣的病例;④做直肌手術時,一次不得超過兩條直肌,以免影響眼前部的血循環(huán);⑤當垂直性直肌完全麻痹時,可考慮直肌移位術或聯扎術。
4.針刺治療
(1)體針:選穴睛明、申脈、瞳子髎、風池、四白、頭維、行間、照海、上星、合谷,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每日1次,留針半小時。
(2)灸法:取穴頭維、角孫、和髎、上星、風池、肝俞、膈俞、關沖、少沖、厲兌、申脈、照海,施以燈火灸,間日1次,連治5~10次。
(3)耳針:選肝、膽、心、腎、脾、眼、皮質下、神門,用黃荊子壓穴,膠布固定,保留1周,每日用手按壓數次。
中醫(yī)認為本病多由于頭面外傷、經絡受損;或正虛失固,風中經絡;或陰虛陽亢,風痰阻絡所致,治當審因論治。證屬外傷絡阻者,治宜活血通絡,方宗桃紅四物湯〔160〕加減,藥用桃仁、紅花、生地、當歸、赤芍、川芎、松節(jié)、木瓜等;證屬正虛風襲者,治宜扶正祛邪、疏風通絡,方宗小續(xù)命湯〔17〕加減,藥用麻黃、桂枝、黨參、白術、當歸、防風、防己、生姜、杏仁、甘草等;證屬陽亢化風者,治宜平肝潛陽、化痰熄風,方宗鎮(zhèn)肝熄風湯〔236〕加減,藥用懷牛膝、代赭石、生龍骨、牡蠣、龜板、生白芍、玄參、麥冬、川楝子、膽南星、勾藤、貝母、甘草等。
【護理與預防】
1.做好思想工作,爭取患者對治療的理解與配合。
2.遮蓋健眼,強迫麻痹眼注視。
3.需戴鏡矯正者要堅持戴鏡。
4.鍛煉體質,加強營養(yǎng)。
5.避免頭面部外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