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我國電視劇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形勢下,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電視劇悄然崛起,愈來愈贏得觀眾的喜愛。其中成果顯著成績斐然的是“京味”、“海味”和“粵味”電視劇,此三類電視劇,在劇情、結構、語言、音樂等方面都構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出現(xiàn)了一批優(yōu)秀電視劇,如“京味”的《四世同堂》、《甄三》、《渴望》、《編輯部的故事》、《過把癮》、《我愛我家》等;“海味”的《上海的早晨》、《上海一家人》、《結婚一年間》、《孽債》等;“粵味”的《商界》、《外來妹》、《公關小姐》、《情滿珠江》等。這些優(yōu)秀電視劇的出現(xiàn),使我國電視劇形成鼎足三分、多姿多彩的局面。
地域特色濃郁的電視劇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不是偶然的。一方面,電視劇作為一種“舶來品”,要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結出碩果,的確需要一個本土化的過程。吸吮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的營養(yǎng),對于推進這個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不同地域電視觀眾的欣賞習慣和欣賞趣味的差異以及地方文化特色的不同,為地域特色電視劇的發(fā)展提供了動力。我國幅員遼闊文化歷史悠久,由于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歷史因素的差異,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們在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審美趣味、行為模式和心理特征上亦有明顯的不同。這種不同表現(xiàn)在文化上必然是多彩多姿的藝術品類的涌現(xiàn),比如戲曲上有京劇、滬劇、粵劇、晉劇、豫劇等,即使同一京劇品種,還有“海派”和“京派”之分。地域文化的這種種特色,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電視劇產(chǎn)生的土壤和創(chuàng)作的源泉。
粵味電視劇《情滿珠江》劇照
京味、海味、粵味電視劇的地方特色是從多方面體現(xiàn)出來的,這種“味”既可從風物風情風俗中顯現(xiàn),也可從題材選擇、語言使用上透露出來,更可以從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群體氣質得到展示:其一,從題材選擇上,粵味電視劇更直接地逼近改革開放的現(xiàn)代生活題材,把靠近港澳的廣東改革開放后的新氣象、新變化作為取材重點,時代背景相當明朗。如《商界》、《外來妹》、《公關小姐》、《情滿珠江》展現(xiàn)出的都是珠江三角洲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發(fā)展新景象,生活場景廣闊。海味電視劇的時代背景相對淡漠一些。它大多取材于一般市民生活,較少正面反映重大歷史事件,常常以小人物的命運折射社會生活的發(fā)展變革。更善于捕捉家庭親情題材,時時從一些小角度進行深入挖掘,給人一種力透紙背的效應?!赌鮽贩从车氖侵囝}材,然而它卻是從五個云南小孩到上海尋找生身父母這個角度開筆的,著力表現(xiàn)家庭親情,展現(xiàn)五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情感糾葛。京味電視劇常取材于當今生活中的熱門話題,以反映生活熱點、觸及時弊而引起人們的思考和共鳴,當然這種反映方式是地道京味的。像《渴望》、《過把癮》、《我愛我家》都是如此。其二,在三地電視劇里,劇中人物形象的著力點也不盡相同?;浳峨娨晞≈兄鹘谴蠖鄷r代色彩頗強,《外來妹》中的小云從一個樸實的農(nóng)村姑娘在生活中逐漸磨煉成長為一個具有時代氣息的女性,就極具代表性。海味電視劇中更多地是尋常人的形象,《孽債》中的沈若塵、杉杉等人物。我們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和亭子間似乎都可以看到他們的影子。京味電視劇的人物帶有更多的傳統(tǒng)色彩,如甄三、大成、慧芳等,即使像葛玲、冬寶、和平等頗具調侃色彩的人物,也讓觀眾一眼就看得出他們只能生活在北京這方文化厚土上。其三,三地電視劇都創(chuàng)造出迥然不同的文化、生活環(huán)境和氛圍。粵味電視劇離不開香港澳門。幾乎每部粵味電視劇都有與港澳相聯(lián)的戲,這自然是由于廣東特殊的地理人文環(huán)境。海味電視劇則多是市井小巷,像《孽債》就真實地描繪了上海擁擠的商業(yè)街道、豪華的賓館區(qū)、破舊的棚戶區(qū),富有人情味的石庫門里的鄰里關系,是一種上海獨有的人文環(huán)境和生活氛圍。京味電視劇多聚于典型的四合院。其四,是鮮明的語言特點。語言特色是構成電視劇特點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北京、上海、廣東是目前我國經(jīng)濟極活躍的地區(qū),因而他們的語言也充滿活力,頗富特點。京味、海味、粵味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者充分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們在人物語言的運用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因而三家電視劇向地方化、口語化邁進了重要一步。為照顧本地觀眾欣賞習慣,廣東、上海還常發(fā)行兩種語言版本的電視劇。
地域特色電視劇的創(chuàng)作走過了一個由不認識到認識,由不自覺到比較自覺的過程,是中國電視劇由稚嫩走向成熟的表現(xiàn)。人們可能都記得,80年代初期我國的一些電視劇是故意模糊地域概念的。各地拍的電視劇大多人物雷同,操著一個腔,生活場景、背景音樂也大同小異,這樣做的結果是觀眾認為太假,本地觀眾不欣賞,外地觀眾也不歡迎?!端氖劳谩烽_創(chuàng)了一個成功的范例,使處于迷茫中的電視編導們眼睛為之一亮。《四世同堂》是地方特色電視劇的精品,京景京腔,原湯原汁。劇中人活動的四合院,市井的叫賣聲,字幕畫面上的朱紅門、大紅碗、兔兒爺、炕席上的布人兒,特別是片頭京韻大鼓的主題歌,構成了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氛圍?!端氖劳谩返某晒恿苏麄€電視劇創(chuàng)作。在以后的電視劇創(chuàng)作中,編導們?yōu)榱嗽鰪娬鎸嵭?,更貼近觀眾,開始有意識地增強地方特點,創(chuàng)造濃郁地方文化氛圍。如廣東在制作電視劇時通常都做普通話和粵語兩種版本;北京一家音像制作單位在籌拍京味十足的《海馬歌舞廳》時就辭了一位南方的女主演、理由是不符合劇中北京人的特點。上海在籌拍《孽債》時,導演就明確提出成人主角要在上海籍演員中找,五個孩子的扮演者要到云南去尋。這些說明編導在強調地方特點、強調真實性方面的良苦用心。
在全國各省市的電視劇大戰(zhàn)中,京味、海味、粵味電視劇的崛起不是偶然的,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有其深刻的經(jīng)濟背景和文化因素。改革開放以來,廣東作為最前沿,依托港澳的優(yōu)勢,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廣東商人跑遍全國,以制作精巧美觀、產(chǎn)品更新快而聞名的廣貨馳名大江南北。隨著廣東經(jīng)濟實力的增強,廣貨開始北伐,粵語也跨珠江北上,為了與得風氣之先的廣東人打交道,不少地方甚至辦起了粵語學習班?;洝拔丁彪娨晞≌窃谶@種大背景下,以經(jīng)濟作后盾而興起的?!熬┪丁彪娨晞∽叩氖遣煌穆纷印1本┦橇哦?,文化積淀非常豐厚,始終是文化人心中的“圣地”。北京這座文化古城,經(jīng)過多年文化積累,已形成一個有著強烈“京味意識”的文化環(huán)境,也培育了一批頗具造詣的京味作家和京味演員。北京原來就有一批以創(chuàng)作京味作品為己任的作家,年老的如老舍,中年的如鄧友梅,年輕的如陳建功,他們的創(chuàng)作對京味電視劇有很大啟迪和推動作用。王朔一輩人的出現(xiàn)更是火上澆油,使京味電視劇更加火爆。上海曾經(jīng)是西方文化在中國大陸的登陸點,也是中國新文化的生長點和發(fā)育點,是中西文化的交匯點。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海派文化對中國當代文化史的進程產(chǎn)生極大影響,90年代以來,上海加快了開放步伐,欲重溫“大上海”昔日輝煌。在這種情況下,海派文化的重新崛起和海派電視劇創(chuàng)作的后來居上也就成為必然之勢。精明的上海人明白,在大眾化的電視劇上下番功夫以擴大海派文化影響,無疑是創(chuàng)造新輝煌的一條捷徑。
京味、海味、粵味電視劇的蓬勃發(fā)展對我國電視劇界是一件難得的好事,它一方面樹植了芳姿各異的花朵,為電視劇百花園添姿添彩;另一方面又推動了其他各省市謀劃創(chuàng)作自己的具有本地特點和風味的電視劇,如東北雪野風格、西北高原風格電視劇,等等。在當今中國電視劇界地域特色電視劇三足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標志著電視劇生產(chǎn)由低品位向高品位的跨越,顯示出電視劇文化意蘊的增強。我們相信,這個好勢頭發(fā)展下去,中國電視劇百花盛開的日子將為期不遠。
原載1995年8月1日《文論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