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評書《岳飛傳》中有道:“高寵可不是吹,這小伙子武藝高強,從五六歲就跟母親練武,彎腰抬腿,拿大頂,學拳腳……他臂力過人,雙膀一晃,有千斤的力量,舉石礅石鎖,十八般兵器,無一不精?!迸e石鎖、石擔、石鼎等重物,集力量、技巧、健身于一體,歷來為天津人喜愛,在民國時期還成為一些運動會的競賽項目。新中國成立后,雖然舉重項目一律改用國際通用的杠鈴作為器材,但玩石鎖仍在民間流行。
舞石鎖
舞石鎖的棒小伙(天津小站練兵園塑像)
老年間,在天津東浮橋警察廳對面的空場地上聚集著三教九流的人,有摔跤的、練武術的、踢毽子的、馴狗的、玩鳥的,其中舉礅子、舞石鎖的練家子煞是惹眼。不少青年小伙也愛玩,他們雙手各抓住一個石鎖的把手,站馬步,原地向前做著直拳、沖拳的練習。再來個云手,雙手抓住兩個石鎖,在胸前做類似打太極的動作,真可謂手到眼到。難度較大的是“舞”石鎖,身子不動,一手通過甩蕩之力把石鎖拋向空中,然后用另一只手接住,反反復復,觀者叫好不迭。
在皮條上健身
老年間在牛皮條上玩的游戲,不是撂地賣藝收銀子的節(jié)目,而是一項民間傳統(tǒng)健身活動。玩家以中青年為主,一些身體壯實的十多歲的孩子見皮條好玩,也跟著躍躍欲試。
將三五根結實的皮條牢固地系在高高的木架(三木支撐)或房梁上,一端下垂將至地面。壯小子出手了,他將皮條緊緊纏在手腕、手臂上,肩臂發(fā)力,腿腳輕起,隨著皮條在臂上接連纏繞,他騰空而起,但見身體呈一字橫向定在了空中。如此精彩亮相贏得了圍觀者的陣陣掌聲。臂上皮條越纏越多,人也越升越高,還不斷加做著花式平衡動作……突然間,只見那人一松腕中皮條飛速而下,穩(wěn)穩(wěn)落地,迎來一片喝彩。
這項民間游戲很早就進入了雜技團,成為表演項目。另有一種說法,認為體操中的吊環(huán)就是這一游戲的演變。皮條游戲中的大多數(shù)動作與吊環(huán)動作大同小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